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舟七號出艙資料
新華社遠望一號9月28日電(記者 吳登峰)「5分鍾准備!」口令一下,遠望一號船靜得只剩下呼吸聲和心跳聲。
USB雷達主操作手周興國緩緩轉動操控桿,使雷達緊緊咬住方位點。這是神舟七號飛船在空中運行的第45圈,也是最後一次飛抵遠望一號船的上空。
能否延續遠望一號船30年來56次測控任務成功率100%的紀錄,周興國重任在肩。
周興國緊緊盯住顯示器,不放過任何一絲可疑跡象。上百次實戰演練,使周興國練就了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果斷的應急處置能力。
北京時間28日16時07分。由於相差6個時區,測量海區已漆黑一片,燈火通明的遠望一號船如同一點螢火,劃破寂靜的洋面。
突然,一個綠點倏地闖入顯示器,瞬即被周興國牢牢鎖定在十字中心。
「長江一號發現目標!」
「長江一號雙捕完成!」
遠望一號船指控中心。看著屏面不斷變換的數字和畫面,副船長王棟良緊鎖的眉頭緩緩舒展。
設備檢修、問題歸零、設備指標測試、備品備件檢查……從接到執行神舟七號任務的那天起,王棟良就像一個上滿了勁的發條——
按照工作流程實施細則的每一個節點,制定了400多條應急預案;
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利條件進行想定,組織20多次實戰演練,提高測控部門的應急處置能力;
組織參加20多次聯調演練,使設備和人員達到最優化組合,全面提高各系統崗位的協同作戰能力……
「長江一號跟蹤正常,遙、外測信號正常!」
一條條指令鏈,源源不斷地飛抵茫茫太空;航天員的話音、圖像和各類遙測參數,實時准確地傳回北京指控中心,遠望一號船在天地間建起了一條透明的數據通道,把3名航天員與祖國緊緊聯系在一起。
在大洋上拼搏了30年的遠望一號船,在神七任務中,已在大洋上奮戰了28天。在抵達任務海區前,由於時差的關系,每2天他們就需把時鍾撥快1個小時,失眠、生物鍾混亂困擾著每一名船員;餐桌上,從菜葉、菜梗到無菜可吃……為了保持體力,辣椒、醋成為必備的調味品。
10多分鍾轉瞬即逝。「5、4、3、2、1……」飛船與地平線的夾角度數在逐漸縮小。
「長江一號跟蹤結束!」
「勝利了!」歡呼聲,激盪在太平洋上空。
解讀中國航天產業新戰略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張汨汨、孫彥新)中國航天經過50多年的發展,積累和沉澱了一批核心技術。如何充分利用現有技術,使之能量得到完全迸發,並造福於國家,反哺民眾,是中國航天產業面向未來的基本命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接受記者采訪時,詳細解讀了中國航天產業最新戰略。
航天產品與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採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2008年報告,2007年世界宇航技術相關產業的經濟規模已達2510億美元,而且仍然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其中,55%的收入來自於衛星應用產業,而衛星廣播、直播、通信和導航業務,年增長速度更是超過了20%。」馬興瑞說。
「太空經濟」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馬興瑞說。
航天高新技術中所包含的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材料能源、環保、模擬、計算、網路、通信、控制、導航、遙測、遙控、遙感、空氣動力、真空低溫、特殊密封、可靠性與安全性保障等技術,對於眾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在今年的幾次突發性自然災害中,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顯示出了獨特的技術優勢。
「但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國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衛星應用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馬興瑞說,「為了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在加快天基基礎設施建設和地面網路終端設備製造的同時,大力發展以運營服務為主衛星應用產業,使航天科技產品與服務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天企業集團
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的主導力量,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兩個1000億」的目標:集團公司總資產在2005年前達到1000億元,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
「依照我們目前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到2010年,集團公司實現『兩個1000億』經濟發展目標可以說沒有懸念。」馬興瑞說。
不過,他同時坦言,和世界一流宇航公司相比,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世界一流宇航公司」,包括美國的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歐洲航空航天防務公司等。
「我們是一個從行政管理體制轉變而來的軍工企業集團公司。」馬興瑞說,在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經濟發展方式、能力結構布局、經營管理機制、產業發展能力和經濟運行質量等方面,集團公司還存在一定差距。
「從現在開始到2015年,是我們改革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馬興瑞說。
在建設國際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礎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更加明確地提出,要全面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把集團公司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奮進
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生產體系,航天產業麾下「彈」「箭」「星」「船」「器」等各類航天產品的研發、生產、試驗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提高。
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的「太空舞步」,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可以說,我國已經成功邁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馬興瑞說,「但是,相較於美國和俄羅斯這樣的航天強國的發展水平,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由於我國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基礎工業水平尤其是原材料、元器件和工藝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致使我國的航天科技水平總體上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可喜的是,當前,中國航天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導航衛星工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馬興瑞一一列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任務,正在帶動著航天科技的蓬勃發展,這為推動我國從航天大國向強國邁進,提供了一個十分難得的載體。」
2006年頒布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出:在未來5年及稍長一段時期,國家將啟動並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實現中國航天事業跨越式發展,以此「服務社會,惠及民生」。
兩年後的今天,這些目標已經或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九大突破
新華社內蒙古四子王旗9月28日電(記者李宣良、黎雲、王經國)9月28日17時37分,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七號飛船穩穩地降落在內蒙古阿木古朗草原。從1992年正式立項到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太空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短短16年間走完了世界其他航天強國幾十年走過的道路。
「從神一到神七,數字增加的背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歷史性突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大漠深處崛起現代化載人航天發射場
2005年10月,隨著神舟五號的發射升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中國唯一載人航天發射場的新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與衛星發射相比,載人航天發射可靠性要求更高、技術更復雜、配套設施更完善。
位於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承擔載人航天發射任務新建了一批先進完善的發射設施。建設載人航天發射場,採用中國特色的總體技術方案——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整體運輸,在世界航天界獨樹一幟。
為了保障發射過程中航天員的安全,發射塔增加了逃逸救生滑帶,建設了功能齊全的副著陸場,應對上升段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
專家點評(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崔吉俊):發射場具備世界先進水平,不僅可以滿足載人飛船的發射需要,還考慮到了將來發射大型空間站的需要。
神舟飛船體現「中國特色」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中國飛船隻經過了4次無人飛行試驗就開始正式載人升空。
得益於中國在運載火箭和應用衛星方面的堅實基礎和豐富經驗,神舟飛船的研製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從一開始即採用了多人多艙的設計方案。神舟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構成,可容納3名航天員;返回艙直徑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飛船。
神舟飛船還具備一艙多用功能和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的能力。在返回艙返回地面後,軌道艙可以留軌工作半年以上,繼續執行空間實驗任務。
專家點評(飛船系統原總設計師戚發軔):神舟飛船的設計理念,既代表了當今世界載人航天的發展方向,也體現了「中國特色」。
打造可靠性最高的火箭
將神舟飛船送上太空的,是我國最高、最重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
從1992年開始研製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可靠性指標達到0.97,承擔這次托舉神舟七號飛船任務的火箭,可靠性指標更是進一步提高到了0.98,是目前國內可靠性、安全性指標最高的運載火箭。
與普通火箭相比,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增加了故障檢測處理和逃逸系統,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全部達到載人運載火箭的要求。
到目前為止,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已經成功地將7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達到100%,其可靠穩定的飛行性能得到了檢驗。
專家點評(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是迄今為止我國航天史上技術最復雜、可靠性安全性指標最高的火箭。標准化、模塊化、集成化,將是我國運載火箭未來的發展方向。
航天員隊伍千錘百煉終成金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職業——航天員。
航天員是載人航天的核心。選拔和訓練航天員是一個國家可以獨立自主實施載人航天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首批航天員由14名從空軍部隊挑選的飛行員組成。
