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平劉海分兩邊是什麼發型
叫「姬發式」,又被叫做「公主切」發型。
喜歡看動漫的,都見過這種整齊的劉海和齊臉的兩鬢發式造型。這個日本公主頭還有其它名稱,那就是「姬發式」。因為該發型的某個部分就是「一刀切」下來的,又被叫做「公主切」發型。
姬發式的特點:
後方留著長發,前方額上的劉海則在眼眉的高度水平剪齊,垂在兩側耳前的「發腳」仍剪齊,至下巴位置或留長。
這個發型較適合,有利於留有長直發的人,修剪和保養,又以黑發最為正宗,但隨著造型的開放,金發等的發色也有採用姬發式。
Ⅱ 公主切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在2018下半年至2019年初,該發型因為可愛又很個性,流行一時,風靡全球。甚至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有人造梗「綠茶公主切,渣女大波浪,而我不一樣積極又向上。原名姬發式,是指一種前短後長的發型,並且發尾很整齊就像是用刀切出來的一樣。該發型來源於日本古代的一款女士貴族發型。
哪些人不適合公主切發型
1、臉型尖長
如果是長臉,且頭頂比較尖的人,不太適合公主切,因為它會讓這個發型少了一些柔美的感覺,就沒有公主那種可愛清甜的效果了,而且會給人一種頭頂輕而下方重的感覺。
2、顴骨突出
一般顴骨突出也不太適合公主切,比如說太寬或者外擴就要慎重選擇這個發型,它會讓鬢角的頭發給拱起來,這樣就無法平和直了,而且顴骨的缺點就更明顯,所以它一般適合蓬鬆一點的發型。
3、下巴過寬線條圓潤
如果下巴比較寬,且線條又過於圓潤的話也不要留公主切發型,它會顯得頭小但臉大,而且頭顱會顯得比例很不協調,一般這種特徵的人要剪頭頂做的蓬鬆的發型,這樣整體的輪廓才更立體。
Ⅲ 日本古代女性發型 為什麼要插梳子還有像筷子的發簪是有特別的含義嗎 專業的來答。
日本的發飾大多產生於近江戶時代,與我國相比歷史較短。
日式發型分四部分,發飾也分四種:櫛、笄、簪、布。裝飾部位都不相同。「櫛」是發梳,插於前發;「笄」是兩邊對稱長條裝飾,與櫛配對,分扁、方、圓頭;「布」紅白居多,用於固定;「簪」多為金銀龜甲製成,分一股、兩股、多股釵型,頭上多設計成挖耳,簪腳和挖耳間平的地方叫「鏡」,這里可以添加裝飾。「簪」通常用於鬢兩側。
日本是海島國家,物產沒有我國豐富,發飾通常用龜甲、珊瑚、螺鈿、水晶、貝殼、珍珠等海洋珠寶製成。偶爾用象牙、琥珀、玉石、絹、瓷等鑲嵌。製作工藝通常為:打磨、漆雕、描金等。
日本的發飾一反傳統的「物哀」、「幽玄」思想。它的誇張帶有奢華、精美、濃烈、世俗的情趣,又與武家明麗絢爛的裝飾吻合,反映了庶民日常生活享樂的情態和慾望。
這是「櫛」
參考論文:http://www.exam8.com/lunwen/yishu/lilun/201003/1261312.html
若圖片侵權作者可與我聯系,我會將其刪除。
Ⅳ 怎樣區分【古代日本女子發型】和【大唐朝女子發型】
唐朝時候中國派出外交官以及商人到日本訪問建立外交關系後,日本開始全面模仿中國的.所以日本古代女子發型和唐朝十分相像,日本古代發飾有以下幾種
放發:在正常情況下,頭發每月可生長1。5-2工分。蓄發3-5年便可長至1-1。5米左右。原始人任頭發自然發展。只是當長頭發影響正常勞動時,才用蔓草、樹枝、竹簽等把頭發捲起來。原始人剪頭發,很可能使用竹刀或者破碎的貝殼。
目刺、短發:從3歲開始,日本幼兒就需要梳一定的發型。日本平安時代這種習慣僅為上流社會所貫行。後來,這種風習逐漸傳至民間。由於這種短發使前額的頭發正好留在眉毛上,所以稱目刺。其型十分類似今天的運動頭。
垂發:如同葯師寺收藏的日本神功皇後像上的發型。日本平安初期流行垂發發型。頭頂部打一個發結,將其餘的頭發披散著。後來的鐮倉、室町時代的大部分女性也習慣這種發型。對於官僚和高級武士家來說,長長的黑發是衡量美女的第一個先決條件。由於充滿自然美的長發容易亂,故將耳朵前面的頭發削去,留下60公分左右作為鬢發。上流社會的婦女坐卧之時,便將長發放入特製的匣子里,以防散亂。平安時代上流社會的女子要穿十幾層衣服,拖著長長的辮子。她們過著不能與其他異性見面的生活,只有不斷增長的頭發能給她們帶來一些安慰。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有不少是描寫婦女的長發的。
全發:日本男人的蓄發長度比婦女短得多。平安時代日本男子把額際的頭發剃成半月形。日本江戶時代日本男子則把前額至頭頂的頭發剃成半月形,然後挽發髻。當然這只限於普通人。江戶時代從事特殊職業,有特殊身份的人,如學者、醫師、浪人等可做全發發型。日本幕府末期,武士們開始學習西式兵法。其發式也發生一些變化。前額的半月形向後進一步發展,所以不需要繼續挽發髻。日本的志士們則風行小竹刷子式發型,人稱「尊皇風格」。所謂「儒學頭」則是在全發的基礎上挽一個小髻。
結發:將頭發紮成一束或者幾束,作出各種不同的發型。
