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唐朝鼎盛時期的地圖
如上圖
『貳』 求唐代各道的地圖,要能看到每個州
唐朝15道江山全圖,你右鍵另存為放到電腦上,放大後還是很清晰的,推薦看這個
http://tieba..com/唐朝/tupian/list/%CA%AE%CE%E5%B5%C0%BD%AD%C9%BD
選取全部網址,在IE新窗口打開,就行了
『叄』 唐朝詳細地圖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疆域地圖,如下圖所示:
唐朝疆域遼闊,初期將郡改稱州,長官復稱漢朝的刺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下領縣,實行州縣兩級制。但此時天下已經不是秦朝建國時的三十六郡的規模,州數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後在州縣上增加道這一監察機構。
同時唐朝內外戰爭頻繁,除州、府、縣的常規區劃外,還有諸多關、軍、監等以軍事為主的建制。在少數民族和邊境地區建立都護府及下轄的羈縻府州加強管理。到唐朝正式滅亡時,天下已經出現了四十多個道和藩鎮,其中大多數由節度使管轄。
(3)唐朝351州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疆域范圍
唐朝的疆域在極盛時期版圖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
唐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很多,為有效管理突厥、回鶻、鐵勒、室韋、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以及大量隸屬於六大都護府的都督府和羈縻州。
但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並佔領河隴及湟水地區,而河套地區則仍由天德軍與振武軍管轄。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間沙州人張議潮起兵收復河隴地區,重新打通絲綢之路,趁吐蕃內亂,於咸通七年擊潰吐蕃,使其分裂為一百多個部落。
『肆』 誰有唐朝武則天時期或左右的唐朝疆域圖,要完整清晰可以分辨的,各州各道,最好也有突厥內部的
這是武則天時期的唐朝疆域圖
『伍』 唐代武則天時期唐朝共有多少個州,分別在現在的那個地方
唐朝有10道統領府、358個州,具體如下:
關內:大致相當於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及內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當於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與河南、江蘇、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區。
河東:大致相當於今山西全省與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河北:大致相當於今河北長城以南.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山南:大致相當於今四川東部,陝西、甘肅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區。
隴右:大致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的地區。
淮南:大致相當於今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的地區。
江南:大致相當於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貴州東北部的地區。
劍南:大致相當於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端。
嶺南:大致相當於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東北部的地區。
(5)唐朝351州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唐代高祖在隋後期將郡縣制改為州制,唐玄宗將州制改為郡縣制,到其子唐肅宗繼位後復改郡為州,所以唐朝總體是以州為主。然而,北宋歐陽修等版本的《新唐書》也描寫了唐玄宗時期的縣城,而《舊唐書》則以州制。
然而,國家的概念與漢魏晉有著根本的不同。與東漢末年國家轄100多個縣的情況相比,唐代國家的范圍已大大縮小到幾個或多個縣。
此外,漢晉時期原郡所轄的許多縣都沿襲了國家的原名,但其原名逐漸不為人所知,如彭城成為徐州、新都成為冀州、昌邑成為兗州、江陵成為荊州等。同時,自秦漢以來,乃至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地名、地名已不再在歷史上使用,如郎游、洪農、上黨等。
『陸』 求:唐朝行政版圖
隋朝前期實行州縣制,後期實行郡縣制。唐又改郡為州,恢復州縣二級制。唐朝還在州一級的行政區劃中設立「府」這一建制。先是開元元年設立京兆府和河南府。同時,唐朝根據山川形便將全國分為十道,是為貞觀十道。神龍二年設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撫使和十道按察使。開元廿一年又從關內道分立京畿道,從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分江南道為江南東、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為開元十五道,每道設立固定的監察官員(觀察使),並逐漸向行政區轉變。
道:京畿道、關內道、都畿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劍南道、嶺南道。
京畿道
京兆府(雍州)·華州(興德府)·同州·岐州·邠州·商州
關內道
坊州·丹州·涇州·隴州·寧州·原州·慶州·鄜州·延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豐州·會州·宥州·勝州·武州·威州·安北大都護府·單於大都護府·鎮北大都護府
都畿道
河南府(洛州)·汝州
河南道
鄭州·陝州·懷州·許州·汴州·豫州·陳州·亳州·潁州·宋州·曹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淄州·萊州·登州·濟州·滑州
河東道
河中府(蒲州)·虢州·絳州·晉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儀州·太原府(並州)·代州·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隰州·單於都護府
河北道
衛州·相州·魏州·洺州·邢州·貝州·博州·德州·棣州·滄州·冀州·趙州·深州·恆州·定州·瀛州·莫州·易州·幽州·燕州·順州·歸順州·薊州·檀州·媯州·平州·營州·安東都護府
山南西道
梁州(興元府)·鳳州·興州·利州·通州·洋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開州·渠州·渝州·閬州·涪州·果州
山南東道
鄧州·商州·金州·唐州·均州·房州·襄州·隋州·郢州·復州·荊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淮南道
揚州·楚州·滁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廬州·沔州
江南東道
蘇州·常州·潤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睦州·歙州·括州·溫州