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變,需要千錘百煉。中國航天員大隊叫響了「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的口號,制定了「團結,自律,勤奮,奉獻」8個字的隊訓。每名航天員都系統進行了航天專業技術訓練、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救生和生存訓練以及心理和體質訓練。
專家點評(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和俄羅斯、美國相比,我國航天員訓練工作開展的歷史不長,但發展很快,不僅可以滿足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還具備了為國外培訓航天員的能力。
浩瀚太空迎來首位中國訪客
2003年10月15日9時10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飛行過程中,飛船和火箭沒有出現任何質量問題,參加任務的數千台地面設施設備無一故障,全系統數萬個口令無一差錯,操作無一失誤。
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飛船按預定計劃准確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恰在開艙的同一時刻,鮮艷的五星紅旗正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恰在39年前的同一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喜獲成功。
專家點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志):神舟五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飛天夢想,但它更是一個新的起點,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才剛剛起步。
多人多天太空飛行的新突破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緩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我國首次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在近5天5夜、約325萬公里的太空飛行中,2名航天員經歷了76次日出日落,成功進行了穿越軌道艙與返回艙、工效學評價、醫學試驗、軌道艙飛船設備操作等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各睡了5次覺,吃了15頓飯,還與家人進行了天地通話。
無論是在火箭發射、飛船變軌,還是在進行空間科學實驗、著陸返回時,航天員傳給地面的回答總是「正常」與「感覺良好」。
專家點評(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航天員同樣的落點,對中國航天來說是不同的起點,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從此邁入了新的階段。
把飛船「穿」在身上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當翟志剛在太空中走出軌道艙,電視機前收看直播的觀眾驚喜地發現,他穿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的研製成功,是航天員能否進行艙外活動的前提條件。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羅斯、美國獨立研製成功艙外航天服。作為出艙活動裝置,艙外航天服是世界上結構最復雜、技術最先進、價格最昂貴的「服裝」。它既要能夠保護航天員免遭宇宙空間環境的傷害,又要為航天員提供所有的生命活動保障和作業活動功能,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穿在航天員身上的飛船」。
專家點評(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飛天」艙外航天服經受住了太空環境的嚴格考驗,為艙外活動的實施和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屏障。
太空首次留下中國人的足跡
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雖然只有短短的19分35秒,但在中國航天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翟志剛首次真正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了太空。
在這個過程中,翟志剛在劉伯明的配合下,順利完成了空間潤滑材料和太陽能電池極板的實驗項目。強大的地面測控系統全力保證「天地」聯系暢通並提供必要的支持。通信設備、照明設備、操作界面、攝像機……每一個細節都無隙可擊。
為了這一刻,航天員們訓練了整整10年,中國航天人自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准備了38年,而中華民族則等待了數千年。
專家點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出艙活動完成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再進一步,我國將完成交會對接任務。
天基測控提高測控覆蓋面
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陸基和海基航天測控網,5個國內測控站、4個國外測控站、5艘遠洋測量船參加了神舟七號飛行的測控。
今年4月發射的我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為我國建設天基航天測控網提供了平台。享有「衛星的衛星」之譽的中繼衛星,可為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極大提高各類衛星的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
專家點評(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天基測控網將極大提升我國的航天測控能力,為我國航天事業,特別是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從神五到神七:中國人永恆的記憶
新華社記者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5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完成了從首次問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載人飛行,是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永恆記憶。神七飛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了那經典的一幕幕。
3次發射:大漠繪丹青
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見證了神舟每一次壯麗的起飛。同樣的發射塔架,同樣的船箭組合體,3次發射卻如同3幅色彩各異、濃淡有別的中國畫。
神舟五號——
白天是從夜晚開始的。2003年10月15日9時,一輪淡淡若無的圓月還掛在萬里無雲的晴空,金色陽光已經鋪滿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點火!」火箭橘紅色的烈焰劃破了秋日的戈壁長空,爾後變成一個小小的亮點,飛出了人們的視線。
離開發射場時,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煙,匯成了一條龍的形狀,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號——
黎明前的一場雪,沒有在戈壁灘上留下任何痕跡。天空中,灰白色的低雲層層疊疊。
2005年10月12日9時,火箭起飛,一路破雲而入,在天幕上劃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線。
第一次安裝在火箭上的攝像頭,把「坐在火箭箭體上往下看」這個不可能的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地面。
神舟七號——
無邊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和105米高的發射架散發著水晶般的光澤。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火焰從火箭底部猛地噴射出來。托舉著神舟七號的火箭緩緩升空,爾後加速飛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劃破長空。神舟七號如同一顆星星,消失在了墨藍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飛控中心的大屏幕顯示,3名航天員以半卧姿勢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飛行中,他們神情輕松,或專注地盯著儀錶板,或翻看飛行手冊,或向地面人員揮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說楊利偉還是有些小心翼翼地開始太空生活的話,神七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2天又20小時的飛行,如同一次更為輕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號——
楊利偉抬起手臂,揭開頭盔的面罩,面對攝像機做了一個「V」字形手勢。他拿起書和筆,隨即松開,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飄浮起來。
該吃早飯了。楊利偉拿出一塊像水果糖一樣的食物,輕輕咀嚼著,還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號——
飛船飛行第15圈,聶海勝和費俊龍吃起了熱騰騰的早餐。食品加熱器和「太空馬桶」,都是第一次帶上神舟飛船。
2005年10月14日16時許,費俊龍半蹲在地上,用雙手撐住兩個固定物,然後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前滾翻。
費俊龍笑著看了看正在給他拍照的聶海勝,好像在說:「你不想也來玩一玩嗎?」
聶海勝報以靦腆的微笑。
彷彿意猶未盡,費俊龍又翻了3個筋斗。
這4個筋斗,大約用了3分鍾。以神舟六號飛行7.8公里/秒的速度計算,費俊龍一個筋斗「翻」了約351公里。
神舟七號——
飛船剛剛入軌,翟志剛就迫不及待地放開手中的飛行手冊。劉伯明輕輕一碰,手冊在空中慢慢地翻轉起來,景海鵬隨即放開了綁在另一本手冊上的筆。
神七飛行的3天里,這成了一個樂此不疲的游戲。
彷彿是為了彌補費俊龍在神六飛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遺憾,2008年26日13時30分,景海鵬拿著相機到飛船的左舷窗開始了一串連拍。大概是對照片不太滿意,他在檢查了一通之後,再次貼著窗猛按相機按鈕。
3分鍾後,景海鵬把原本已經打開的返回艙艙門往下一拉,雙手舉著相機拍攝他的兩位同事。接下來,他的拍攝角度,又轉移到了飛船的右窗。
此時的神舟七號,正飛翔在中國的上空……
3次任務:實現新突破
3次載人航天飛行,都擔負著突破關鍵技術、考核各大系統的任務,並先後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
神舟五號——
飛行為楊利偉安排了兩次睡覺時間,但他只睡了半個小時——他想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失重實驗。
「我把飛行手冊、攝像機皮包、筆和電池板這些東西拋在空中,用手輕輕一推,它們就會飄動旋轉,非常有趣。我還解開束縛帶讓自己飄在空中,一會兒倒立,一會兒旋轉,盡可能做各種動作,體會身體的感受。」
這一切,都被楊利偉記錄下來並帶回地面,成為此後訓練和執行任務的寶貴經驗。而從他進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飛行第一天,航天員首次進入軌道艙。第二天,他們又進行了穿艙實驗。
費俊龍拉著扶手和助力繩站起身來,用力把返回艙和軌道艙之間的艙門拉開,頭先腳後地進入軌道艙;聶海勝則從軌道艙到返回艙來回穿梭。他們以魚兒在水中輕輕游動般的姿勢,順利完成了3次穿艙試驗。
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進行航天醫學空間實驗研究,第一次進行壓力服穿脫試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的國家。
神舟七號——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飄出飛船,開始執行中國首次出艙活動任務。
翟志剛抓住出艙扶手,緩緩地轉了個身。他的頭部貼著船體,身子在太空上下飄浮,好幾次呈現出「倒立」姿態。
接過劉伯明遞上來的一面國旗,翟志剛在太空中揮動。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紅旗徐徐飄展。隨後,翟志剛取下艙壁上的科學試驗樣品交回艙內。
每一次移動之前,翟志剛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繩,交替固定在艙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連接著翟志剛與飛船的電臍帶纏繞到了他的兩腿之間,他不得不騰出一隻手處理這個意外的「麻煩」。
17時,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艙門關閉。此時,飛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運動。這意味著,翟志剛飛過了9165公里,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3次返回:完美畫句號
