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湖田窯八卦紋高清圖片

湖田窯八卦紋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23 14:14:51

⑴ 中國古代幾大窯廠的名字及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有五大名窯,包括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著名的窯口還有耀州窯、磁州窯和景德鎮窯等等。

中國五大名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與瓷器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一、鈞窯

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它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二、汝窯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三、官窯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窯及開封東窯等窯口製作精華創制的青瓷巔峰之作。作為國儀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樸、典雅,釉質淳厚、勻潤,釉色溫潤如玉,紋片如寶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鐵,其清籟幽韻、趣雅撥俗的藝術風格和追求,是其他瓷種所望塵莫及的。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

四、定窯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五、哥窯

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流傳於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由於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徵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

六、磁州窯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耀州窯

耀州窯瓷以刀代筆的刻花裝飾最為精湛,運刀揮灑如行雲,刀下線條如流水,講究一氣呵成,刻成後紋飾奔放遒勁,線條活潑流暢,立體感極強,再施以透明的青綠色釉,燒成後更顯器物淡雅秀麗,格調高峻。裝飾技法以刻、印、劃、雕、堆、鏤空為主。

八、景德窯

景德鎮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稱名冠天下,並創造了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素三彩、玲瓏、高溫色釉等精巧絕倫的名瓷。

(1)湖田窯八卦紋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五大名窯」收藏價值

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貴與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館及頂級私人藏家都以擁有五大名窯瓷器來論英雄。而由於其傳世精品主要保存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尤以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為主。

專家指出,能夠流通於收藏市場上的五大名窯瓷器便是鳳毛麟角。每每出現,必會驚起頂級藏家的一番「廝殺」。

汝、官、哥、鈞、定」,從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的傳世器極為稀少。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馮小琦告訴記者,五大名窯傳世珍品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國外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集美博物館等也有所收藏。其中,汝窯瓷器存世量最少。

盡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數以千計,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這幾家博物館的館藏汝窯傳世物總計為67件,也有說法認為不足百件。台北故宮是汝窯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現有21件,其餘則存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

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即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汝窯瓷器價格更是扶搖直上。不過,盡管價格不菲,在拍賣市場上能夠流通的汝窯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窯瓷器都是鳳毛麟角。

⑵ 關於青花瓷

青花是中國瓷器製造技術中的一種工藝手法,原始青花於唐宋已見端倪,元代景德鎮湖田窯出現成熟青花。今以景德鎮出產的最為著名。歷史上帶有穆斯林風格花紋的瓷器稱為「回青」,屬於外銷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1]

青花瓷 - 歷史
青花龍紋瓶青花瓷器起始於唐宋,但到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製作已經成熟,這是中國制瓷史上的時代的進步。

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運用較為普遍,自莊重渾厚的青花出現以後,影青刻花的裝飾便漸漸退居次要地位。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就連歐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來炫耀自己的富有。據說15世紀的薩克森國王,竟用4隊近衛軍向鄰國君主換取12個青花瓷瓶,來取悅新的王後。

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繼承歷代優秀傳統,開發了清新、明麗、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種,在禮品瓷、展品瓷盒內外銷商品瓷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不但國家機關、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駐外100多個使館選用了青花瓷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賓館、飯店,甚至單位團體、家庭等幾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為中國外交禮儀上的珍貴禮品。如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時,周恩來總理送給他一套名貴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訪日以青花文具禮贈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現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從總體上看,釉質白里泛青,青料發色青翠,造型美觀大方,裝飾有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在眾多的青花品種中,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產品。它由數十件乃至一百幾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異的瓷器配套組成,器型輕巧大方,輪廓秀麗勻稱,線條工整細膩,色彩和諧誘人。

1979年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1984年又榮獲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法、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三枚金質獎章。[2]

青花瓷 - 特點
青花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其特點一是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製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蘊藏豐富。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中國各朝代的青花瓷尤其自身的特點。

唐青花(618—907)
唐青花瓷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元青花(1271—1368)
清雍正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初青花概述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永樂、宣德青花
青花瓷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正統、景泰、天順青花
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
青花瓷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嘉靖、隆慶、萬曆青花
嘉靖青花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天啟、崇禎青花
崇禎青花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順治青花
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乾隆青花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嘉慶青花
嘉慶青花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光緒青花
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宣統青花
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青花瓷 - 分類
青花瓷從功能上來分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青花日用瓷,二、青花仿古瓷,三、青花藝術瓷。

