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發型圖片 > 李玫瑾發型圖片

李玫瑾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17 19:10:35

『壹』 請問圖片上的這位老師是誰

鏈接: https://pan..com/s/14osXkpFhdG2bQOm7oR0_nw

提取碼: 83h5

李玫瑾教授最成功的育兒應該就是將女兒培養成哈佛高材生,這里有李玫瑾教授的全套講座視頻,希望能幫助到您。

『貳』 中國政法大學李玫瑾教授頭發怎麼白了 去年頭發還很黑

1.勞累過度或大病初癒 氣虛體弱
2.去年染了頭發 現在掉色了 = =

『叄』 我孩子十六歲了,叛逆期,不順從他,他說不想活了,心情急,這樣的孩子怎樣教育,是不是得了病

孩子沒有得病,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正在看一起,你說讓他往左,他就偏要往右,你說讓他往右,他又偏要往左,什麼事情,都要和你對著干,這就是青春期的特點。就這一兩年的光景,等到18歲,就好了,他就恢復正常了。
因此,在這兩年的時間里,盡量不要和他對著干,能順從他的盡量順從他,實在順從不了的,也要好言相卻,和顏悅色,總之不能逼得太急,如果逼得太急他真做出來什麼事情,你會後悔一輩子的,他是不管不顧,但你作為家長不能不管不顧,孩子的叛逆期出現這種情況,與你們小時候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說,6到7歲的時候沒有很好的教育好,等到青春期的時候你在想教育就來不及了,給你個建議吧,教育專家李玫瑾,他有很多這個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小視頻還有一些文章,我建議你在網上搜一下李玫瑾教授,看看他是怎麼教育孩子,你也可以跟他互動他會給你出一個很完美的計劃。

『肆』 李玫瑾解讀馬加爵案等謎案背後的東西是怎麼回事

事件出自鳳凰衛視2月26日《名人面對面》,鳳凰衛視采訪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談談犯罪心理方面問題。

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她是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李玫瑾:犯罪人呢,實際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一個群體。

解說:她如何體察人性常態?



許戈輝:都可以致命。

李玫瑾:都可以致他死亡,所以呢他們就認為這個人應該是被害的。

許戈輝:因為不可能有這個三個,這順序是怎麼回事,一個就已經可以死了。

李玫瑾:結果後來呢,也是作為一個疑難案件,當時他們找到我,實際上犯罪研究它涉及到,尤其偵查當中它涉及到很多領域的知識,我認為偵查本身它就是大量的藉助科學的手段和技術,所以這個呢,就是我不是法醫,所以我當時還沒有從法醫的角度。但是我從行為的角度呢,當時有一個還原,就是我認為他應該是先是到一個地方,他想自殺,他其中有兩個動作,一個動作就是錘腦袋,但是呢他沒死,然後呢,最後他又開始割手腕,他還沒死,為什麼?因為從現場痕跡來看,就是說他有一個樹林當中的移動的表現,而且樹上呢,在這樣的高度上都有血跡,這意味著他曾經用這個手去摸過這個樹,摟住這個樹,所以他的手腕上那個血就會留在那個樹上,這個時候如果也有可能別人在害他,比如拽著他往前走,已經割了手腕了,但還是拽著,也有可能。然後呢,但是他最後的死亡呢,他有一個噴濺點,他在一個柱,就是一個磚房面前,當時有大量的噴濺,這個噴濺我們判斷是什麼呢?他可以自己造成,也就是說他拿刀對著這個牆往裡一撲,就可以導致扎到心臟,然後這個才會出現這個噴濺。如果他背朝到這個牆,他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噴濺的血形,所以真正致死是他最後扎自己胸口這一刀。那麼這個剛開始我並沒有還原到這樣的一個程度,我當時也感到很困擾他這個,但是我覺得這個三個順序應該是這樣一個順序,後來見到一個法醫,也是廣東的一個很有名的一個法醫,他當時就給了我一個提示,他說你有沒有想到是自殺,他這樣一句話我突然就明白了,因為這個行為的順序只有自殺才能解釋,他殺是很難解釋的。所以後來我就明白了,就是說,後來我就問他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問題,他說其實自殺的時候,有時候一種手段死不了,他會換一種手段,而殺人呢往往他要想致你斃命,他除了有威逼之外,他基本就比較簡單

許戈輝:他會用把一種手段用到極致,直到達到目的是這個意思嗎?