內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飛船回家的地方。3次飛行過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樣的完美。
神舟五號——
回收時刻即將到來,急風卻驟起。
氣象報告說,飛船著陸時,著陸場風速會明顯減小,符合飛船回收標准。
奇跡出現了。當日4時,呼嘯的寒風像個玩累了的孩子,開始沉沉地「睡」去。5時,風速「按計劃」降至標准范圍之內。
主降落傘打開幾十分鍾後,返回艙成功著陸,楊利偉從返回艙探出頭來,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著向迎接他回家的人們揮手致意。
前往著陸場迎接楊利偉的科技人員回憶說,草原上不知從哪裡突然冒出那麼多人來,這里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亢奮的漩渦中心,現場每個人的情緒就像烈火被颶風「呼」一聲點著了。
楊利偉向著沸騰的人群大聲說:「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神舟六號——
飛船穩穩地「坐」在了草原上。費俊龍、聶海勝向人們揮動著手臂,輕快出艙。
面對記者們遞過來的話筒,費俊龍說:我們這次太空飛行非常順利,艙內工作生活環境很好,現在身體感覺不錯。
聶海勝說:我們在天上飛行,可以感受到有無數人在時刻牽掛著我們,感謝祖國和人民的關心厚愛。
神舟七號——
深秋的內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黃。
28日17時30分許,一朵紅色條紋的降落傘在灰藍色的天空中漸漸清晰。降落傘下方那個小小的黑點,就是巡天歸來的神舟七號返回艙。
幾分鍾後,降落傘冉冉飄落。航天員報告:感覺良好。
經過醫監醫保檢查和重力再適應之後,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國人第一個「足印」的翟志剛邁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從太空歸來後的第一個腳印。
隨後,劉伯明、景海鵬也自主出艙。
翟志剛說,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劉伯明說,記得我出發前說過一句話——相信中國的航天員是最棒的!
景海鵬說,感謝祖國,感謝全國各族人們的關愛!
翟志剛下口令——向祖國、向人民敬禮!
夕陽映著他們的身影,映著他們向祖國和親人獻上的軍禮……
❷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編輯本段神六人物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編輯本段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逃逸塔分離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編輯本段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編輯本段在軌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編輯本段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保證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那間,太空人發出指令,艙上的切割器會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坐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編輯本段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裡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
編輯本段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共八類六十四種,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兩岸可以實現和平統一。
極地考察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上海世界博覽會會旗和「國防教育」、「見證中華騰飛」等旗幟,以及《六駿圖》、《神舟頌》、《長征萬里圖》等書畫名家的作品。
編輯本段各地回應
香港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祝賀神舟六號發射成功;立法會議員發賀卡給中央政府。
美國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埃雷利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三個國家能成功發展載人航天科技,美國歡迎中國和平發展太空研究
美國太空總署署長格里芬10月12日發表聲明,指神舟六號升空證明中國已躋身「精英國家」之列。聲明指,「中國再次展示,他是其中一個能載人上太空的『精英國家』之一。我們祝願他們任務順利,並期待他們的太空人安全歸來
俄羅斯 - 俄羅斯航天局副主管莫爾西耶夫說:「再有強國加入這個太空俱樂部。我們期望在所有范疇上跟他們進一步合作,包括載人航天飛行。」他又指,俄羅斯正「密切關注」中國的太空計劃
日本 - 日本官房長官細田博之亦祝賀中國神舟六號發射成功,並表示這與中國增加的軍事威脅沒有關系。
編輯本段神舟飛船為何能直接載人航天飛行
前蘇聯、美國在飛船正式載人太空飛行前,都進行過數次飛船載猴子、狗或猩猩試驗,檢驗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而我國自1999年開始發射神舟一號飛船至今,卻從沒有在飛船內進行過動物試驗。
有關專家解釋說,我國發射神舟號飛船之所以不進行動物搭載試驗,主要基於3個理由:一是動物的生理系統和人的有區別,測量的數據未必可靠,一旦發生意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二是猴子上了飛船,不會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容易闖禍。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是,前蘇聯和美國進行動物搭載試驗,是因為那時人類還沒有上天,長期的失重環境對人的生命有沒有影響,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需要通過搭載動物進行探索和研究。現在國外已有載人航天的經驗了,表明人在太空中進行飛行是可行的,如前蘇聯有一個航天員曾在太空飛行、生活了400多天,回來後仍然很健康。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儀器模擬掌握真人在太空中飛行身體的各種變化數據,並且通過飛船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為航天員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因此,神舟號飛船在正式載人飛行前,就不需要再進行搭載動物試驗了,而用模擬人進行太空軌道飛行試驗,利用模擬人身上攜帶的科學裝置,提供人在太空中飛行的各種數據。這樣會使我們的試驗更科學、更合理。
編輯本段神舟六號創下的中國第一
首次多人遨遊太空
「神五」只有楊利偉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中國「神六」的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
首次多天空間飛行
「神五」僅飛行了21個小時,繞地球14圈。費俊龍和聶海勝在軌運行多天,飛行圈數、距離大大增加。在空間停留的時間越長,意味著發生問題的概率越大,飛行控制越復雜。飛控系統人員對計算機終端進行了更新,數據記錄方式也實現了更新換代。「神六」制定了在軌運行時的150餘種故障模式和對策,如果故障嚴重,飛船在每一圈都能應急返回。
首次進行空間實驗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待在返回艙內,沒有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操作。這一次,兩名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生活並開展了空間科學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科學實驗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實驗的內容和效果將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參與將使空間科學實驗實現質的飛躍。
首次進行飛船軌道維持
10月14日5時56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下,「神六」進行首次軌道維持。飛船發動機點火工作了6.5秒。稍後,航天員報告和地面監測表明,首次軌道維持獲得圓滿成功。因受大氣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響,飛船飛行軌道會逐漸下降。為確保正常運行,飛行控制專家按預定計劃,決定在「神六」飛行到第30圈時,對飛船軌道進行微調,使其軌道精度更高。
首次飛行達325萬公里
楊利偉乘坐「神五」飛行了60萬公里,而此次「神六」以每秒約7.820185公里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飛行。飛行距離達325萬公里,費俊龍和聶海勝因此成為飛得最遠的中國人。
首次太空穿脫航天服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穿著艙內航天服,而這次兩名航天員第一次脫下艙內航天服到軌道艙活動。航天服實際上不僅僅是服裝,更是載人航天的個體防護保障系統。這次使用的航天服與上次楊利偉穿的一樣,只不過楊利偉沒有脫過。航天服重量10多公斤,經過訓練,他們都能在兩三分鍾內完成穿脫。
首次在太空吃上熱食
「神五」飛行的21個小時里,楊利偉只吃了小月餅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礦泉水,而這次兩名航天員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熱飯熱菜。中國人喜歡吃熱餐,長時間飛行一定要有食品加熱裝置,所以這次航天食品專家們專門設計了一個食品加熱裝置,能在30分鍾里加熱食物。
首次啟用太空睡袋
楊利偉躺在座椅上睡了兩覺,其間熟睡有半個小時。這次飛行,兩名航天員第一次用上太空睡袋,睡覺時間增多了。飛行時間加長後,航天員必須有足夠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科學實驗的正常開展。這次專家們用保暖織物設計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軌道艙艙壁上,以供航天員休息。
首次設置大小便收集裝置
楊利偉在太空沒有上廁所,「神六」首次在軌道艙里裝備了大小便收集器。在太空上廁所是個麻煩事。上次飛行中楊利偉使用了類似「尿不濕」的小便收集裝置。「神六」增加了一個大小便收集器,能夠強力吸走排泄物,同時通過除臭裝置除去異味。
首次全面啟動環控生保系統
「神六」首次全面啟動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通過110多項技術改進,這艘飛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改進了座椅的著陸緩沖功能,不僅保護了航天員,還能讓航天員在返回途中靠座椅提升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
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機構
與上一枚火箭相比,發射「神六」的長二F火箭有75項技術改動,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適,也有了更多的功能。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這枚火箭第一次在逃逸發動機上增加了安全機構,防止火箭誤點火等現象的發生,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發射的安全性。
首次安裝了攝像頭
發射「神六」的長二F火箭上第一次安裝了攝像頭,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准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這一次在火箭上增加了兩個攝像頭,一個裝配在整流罩內,一個則被安裝到火箭外面。
首次啟用副著陸場
與「神五」著陸場系統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神六」飛行任務首次全面啟用了位於酒泉附近的副著陸場。由於目前技術條件的限制,還無法對多天內的氣象變化進行精確預報。因此,在選擇飛船著陸時間時,無法保證主著陸場的氣象條件適合降落。副著陸場與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相隔1000公里,可以起到氣象備份的作用。
首次啟動圖像傳輸設備
火箭的監視器——車載遙測站分布在酒泉、渭南、青島三地,主要負責運載火箭發射飛行全過程中遙測測量任務,這些數據可以使地面指揮人員實時掌握火箭的運行狀態。這次分布在酒泉的設備中新增了圖像傳輸設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並第一次使用。這一設備能夠將發射過程的圖像實時傳送到地面,這和以前只能通過三維動畫來模擬火箭的飛行狀態相比,是一個大的飛躍。