但是青花在裝飾形式上還經常與釉里紅、顏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瓏等形式結合起來交織在一起進行裝飾,相互襯托而形成青花鬥彩。

青花鬥彩運用范圍非常廣泛,不受日用瓷,仿古瓷的束縛,由藝術家注意發揮。

青花瓷 - 工藝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是釉下彩瓷的一種,也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溫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凈素雅。

具體製作方式為在素色瓷胎上用藍色顏料描繪後,在表面塗無色或淺色的釉,然後入窯燒制。成品底色為純白或粉白,花紋顏色為青黑、深藍;後期使用含氧化鈷(Co3O4 )顏料的則呈亮藍色。

有些青花瓷器在白、藍兩色之外,又加以粉彩或描金裝飾。

青花瓷 - 裝飾
青花陳設瓷裝飾更為精美,如繪有蘇州園林、北京天壇、頤和園、桂林山水、廬山風景、「四美圖」、「史湘雲酒醉芍葯眠」等紋樣的千件青花缸、萬件和超萬件青花瓶,畫面生動,料色層次清晰,裝飾別具一格。

民間青花是來自民間、淳樸活潑的一種青花瓷器裝飾形式。民間青花最大特點在於青花傳統畫用筆流利豪放、點染錯落有致。如畫山水小景,僅兩棵雜樹,一個山坡,一條小溪,著筆不多,卻把幽靜秀麗的大自然美景描繪的意趣無窮。不少嬰戲圖中的小孩,五官發眉可以完全不著筆墨,只在圓圈商洛以濃料就成小孩的頭部,天真活潑的形態卻表現得惟妙惟肖。

「梧桐」是指青花傳統畫的名稱,「梧桐」為呈吉祥之意,這是根據民間傳說「梧桐引得鳳凰來」的美句而定的。畫面通過點、線、面的巧妙結合,對江南的園林風光做了理想的描繪:近處是石橋杏仁、花鳥樹林、樓台亭閣,遠處是層巒疊嶂、平波盪舟,如此湖光山色,確有「白浪青峰非人間」的意境。藝人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法,將繁雜的景、物、人鋪敘在一幅畫面上,運用吊珠圖案裝飾,中間襯以民間象徵吉祥的「八寶」圖案紋樣。整個畫面構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東方藝術風格。優秀畫面除「梧桐」外,還有芙蓉、海棠、滿蓮、敦煌、雙龍、錦葵、金魚等裝飾,或豐滿嚴謹、端莊秀麗,或揮灑自如、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青花瓷 - 款式
青花瓷板中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中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

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

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慶、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堂名款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贊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青花瓷 - 原料
「蘇麻離青」又稱「蘇尼勃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優質色料,據專家考證來自於伊拉克。

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一批「蘇尼勃青」料,這種青料含有高鐵低錳,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來,同時又因含鐵高,在燒制過程中在青花上會出現黑斑點,平添了幾分自然美,這也是永樂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青花圖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浙料
化學青料青花瓷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⑶ 紋八卦代表什麼

你是道士..

⑷ 八卦紋身,高人指點。

說說紋身的原理.紋身是有講究的,就是按照自己的五行來選擇相生相剋的物種來紋,一般的來說,,正統紋身中,最不好紋的是關公和邪龍,,這2個東西比較邪.一般的人抗不起來,所以不能胡亂紋,有些東西,你命里抗不起來,紋了就等著倒霉行了..中國的古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東西到現在用科學的說法也解釋不了,紋身這個東西其實是在周易中的一個小旁門演變出來的,具體原理不詳,但我知道這個東西邪..至於什麼樣的人該紋什麼樣的東西最好找一個懂周易先看一下你的五行再說—— 千萬不要亂紋
附紋身口訣一首,僅供個位參考:
圖案有講,紋前多想;易紋難祛,深思熟慮;
神龍滿背,權威尊貴;青龍過肩,財路無邊;
吉祥錦鯉,大吉大利;鯉魚躍起,福祿無比;
身紋大虎,必有大福;背有雄獅,王者雄姿;
青龍盤腿,財如洪水;身紋虎頭,富貴不愁;
關公再前,人身安全;戰馬關公,事業有成;
關羽在後,大哥財厚;牡丹花開,富貴自來;
鶴報平安,財富節攀;雄鷹在肩,鴻圖大展;
神鷹飛翔,志在四方;鳳凰紋完,好運當前;
玫瑰紋後,浪漫風流;身紋鬼首,鴻運擁有;
紋完鬼面,奇緣自現;背有鍾馗,自有雄威;
身有佛陀,事業執著;神像紋畢,妖魔自去;
身若紋豹,性力提高;人魚若有,情海遨遊;
美女天使,桃花不止;烈火麒麟,日進斗金;
蝴蝶翩翩,鴻利連連;蛇盤牡丹,富貴百年;
牡丹鯉魚,富貴有餘;梅花有香,傲骨自賞;
荷花清沌,戀人情深;紅心百合,百年好合;
梵文密咒,神靈保佑,肩有飛雲,快樂平安;
偶像紋完,心中坦然;十二屬相,各有所長;
岳母剌字,紋剌之史;水滸剌青,東方文明;
中國圖騰,文化傳承;如今紋剌,時尚標志;
終如所願,名師接緣;吉祥一生,身份象徵;

