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孟子認為有人有四端是什麼
孟子認為「人有四端」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原文: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譯文:
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1)仁之端也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孟子的性善論、仁義論、仁政論等都與「四端」說有關,是圍繞「四端」說展開的。可以說,「四端」說的提出,才真正標志著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端」是天賦的,人所共有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仁義禮智,不是外加於人的,是人本來就有的。道德來源於人的本性,仁義禮智是由人的善良本心發展而來的。因此,孟子又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譯文: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這類聖人),只要努力把「四端」發展到最完滿的程度,就可以成為最有道德、最有智慧的「聖人」。
②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什麼意思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直譯:同情憐憫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恥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義的萌芽。意譯: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的第六章。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譯文——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麼容易。之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根據在於,)假如現在有人忽然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裡去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藉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討厭那孩子驚恐的哭叫聲才這么做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行,這是自己害自己;說他的君主不行,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這四種開端的,就懂得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燃起,泉水剛剛湧出一樣,(不可遏止。)如果能擴充它們,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擴充它們,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③ 孟子認為人有四端,「四端」具體指什麼
孟子“人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儒家同樣強調“禮”,何為禮?規則、法度。而辭讓為禮之端,是強調中正平和之道。所謂君子無爭,儒家講求先人後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先人後己的精神符合儒家“中庸”思想。中庸即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如果人人都能有謙虛禮貌的辭讓之心,那麼規則禮法自然就不會被違背。
明辨是非對一國一人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國之主所舉直則政明,所舉錯則政安,那麼國亦不寧;一家之主所不能明辨是非則全家不寧;人不能分辨孰好孰壞,近朱者赤倒也還好,怕的是近墨者黑。
④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什麼意思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有一顆同情之心,是仁愛和正義之人的最高境界。在這里,「惻隱之心」的意思是:看到別人遭遇困難或不幸時,就會產生同情之心。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原句如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⑤ 孟子的「四端之心」是什麼意思
⑥ 孟子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同情心是仁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出自:先秦·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
節選: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翻譯: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
《公孫丑章句上》選自《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⑦ 側隱之心,仁之端也。是什麼意思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句話出自於《孟子》
。意思是說:見到遭受災禍或不幸的人產生同情之心,是產生仁慈的開始。人有了惻隱之心,就會變成仁慈。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也是孟子所有學說的基礎所在。
⑧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若是斑馬過河時,看到自己的同類掉入水中,眼看要被鱷魚吃掉,他們會如何?可曾見過斑馬群集體襲擊,保護落水的同類?最多隻有斑馬母親保護自己的孩子的吧,況且這個是動物的天性,而非惻隱之心。
但即使是最落後的地方,人看到了人需要幫助,也會想幫一把。
這是人類能繁衍至今的守則,互助。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對啊,人沒有羞恥心,那還能叫人么?我們只所以區別於赤身裸體的動物,你覺得是因為什麼?西方認為是大家吃了蛇給的蘋果,東方人認為這個叫羞恥心。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禮這個,我覺得是後天的,從小大人就會教育你說謝謝,說對不起,要謙讓,這個是禮的開端,但禮的開端是什麼呢?總結為辭讓兩個字,或者謙讓,禮讓,我覺得他總結的很精闢啊。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事,你...若是斑馬過河時,看到自己的同類掉入水中,眼看要被鱷魚吃掉,他們會如何?可曾見過斑馬群集體襲擊,保護落水的同類?最多隻有斑馬母親保護自己的孩子的吧,況且這個是動物的天性,而非惻隱之心。
但即使是最落後的地方,人看到了人需要幫助,也會想幫一把。
這是人類能繁衍至今的守則,互助。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對啊,人沒有羞恥心,那還能叫人么?我們只所以區別於赤身裸體的動物,你覺得是因為什麼?西方認為是大家吃了蛇給的蘋果,東方人認為這個叫羞恥心。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禮這個,我覺得是後天的,從小大人就會教育你說謝謝,說對不起,要謙讓,這個是禮的開端,但禮的開端是什麼呢?總結為辭讓兩個字,或者謙讓,禮讓,我覺得他總結的很精闢啊。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事,你去考究一個是非,是非者,對錯也。你去考究他的對錯,你去鑽研一件事情,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這不是一種智慧的開端么?其實說到底,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你能把身邊的每一件事情,事無巨細的分析出,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做是錯的。已經是個智者了,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斥著謊言與欺騙,充斥著是非,誰能看懂這2者的區別,我該叫他一聲大師了。我對這最後一句話的理解就是,你凡事願意去究其根源,追求公平這2個字,追求對錯這2個字,這已經是智的開端了。。
07年的問題,今天才看到,不知道LZ人在何處,想法有了什麼變更呢?
⑨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的翻譯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
出自: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譯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9)仁之端也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孟子·公孫丑上》是儒家經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記錄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在整個《孟子》七篇裡面,《公孫丑》篇是記載孟子在齊國活動最多、和齊人對話最多的。而孟子一生的活動中,特別是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國也是他寄望最大,著力最多的國家。
孟子主要政治理想、抱負的闡發,是跟齊宣王、齊人的對話。孟子對齊國最重視,齊國也是他在周遊列國中,待時間最長的國家。孟子想實踐自己的仁政主張,實現「保民而王」、統一天下的抱負,他最寄予厚望的是也齊國。
本篇之所以叫《公孫丑》,因為本章開篇即是公孫丑之問。公孫丑是孟子的弟子,齊國人,這個人實際上是個有抱負、有才能的人,自然很崇拜管仲、晏嬰。本篇就是圍繞孟子與公孫丑師徒二人的問答、辯論展開的。
⑩ 求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怵惕之心,厚黑之端也。
前面一句是說惻隱之心, 同情之心, 就是仁慈, 的開始, 仁愛的開始, 仁也可想像成愛, 愛自己, 所以愛別人, 所以同情別人, 把別人也想像成自己一樣, 感同身受,。而怵惕:指驚恐害怕。當你心懷叵測是就是惡的開始,你會為了謀求心安而不擇手段,這也正是走向厚黑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