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簡書法的特點是什麼
自由。
簡書在筆法上,帶有篆意者沿用圓筆書寫,發展到隸書時則為方筆,藏起筆鋒,中鋒行筆。簡書中的字絕大多數是小楷,《居廷漢簡》中間或也有寸方大字,但為數較少。
從隨同漢簡一起出土的毛筆來看,是屬於狼毫小楷,彈性很大、製作精良,宜寫小字。發掘中未發現寫大字的筆,從簡書大字分析, 一定也是用硬毫書寫的,可見當時的書寫工具毛筆的製作已很發達。
(1)漢簡書法代表作品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簡書中的用筆、章法、布白也都具有獨特的風韻。簡書因書體龐雜,用筆也有區別。凡是古篆,用筆雖由圓轉改為方折,但這承襲了篆書的中鋒圓筆筆法,字形還是長方形的,得其縱勢。
到了漢隸、分書用筆則把某書中的圓筆變為方筆,線條開始有了粗細變化,造型改為橫勢,正面取勢,這從用筆和形體上既可看到發展也可看出在發展中的過渡。現在我們寫隸書都知道用筆上的「藏鋒逆入」、「逆入平出」這一基本的用筆方法。
還有「蠶頭燕尾」的筆勢。這些都是規整化的隸書特點。但這些規整化的特點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地形成規律的。隸書在古隸階段,如馬王堆一號漢墓《遺冊》、銀雀山《孫臏兵法》、《流沙墜簡》、《居延漢簡》都無特定的筆法,隨便自如,草率急就,各體都摻以草書。
B. 漢代簡牘書法可分為哪兩大類,各有何特色
答:漢代的簡牘書法可以分為江淮漢簡和西北漢簡兩大類。
江淮漢簡,是我國長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漢簡牘。如山東臨沂銀雀山、湖南長沙馬王堆、江蘇連雲港等地出土的西漢竹木牘和帛書。內容多為古代典籍,如馬王堆的《老子》、銀雀山的《孫臏兵法》,其書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書
風多古雅、沉穩,用筆結構講究富於變化。
西北漢簡是指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寧夏、青海等西北乾燥地區的漢代簡牘。西北漢簡都有紀年作品,書體上大致有隸書、章草、楷書三類。大量的作品是隸書。這些作品多出自駐守邊疆的中下層官吏與將士之手,用筆多變,點畫放
縱,率意而有天趣。
C. 漢字書法的歷代名家名作
王羲之,其代表作為《蘭亭序》;顏真卿,其代表作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為《研山帖》;趙孟頫,其代表作為《洛神賦卷》;歐陽詢,其代表作為《九成宮泉銘》;王鐸,其代表作為《擬山園帖》。 比較有名有敦煌漢簡、居延漢簡、內蒙古漢簡、武威漢簡、馬王堆漢簡等書法。
D. 漢簡書法
大書店裡的書畫專櫃都有,彩版又清晰的一般在櫃里鎖著的,比較貴啊!
E. 書法共有多少體代表人物都是誰代表作都有哪些
按正式說法,書法分五體,即篆、隸、真、行、草。
當然細分下來不止五種,如:
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隸書包括:漢簡和漢隸
真書包括:魏碑和楷書
草書包括:行草、章草、今草、狂草等。
篆書的代表作有《石鼓文》(大篆)、《嶧山碑》(小篆);代表人物有秦代的李斯、唐代李陽冰、清代鄧石如、吳昌碩等
隸書代表作有《張遷碑》、《曹全碑》等漢碑,代表人物漢代人已不可考,清代的金農、鄧石如等
真書代表作有《張猛龍碑》(魏碑)、及唐楷中歐、顏、柳作品
行書有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等
草書有二王的草書帖及張旭、懷素的狂草字帖等。
F. 求古代民間書法的圖片~~ 如楚簡 漢簡 希望是隸書或楷書~
民間楷書,很像柳公權的,
G. 漢朝書法的代表書法
漢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應用文字之一,東漢以後才逐漸被隸書取代,但在許多特殊的重要場合仍然被使用著,因而兩漢對小篆書來說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期。其書跡遺存主要有:碑刻、碑額、銅器銘文、磚文和瓦當、墨跡等。
1.碑刻
嚴格意義上的碑刻,在西漢時還沒有出現,因此西漢時期的篆書石刻,都不以「碑」稱名,如《魯北陛石題字》、《況其卿墳壇刻石》、《上谷府卿墳壇刻石》、《郁平大尹馮君孺人墓畫像石題記》、《群臣上壽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數量不少,但形制比較簡單,不過風格也較為多樣。前三種體勢較開闊,但還是相對典型的小篆;第四種出於新莽,瘦硬而不失婉轉,具有獨特的意味;後面幾種則間或夾雜著隸書的形意,顯然受到了隸書流行的影響。
東漢以後,碑刻大興,而小篆的地位已經被隸書取代,因而小篆碑刻並不多。代表性的有三類:《開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體勢方正茂密,筆劃圓勁;《袁安碑》、《袁敞碑》,體勢寬博,與秦小篆的嚴正不同,用筆渾厚,與秦小篆的婉轉不同,一般認為,這兩碑是小篆的新開創,代表了漢代小篆的新風格。《祀三公山碑》,體兼篆隸,單字撐滿字格,而通篇布局錯落,是一種極有創造性的寫法。
2.碑額
篆書與隸書相比,畢竟是古老的字體,有其特殊的意義,因而在東漢隸書碑刻大盛時,其碑額卻有許多是採用篆書書寫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闕銘額》(陽文)、《少室石闕銘額》、《景君碑額》、《孔君碣額》、《鄭固碑額》、《孔宙碑額》、《孔彪碑額》、《韓仁銘額》、《尹宙碑額》、《王舎人碑額》、《鮮於璜碑額》(陽文)、《華山碑額》、《張遷碑額》、《趙寬碑額》、《白石神君碑額》、《鄭季宣碑額》、《樊敏碑額》、《趙菿碑額》、《仙人唐公房碑額》、《尚府君碑額》等。
