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少女發型分為哪幾種
1、飛仙髻
兩側結高鬟,多用於仙女與閨中少女。
2、靈蛇髻
古代漢族婦女發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
3、兩把頭
又叫二把頭,滿族婦女的代表性頭式,發分兩撮束於頭頂,結成橫長式發髻,後面余發結成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
4、大拉翅
由二把頭發展而來,進關後才流行起來的,也叫大京樣。
5、百合髻
凈發分股盤結,並合疊於頭頂。
6、垂鬟分肖髻
大多是未嫁少女的發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自然下垂,束尾梢披於肩上,也叫燕尾。
7、回心髻
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
2. 古時7、8歲男孩梳什麼樣的發型
古時7、8歲男孩左右兩個小髻子,叫做總角,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古代男人發型一般較簡單,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據記載有童髻,有發分兩髻,有頂留一髻,有剃落發,有頂留髻余發皆除,有拔除發,有剪發,有編發,有披發,清制還有梳長辮之發式。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除外)。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
(2)古代孩子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按禮儀規定,二十歲為成人,士戴冠,庶人則束巾,據記載秦漢以前,庶民或「卑賤執事者」多不戴冠而束巾,因此在秦以前巾多被庶民、僕役、卑賤人所用,到漢王莽因頭禿才裹巾,於是戴巾便被上層士大夫在家宴居所採用,後來逐漸被通用。
漢末崇尚束巾,以戴巾為雅尚,為文人與武士所好,於是束巾才廣被採用,據記載當時的袁紹、諸葛亮、關羽等皆戴巾,黃角聚眾起義也全戴巾,俗稱「黃巾」。帶巾的形式到唐代發展為四腳,兩腳結在腦後,餘下兩腳結在頂上或使其自然垂下,這種巾式稱為軟裹。
3. 中國古代男子、女子的發型名稱
男子多是歇髻、戴著冠;女子發型有螺髻,如髻,鳳髻等。
男子發型各個朝代變化不大,女子的發型有百餘種,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通過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3)古代孩子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發型演變:
先秦至魏晉時期,婦人一般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漢承秦制,所以漢朝女子的發型可能可以彌補一些秦的空白。漢代女子的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靈蛇鬢據說是文昭皇後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雲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裝發型
4. 「垂髫」 「總角」 到底什麼樣子啊
1、垂髫,拼音chuí tiáo,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2、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型。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如頭頂兩角。後代稱兒童時代。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記得當年我小他也小,說說笑笑哪裡有煩惱。
年齡雅稱
1、耄耋
耄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mào dié。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在雲南羅平富樂下菜園村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在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頤」是贍養的意思,「期頤人瑞」指由於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兒孫贍養他。
2、古稀
古稀,稱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但是解作古來稀少,與過去不同了。《當代》1981年第6期:「他後悔自己的魯莽行動,年屆七旬,古稀高齡了,幹麼還這么不知輕重。」
5. 未出閣古代少女的發型是什麼樣的
1、垂掛髻
朝雲近香髻是類似疊擰的形式。它的編法是將頭發分股擰好再盤起,最後再交疊在頭頂上。這樣的編發方式能夠讓頭發生動而且穩定。
6. 古代十歲以下小孩怎麼梳頭
有幾種發型,一是馬桶蓋,左邊右邊後邊全剃光,只留頂上和前面。 一是三髻,也就是三個短辮子,頭頂正中一個,然後後腦左邊一個右邊一個。 還有就是頭頂正中一個短辮。 十歲以上一般就都留長發了。。
7. 兒童古代發型教程
兒童古代發型教程如下:
1、首先古代的兒童發型時,頭發最少也及肩,太短的話難以編發。
2、然後准備好發膠、卡子以及皮筋、假發和一些好看的發飾。
3、像比如齊劉海的話,要在梳的時候要劉海剪齊。
4、然後用後面的發絲用發膠固定好。
5、再戴上假發,前面用與服裝相配的頭發裝飾就可以。
6、無劉海的話,將發際線的頭發順著向後梳頭發,立體的盤發發型剛好固定在後腦的地方,在弄些金色的串珠點綴額頭。
發型是指頭發的長度、顏色和形狀,是肉眼所能觀察到的,一般分為5種類型:直發、波發、卷發、羊毛狀卷發及小螺旋形發。發型的歷史變革和演變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一個民族的形象水平。
因此我們說發式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反映著社會的更替與發展,進步與繁榮。發型在人類生活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和不可磨滅的功績。現代生活中的發型,已不僅僅是人類出於勞動、生活以及社交禮儀等方面的需要,而將頭發梳理成各類需要的某種樣式。
8. 古代頭發有多少種叫法
從年齡的不同,不同發式有不同的稱呼:
「鬌」,指一個人出生後第一次剪發,也是嬰兒期發型。一般在孩子三個月大時,挑個好日子為孩子剪發:男孩子留囪角,女孩留頂發;或者男孩留左邊,女孩留右邊。
此即《禮記·內則》所謂:「三月之末,日剪發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
古代孩子常留下垂至眉的短頭發,這叫「髦」,因此兒童有了「童髦」的代稱。
「髫」也是古代兒童發式,頭發下垂,故有「髫」字的詞彙均指兒童,如「垂髫」、「髫發」、「髫齡」、「髫年」等等。
《三國志·魏收·毛玠傳》便有「臣垂髫執簡,累勤取官」的說法,這是毛玠陳情自述,說自己年少時已負責文冊簡牘工作,多年的勤勉才取得官位。
在「丱」基礎上,又演變出了將頭發束為兩結的兒童發式,形狀如角,通稱「總角」,「總角」遂成未成年男女代稱。代稱男女小孩的,還有「羈貫」一詞,這也是一種發式,女稱「羈」,男稱「貫」。
「總角」有兩個發結,如果將頭發梳成一個發髻,則稱為「束發」,這是男好孩子15歲時始梳的發拍賣型大,到了束發之年,就可以上大學就讀了。
唐詩人李賀《春歸昌谷》詩稱:「束發方讀書,謀生苦不早。」而對應的女孩子長到15歲,則稱為「開(及)笄之年」。
資料來源網頁鏈接
9. 古代小女孩梳什麼頭發
1.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發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發式標志。
2.雙平髻的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雙丫髻及雙掛髻,這種發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敦煌千佛洞供養人之侍女與閻立本〈列帝圖〉之宮侍,皆類似這種發式。其變化一般有「雙丫髻」、「垂掛髻」、「雙掛髻」等。
3.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系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發。使其自然垂下。
4.飛仙髻多是兩側結高鬟。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古代女性發型多種多樣,在那個沒有現代工具的年代可以把發型弄得這么復雜多變好看,實在不易,可惜你這邊只限定了小女孩發型,所以暫時只找到這些
10. 古代女子的發型代表了她們的年齡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發型美到讓人驚嘆呢
古代女子的發型確實是代表著年齡和身份,也是女子重要的裝飾,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不斷變化,相關的記載有很多,在古代的書中也有記載大概要有好幾百種。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同朝代的不同好看的發型,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叫法雖然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