李玫瑾:他要是威逼的時候他會有各種各樣的,他的一些傷口會在其他地方出現,而這個人所有的傷口都是能夠到的傷口。

許戈輝:哦,這樣。

李玫瑾:對吧,在偵查心理分析畫像當中有一項就是死因心理鑒定。

許戈輝:是,其實您剛才給我講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說,就是這個他這個最後致死的這個路徑,這個似乎不是您去研究的這個領域,您應該去研究的是這個人得有多強烈的求死之心才會一遍又一遍地用這種致命的手段在戕害自己。

李玫瑾:對,這是一個分析,但是犯罪心理分析不是光一個問題,你說的這實際上是一個行為動機問題,動機呢,是最難的一種分析,一般在我現在來做案件分析的時候,動機是不太靠前的,我更多是考慮就是第一這種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二他怎麼做的,我很在乎他的行為方式。然後第三呢就是行為的心理問題。

李玫瑾:當一個人他完全不太接觸這個領域,他第一次看這樣的圖片,會對這個社會覺得太可怕了。他當時在法庭上講嘛,我請求法官判我極刑。

解說:一遇上熱點案件,媒體都少不了邀請李玫瑾點評分析,作為犯罪心理專家,她破解難題無數,但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一個公眾人物,「解題高手」李玫瑾卻被一個問題困擾了許久。

許戈輝:您的研究工作呢本來在長期以來都是在幕後的,但是這些年呢,因為這個公眾對於很多刑事案件的關注,您就頻頻地走到台前來。在這個過程中您覺得最累心的是什麼?

李玫瑾:最累心的就是有很多話不能全盤托出,你說的這個問題其實挺,還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犯罪呢是一個我們社會當中很讓人痛苦的一件事情,其實我認為不光是被害人和被害人的親人們痛苦,如果把一個案件完全裸露在社會面前,會讓很多人受到傷害的。我印象當中有一次我帶我的一個研究生是女孩,去一個地方分析一個案件,我當時在看這個案件的法醫的檢驗,然後呢,他的照片都是被害人很慘的照片,我帶著這個孩子,她坐在我這個左手,這邊是刑偵人員把(照片)給我,當我看完以後我就直接遞給這學生,因為她是我的學生嘛,所以我想都沒想就直接交給她了。後來我就發現,從這案件之後的晚飯到第二天早飯她都不怎麼吃飯,然後她話也非常少,我後來突然反應過來了,她是第一次接觸這么可怕的畫面,所以後來,這也是我後來不太帶女生去做這種事情,就是去做案件分析。那麼還有一次我記得,我跟。

許戈輝:您自己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嗎?

李玫瑾:沒有嘛,我覺得我在這方面情商特別弱,像這樣的情況讓我明白,就是有很多犯罪的事情,就是包括它的現場,包括整個的案情,不是所有的都能夠拿出來說的,尤其在外人面前。當一個人他完全不太接觸這個領域,他第一次看這樣的圖片,或第一次聽到這樣的事情,他們會受不了的,會對這個社會覺得太可怕了,然後生活的一些這種絕望或者失望,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呢就是在談一些案件的時候,我還要考慮,不光要考慮被害人,甚至犯罪人的親人,這個問題呢,實際上像2004年馬加爵的案件,那個案件當時社會影響非常大,因為當時全國通緝令那是也很少那樣做的,全國通緝,所以所有人都在關注。

解說:2004年,大學生馬加爵在宿舍連殺四人,案件震驚全國。從當時的證據看,他既不為財,也不是沖動殺人,行為方式也絕非精神病人,參與辦案的警察跟李玫瑾說,馬加爵案很值得研究。

李玫瑾:這個案件當時最有爭議的就是他的動機問題,那麼我當時去做調研,我就明白他的動機了,但那個時候我已經有這個意識了,就是說他為這個事情殺了四個人,實際上是在遮掩他自己的一個事情,那麼這個他確實犯罪,他要承擔他的法律責任,可是呢,他這種遮掩的這個事情我認為是人性的常態。

解說:馬加爵的犯罪動機是什麼?是當時探討的熱點。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窮人的自尊」。李玫瑾堅持到馬加爵被執行死刑後,才公布了對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報告,她說,貧窮並不是問題的起點,真正導致馬加爵犯罪的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扭曲的人生觀,還有以我為中心的性格缺欠。

李玫瑾:即使犯罪人他犯罪了,他有些涉及到他的一些,就是很隱秘的一些情感,或者一些自尊的東西,我應該也要為他保留,我不要急於地給他裸露出來。

許戈輝:但是如果這個和公眾所要求的知情權產生矛盾呢?