碑額要求有較強的裝飾性,因而碑額篆書往往與一般篆書有較大的不同,概括而言有:首先,由於碑額位置相對狹小,許多碑額篆書的整體布局必須因勢利導,隨形布勢,因而章法比較奇特;其次,這也必然影響到單字結構的處理,往往或長或扁、或方或圓,有時又互相穿插,同嚴謹的秦篆相比,顯得活潑多姿;再次,有時受到隸書的影響,筆劃常有隸意,相對豐富得多;最後,有的作品為了突出其裝飾性,採用了繆篆體勢或類似韭葉的筆劃,別具一格。
3.銅器銘文
漢代已經不是青銅器的興盛期,但是青銅器物的應用仍然比較廣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銘文,多為器名、使用地點、鑄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近人容庚《秦漢金文錄》中收集有大量這類銘文。其成字方法多為契刻,風格約可分為兩類:一類筆劃均勻,字形端穩,有的接近規范的小篆。如《壽成室鼎》、《長楊鼎》、《黃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鍾》、《池陽宮行鐙》、《竟寧雁足鐙》、《成山宮渠升》等的銘文。另一類,體勢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筆劃隨意自如。如《雲陽鼎》、《杜陽鼎》、《濕成鼎》、《永初鍾》等的銘文。總的來看,無論內容還是書寫,都比較簡略,無法和前此的銅器銘文相比,但在「簡」中也形成了特色。
新莽時期有些例外。王莽復古,試圖恢復小篆,因而其間出現了不少製作精美、書寫嚴謹的銅器銘文作品,如《新莽銅量》、《新莽銅衡桿》、《始建國銅方斗》、《始建國銅撮》和《始建國尺》等。布局整齊規范,結構方嚴刻厲,筆劃瘦勁挺拔,《新莽銅量》尤其具有代表性。
4.轉文和瓦當
漢代瓦當文是古代篆書的一束奇葩。以圓形瓦當為常見,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圍用線等分為四。瓦當文記錄建築物的名稱或是祈頌吉祥的語句,雖然簡短,但由於其形制特異,篆法也極具異彩。最為突出的是它的善於隨形布字,文字圍繞圓心進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變形,將文字簡化或誇張,充分發揮篆書圓曲筆劃易於伸展、收縮的特點,創造了既有很強的裝飾性又不失篆書本性的新風格。
漢代磚刻在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出土的為最多。它與瓦當相似,但磚面近方,無需作太多的變形處理,因而文字往往於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為大膽雄放,有時採用印鑒上常用的篆法,形簡而意遠。
5.墨跡
漢篆書墨跡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張伯升柩銘》、《武威壺子梁柩銘》、《武威姑臧張□□柩銘》和《張掖都尉棨信》,應當都是所謂「幡信」一類的作品,筆劃盤曲、穿插,婉轉嫵媚,結體或突出疏密對比,或強調撐滿字格,與歷史上所謂的繆篆的特徵相近,由於絲織品年代久遠變形,更增其糾繆婉曲的特徵。古代篆書墨跡留存極少,這四件作品是很有價值的。 西漢初期,是隸書的蛻變期。存留作品主要有兩類:石刻和簡牘帛書。
石刻存世有《楊量買山地記》、《五鳳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其結構與簡牘相近,已是隸體,但多數筆劃無波磔,可能是製作方式造成的,顯得很古樸。後來評價,多據此認為它們是「體兼篆隸」。
簡牘帛書有:湖南長沙馬王堆1墓《遣策》、3墓《遣策》和帛書;安徽阜陽出土的文帝時期殘簡;山東臨沂銀雀山1號墓出土的《孫臏兵法》、《孫子》、《尉繚子》、《晏子春秋》等、2墓出土的元光元年歷譜;湖北江陵鳳凰山8、9、10漢墓出土的竹簡;湖北光化縣3西漢墓出土的竹簡等。湖南長沙馬王堆1、2、3號墓是西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家族的墓葬。其中,帛書《老子》甲本,尚有濃厚的篆書結構特點,但也已有一定程度的隸化痕跡,如化圓為方、末筆重按似波磔等。帛書《老子》乙本,結構基本已是隸書,末筆更具波磔形貌。可見到西漢初期,隸書的成熟程度又有了較大的提高,以致有的學者認為,這表明隸書的成熟期應當從此算起。不過,綜合來看,這種結論稍嫌樂觀。
西漢末期,是隸書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品有:青海大通縣115號出土的宣帝時期竹簡;甘肅敦煌出土的天鳳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牘;江蘇儀征胥浦101號漢墓(元始五年)出土的竹簡木牘等。而堪稱代表的,當屬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竹簡,書於漢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時。結體取橫勢,波挑定型,點畫之間已能自如地表現後來隸書常見的俯仰呼應,風格端莊、整潔,脫離了前此的古樸稚拙。此外《王杖詔令冊》簡、《始建國天鳳元年》簡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全面來看,整個西漢時期,隸書始終沒有完全建立規范,在上述比較成熟的簡牘中,有相當多的隸字,或是筆劃,或是結構,都多少有其它字體的因素攙雜其間,這也許是墨跡書寫相對隨意的緣故。 1.碑刻
東漢政治的核心是地方豪強集團,豪強地主的庄園是經濟的主體,文化上繼續獨尊儒術,人才選拔採用「徵辟」、「察舉」制度,這一切助長了浮華的社會風尚,其直接表現之一就是厚葬之風的盛行,以碑刻的形式諛墓的做法大為流行,從而為隸書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掀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刻石立碑的風潮。