美豆良:這是一種常見於日本神話故事和出土陶俑中的成年男子的發型。從頭頂中間將頭發分成左、右兩半,在耳邊結成圓形。日本平安時代它是冠禮式上少年梳的發型(如聖德太子像)。後來成為歷代天皇幼年時代梳的發型。到了明治時期,天皇也梳這種發型。近年來一些日本婦女也開始採用這種發型。
雙頂髻、高頂髻:日本奈良時代婦女中流行結頂髻之風。她們將長發卷至頭頂。分捲成兩個髻的稱雙頂髻,捲成一個髻的稱高頂髻。這種發式很可能是上流社會婦女及宮女們的發型。
束發:將長長的頭發從背部結起來,或者在後腦部分結紮起來。這種發型在許多描繪下人及雜兵的圖畫中可以見到。這是最簡單的日本發型。
日本鹿鳴館時代(明治初期),日本國內開始出現西式服裝,發行也隨著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和式西式相結合的發型,這種發型顯得十分輕便,與和服十分匹配。將頭發圍繞頭部捲起(內裹一個卷發器),頭頂做一個發髻。這種發型稱「不明真相」。頭頂部的發髻高高聳起的稱「二零三高地」。(取日俄戰爭時,日本獲勝的203高地戰)頭發前部蓬起的稱「庇發」。
卷梳、釵卷:梳、釵、井均為做發型的工具。一般說來,日本勞動婦女多做梳卷、釵卷等發行。因地區不同,他們有不同的名稱。如「螳螂卷」、「蛾卷」、「海螺卷」、「貝殼」等等。風俗畫中妓女們梳的發型多為「貝卷」,頭上插著梳釵。明治時期的「夜會卷」也屬於「貝殼」一類。
唐輪:唐輪是日本鐮倉、室町時期年輕的武士及幼兒梳的一種發行。從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曾在社會上大為流行。唐輪也是年輕的歌舞伎表演者的發型。由於這種發型最初十分簡單、樸素。後來逐漸向復雜型發展,稱「兵發髻」。這種發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它與相撲運動員的發髻十分相似。
日本發:日本出土的女子陶俑多梳島田髻。實際上,就是把唐輪(做在耳後的頭發卷)搬到頭頂上。島田發由前發、鬢、髻、褒(日本婦女發型後部的突出部分)四部分組成,可做二、三百種發型。進入明治時期以來,日本男子不再結發。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著這種習慣。明治以後保留下來的日本式發型有島田型、銀杏返、割桃、丸髻、煙草盆等。其中的島田發型是日本姑娘結婚時梳的發型。
剃發:日本明治四年(1871)太政官發布剪發令。作為歐化的第一步,街上出現了穿西裝,剪了發的人們。明治六年日本天皇親自剪發,以為全國之示範。但老者中仍有不肯剪發,保留原發型者。幕府末期許多人出國留學或到外國軍隊內受訓,剪發逐漸成為時代潮流。小分頭成為文明開化的標志。日本的西式理發店也能剃各種各樣的發型。女孩子也開始梳三股頭發編在一起的辮子。只是日本女子剪發大大遲於日本男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美女兵的剪發風刮到日本。大正末期至昭和年間日本女子開始剪發。今天剪短發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了
Ⅳ 這種日本(古代)發型的名稱請問和宗教有關嗎
這種發型叫做角髪(みずら)。
是古代日本古墳時代~飛鳥時代(也叫大和時代)的一種貴族男性的發型。
看似是個女性的發型,但實際上僅限男性使用。因為那時候的日本已經初步有了自己的文明,貴族們為了把自己與普通人區分開來,於是使用了這種發型露出了自己的五官,用來象徵自己的高貴身份。
另外這個發型的確是與日本的神道教有關,因為當時的貴族基本上都是皇室或者與皇室有聯姻的人,他們堅信自己是スサノオ(須佐之男)神的後人,於是仿照スサノオ神的發型改成了這種發型。
Ⅵ 古代公主,嬪妃們發式是怎麼樣的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晉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Ⅶ 古代公主發髻圖片及其名稱
遠古的披發;漢代婦女的「倭墮髻」;北朝婦女的「十字髻」;唐代婦女的「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婦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關朝代頗為流行的發式。少 數民族婦女的發式更是式樣萬千,例如有傣族婦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婦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婦女的「風凰妝」;有苗族婦女的「獨角髻」;有滿 族婦女的「兩把頭」。土族婦女的婦式竟有七、八種之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等。但其中流行最為久遠,也最為普遍的要算「披發」、「辮發」和「盤發」了。直至現代,這三種發式,仍頗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