首次使用新雷達
「神六」的主著陸場首次使用了LAP-3000風廓線雷達和102米高的測風塔,大大提高了對淺層風的預報精度。
首次全程直播載人發射
在「神六」發射過程中,中央電視台組織了強大的陣容,首次直播了載人航天發射的全過程,讓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神六」精彩的表演。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題:中國神舟新跨越(新華社記者陳輝、吳登峰)
2005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
火箭——數字、畫面與聲音
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
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 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准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
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飛船——數字、畫面與聲音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台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准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著陸緩沖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
航天員——數字、畫面與聲音
航天員在太空中一個筋斗,就是350多公里,這相當於一個北京市出租汽車司機一天的行程。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看到了76次日起日落,日行程675664公里。
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脫試驗、吃上熱食和復水食品……
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
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人才——數字、畫面與聲音
神舟六號各系統出現了一張張新面孔。神舟五號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神舟六號為48.7歲,平均年齡下降了5歲。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個重大成就在於,用十幾年時間培養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隊伍。現在,飛船、火箭隊伍中35歲以下的人已經佔80%。這支隊伍是在載人航天工程這個高度嚴格的環境和偉大的精神氛圍培育中成長起來的。把擔子交給他們,我們這代人很放心。」
編輯本段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全過程視頻
http://v.ku6.com/show/JHCfNUld-oJZHIx4.html
編輯本段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
http://video.dvod.com.cn/1968542
❸ 神舟七號的資料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於「神舟六號」著陸後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8分鍾。
編輯本段【飛船簡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託宣布: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個飛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宇航員的生命! 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細節信息】
航天員像開飛機一樣駕駛「神七」
中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說,「神六」兩名航天員13日先後進行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實驗,結果表明航天員較大幅度動作對飛船姿態影響微小,飛船姿態保持良好。飛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員費俊龍獲知結果後,第二天就在飛船上連續做了4個前滾翻。張柏楠說,這是航天員自己在游戲,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間飛行結果表明,從剛升空到准備返回,費俊龍和聶海勝任何時間都能正確發出指令、准確控制各種設備,艙門開關等動作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張柏楠介紹說,有了這次實驗的基礎,「神七」將安排航天員「像駕駛飛機一樣駕駛飛船」!
「神七」航天員准備展開太空行走
戚發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遊,是完成對空間環境的研究、開發、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一步去試一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一個空間站或者修理一個衛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後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後把裡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一點兒,也可以離得遠一點兒。」戚發軔院士說,下一步我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一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戚發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里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復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動機,一點火就走了,相當於一個小飛船一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戚發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一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的飛船來講,必須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里一定有一個大氣壓。」
❹ 中國航天事業的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5時2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在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等領導同志在此地親切會見了首飛梯隊的3名航天員。執行首飛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表示,要聚精會神地做好每一個動作,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10月15日5時30分,身著銀灰色太空服的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報告,請示出征。此前,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公開亮相。他們是: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楊利偉表示有信心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10月15日6時15分,進入飛船返回艙的楊利偉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製的座椅上。此時按計劃離火箭升空還有2小時45分鍾。起飛前,楊利偉在艙內進行各項准備,完成100多個動作。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屏幕顯示,楊利偉生理參數正常。10月15日8時50分,胡錦濤、黃菊、吳官正等領導同志來到試驗指揮樓平台,現場觀看飛船發射。與此同時,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羅乾等領導同志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觀看飛船發射實況。10月15日9時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急速飛向太空。10月15日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10月15日9時31分許,停泊在南太平洋的「遠望」二號測量船捕獲飛船信息。「神舟」五號飛船的艙內圖像清晰地顯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楊利偉在與醫學監督醫生通話時顯得相當沉穩,他說:「我感覺良好!」10月15日9時42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布:「飛船已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指揮控制大廳內頓時一片歡騰。在熱烈的掌聲中,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多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解放軍指戰員的不懈奮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10月15日10時許,在「神舟」五號飛船進行環繞地球第一圈飛行時,地面指揮人員報告艙內環境正常後,楊利偉得到指令,打開面罩,拿著書和筆,當他松開手時,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立即飄浮起來。10月15日10時31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喀什測控站檢測區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後,楊利偉摘下手套,並解開系在膝蓋下方的束縛帶。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楊利偉的動作非常輕松熟練。10月15日10時40分左右,飛船開始繞地球飛行第二圈,通過飛船傳回的圖像可看到,楊利偉由卧姿改為坐姿,並通過圓形舷窗向外觀測。10月15日11時過後,楊利偉開始在太空中進餐。他一邊看書,一邊用捏擠包裝袋的方式享用這頓不同尋常的午餐。據悉,楊利偉的食譜頗具中國特色,包括八寶飯、魚香肉絲、宮爆雞丁和用中葯及滋補品製成的飲料等。10月15日12時左右,楊利偉開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畫面顯示,仰面躺卧的楊利偉表情沉靜,在環繞地球飛行的飛船中,他的這次酣眠持續了約3個小時。10月15日15時52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向楊利偉了解了飛船工作狀況和他的身體狀況。航天員向地面報告:航天服氣密性良好,飛船工作正常。10月15日15時54分,飛船變軌程序啟動,指揮控制大廳右側大屏幕三維動畫實時顯示,飛船尾部噴出桔黃色的火焰,加速飛行。很快,飛船又進入平穩的飛行狀態。整個過程中,航天員楊利偉始終神情鎮定。南太平洋上的「遠望」二號測量船向北京傳來數據,表明變軌圓滿成功。10月15日17時26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與正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員楊利偉進行實時通話。曹剛川說:「祖國和人民期待著你凱旋。」楊利偉渾厚的男中音清晰地回響在指揮大廳中:「請首長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後續工作完成好,向祖國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10月15日18時40分許,「神舟」五號飛船運行到第七圈,楊利偉在太空中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說: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們問好,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懷。10月15日19時58分,「神舟」五號飛船運行到第八圈時,稍早之前來到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的楊利偉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與太空中的楊利偉通話。