李玫瑾:我認為這個知情對於公眾來講沒有意義,也就是說你在之前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應該相信我們的法律是公正的。所以在司法程序上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問題,那麼他活著我可以先不說,等他走了,也就是說這個保密的這個問題,為了他而存在,他已經不在了,那麼我可能給大家一個答案,這個是可以。他本身已經為這個事情請求赴死,他當時在法庭上講了,我請求法官判我極刑,然後在結束的時候他說,他大姐要求你一定要上訴,但他自己堅決不上訴。所以我認為他已經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勇敢地承擔責任了。

許戈輝:但這個是您剛才所說的無奈嗎?或者就是說累心的部分嗎?

李玫瑾:這是第二個層面。

許戈輝:就是知道的實情不能全盤托出。

李玫瑾:對,這是第二個角度。那麼後來我看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大姐也多次接受采訪,就談到了很多網上的一些議論,他們也很,比如說出現一個案犯就說這又一個馬加爵。所以我認為其實這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去。

許戈輝:重新在揭開他們的傷疤。

李玫瑾:對,傷疤。我個人覺得被害人,其實被害人是很無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時候你有沒有想到過,這我剛才談到的是一個案犯本人,那麼現在我要說的是案犯的親人,他們的親人呢應該說,當自己的一個親人做了很嚴重的犯罪的事實以後,就是他沒有回頭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處罰,甚至全社會來聲討,那麼他的親人,首先第一他沒有參與任何這個去幫助他,然後第二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親人出現這樣的行為。那麼他們在社會幾乎的不到任何一點同情和幫助。所以。

許戈輝:許戈輝:而他們恰恰是還在的,而且要把日子繼續過下去的那一群人。

李玫瑾:對,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再看到的第三個層面,不要簡單地憤怒,也不要簡單地去斥責一些相關的人員,而是應該了解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做,當我們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怎麼讓他今後不這樣做,所以這是我覺得在我的工作當中要接觸媒體的時候最無奈的一件事情。

李玫瑾:其實我也不是在做辯護,但大家覺得,你既然給他找犯罪的原因。

許戈輝:那就是在辯護嘛。

李玫瑾:犯罪人呢,實際上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一個群體。

解說:2010年,大學生葯家鑫深夜駕車撞人,並扎了傷者數刀,致其死亡的案件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李玫瑾在某檔節目中就「為什麼葯家鑫不是扎一刀,或者兩刀,而是扎六刀。」這樣的行為成因進行了分析。

李玫瑾:我們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就經常叫強迫行為,強迫行為就是什麼呢,就是他做的這個動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種興趣動作,而是一種機械的他在做,那麼這個動作呢,往往它會變成一個什麼呢?替代行為。他拿刀扎向這個女孩的時候,我認為他的動作是在他心理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時候,卻被摁在鋼琴跟前兒彈琴的一個同樣的一個動作。當我不滿的時候,我彈琴本身是來,就是發泄我內心的一種憤怒,或者情緒。因此當他再遇到這么一個不愉快的刺激的時候,他看到一個人被撞傷了,而且在記他的車號,他這個刀的行為實際上類似於砸琴的行為。

解說:李玫瑾這段話引來了鋪天蓋地的憤怒,大家紛紛指責她把葯家鑫的殺人動作用彈鋼琴來解釋,是在為葯家鑫辯護,那段時間她的博客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咒罵。

李玫瑾:很多時候我都會講到就是說,他該不該死不是我來說話,那是法庭來判斷的,那麼這個人可惡不可惡,這個不知道,重要的是他為什麼這樣。

許戈輝:但是恰恰大家的憤怒來源於覺得你沒有一個是非黑白,你在為這個施害人為犯罪在做辯護,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李玫瑾:其實我也不是在做辯護,但大家覺得你既然給他找犯罪的原因。