⑸ 乾隆年制八卦紋逢凶化吉銅葫蘆價格

想拍賣可以找我。

⑹ 八卦紋鏡是什麼樣的

1986年安徽合肥出土一件八卦紋鏡,為「亞」字形,圓鈕,菱花形鈕座,座外為方折環列八卦圖,用雙線弦紋框入其內,其外四邊各有4字篆體銘文「天地含氣,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素平緣,邊長17.8cm,鏡面光亮照人。

⑺ 八卦紋身,高人指點。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⑻ 中國五大窯

中國五大名窯

一、【鈞瓷】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二、【汝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汝窯蓮花式溫碗

汝窯盤

三、【官瓷】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四、【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孩兒枕

五、【哥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哥窯八方碗

哥窯魚耳爐

瓷器鑒賞 之 宋、金、元篇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瓷器最早的國家,公元前16-11世紀的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高溫玻璃釉器皿,已符合瓷器的標准。至唐宋時期,我國的瓷器生產已蜚聲中外,許多名窯產品,價重藝林。由於明清以來盛行的仿古之風,贗品充斥,這就需要我們對傳世瓷器的真偽、窯口、製作年代以及它們的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等一系列的問題作出准確的判斷。鑒定瓷器是一門嚴格的學問,必須經過刻苦學習,認真實踐,掌握歷代瓷器的造型特點,流行的裝飾題材和刻繪技法,以及釉料的配製和在高溫條件下的窯變呈色風格。瓷器是工藝美術品,是審美再創作活動的產物,它凝聚著時代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的審美特點。因此,系統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審美意識的嬗變顯得非常必要,而諳悉仿古者的作偽手法,同樣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本文主要對歷代瓷器的時代風格和變化規律作概括的闡述。宋、金、元時期的瓷器宋代是我國制瓷發展史的一個繁榮昌盛時期。陶瓷史家們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面貌。主要有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哥窯、官窯、汝窯及黑瓷和青花瓷等。定窯:定窯燒制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時屬定州,故稱為定窯。定窯以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綠瓷等。瓷器種類以生產日常生活用具為多,特別是碗、盤、盆、壺、瓶等,式樣非常多。許多瓷器隨著時代的演進,也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徵。以碗為例略作說明,唐代早期碗多是大實足,圓唇,胎體厚重;晚期腹壁多呈45度斜出,寬圈足,腹較淺,胎體輕薄,內外均施釉;五代北宋時期,口唇卷凸,圈足較高,腹壁由45度的直線形逐漸變為略呈弧狀的曲線形。北宋中期之後印花裝飾極為流行,紋飾多在盤、碗的內底和?壁。布局工整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以繁縟雅素取勝,形成了定窯獨特的裝飾風格,對我國制瓷裝飾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次為動物和水波紋,再次為嬰戲圖。