江南西道
洪州·江州·宣州·饒州·鄂州·撫州·袁州·吉州·虔州·岳州·澧州·潭州·衡州·永州·道州·郴州·連州·邵州·朗州
隴右道
秦州·成州·武州·渭州·岷州·宕州·疊州·洮州·蘭州·河州·鄯州·廓州
河西道
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庭州·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
劍南道
扶州·文州·松州·龍州·劍州·綿州·茂州·翼州·悉州·當州·靜州·柘州·恭州·奉州·維州·彭州·漢州·益州(成都府)·蜀州·簡州·梓州·遂州·普州·資州·榮州·陵州·眉州·邛州·雅州·黎州·嘉州·戎州·瀘州·巂州·南寧州·姚州
黔中道
黔州·施州·思州·溪州·辰州·錦州·巫州·業州·充州·費州·夷州·珍州·溱州·南州·播州·應州·矩州
嶺南道
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廣州·潮州·循州·韶州·端州·岡州·新州·恩州·春州·勤州·瀧州·康州·封州·高州·竇州·辯州·潘州·羅州·雷州·崖州·儋州·萬安州·振州·白州·山州·廉州·欽州·陸州·桂州·蒙州·昭州·富州·梧州·賀州·藤州·義州·容州·禺州·牢州·黨州·平琴州·鬱林州·貴州·綉州·龔州·潯州·象州·柳州·融州·環州·宜州·芝州·澄州·嚴州·賓州·橫州·淳州·邕州·田州·籠州·瀼州·湯州·武峨州·武安州·長州·峰州·福祿州·交州·愛州·驩州·安南都護府
東北地區
粟末、黑水、白山、伯咄、拂涅、號室、安車骨、震國(渤海國)、新羅、百濟、高句麗、日本、契丹等等
塞北與西北地區
東。突厥、西突厥、突騎施、回紇、葛邏祿(可汗王朝)、黠戛斯、吐谷渾、康國、安國、曹國、石國、米國、何國、火尋國、戊地國、史國九個全國以昭武為姓的小國
西南地區
吐蕃、南詔
南洋和西洋
真臘(柬埔寨)、訶陵國(爪哇島)、室利佛逝(蘇門答臘島)、林邑(越南中部)、驃(緬甸)、獅子國(僧伽羅)、天竺(印度)等國家
『柒』 求唐朝各時期有州縣標注的地圖,越詳細越好!
唐朝各時期有州縣標注的地圖:
唐朝疆域遼闊,初期將郡改稱州,長官復稱漢朝的刺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下領縣,實行州縣兩級制。但此時天下已經不是秦朝建國時的三十六郡的規模,州數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後在州縣上增加道這一監察機構。
同時唐朝內外戰爭頻繁,除州、府、縣的常規區劃外,還有諸多關、軍、監等以軍事為主的建制。在少數民族和邊境地區建立都護府及下轄的羈縻府州加強管理。到唐朝正式滅亡時,天下已經出現了四十多個道和藩鎮,其中大多數由節度使管轄。
唐朝的疆域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
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占據隴右。八世紀後期的唐朝內部發生涇源兵變,吐蕃趁機占據河西,並在公元790年左右占據西域。
不久,回鶻占據西域。九世紀中期,唐朝朝廷出兵占據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驅逐吐蕃,控制河西、隴右,並控制西域北庭的部分地區,歸附於唐朝。
『捌』 唐朝的疆域
唐朝極盛版圖為唐高宗龍朔年間,當時中亞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圍南至羅伏州(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俄羅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國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里 ,一說1076萬平方公里 。武周時漠北陷落於後突厥,安史之亂後西域被吐蕃攻佔,到晚唐時縮水至漢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區。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不過這些道沒實際權力,唐代城市等級主要是總管府、都督府、節度使等,府以下為州、縣。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凡351州(府、都護府) 道治所下轄關內道鳳翔府(今陝西鳳翔)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洛陽東都(洛陽)、河南府、睢陽(宋州)、汴州、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蔡州、陳州、潁州、亳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於都護府 河北道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南)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山南道襄陽(今湖北襄陽)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淮南道揚州(今揚州市)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江南道越州(今浙江紹興市)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樂都)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劍南道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市)廣州、韶州、潮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綉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州、田州、嚴州、山州、巒州、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
『玖』 唐朝疆域圖 高清
唐朝疆域分三個時期--總章二年669年是西破西突厥打敗朝鮮時期,此時西達鹹海,北接西伯利亞。開元二十九年盛唐時期,和元和15年晚期衰敗時疆域。三個時期疆域各有不同其中最為穩定的當屬開元29年時期盛唐疆域。
『拾』 唐朝時期的中國地圖十道十三州文字資料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以西的西亞一帶,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至唐朝前期及盛唐疆域北冰洋以下一帶,總面積達1251萬平方公里,還有很多可不算。唐朝周圍守邊的少數民族很多,為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但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回紇則入據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減,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直到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間沙州人張議潮起兵收復河隴地區,重新打通絲綢之路。並趁吐蕃內亂,於咸通七年擊潰吐蕃,使其分裂為一百多個部落。甘、涼也被張議潮收復。
唐朝時期的中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