典型的墓碑,有「碑額」,相當於標題,刻在碑的頂部。有的有「穿」,或在碑額上,或在碑的中部,本來是用來下棺的。碑的正面稱「陽」,背面稱「陰」。有的碑有座,稱為「碑趺」。
廣義的碑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廟碑」、「摩崖」、「石闕」、「石經」等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門生故吏聚錢選石為主人樹碑立傳。「神廟碑」則是祈福或紀念神廟修築的功業的。「摩崖」主要是紀念工程完工的。「畫像題字」是畫像石上的說明文字。「石闕」是重要建築物的附屬,上面往往有裝飾圖案。「石經」則主要刊刻儒家經典。相對於簡牘來說,碑刻的製作目的比較莊重,在書寫和工藝上比較講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個時代人們對於隸書美的追求和認識。因而,通常所謂「漢隸」,往往指這一時期的石刻隸書作品。
這些碑刻流傳至今的約有一、二百種,精品極夥,劇跡甚眾。朱彝尊把漢碑分為三類:方整、流麗、奇古。他在《西嶽華山廟碑跋》中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鴻都石經》、《尹宙》、《魯峻》、《武榮》、《鄭固》、《衡方》、《劉熊》、《白石神君》》諸碑屬此。一種流麗,《韓敕》、《曹全》、《史晨》、《乙瑛》、《張表》、《張遷》、《孔彪》、《孔宙》諸碑屬此。一種奇古,《夏承》、《戚伯著》諸碑屬此。」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本漢第七》中把漢碑隸書分為駿爽、疏宕、高渾、豐茂、華艷、虛和、凝整、秀韻八類。
最能稱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張景碑》、《華山碑》、《朝侯小子殘碑》、《曹全碑》、《熹平石經》、《韓仁銘》、《鮮於璜碑》、《張遷碑》、《幽州書佐秦君石闕》、《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武梁祠畫像題記》、《左表墓門題字》、《蒼山畫像石題字》等。從風格上講,或雄強,或秀美,或飄逸,或凝重,或古樸,或優雅……可謂千姿百態,朱彝尊和康有為的分類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說「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漢明府孔子廟碑》、《韓敕碑》等。現藏山東曲阜孔廟,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刻。清王澍《虛舟題跋》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禮器碑》筆畫以瘦硬見長,但雄健有力,結體勁拔謹嚴,整體風格清剛峻邁、端莊秀潔。
《乙瑛碑》,全稱《魯相乙瑛置孔廟百石卒史碑》。現藏山東曲阜孔廟。漢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全碑十八行,每行四十字。明趙崡評價:「其敘事簡古,隸法遒勁,令人想見漢人風采。」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評:「朴翔健出,開後來雋刻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乙瑛碑》點劃秀潤而不失端勁,結體扁方整肅,規矩森嚴,整體風格密麗典雅。
《史晨碑》,碑有兩面,故後人分稱《史晨前碑》、《史晨後碑》。現藏山東曲阜孔廟。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或《史晨請出家谷祀孔廟碑》等,刻於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廟碑》,刻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清楊守敬《平碑記》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史晨碑》點劃含蓄圓潤,結構修飭整密,風格相對樸厚。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刻(公元185年),現存西安碑林。清張廷濟評:「貌如羅綺嬋娟,神實銅柯石干。」清楊守敬《平碑記》引孺初說:「分書之有《曹全》,猶真行之有趙董。」《曹全碑》以橫為主筆,點劃嚴謹而飄逸,藏露相濟,方圓並用,結構注重疏密對比,雖嚴整而外勢極綿長,如長袖舞筵、仙鶴遠舉,是漢隸的典範之作。
《張遷碑》,全稱《漢谷城長盪陰令張遷表記》。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評此碑:「典雅饒古趣,終非永嘉以後所能及也。」此碑刻工較粗,但反而因此而獲得奇特的姿致:筆畫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斬釘截鐵,顯得極為古樸剛強;結構時出別體,而或橫或方,敦穆方嚴,飽滿厚重,與《曹全》的秀潔恰成陽剛與陰柔兩種風格的對照。
2.磚刻
東漢還有一類刻契文字,即磚刻,主要又是墓磚。大多是長方形,內容主要記錄磚的數量、制磚時間等,有的則刻有古代文獻。刻制方法一般分為有模印、干刻和濕刻三類。
目前發現的東漢磚刻比較重要的有:洛陽、偃師出土的刑徒墓磚和安徽亳縣出土的曹氏墓磚。