花卉圖案多採用纏枝和折枝法,紋飾講究對稱統一。常見碗、盤腹內印三或四朵花卉,內底印一朵團花或四瓣、五瓣海棠花、梅花等。動物多見鹿、孔雀、鳳凰、鴛鴦、雁、鴨等,常與牡丹、蓮花等配合印製。整個紋飾儼如一幅工整的織綿圖案;有的碗、盤內壁印製鳳戲牡丹和犀牛望月等圖案,構圖之嚴密,線條之工整,能給人一種恬靜而充實的美感。定窯瓷器帶題款的有15種之多,大都與宮廷有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官」字題款,大多題在碗、盤、瓶、壺和罐的底部,有「官」和「新官」兩種。其他與官府有關的題款有「會稽」、「尚食局」、「尚葯局」、「食官局」等。以上題款多是刻銘後焙燒的,也有一些是燒後刻。另外還有模印字款,如「定州公用」、「使司帥府公用」等。是研究定窯生產性質的珍貴資料。耀州窯:在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宋時屬耀州,始燒於唐代,北宋為鼎盛時期,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唐、五代時期,耀州窯以燒黑瓷、白瓷為主,兼燒青瓷。主要為碗、盤、罐、盒、注子等日常生活用具,造型多種多樣,以碗、盒最典型。碗有五花瓣口圈足碗和敞口平底碗等造型;盒子有扁形和盒蓋隆起如饅頭狀等造型。晚唐時期由於受越窯裝飾技術的影響,新穎活潑的劃花紋樣開始興起。劃花裝飾技法是採用金屬簽或竹、木簽,在瓷器坯胎上劃出線條紋飾,然後施釉焙燒。其題材主要有菊花、牡丹和水波等。劃花裝飾技術的出現開創了耀州窯瓷器裝飾藝術的新局面,為宋代青瓷刻花工藝奠定了基礎。北宋時期主要燒制青瓷,釉面翠綠而澤潤。器皿以碗、盤最多,每種器物都有多種造型。其中瓶有10多種,有的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瓶體瘦長,勻稱優美;有的是小口寬平肩,瓶身垂直,造型豐滿穩重;有的則是喇叭口、長頸,瓶身橢圓似圖一宋定窯瓷盤印花圖案瓜,高圈足,造型靈巧雅麗。壺、罐等器皿不但式樣繁多,而且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難度較大的器物,也能做的規整周正,瓜瓣折棱距離與弧度相造應。北宋時期耀州窯的裝飾技法主要以刻花為主,其次還有印花、剔花和鏤孔。刻花是耀州窯具有代表性的裝飾藝術,尤以刻花的犀利刀鋒和線條流暢為宋代同類裝飾之冠。越窯和定窯是以竹類在坯胎未乾時刻出花紋,磁州窯的刻花則是用平刀把整個花紋的地子削平。而耀州窯的刻花是用金屬工具,在胎體上刻出花紋輪廓,用斜刀將紋樣外緣坯土削掉,形成一個坡面,紋飾微凸,層次分明,施釉入窯焙燒,刻花被罩於釉下,透過碧綠的玻璃質釉層,顯現出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風格渾厚沉著,令人賞心悅目。所以,人們鑒賞耀州窯瓷器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這種刀法別致、圖案精細的刻花裝飾藝術。耀州窯刻花多見於碗、瓶、罐、壺、缽、盒等器物的外壁,也有一些的內壁亦施用刻花。宋代晚期往往將刻花和劃花巧妙地結合運用在一件器物上。如採用劃花手法勾勒出單線條的葉筋或花瓣的層次和明暗關系,在刻魚紋周圍,勾畫出動盪的波濤或水波紋等,使耀州窯的刻花藝術更臻完美。耀州窯瓷器裝飾紋樣可歸納為人物、動物、花卉草木和幾何圖案四大類。人物類有嬰孩、飛天、仙人、佛、仕女等。動物類有寫實的獅、虎、鹿、犀牛、鴨、鴛鴦、魚和傳說中的龍、鳳等。花卉草木類以蓮花、牡丹為多,其次為菊花,還有松、竹、梅三寒友和纏枝、水草等。幾何紋樣主要有回紋、扇紋、八卦紋、三角紋、連弧紋和水波紋。紋飾布局嚴整統一,講求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磁州窯:是北方地區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始燒於晚唐,盛於宋、金、元。以河北邯鄲彭城鎮為中心,窯場遍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磁州窯為了適應當時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區和不同用途的需要,燒造的瓷器種類十分豐富。