楊利偉對妻子說:「在太空感覺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他對兒子說:「好兒子,我看到咱們美麗的家了!」10月15日21時31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九圈。10月15日23時08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十圈飛行,航天員楊利偉開始休息。10月16日4時19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十四圈飛行。10月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運行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送返回指令。按照程序,飛船將在建立返回姿態後,經過返回制動、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等一系列太空控制動作,開始返回內蒙古主著陸場。10月16日5時36分,「神舟」五號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與推進艙軌道高度不斷降低,向預定落點返回。飛船軌道艙將留軌工作半年,開展相關的科學實驗。10月16日5時38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制動火箭點火,飛船返回艙飛行速度減緩,軌道高度進一步降低。返回艙向預定著陸場降落。10月16日5時56分,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組織指揮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與推進艙成功分離,成功進入返回軌道。飛船返回艙失去動力後,按照升力控制技術向預定著陸場降落。稍後,布設在新疆和田的活動測量站報告,「神舟」五號飛船進入中國國境上空。10月16日6時04分,「神舟」五號飛船再入大氣層。目前飛船處於「黑障」階段。10月16日6時07分,搜救直升機收到「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機上的搜索人員目視到「神舟」五號返回艙。由5架直升機組成的空中搜救分隊和14台專用車輛組成的地面搜救分隊立即從不同的方向迅速向落點前進。10月16日6時許,楊利偉報告身體狀況良好。返回艙引導傘已打開。稍後,楊利偉再次報告身體狀況良好。主傘工作正常。稍後,主著陸區直升機駕駛員目視到飛船降落傘,地面搜索人員看到了降落傘,返回艙主傘已脫落。五架直升機跟蹤正常。10月16日6時28分,地面搜索人員報告距「神州」五號返回艙落點7.5公里。稍後,溫家寶總理與楊利偉通話,祝賀他順利返航。10月16日6時36分,地面搜索人員找到了「神舟」五號返回艙。10月16日6時38分,搜索人員報告,楊利偉身體狀況良好。稍後,楊利偉向人群揮手,正在出艙。10月16日6時51分,楊利偉在「神舟」五號艙口向大家招手,神態自若。10月16日6時54分,李繼耐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宣布:「神舟」五號載人飛船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實際著陸點與理論著陸點相差4.8公里。返回艙完好無損。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稍後,溫家寶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祝賀載人飛行圓滿成功。稍後,在飛船著陸點,楊利偉坐在專用的椅子上向大家揮手,並與工作人員說話。10月16日7時23分,楊利偉在距返回艙約10米的一輛醫療檢查車上進行體檢。10月16日7時29分,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打電話,祝賀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江澤民說,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是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又一非凡壯舉。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大力協同、集智攻關,我們就一定能夠譜寫我國航天事業以及整個科技事業更加絢麗的篇章!10月16日上午9時52分,楊利偉乘專機從內蒙古著陸場飛抵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總裝備部政委遲萬春等到機場迎接。
❺ 「神七」飛船長什麼樣 「神七」從發射升空到返回地面整個飛行過程是怎樣的 如何使火星像地球一樣具—
飛船形狀一般是一個帶電池帆板的圓柱形,又火箭發射升空的飛船在變軌後環繞地球「飛行」,不會整體返回,返回的只是其返回艙。火星空氣稀薄,沒有水(或許有?但也非常少),不適宜植物生長與動物生存。
❻ SpaceX載人飛船預計8月2號返回地球,這是歷史性的一幕嗎
我認為這是歷史性的一幕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網站3日報道,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美國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完成了其首次載人飛行,成功以“海面濺落”形式返回地球,SpaceX官網宣布這一階段項目完成。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這也標志著SpaceX在本輪商業載人飛船競賽中的最終勝利。在國際空間站停留兩月多後,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於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2時48分,在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海岸外的墨西哥灣濺落,成功返回地球,這標志著SpaceX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完美收官。
❼ 關於神舟飛船的信息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
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
,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
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
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
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
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
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軌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
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
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
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
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
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
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
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
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
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
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
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
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
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
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
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
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
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
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
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
。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策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
那間,艙上的切割器會自動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
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
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座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
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
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
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
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
,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
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
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
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
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
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
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
「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
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
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
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
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
,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里
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
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
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
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
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
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
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
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
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
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國和
平統一。
飛船數據
飛船名稱: 神舟六號
發射: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飛: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著陸: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飛行時間: 115小時32分鍾
軌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飛行中如何逃生?