許戈輝:那就是在辯護啊。

李玫瑾:就是給他找理由,對,所以這是我覺得讓我這些年最為痛苦的。但是我覺得現在這兩年有所改變,尤其是我在一些媒體上通過一些更多的來介紹一些相關的研究。

許戈輝:你覺得大家會變得越來越來越理性。

李玫瑾:對,我現在看到網上很多的就是能夠理解了,所以我特別欣慰的就是說,甚至有很多年輕人,主動在網上給我留言,就說當初對你有誤解,對你的言論很不敬,然後向你道歉,當我看到這些話的時候,真的心裡覺得,哎呀,這個就是一種特別的滿足,就是說你終於得到大家的理解了。

視頻片段:起立,報告李老師公安大學09偵查上課前集合完畢,應到35人,實到35人,報告完畢,請您授課。

好,上課。

是。

解說:李玫瑾從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在公安大學講授犯罪心理學,她說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她都在做教材,為研究打基礎。直到1992年,她得到一次去地方派出所實踐的機會,一年的實踐經驗讓李玫瑾開始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新的體悟。

李玫瑾:我也做過半年的預審,偶爾也偶爾審過一兩個案件,我記得早期我審的基本全是失敗的。

許戈輝:怎麼講啊。

李玫瑾:因為我記得最早在青島工作,有一個女孩,當時我師父交給我的活兒就是說,你就問她來沒來過青島就行,就把這個問題問清楚,然或來過幾回,她們好像是一個制假的一個團伙,專門製造假東西然後賣,包括煙還包括什麼。這個女孩呢,當時我覺得她就是農村的女孩,特別老實,然後頭都不抬,就這么扎到底下,我就坐在旁邊開始跟她聊天,就是我想先拉近心理距離嘛,讓她放鬆,然或我就跟她(說)多大了什麼的,家裡干什麼,然後兄弟姐妹幾個,然後這個什麼時候出來,有沒有談過對象,問到最後的結論就是,我說那你來過青島嗎?沒,她就是一句話沒,我說那青島離你家也不遠,我說你村裡這么多人來,你跟他們來看看,我說應該很容易吧。沒來過,沒來過,就是沒來過,後來我就跟我那師父說,我說根據我對她的了解,她沒來過,我師父說她騙你呢,我說不可能,特別逗,因為他已經問了其他的人,就是誰來過他都知道了,然後他就說你把她帶過來吧,然後就把她領出來,領到我們那師父的辦公室,然後就讓她坐在凳子上,我師父一下跳到對面桌上,然後就問她,你叫什麼名字,我那師父就問她,跟我就完全不一個風格了,然後她特別意外,一邊抹(眼淚)一邊說啊,來過來過來過,哎呀,整個我這心裡就崩潰了,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實際上說犯罪人有時候和我們這個很多的,應該說好人吧,包括我們的一些學者,他可能不太在一個世界。真的這個有的時候你在社會底層,包括我有時候接觸一些實務部門的,像法官、檢察官,還有我們的警察,就是這種比如說,我們現在老說他們怎麼樣粗魯,反正就這種批評聲音吧,他們有時候也很痛苦,就是實務部門呢,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他所面對的一些難題,在解決過程當中,有的時候確實是他們會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呢,就是我們理想的這個要求呢,或者說比較文明的要求呢,又是另外一個層面。

許戈輝:我理解,您說的就是他民用不同的語境在說話,那勢必雞同鴨講。

李玫瑾:不同的語境,實際上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會背景。

許戈輝:對。


李玫瑾:而且有些就是比如說龍布羅梭,就是最早研究犯罪人的一個學者,是義大利人,他就說過這樣的一個話,他說犯罪人呢,實際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一個群體,他認為有很多犯罪人他並不是我們那些法學家們想像的那類人。他說其實有很多這個法學家們站在道德的高度上,然後對一些這個社會的問題表現出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他說實際上呢,這些人的身邊呢,比如說監管的警察,就是獄警,然後接觸他們的法官,或者檢察官,或者警察,以及包括這些罪犯身邊的親人,他們對這些人(犯罪人)的了解往往和那些就是站在道德的層面,或者站在一個理論上層面的人,他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犯罪人連家人都已經放棄他了,都不讓回家,為什麼?因為他不光禍害社會,他也禍害家人,然後呢這個家人沒辦法就希望推給警察,那麼警察呢,他們又需要依照法律去行事,所以這個有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它就是我在這個角度,我又接觸實務部門,我也接觸理論界,所以我經常能感覺到這個兩個界的這種沖突