其中以生產的瓷枕最為著名。從發現帶有「張家造」、「趙家造」、「張家枕」、「王家造」、「王氏壽明」、「李家枕」、「滏陽陳家造」、「劉家造」等標記的瓷枕分析,一個制瓷窯場可能同時有幾個一定規模的瓷枕作坊。它們各有所長,互相學習,促進了磁州窯瓷枕業的迅速發展。瓷枕的造型有長方形、半圓形、雲頭形、葵花形、菱花形、雞心形、八方形、橢圓形和銀錠形等多種樣式,並隨著時代的演變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基本上是由小而大,由短而長。以長方形枕為例,北宋時期多在20-30厘米之間,而元代枕的長度多在30厘米之上,有的長達40多厘米。磁州窯的裝飾技法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紅綠斑,珍珠地劃花,低溫三彩和白釉黑彩等。白釉劃花可能受定窯的影響,多劃在碗、盤內壁,紋樣以牡丹、蓮花、卷葉與水波紋為多,在紋樣間隙部位還用篦狀工具劃復線,線條流利舒暢,不拘泥於統一的規格。白釉剔花即是施釉劃花紋之後,將紋飾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紋飾凸起,具有浮雕感,在花葉上再劃以花蕊葉筋,剔去釉露出黃褐色的胎,達到烘托白色紋飾的目的。白釉剔花多見於壺、碗、罐等器皿的腹外壁,題材多纏枝花卉和飛鳥。白瓷器上點以紅、綠彩斑的做法在北方地區晚唐窯址中就已經出現,磁州窯繼承了這一傳統,主要見於碗、盤、壺、罐等的口部或肩部。珍珠地劃花始創於河南晚唐曲河窯,北宋時,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的白瓷窯也相繼效仿。珍珠地是指在主題紋飾間隙的化妝土上用鐵管狀工具打戳的小圓圈,這是模仿金銀器打制痕跡的裝飾方法。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登封窯瓷瓶,所飾珍珠地紋就較有代表性。白釉黑花是磁州窯瓷器的主要裝飾,它的特點是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和線描畫的技巧運用在瓷器裝飾上。彩畫內容可分為圖案類和寫實類。圖案類主要有以點線組成的幾何紋樣,用花卉組成的邊飾和主題花紋之間的雲紋、花朵、卷葉、散點、錢紋等陪襯紋樣。寫實類有動物,如獅、虎、熊、馬、鹿、羊、狗和魚、龜、仙鶴、大雁、鴛鴦、鴨、鵝等,祥瑞動物有龍、鳳、麒麟等,人物有兒童、老翁、仕女、雜耍人物和故事人物等。花木植物類如牡丹、蓮花、月季、山茶花、梅花、石榴花、水草和松樹、椰樹、青竹等。磁州窯還繼承和發展了長沙窯在瓷器上題詩作詞的傳統,圖文並茂。有的以詩為主,配合一些邊飾圖案;有的以畫為主,題詩抒情。內容有著名詩人、詞人的佳作,有歌頌自然風光的贊美詩,還有民間的俗語和對聯等。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瓷窯之一,以河南禹縣城關附近的鈞台窯為中心形成了鈞窯系。目前還在山西、河北、內蒙等地發現了燒鈞瓷的窯址。鈞窯始燒於晚唐,盛於宋、金、元。鈞窯瓷器的造型有強烈的藝術傾向,除常見的生活用具碗、罐、盤、瓶等外,還有出戟尊、敞口尊、鼓釘洗、單柄洗和菱花式、葵花式、海棠式花盆及葵花式、六方形盆奩、雞心碗、高足碗、膽式瓶、八方式盤、三足爐等。鈞窯在宋、金、元時期的各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鈞瓷穩定的銅紅釉和神奇的窯變,在青瓷中突破了單色釉的格調,像花瑪瑙似的斑斕,絢麗多彩,改變了以前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釉的質感,把釉色特有的自然美和造型的藝術美融為一體,開創了凝厚自然的美學風格。鈞窯釉色大體上分為藍、青、紫、紅幾大類。又可細分為月白、天青、天藍、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皮紫、硃砂紅、丁香紫、火焰紅等。鈞釉釉層豐厚,釉質乳濁瑩潤,釉色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感。鈞瓷釉面時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隱紋,好像蚯蚓在泥中遊走,被稱為「蚯蚓走泥紋」,是鈞瓷釉面上的另一個特點。