用於發射神舟六號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有三種模式保證航天員在發生意外時能夠安全逃生。這三種模式是:低空逃逸、高空逃逸和船箭應急分離。
低空逃逸是指起飛前30分鍾到起飛後120秒即火箭拋逃逸塔前,包括在發射台上的逃逸。低空逃逸是通過逃逸塔來實現的,故稱「有塔逃逸」。逃逸塔安置在火箭最頂端,長約8米,形狀酷似一根巨大的避雷針。當發射階段火箭出現災難性故障時,它可攜帶軌道艙和返回艙迅速飛離火箭,飛行至安全區域,然後拋掉逃逸塔和軌道艙,返回艙乘降落傘自行返回著陸。此次火箭成功升空後的第一個關鍵動作就是拋掉逃逸塔,這是為了避免白白消耗運載火箭推力。
火箭拋逃逸塔(起飛後120秒)到整流罩分離前(起飛後200秒),可實施高空逃逸即「無塔逃逸」,由4個高空逃逸發動機和兩個高空分離發動機為整流罩提供動力,從而帶飛船離開箭體。
整流罩分離後到船箭分離前(起飛後約584秒)如發生故障,可實施船箭應急分離。飛船成功逃逸後,將降落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到陝西榆林約800公里的范圍內。
專家介紹,載人航天飛行中若出現致命故障,最大的可能是在火箭點火、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
返回階段,航天史上最典型的救生成功的例子是美國阿波羅13號飛船起死回生。1970年4月11日,美國阿波羅13號飛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順利升空56小時後,服務艙儲氧箱發生爆炸,3名航天員面臨葬身太空之災。但他們臨危不懼,按地面科學家們精確計算的軌道和地面指揮員的命令,手動操縱飛船,使用登月艙的氧氣和動力,於4月17日成功返回,創造了航天史上死裡逃生的奇跡。(新華社)
學會開門、關門
———攸關航天員生死的大問題
據新華社電 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出軌道艙,是神六區別於神五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打開和關好返回艙艙門就成了成功飛行、甚至保障航天員生命的關鍵。神舟六號飛船艙門設計了多道「門檻」,以拒意外於「門」外。
第一道坎———防誤開鎖。門會不會因振動被振開?航天員會不會把關好的艙門誤打開?防誤開鎖解決了這些問題。航天員須把拉手轉到一個固定位置,門才能被打開。
第二道坎———多道密封措施。太空中沒有空氣,如果艙門密封性能不好,導致艙內氣體泄漏,壓力變異,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因此,設計師在艙門上採取了多道密封圈措施,密封性百分百達到要求。
第三道坎———助力點。處於失重狀態下的航天員能使出的力氣是很有限的,艙門稍微重一點,都可能影響其開關,於是設計人員在艙門附近為航天員設計了助力點。
第四道坎———快速檢漏。設計師研製了快速檢漏設備,可以在關閉艙門10分鍾左右的時間內,確認艙門是否關好。
第五道坎———艙門清潔布。設計師們花了三個月時間研製成功一塊「太空抹布」,以防艙門密封面上一個微小多餘物———頭發、皮屑、小纖維影響其密封性能。
舉頭望太陽 低頭是故鄉
長征火箭首裝兩只「千里眼」
據新華社電 用於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搭載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這是我國長征系列火箭首次裝上的「千里眼」。
據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智介紹,圖像實時測量系統主要用於分離輔助判斷。在以前的飛行中,火箭的關機、分離等動作都是靠相應的遙測參數來體現的。而通過新增加的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地面可以看到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實時畫面,更加准確地判斷火箭狀態。
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由兩個攝像頭、圖像壓縮處理器、圖像綜合控制器等設備組成。一個攝像頭朝向火箭尾部,用於觀測助推器分離和一二級分離;另一攝像頭朝上,用於觀測整流罩分離和船箭分離。這樣,在火箭上升過程中,我們既可向下看到越來越遠的地球,也可向上看到太陽或星星,是真正的「現場直播」。
艙內航天服
我國自行研製的航天員艙內航天服。航天服是航天員必備的個人防護救生裝備。由於搭乘神舟六號的兩名航天員沒有出艙活動的任務,因此他們只配備了艙內航天服及配套裝置。
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專門負責中國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在選訓和飛行試驗中實施醫學監督和醫務保障,研製航天服、太空食品和其他個人裝備,以便為神舟號系列飛船的載人飛行提供航天員的人力支撐保證。(新華社)
數字神舟
2: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乘2名航天員進行多天飛行。
8:飛船總長8米多。
9:飛船軌道艙航天員有效空間約為9立方米,可以較為自如地轉身,做各種操作。
13:飛船系統共有13個分系統組成,按照功能分別被命名為有效載荷、結構與機構、熱控制、制導導航與控制、推進、電源、數據管理、測控與通信、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乘員、回收與著陸、儀表照明、應急救生。
21攝氏度:飛船艙內溫度始終保持在21攝氏度,上下偏差各為4攝氏度。
60分貝:航天醫學研究表明,飛船飛行時絕對安靜會對航天員心理產生影響,但也不能太高。神舟飛船太空飛行時艙內儀器雜訊約為60分貝,相當於站在沒有汽車行駛的普通商業街上。
52台:飛船的三個艙上共有52台發動機,其中推進艙有28台發動機,返回艙有8台發動機,軌道艙有16台。各艙發動機都是偶數,其中都有主機和備份機。
90分鍾:飛船每繞地球一圈需要90分鍾,圓形軌道時每圈飛行距離約為4.2萬多公里,每天飛行距離約68萬公里。
300公斤:飛船共有電纜線300餘公斤,總長度約30公里。
343公里:飛船飛行時距地面的距離。
600台:全船共有設備600餘台。
10萬:飛船共有10餘萬個元器件,來自數千家工廠。
數字「神箭」
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用通俗的語言對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有關數字作了一番詳解。
0.97、0.997: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說100次發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現問題;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1000次問題里,可能有3次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是載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0.91到0.93,沒有安全性要求。
479噸:火箭起飛重量為479噸。火箭加上飛船重量約44噸,其他的都是液體推進劑。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體。
8噸: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
3.35米:火箭芯級直徑為3.35米。用標准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最大直徑只能達到3.35米。
7.5公里: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里,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相當於1秒鍾內從長安街東頭跑到西頭。
發射時為何掉碎片?
據新華社電 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升空的壯觀景象吸引著眾多關注的目光。然而,如果稍加留心,人們也許不難從電視畫面或是攝影圖像中發現,火箭在托舉飛船飛離發射塔架騰空而起時,身上在不斷地掉落一些碎片。那麼,飛船發射時為什麼會掉落碎片呢?
據航天發射專家介紹,進入10月份以後,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開始頻頻受到冷空氣的影響,氣溫明顯下降。位於西北戈壁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早晚溫差加大,夜間氣溫已達到零度以下。「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理論溫度是零下20攝氏度,但是,低溫可能導致某些產品出現低溫效應,如密封件失效、電纜插頭接觸不良、輸送管路堵塞等故障,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發射時的致命「殺手」。
為了盡可能減小低溫對火箭發射造成的不利影響,往往會在火箭測試發射過程中採取一些保溫措施,例如,吹熱風、套防寒服、電燈泡照射及貼泡沫塑料等。其中,在火箭箭體上貼泡沫塑料是最常用也最簡便的一種辦法。火箭點火升空後,大氣的劇烈摩擦會將這些泡沫塑料從箭體上剝離下來,這就成了人們看到的從火箭身上掉下的碎片。
神六兩位航天員如何分工?
據新華社電 神舟五號只有楊利偉一位乘客,神舟六號為什麼要上兩位航天員?他們如何分工?
按照載人航天工程的規劃,神舟飛船作為未來空間站的天地往返運輸器,應該具有將多位航天員和少量貨物送往空間站的功能。因此,工程為神舟飛行設計的基本狀態就是多位航天員、多天飛行,但考核要一步一步地進行,而這次的神舟六號飛行,就到了考核多人多天的時候了:作為工程第二階段的第一次試驗,這次飛行要證明多人是否能在空間進行多天的工作和生活。
飛船操作技術訓練子系統的主管設計師胡銀燕說,兩位航天員一起上天執行任務,需要在操作上分工配合。正常飛行狀態下,航天員需要進行110多項手動操作,01號航天員費俊龍負責大部分指令的發送,與地面的通話,以及左側手控面板和手柄的操作,02號航天員聶海勝負責右側手控面板的操作。此外,兩位航天員的工作和休息也都有分工:一人在軌道艙內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操作時,另一個必須在返回艙值班;一人休息時另一人則值班。
胡銀燕說,兩名航天員雖然分工不同,但對他們的技術要求是一樣的。
神六會有防熱瓦問題嗎?