『伍』 孩子上幼兒園後,有哪些有表現,會成為潛在「學霸」

幾乎每一次和寶媽們聊天,都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

「明明孩子平時挺機靈的,老師也誇他聰明,為什麼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

其實這個問題,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早就給出了答案。

李玫瑾教授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發現,就是小嘴巴巴的,看著聰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學習都一般,相反,不吭不哈的孩子、話少的孩子學習都很好。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專注力鍛煉的關鍵期,專注力是一種越鍛煉越強的能力,對孩子來說游戲是最好的鍛煉方式。德國科學家證實,孩子在玩游戲時專注力是平時的幾十倍。

『陸』 模擬畫像的相關資料

——氣質是一個古老的心理學問題,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里特就提出人體有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人體的特質。幾個世紀以後,羅馬醫生哈林(Galen)用拉丁語「temperametnum」一詞來表述這個概念,這就是氣質(temperament)概念的來源。
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從類似氣質的角度出發把人分為「狂」、「狷」、「中行」三類。他認為「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意思是說,「狂者」一類的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是積極的、進取的,他們「志大言大」,言行比較強烈表現於外;「狷者」一類的人比較拘謹,因而就「有所謹畏不為」;「中行」一類的人,則介乎兩者之間,是所謂「依中庸而行」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氣質似乎是人們熟知而又不易捉摸的概念,大有「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味。實際上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語言、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徵。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以及動作靈敏或遲鈍方面,因而它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表現染上了濃厚的色彩。它與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脾氣」、「性格」、「性情」相近。
人們觀察、評價一個人的氣質時,往往是「由表及裡」,透過對方的眼光、神情、談吐,才能觀察到一個人的氣質。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神情是感情的外露」、「談吐是直抒胸臆的表達」。 ——人的氣質一般來說分為四種類型:
1、多血質
特徵:反應快而靈活,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廣而易變,喜歡與人交往,語言富於表達力和感染力,感情外露易變,缺乏毅力和耐力,浮躁、輕率,是人們常說的活潑好動型,如:孫悟空、郭沫若、赫爾岑。
2、膽汁質
特徵:精力充沛,熱情,直率,內心外露,容易沖動,脾氣暴躁,易怒,缺乏自製力,是人們常說的急性子的人,如:張飛、李白、普希金。
3 、粘液質
特徵:穩重,塌實,冷靜,說話少,動作遲緩,內心少外露,情緒發生慢且持久,堅韌,執拗,是人們常說的慢性子的人,如:林沖、茅盾、克雷洛夫。
4、抑鬱質
特徵:反應慢而不靈活,情緒體驗深刻而不外露,孤僻沉靜,想像力豐富,善於覺察別人不易發現的細節,多愁善感,弱,膽小,是人們常說的好多心的人,如:林黛玉、杜甫、果戈里。
現代心理學把氣質理解為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以同樣方式表現在各種各樣活動中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上,而且不以活動的內容、目的和動機為轉移。
這種典型的心理特點很早就表露在兒童時期的游戲、作業和交往活動中,據N-B-斯特拉霍夫的研究,在39名作為研究對象的小學生中,有33人明顯地表現出所述的氣質類型。 —— 氣質類型的很早表露,說明氣質較多地受個體生物組織的制約,也正因為如此,氣質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雖然有所改變,但與其它心理特徵相比,變化要緩慢得多,具有穩定性的特點。