1、洛陽、偃師刑徒墓磚1956年和1962年出土,後者發掘出522座刑徒墓,墓磚820餘塊,其中刻有刑徒死亡日期的共229塊,始自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終於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由於只是死亡刑徒有關事件的簡單記錄,書寫、刻契都比較草率,但別有一種揮灑自由的氣質,有些甚至有草書的意味。
2、曹氏墓磚出土於兩座墓中,一為1973年在安徽亳縣董園村發掘的一座漢墓,計字磚238塊,畫像磚3塊,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字樣。一為1976年至1977年在該縣元寶坑村發掘的一座漢墓,計字磚140塊、畫像磚6塊,有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紀年。曹氏墓磚磚文作於同時期同地點,卻呈現了各種不同的書體和風格。文字是在磚坯上直接刻寫的,有隸書、草書和篆書,筆劃運行自如,總體上比較率意。
3.簡牘
東漢簡牘近年發現漸多,從內容上看,有經籍、官方詔書、屯戍文書等。官方詔書和經籍書寫工整、法度謹飭,其成熟程度不下於碑刻隸書。屯戍文書則自由隨意、自然、率真、活潑生動。其中著名的有:
(1)甘肅《武威簡牘》
1959年在甘肅省武威縣的磨子嘴後漢墓中出土469件竹木簡。1972年在武威縣旱灘坡後漢早期墓中出土簡牘92件,其中木簡78件,木牘14件。《武威簡牘》多是成熟的隸書,也有章草。
(2)《甘谷漢簡》
1971年在甘肅省甘谷縣後漢墓中出土數十件,其中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簡和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簡。字體為成熟隸書。《甘谷漢簡》因為書風接近《曹全碑》而得到了很高的聲譽。 草書是在漢代成熟的另一字體。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兩種。有文獻說張芝在東漢晚期將章草逐漸推進到今草,但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明。許慎說「漢興有草書」,指的是章草,是隸變過程中成熟的,帶有隸書的波磔,又省減筆畫、改變筆順、增加牽絲映帶,基本可以看作是隸書的草體。章草具有隸書的淵雅靜穆與草書的靈動活潑,氣息比較古樸高遠,是極有審美價值的一種字體。
現存漢代的章草有三類作品:
第一類,簡牘,代表性作品有甘肅武威出土的《武威醫葯簡牘》,敦煌出土的《天漢三年十月牘》、《可次殄滅諸反國簡》、《入十一月食秔一斛簡》、居延肩水金關出土的《誤死馬駒冊》等。此類風格最為多樣,有的簡約古樸,有的大開大合,有的優雅從容,都極具活力。
第二類,磚刻,代表作品為《急就奇觚磚》和《公羊傳磚》等。此類則點劃凝重,結體縱橫奔突,大氣磅礴。
第三類,刻帖,代表作品張芝《秋涼帖》。此類溫文爾雅,矩度森嚴,一般認為經過了後人翻刻的改造。
楷書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後定型的字體,行書一般被認為是它的快寫體。但實際上它們是一母同胞,行書可能還早於楷書。它們的一些形式因素在隸變時已經出現,但直到東漢後期才逐漸凝聚成一種字體。
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陶瓶題字、熹平元年(公元172年)陶瓶題字、光和年陶瓶題字、永元四年陶瓶題字,尤其是寶雞市鏟車廠1號墓出土的無紀年陶瓶題字,已有相當明顯的行書和楷書意味,標志著楷書、行書作為字體正式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
H.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姓名及其代表作~~謝謝哈~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有:張芝,劉德升,胡昭,鍾繇,王羲之 ,王獻之 ,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懷素,蘇軾,黃庭堅,趙孟頫, 董其昌,徐渭等。
張芝
中國東漢書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劉德升
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紆書書法創始人,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德升的紆書法雖草創,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局面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作有《書斷、陸深書輯、夢英十八體書》。
鍾繇(you)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工書法,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鍾王」。鍾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 。南朝劉宋時人羊欣《采古未能書人名》說:「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麼為臨摹本,要麼系偽書。一般地認為有「五表」、「六帖」、「三碑」。
胡昭
字孔明,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國三國時期隱士、書法家。胡昭在書法上,師承劉德升並推陳出新,將行書書法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他與三國時的另一書法家鍾繇齊名,「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並稱「鍾胡」。胡昭的行書書法廣為當時的士人學習推崇,以至於「尺牘之跡,動見模楷」,成為人們學習和臨摹的榜樣。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