據新華社電 3個多月前,美國發現號太空梭發生了防熱瓦失效的險情,「防熱瓦」一度成為國際航天界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彙。飛船系統熱控制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范含林指出,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採用一次性燒蝕材料防熱,而太空梭上的防熱瓦是重復使用,我們不會出現類似故障。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地面時在空中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5月14日,事故調查委員會稱,哥倫比亞號起飛時遭到外力撞擊,結果導致防熱瓦出現裂縫,超高溫氣流乘虛而入,造成飛機解體。2005年7月26日,發現號太空梭幾經推遲後終於發射升空,卻不幸又在防熱瓦上出了問題。一塊防熱瓦被撞失效,全世界都為之擔憂,好在發現及時,宇航員通過太空行走對其進行了修復。
范含林介紹,防熱瓦是疏鬆、輕質呈脆性的陶瓷材料,耐高溫、質量輕,高溫下不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故可重復使用。然而它在連接和受力等方面卻存在著天生的弱點。整個太空梭上的防熱瓦達數萬塊,一塊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機毀人亡。
太空梭在重復使用過程中,防熱瓦的氣動外形必然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隱患就越大。
飛船防熱層乃至整個飛船都是一次性使用,從這一點上說,飛船的功能雖然不及太空梭,但可靠性卻遠遠超出太空梭。神舟飛船以及俄羅斯的聯盟系列飛船,返回艙返回時也會與大氣產生磨擦,在表面產生數千攝氏度高溫,這個過程要比太空梭劇烈。不過,飛船上使用的是成分和工藝都極為復雜的燒蝕材料,通過它的燃燒把熱量帶走。燒蝕材料都留有較大的餘量,不會出現燒光的情況。據了解,這種材料,我國在生產工藝等方面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在很多技術指標上也領先於俄羅斯。
河北「太空葯材」今如何?
本報記者 劉麗普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之際,「中國葯都」安國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這里的中葯材種子曾經搭乘神舟一號、三號和四號飛船遨遊太空。實驗也證明,這些種子的試種已初步獲得了成功。
12日上午,安國葯都公園、安國市科葳種子有限公司的試驗基地。孫忠進經理告訴記者,這里栽培的板藍根、荊芥等中葯材不同於普通的中葯材,都是「太空葯材」,用搭載神舟飛船的葯材種子繁殖、培育出來的。「與普通葯材相比,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些葯材在枝葉和產量等方面都占優勢。」除此之外,記者還發現,這里栽培的豆角、黃豆、櫻桃西紅柿等與常見的也有很大差別:豆角的大小竟可以與黃瓜相媲美,如果不是被提醒,還看不出來那就是豆角。「櫻桃西紅柿的苗可以長到小樹那麼高,結出來的果實也特別多,口感與一般的也有所不同。」具體聯系和努力實現安國葯材種子搭載神舟飛船的李小月說。
回憶安國的葯材種子搭載神舟飛船暢游太空一事,李小月說:「那時候,我還是安國市的副市長,正好一位戰友在北京葯用植物研究所主持中葯栽培方面的工作,了解到如果提升中葯的葯品質量,主要通過組培和搭載來實現。既然是市裡的相關領導,提升『葯都』葯品的質量也是自己的責任,便與戰友說了『搭載』的想法,後又結識了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航天育種試驗基地的有關人員,沒想到通過努力,還真實現了。」
李小月介紹說,從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到2002年底神舟四號發射,安國先後三次、共有152克中葯材種子和糧食、蔬菜種子遨遊太空,其中絕大部分是中葯材,蔬菜和糧食只佔極小比例。目前,太空葯材板藍根、荊芥等已經育出千萬顆種子,收獲板藍根、藿香、草決明、荊芥籽種各數十公斤。
據專家介紹,目前,這些「太空葯材」正處於試驗、觀察階段,還不能明確何時能推向市場。
■背景資料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958年4月,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64年7月19日,我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航天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一號」衛星,截至目前已將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0年10月,載著兩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衛星升上太空,開始了我國首次攜帶高等動物的空間軌道飛行試驗。試驗的圓滿成功,為我國載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以及長期載人太空飛行獲得了許多寶貴數據。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國先後4次成功發射神舟一號至四號無人飛船,載人飛行已為時不遠。
2003年10月15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
❽ 全球第一位數字航天員亮相,什麼是數字航天員
神舟12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之後,三位宇航員將面臨著三個月的太空生活以及不同種類的科研任務。除了三位宇航員順利升入太空之外,人們還發現了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大家腦海中從來沒有產生數字航天員的概念,更何況這是全球第一位數字航天員。
數字航天員指的是虛擬人物。但是數字航天員卻可以面向航天主題和航天場景,我們也可以將數字航天員刃成為航空小記者。建造數字航天員的官方為騰訊游戲和新華社,從而保證了現場報道的真實性。數字記者的應用也凸顯出我國航天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相互融合,最終為普通人帶來了更多的航天信息。
總的來說,我覺得數字航天員得以應用,是因為我國航天技術和信息技術已經到達了非常卓越的地步。航天技術在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國的通信行業和信息技術也在不斷的創新和完善。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不斷完善,從而使人們獲得更優質的生活體驗。而航天技術的突飛猛進,幫助人們更快速的了解各種各樣的航天信息,從而使人們對國內的航天技術擁有初步的了解。
❾ 神舟十二號完成首次載人飛行有什麼意義
神舟十二號任務的成功,奠定了空間站建造任務載人飛船天地往返的良好開端,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事業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6月17日,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由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托舉著壯美升空,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入軌約6.5個小時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了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這是我國載人飛船在太空實施的首次快速交會對接,也創造了我國載人航天歷史上最快載人對接記錄。隨後,按程序完成各項准備後,航天員先後開啟節點艙艙門、核心艙艙門,18時48分,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至此,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又向前邁出一大步。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的能力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實現在軌停靠3個月,為適應空間站復雜構型和姿態帶來的復雜外熱流條件,神舟團隊對返回艙、推進發動機和貯箱等熱控方案,船站並網供電方案進行了專項設計,使飛船具備了供電、熱環境保障的適應性配套條件,高旭打了個比方,「我們首次將技能點數全部點滿,飛船停靠3個月是沒有問題的。」
在神舟十二號之前,載人飛船都從固定的軌道返回地球,空間站任務中空間站為了節省推進劑的消耗,軌道位置會隨著不同時間節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長期停靠的要求。
神舟團隊為此對返回軌道重新進行了適應性的設計,使載人飛船返回高度從固定值調整為相對范圍,並改進返回的演算法,提高載人飛船返回適應性和可靠性。
以上內容參考大洋網-中國航天員首御「天和」巡太空
❿ 神舟七號」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全過程
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新華網酒泉9月25日電題:神七發射全記錄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徐壯志、鞏琳萌
108盞聚光燈將發射場區照得亮如白晝,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和105米高的發射架散發出水晶般的光澤。
9月25日20時10分,距神舟七號飛船預定發射時間整整1個小時。
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已進入神舟七號飛船的返回艙。這是神舟飛船第一次迎來3名乘客。
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到遠在大西洋的遠望三號航天遠洋測量船,以及神州大地上所有在電視機前期待的人們,都在等待又一個輝煌時刻的來臨。
待發:3名航天員的手緊緊相握
氣溫:14攝氏度。風速:東南風5.3米/秒。
雷達、光電望遠鏡、高速攝像機……發射中心分布在大漠中各點號的30多台光測、遙測、雷測設備,一齊對准了發射架方向。
東風、渭南、太原、青島……一個個航天測控站也隨之而動。
在地球另一側的南大西洋,一輪紅日正從海平面上躍起。遠望三號遠洋測量船上巨大的雷達天線,對准了祖國所在的東北方向。與此同時,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另外4艘遠洋測量船上的「千里眼」全都拭目以待。