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是指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定性(例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作用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心理過程的強度(例如,情緒的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特點(有的人傾向於外部事物,從外界獲得新印象,有的人 傾向於內部事物,經常體驗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等,氣質彷彿使一個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都塗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
當然,心理活動的動力並非完全決定於氣質特性,它也與活動的內容、目的和動機有關。任何人,無論有什麼樣的氣質,遇到愉快的事情總會精神振奮、情緒高漲、干勁倍增;反之,遇到不幸的事情就會精神不振、情緒低落。但是,人的氣質特徵則對目的、內容不同的活動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影響,換句話說,有著某種類型氣質的人,常在內容全然不同的活動中顯示出同樣性質的動力特點。例如,有的人每逢考試會表現出情緒激動、等待與友人會面時會坐立不安、參加體育比賽前也總是沉不住氣,等等。就是說,此人的情緒易於激動會在各種場合表現出來,具有相當固定的性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說,情緒易於激動是此人的氣質特徵。
人的氣質類型無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都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具有消極的意義,如,膽汁質的人可成為積極、熱情的人,也可能發展成為任性、粗暴、易發脾氣的人;多血質的人情感豐富、工作能力強、易適應新的環境,但注意力不夠集中、興趣容易轉移、無恆心等;抑鬱質的人工作中忍受能力差、容易感到疲勞,但感情上比較細膩、做事審慎小心、觀察力敏銳、善於察覺到別人不易察覺的細小事物。
氣質不能決定人們的行為,是因為人們可以自覺地去調節和控制。雖然,人的行為不是決定於氣質,而是決定於在社會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動機和態度,但是,氣質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雖然氣質與態度相比只居於從屬的地位,但它是構成人們各種個性品質的一個基礎。因此,它也是刑事犯罪學中一個必須加以分析和考慮的重要因素。
通常意義上講,罪犯屬於精神衛生高危人群,具有反社會性,易情緒低落、抑鬱,自我控制力差,自我生理衛生差,人格方面有偏差。就拿暴力型罪犯來說,就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行為動機與社會道德、法律規范相悖且有強迫的緊迫感。暴力型罪犯大多文化程度較低,所受法制教育更是微乎其微,並且由於自身體質氣質方面的優勢,在社會中常表現出為所欲為的狀態。特別是不能平靜地對待問題,也不善於運用語言表達,錯誤地認為「拳頭更能解決問題」;
2.社會適應性差,受示性強,沖突環境中的誘發率極高,大多數暴力型罪犯虛榮心強、愛面子、爭強好勝。在一些人際交往的沖突環境中,由於性格暴躁,好沖動,特別在他人的鼓動下往往不思後果,極易採取暴力行為;
3.缺乏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暴力型罪犯由於自身性格氣質的特點,決定了其忍耐力較差,不能有效地轉移矛盾焦點、不能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在過去三十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心理支援小組發展了一套閱讀面部技術,通過實際實驗、嘗試、失誤和總結,在先後分析了6千萬個罪犯面部之後,得出一種簡明的閱讀面部的方法,即:劃分閱讀法,每次分析面孔的某一個部位,閱讀成份包括面部表皮、肌肉和骨骼輪廓線,分析閱讀後加以總結。
此項方法的作用:
1.有助於全面了解罪犯的性情和人格;
2.有助於發現罪犯隱藏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
3.有助於推測罪犯可能的下一步行動;
4.有助於判斷罪犯的一些嗜好,幫助發現線索。
幾乎所有的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都支持此項技術。
一、 步驟
審視罪犯面部,將罪犯面部分成若干區域,在照片上輕劃兩條線把面孔分開,分成四個區域,即:右臉、左臉、上部、下部。
1.在面部中部垂直劃線,分開左、右兩半面孔;
2.從水平方向劃線,使頭頂、眼睛與鼻子、嘴和下巴分開;
3.閱讀右臉,右臉是罪犯的社會面孔,很可能暴露罪犯的生活狀況和慣常行為,是積極的人格面貌;
4.閱讀左臉,左臉包含了本質,被右臉掩飾。很可能暴露罪犯的氣質、性格和潛意識動力,是比較消極的情感面貌;
5.閱讀上半部臉,主要看眼睛,兩眼比較起來不太敏銳的是左眼,罪犯可能隱藏更基本的情感在其中;
6.閱讀下半部臉,主要看下巴輪廓,它可能暴露罪犯的性情;