它是釉汁流動時形成的立體畫,色彩紋路之美,以至於後仿燒蚯蚓走泥紋的作品,都在宋代鈞瓷面前黯然失色。汝窯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寶豐、臨汝等地。宋代人即以「汝窯為魁」,傳世的汝窯器多為北宋宮廷燒制的御用瓷,以盤、碟、瓶、碗為多。胎體呈香灰色、透過釉層略顯粉青色。釉色呈鴨蛋青色,近似於柴窯所謂「雨過天晴雲破處」的色澤。可細分為天青、印青、天藍和粉青色等。釉中的細小沙眼如芝麻花,開片為魚鱗狀。碗、盤、洗多為裹足滿釉支燒。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以瑪瑙為釉,古樸雅緻,形成了汝窯的特殊釉色,成為宋代名窯之魁。景德鎮青白瓷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故稱青白瓷。青白瓷胎薄,釉汁明澈,紋飾深處積釉呈色較深,對光可以映見青色紋影。所以一般又習稱為「影(映)青」。青白瓷釉色瑩縝如玉,質地冰清素雅,胎體碧透緻密,多仿輕巧優美的金銀器造型,挺拔俏麗,玲瓏剔透。既有日常用具碗、盤、盞、缽、碟、枕、注子、注碗、香薰、盒、罐、瓶、壺,還有專供陳設雅玩的瓷塑人物和動物等。注子、注碗是一組盛酒溫酒的用具,北宋墓出土較多。安徽宿松出土的一套,注碗作盛開的蓮花狀,足部亦浮雕一周蓮瓣紋,注子為瓜棱腹,細長流,扁曲柄,蓋頂蹲一小獅。注子、注碗內含外擁,相配成套。使用時注碗內盛熱水,注子置於碗中,既可保溫,又可隨注隨飲。瓷枕為卻暑的寢具,釉潔胎堅,消涼爽神。李清照《醉花陰》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兩句詞,把瓷枕的妙用描述得十分精到。景德鎮青白瓷枕,其題材有卧女、童子荷葉、戲曲故事、建築雕塑等,造形有長方形、方形等。童子荷葉枕,設計巧妙,一童子側卧於榻上,雙手持一荷葉,荷葉邊緣翻卷作枕面,童子仰視,扭動屁股,彎曲雙腿,神態自然,惟妙惟肖。江西豐城《白蛇傳》戲曲人物瓷枕,枕體雕塑成舞台,舞台四面分別演出四段摺子戲,組成裝飾的主要內容,構畫窮奇,堆塑雕鏤巧奪天工。香薰的作用是焚香薰衣,益香去邪。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陶質、銅質香薰,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瓷香薰,宋代青白瓷香薰式樣較多,江西萬年縣出土的一件青白瓷香薰,薰體呈圓球狀,上下兩半,可以啟合,上蓋刻有編織紋鏤孔,似張開的網眼,層層環列,整齊美觀。下為喇叭形高足,足下部飾菊瓣紋一周,造型清新高雅。瓷盒大量出現在晚唐五代,其用途主要是為了盛裝葯品、化妝品和香料。宋代瓷窯都大量生產瓷盒,特別是景德鎮青白瓷窯,有專門從事生產盒子的作坊。已發現印有標記的瓷盒多達十幾種,有「許家合子記」、「段家合子記」、「蔡家合子記」、「吳家合子記」、「張家合子記」、「陳家合子記」等。景德鎮窯青白瓷器的裝飾主要採用堆塑、鏤孔、刻劃和印花等技法。青白瓷堆塑蓋瓶是比較有特色的一種隨葬品,形體修長,蓋與瓶身大約相等。通體堆塑繁縟裝飾,內容主要有日月星辰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十二屬神和道士等偶像,蓋頂蹲立小鳥。瓶內往往儲有稻穀,是一種宗教色彩濃重的糧倉模型,亦稱「魂瓶」、「皈依瓶」或「立鳥蓋瓶」。青白瓷的刻劃、印花,素以輕快活潑和流暢優美見稱。常見的圖案有牡丹、石榴、芙蓉、蓮花、梅花、百合香、纏枝、菊花和雲氣、水波、行龍、鴛鴦、鳳、游魚、人物等。龍泉窯集中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是我國青瓷工藝的代表,改傳統的石灰釉為石灰鹼釉,特點是高溫時粘度比較大,不易流動,因而釉層可施得厚一些。在還原燒制過程中,釉中所放的大量氫元素,無法從粘稠深厚的釉中逸出,冷卻後,被包圍在釉層中,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藏在釉層中如針尖大小的氣泡和未完全熔融的石英微粒,光線照射到釉層上會發生強烈散射,使其在外觀上獲得一種溫潤豐厚,柔和淡雅,光滑而不明亮的藝術效果。