神舟,再次牽動神州。
離發射還有40分鍾,發射塔第8層固定平台操作閥箱前,操作手馮仰輝在測試發射站副站長王軍的指揮下,將塔架控制開關向右旋轉90度,接著按下啟動泵。
環抱著火箭的第3組平台開始旋轉,30度、90度、180度……乳白色的船箭組合體完全展露在眼前,燈光下,整流罩上的五星紅旗圖案格外醒目耀眼。
「15分鍾准備!」
「祝你們好運!」44歲的飛船總裝工人孫占海,向3位航天員揮了揮手,穩穩地從外面關上飛船返回艙艙門,接著又關上軌道艙艙門。
塔台上人員全部撤離。完成了飛天前一切准備的3位航天員,靜靜地躺在距離地面50多米高的返回艙內。
指揮中心的大屏幕顯示,中間座椅上的翟志剛伸出雙手,分別與左邊的劉伯明、右邊的景海鵬緊緊地握了一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專程趕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航天員壯行並觀看發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拿起可視電話,滿懷深情地對3位航天員說:「希望你們圓滿完成此次任務,以優異的成績向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匯報!」
話筒里傳來航天員充滿自信的回答:「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5分鍾准備!」
3位航天員再次檢查調整束縛帶,關閉面窗,鎮定地等待飛天時刻的到來。
點火:4秒鍾的漫長等待
「……5、4、3、2、1。」隨著零號指揮員郭忠來清晰有力的倒計時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39歲的郭忠來第一次擔任神舟發射的零號指揮員。
在郭忠來的面前,並排擺放著5個話筒——廣播、對上、對下、天地主、天地備。即使是在發射准備的最後一秒鍾,一旦出現意外情況,零號指揮員也有權中止發射。
「點火——」
控制指揮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斷地按下那顆大拇指大小的紅色按鈕。
1500米外的移動發射平台上,一股橘紅色的火焰從長征二號F型火箭底部猛地噴射出來。
發射中心指控大廳內,燈火通明。牆面上兩塊實時直播發射場景的巨大電子顯示屏,瞬間被紅黃色的煙霧填滿。在一排排閃爍著的計算機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員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不停跳動的各種數據。
1,2,3,4……足足4秒鍾時間,火箭仍穩穩地坐在發射平台上——似乎如即將遠行的遊子,不願意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
等待,讓人透不過氣的等待。480噸重的火箭,似乎壓在每一個人的神經上。
這4秒的停滯,就如同跳水運動員在起跳前猛地將跳板踏下蓄勢。現在,那股蓄積的力量——604噸的巨大推力開始托著火箭徐徐升起。
火箭底部噴出的幾千攝氏度高溫的烈焰,在幾秒鍾內就將導流槽中數百噸水變為蒸汽。烈焰與蒸汽被壓迫著從左右兩側的槽口噴薄而出,隨即如同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高達數十米的烈焰,一剎那將整個戈壁輝映得如同白晝。
酒泉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大廳內,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目不轉睛地盯著面前的計算機。屏幕上的數據顯示,3位航天員一切生理參數均在正常范圍內。
巨大的呼嘯聲驟然而至,似炸雷滾過,如天崩地裂。數千米外觀摩席上的觀眾同時感受到了滾燙的氣浪和耳膜的強烈震動。
長征二號F型火箭開始了它的第7次飛行,也開始了長征火箭家族的第109次飛行。
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謝幕之旅。在完成托舉7艘神舟飛船的使命之後,這種專為載人飛行而打造、為實現中國載人航天歷史性突破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火箭,將把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火炬,傳給發射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的下一種火箭。
飛翔!飛翔!火箭加速上升,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劃破墨藍色的天幕……
飛行:航跡牽動萬千神經
轟鳴聲漸高漸遠……
第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麼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飛行的箭體向著東南方向微微拐了一個彎。
越飛越快、越飛越遠的火箭,漸漸成了夜幕中的一個亮點。沒有看夠的人們,只能從還留在天幕上的煙霧回味曇花一現般的壯美。
相當於5倍自身體重的過載壓力,把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重重地壓在座椅上。身著14.5公斤重艙內航天服的3位航天員,蜷曲著雙腿,如同安睡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
「盡管他們的耐受力超越常人,但此刻也需要通過調整呼吸來應對這段最難熬的時光。」曾先後把神五、神六航天員送上太空的黃偉芬說。
「火箭飛行正常!」
「跟蹤正常!」
「遙測信號正常!」
……
潮水般的數據源源不斷地湧向指控中心。發射場各測站的光學、紅外、遙測設備,太原、渭南、青島的測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遠望號測量船……接力般把測控數據實時傳來。
「從火箭點火的那一刻起,載人航天工程各系統就全面啟動。」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有上千個單位、10多萬人員參與到了這一工程之中。
神舟飛天的壯美航跡,牽動著萬千人的神經。
從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到成千上萬的普通航天人,全都緊盯著神舟七號那向著天邊延伸的航跡;
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和酒泉附近的副著陸場同時啟動;
在東風、銀川、榆林、邯鄲各個陸上應急搜救點,救生大隊大隊長劉濤和幾百名同事已經攜帶救生裝備,坐在已經啟動的直升機和特種車輛里……
廣播里,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
第120秒,「逃逸塔分離」——這意味著火箭和飛船越過了最為危險的上升段前兩分鍾;
第138秒,「助推器分離」——火箭進入52公里高空,捆綁在箭體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第159秒,「一、二級分離」——在飛過平流層和中間層之後,火箭芯一級自動脫離,芯二級就要和飛船一起接近大氣層的邊緣;
第198秒,「整流罩分離」——火箭已經飛出稠密的大氣層,神舟七號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飛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護了……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楊利偉始終緊盯著計算機屏幕。5年前,他在首次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升空時,曾由於火箭高速飛行產生的振動而感到「很不舒服」。
「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說,科技人員經過嚴密測算,在火箭助推器內新安裝了一套「變能蓄壓器」,一舉解決了火箭上升過程中的振動問題。
「神舟七號報告:舷窗打開!」
當聽到從110公里的高空中傳來翟志剛清晰的報告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內,首飛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鼓起掌來。
入軌:中國航天新的藍圖即將展開
幾分鍾的時間是如此漫長,又是如此短暫。
第578秒,火箭以7.5公里/秒的速度,將飛船送到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入口。而此時,火箭的燃料也消耗殆盡,將以悲壯的方式與飛船告別。
「『砰』的一聲,然後陷入一片寂靜。」楊利偉這樣形容5年前他所經歷的這一刻,「船箭分離時,我感到忽然有一種騰空的感覺,這是進入了失重狀態。」
在短短的不到10分鍾時間內,翟志剛和他的兩名戰友體會到了從超重到失重的過程。
「失重時,重力會全部消失,血液一下子湧向頭部。」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說,這是航天員最容易發生空間運動病的時候。
遙測信號顯示,3位航天員的血壓、心跳等一切生理指標正常。
在接下來幾天的飛行中,他們中的一人將穿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航天服,首次進行出艙活動,把中國人的足跡印到343公里外的太空之中。
「船箭分離!」當郭忠來大聲報出這一喜訊時,指控中心大廳內凝固的空氣一下子沸騰起來。
76歲的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志和51歲的現任總設計師周建平緊緊擁抱在一起。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白發和黑發的交替,勾勒出中國航天日益年輕和自信的軌跡。
這次神七任務,從載人航天工程總體,到所屬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七大系統,再到各分系統,幾乎全部實現了人才隊伍的新老交替。在太空這個廣袤無垠的舞台上,年輕一代的中國航天人將用自己的雙手,描繪出艙活動、交會對接、建造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等新的宏偉藍圖。
21時26分許,停泊在太平洋的遠望五號測量船捕獲飛船信息。飛船的艙內圖像清晰地顯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員表情沉穩。翟志剛報告:「神舟七號感覺良好!」
21時33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神舟七號飛船已經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
歡笑聲和喜慶的爆竹聲回盪在戈壁灘的夜空。東風航天城變成了不夜城。
抬頭望去,夜空中星光點點。載著3位航天員開始了繞地球飛行的神舟七號,是今夜星群中最亮最引人注目的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