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王獻之王羲之第七子。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歐陽詢是唐代人,受晉代王羲之的影響,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書法家的長處,形成了"險勁"而"平穩"的書法風格。 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顏真卿
中國唐代書法家,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端莊雄偉。他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顏真卿用筆勻而藏鋒,內剛勁而外溫潤,字的曲折出圓而有力。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善詩文,著作甚富,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柳公權,主要代表作有《大唐回元觀鍾樓銘》、《金剛經刻石(金剛經碑)》、《玄秘塔碑》、《馮宿碑》、《神策軍碑》。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褚遂良
唐朝著名書法家,其特色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比前輩更顯舒展。《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懷素
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懷素作品,其風格並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為三種:一是尚未完全擺脫前人作風的:如聖母、食魚、苦荀、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聖母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領作風,如清凈經、四十二章經、自敘帖(堪稱標準的懷素書)。三是循和平澹的書風,如小草千字文,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傳世書跡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秋興八首》《瑞石貼》《草書二十四章經》諸帖。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蘇軾絕大部分的字都相當平實、樸素;雖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徵和較為整齊的章法自李北海處來,但一股汪洋浩盪的氣息是他個人的特點,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偶露一下手筆的《黃州寒食詩帖》就已驚天動地了,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幾近完美的境界。
黃庭堅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書法博採眾長,結體中宮緊湊而外圍寬博,用筆左右縱橫,如搖雙櫓,他書法的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風,書韻自高。蘇書尚天趣,黃書尚韻味;黃書結體取縱勢。他與蘇軾一起將宋代書法的人文氣推向高峰。黃庭堅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董其昌
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
(《明史·文苑傳》)。當時士子皆學董其昌的妍美、軟媚,清初的書壇為董其昌籠罩。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誥命》《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
趙孟頫的書法,成就最高的是楷書和行書。傳世的楷書名作有《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仇鍔碑》等;小楷有《汲黯傳》等;行書作品不少,如《洛神賦卷》、《道德經》(局部)《汲黯傳》
徐渭的書法和明代早期書壇沉悶的氣氛對比顯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難看懂,用筆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喜歡,自己認為「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徐渭超越了時代,開啟和引領了晚明「尚態」書風,把明代書法引向了新的高峰。陶望齡曾說過其書法「稱為奇絕,謂有明一人」。袁宏道則稱:「予不能書,而謬謂文長書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矣!」(《徐渭集四-附錄》《徐文長傳》)《代應制詠劍草書軸》和《代應制詠墨草書軸》是其代表作。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