釉的呈色類似青綠地上巧施淡粉,這就是著名的龍泉窯粉青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梅子青則是在高溫條件下經多次上釉,燒制而成。玻璃化程度更高,釉層滋厚,色調較深,是巧奪天工的人造青玉,但成品率較低。龍泉青瓷器的造型渾重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十分穩重。北宋至南宋中期主要生產爐、瓶、盒、筆筒、水盂和塑像等。南宋晚期又出現了仿銅器的鬲、觚、投壺和仿玉器的琮。到了元代,由於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習俗的影響,日常用的碗、盤、盆、瓶向高大發展,胎體厚重、造型更深沉粗獷。龍泉青瓷在胎料中摻加一定量的紫金土,紫金土含鐵量很高,經高溫燒成後,土中的鐵向表面浮升,在足底露胎處呈現出一層紫鐵色,在口沿釉薄處則微顯紫光。這就是所謂的「紫口鐵足」龍泉青瓷,即傳世的弟窯型青窯。哥窯窯場地址仍是一大懸案,據記載,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倆同在龍泉縣主窯燒器,章生一窯稱為哥窯,章生二窯稱為弟窯。傳世的哥窯器在已知窯址中均無發現。哥窯瓷器很多,有各式各樣的瓶、洗、碗和罐等,胎體有厚薄之分,有黑灰、深灰、淺灰和土黃等多種色調。釉色主要有米黃、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哥窯器有兩個顯著特色:一是紫口鐵足,在這方面與弟窯(即龍泉窯)類同:二是開片紋,哥窯瓷器釉層較厚,有黑色冰裂狀的開片或細密的黃色的小開片。粗疏的黑紋與細密金黃色紋相互交織在一起,被譽為「金絲鐵線」,為哥窯瓷器特有的裝飾。官窯宋代有三個專門為宮廷壟斷的官窯,即浙江餘姚越窯、河南開封北宋窯和杭州南宋官窯。越窯在五代時是貢瓷的主要產地,北宋初年,在越州設窯務監燒,從開寶元年(968年)至太平興國元年(976年),越窯貢瓷達17萬件之多。後因各地名窯興起,而迅速衰落。開封官窯即汴京官窯,見於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宣政間(宋徽宗政和到宣和七年),京師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汴京深埋在今開封市地下6米處,窯址尚未發現。傳世品中的汴京官窯瓷器胎細,釉層薄如紙,釉色有月白、粉青、粉紅和油灰等。其中月白、粉青為佳品。多有開片,梅花片質量稍遜,冰裂紋倍受稱譽。杭州南宋官窯亦稱杭州修內司官窯,是汴京官窯的繼續。遺址在今天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一帶。瓷器胎體薄,呈黑灰或黑褐色,施釉較厚。釉色有粉青、炒米黃等多種色調。器物造型除習見的碗、盤、洗外,仿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甚多。其釉色和開片與傳世哥窯有些類似,粉青釉為上,淡白釉和油灰色釉次之。開片以梅花紋和細碎片為差,冰裂鱔血紋深得寶愛。黑瓷已發現的宋代窯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燒黑瓷,甚至有些窯場因生產黑瓷而名冠一時。山東淄博磁村窯、山西介休洪山鎮窯、江西吉州窯和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等都燒制風格獨特、深黑如漆的瓷器。宋代燒制黑瓷的新工藝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因不同的燒成條件而產生的呈色變化,如油滴釉、兔毫紋、鷓鴣斑等;第二類是因不同的裝飾方法而形成的各種紋飾,如玳瑁斑、鐵銹花、剪紙漏花、樹葉紋、玲瓏剔花和印花等。油滴釉的特點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可以看到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油滴。兔毫紋是在黑釉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流紋,細長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樣。黑釉中的鐵斑流成羽毛狀的則叫鷓鴣斑釉。玳瑁斑是黑釉地上滴上含鐵量極少的釉汁,經高溫燒成後,釉面色澤變化萬千,黃、褐、白等色交融在一起,有如海龜的色調,深沉滋潤,是吉州窯主要裝飾品種之一。鐵銹花則相反,用含鐵量很高的釉汁畫在釉地上,經高溫燒成後就會出現紫褐色或深褐色的花紋,多見於磁州窯的瓶、壺、罐等瓷器上。黑釉剪紙漏花和樹葉紋也是吉州窯特有的裝飾。剪紙漏花題材主要有鳳鳥梅花和用以祝福的吉祥語,如「福壽康寧」、「金玉滿堂」和「長命富貴」等。黑釉樹葉紋則是通過特殊的工藝在黑釉地上塗出樹葉紋,燒成後的樹葉圖案,有的連葉脈都能清楚地顯示出來。黑釉剔花是在胎體上施好黑釉之後,再用刀剔刻出流暢的各種紋樣,然後入窯高溫燒成。黑釉印花是受到定窯白釉印花的影響,其製作技法和藝術效果與白釉印花大體近似。青花瓷是指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罩上透明釉,在高溫下用還原或半還原焰一次燒成,呈現出藍色花紋的一種釉下彩瓷。青花瓷器創燒於唐代,經過緩慢的發展,到了元代,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遠銷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中華民族審美特色的瓷器品種。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鈷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兩種。進口料繪畫的青花色澤濃艷,釉面有黑色斑點。國內所產鈷料色澤略顯淡雅,沒有黑色斑點。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往往在同一件器皿上使用兩種青料,在繪紋飾輪廓線時用國產料,而敷染青彩時使用進口料。元代青花瓷器圖案布局工整富有層次,滿壁是畫,空白較少,其紋飾可分為主紋與輔紋兩類。主紋多繪於瓶、罐的腹壁和碗、盤的內底,繪在其他部位的則為輔紋。常見的主紋有植物紋、動物紋、歷史故事等紋飾。植物紋以松樹、竹子、各種花卉和芭蕉、靈芝、山茶、海棠、葡萄為常見。動物紋主要有龍、鳳、鶴、鹿、鴛鴦、鴨、麒麟、獅子、魚、海馬等。歷史故事畫以周亞夫細柳營、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和三顧茅廬等最精彩。其他內容主要有竹石圖和雜寶圖等。輔紋主要有錦地回紋、錢紋、水波紋、蕉葉紋、蓮瓣紋、雲頭紋和纏枝紋等。元代青花瓷器和同時代的其他瓷器造型一樣,具有形體大、胎厚、體重和質硬的特徵。器類主要有罐、瓶、壺、碗、盤和高足碗等。以罐最為常見,多數有蓋,可細分為平頂式蓋、寶珠鈕式蓋、荷葉式蓋、塔式鈕蓋和獅鈕蓋等。罐的造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口、溜肩,最大徑在上腹部,平底,口徑大於底徑,上部渾肥,下部挺拔,整個器形顯得上大下小;另一類罐亦是直口、短頸、圓腹,最大徑在中腹部,整個器形較前者瘦長,製作得極其精緻。青花瓷瓶的種類也非常多,計有梅瓶、玉壺春瓶、葫蘆瓶、獸耳瓶、洗口瓶、蒜頭瓶和戟身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壺春瓶最流行。

閱讀全文

與湖田窯八卦紋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筆人物可愛小女孩的圖片有顏色 瀏覽:286
康橋文字圖片 瀏覽:538
word里怎麼插圖片後不改變 瀏覽:416
女生喝酒傷感圖片 瀏覽:360
微信天涼了加衣服圖片 瀏覽:847
怎麼還原平板圖片 瀏覽:504
怎麼用word插入圖片並在下方標字 瀏覽:68
ai如何拉圖片不變形 瀏覽:22
350電焊機價格及圖片 瀏覽:807
手拿玫瑰花的女孩霸氣圖片 瀏覽:166
頭發稀少的圖片男生 瀏覽:646
現實輸液的手圖片女生 瀏覽:13
如何全網爬取圖片 瀏覽:828
衣服紙袋圖片 瀏覽:54
紅衣美女過生日圖片 瀏覽:962
簡單畫盤圖片大全 瀏覽:61
螺絲釘可愛圖片 瀏覽:209
女生狼尾辮頭圖片 瀏覽:333
漫畫女生痛哭傷感圖片 瀏覽:167
國產越野車圖片及價格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