7.實施綜合判斷。
二、判斷面孔的101個性格特質詞彙:
警覺的、不信任的、未成熟的; 冷酷的、孤零的、盛氣凌人的;
不可靠的、藐視的、野心勃勃的;渴望的、智慧的、無憂無慮的;
憤怒的、好色的、認真的; 富有魅力的、憂慮的、暴躁的;
欣喜的、自私自利的、傲慢的; 恐懼的、和藹的、怨恨自己的;
禁慾的、嬌柔的、無精打採的; 自我憐憫的、有權威的、凶惡的;
孤獨的、性感的、害羞的; 輕佻的、表示愛的、羞怯的;
痛苦的、坦率的、朝氣蓬勃的; 懷疑的、殘忍的、友好的;
惡意的、遲鈍的、冷淡的;體面的、自鳴得意的、好心腸的;
有同情心的、詭秘的、母親似的; 缺乏性感的、男孩子氣概的、淘氣的;
勢力的、自負的、說話轉彎抹角的;脾氣好的、認真的、心腸軟的;
自信的、陰沉的、自戀的; 堅強的、脾氣壞的、合作的;
易激動的、鞏固的、狡猾的;快樂的、開朗的、憤怒的;
玩世不恭的、輕蔑的、樂觀的;多疑的、欺詐的、任性的;
過於自信的、緊張的、防範的;無情的、易恐慌的、富有思想的;
抑鬱的、忠誠的、悲慘的;可信賴的、堅決的、易激動的;
溫和的、無私的、沮喪的;謙卑的、好鬥的、謹慎的;
不滿的、歇斯底里的、無賴的;焦慮的、思慕的。
三、 運用方法
1. 首先集中觀察罪犯的整個面孔,瀏覽詞彙表,從中選出最能描述罪犯的詞彙,並記下來,最後選定三個目標詞彙;
2. 接著在分析罪犯面部的右半部,選擇最適合描述罪犯面孔的三個詞彙;
3. 再次,分析罪犯面部的左半部,同樣選擇三個詞彙;
4. 就性格和人格而言,左、右兩半部臉可能是完全兩個不同的人;
5. 分析罪犯的上半部,同樣選擇三個詞彙;
6. 分析罪犯的下半部,同樣選擇三個詞彙;
7. 總體結論。 案例一
楚游新聞網2004-05-13 15:05:26
在刑事案件的偵破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就是根據證人對犯罪嫌疑人體貌特徵的描述完成畫像。但另一種在西方被廣泛採用的「心理畫像」方式,雖然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我國得到局部運用,但更多的只是對前期偵破工作提供參考,事實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預防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拿著馬加爵的犯罪心理調查問卷,李玫瑾陷入沉思
攝影 本報記者 柴春芽□本報駐滬記者 沈穎
4月24,馬加爵以故意殺人罪被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刑。這起轟動全國的重案目前進入死刑復核程序,看上去即將走完法律層面的最後一步。
甚至一度沸騰的民間的怨憤、感慨或爭論,在未經梳理的情況下也正逐漸歸於平靜。
在昆明中院的判決書上,關於這一令人驚愕的案件的犯罪動機,只有寥寥四個字———「瑣事積怨」。
而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給出的分析結論,卻長達萬言,它構成的其實就是一幅馬加爵犯罪心理的精確畫像。
作為特殊的「畫家」,李玫瑾關注的遠不止這一張臉孔,面對那些典型性惡性案件,她試圖以自己的方式給出解答,並通過「畫像」向社會回饋有價值的信息。
破譯犯罪的心理密碼
河北某地接連發生三起兇殺案,其中一起發生在一家小旅館,店家的一家老小都被殺害了,一位老太太還遭到強奸。兇手幾乎沒在現場留下任何線索,當地警方一籌莫展。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被請來。聽完案情介紹,她通過分析確定了兇手大致特徵:一個外地打工者,住所不在附近;有犯罪前科;一個性飢渴的人,沒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最後,李玫瑾還根據三起案件的發案地點,畫出疑犯的大致路線圖。
警方據此縮小范圍展開偵查。很快,疑犯落網了,各種情況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
「我的分析,就是給犯罪心理畫像。」在這個領域研究多年的李玫瑾說,應用犯罪心理畫像,能夠比較迅速准確地確定偵查方向。「但犯罪心理畫像的意義遠不止於這些。」
「發燒就給吃退燒葯,得了傳染病就給隔離,這顯然不夠。」身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認為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臨床醫學有某些相近之處,一定要找到具體的病因,才可以真正起到預防的作用。
犯罪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驅使犯罪的心理問題同樣呈現著復雜和多樣性,不可能以某種固定模式對不同的犯罪行為作出解釋。
五個多月前在河南平輿接受了審判的案犯黃勇,最不能讓人理解的是自己設計了一個專用於殺人的木馬床,連續殺害了17名青少年。
黃勇的犯罪動機同樣令人驚愕,人們很難根據生活常理給出答案。
李玫瑾對黃勇殺人案也有過自己的深入分析,黃勇系列殺人案的案情使她首先想起國外同行研究過的一個案例———
有一個在孤獨中成長的孩子,覺得沒有人看得起自己,他就會拿家裡的布娃娃去砍,以此來表示他的勇敢。當他長大以後,看到和布娃娃一樣的金發女郎,就會激起他幼年的沖動,用殺人的過程來體現自己的英雄氣質。實際上,這是自己的挫折感扭曲的表現。
根據國外對於系列殺人犯的心理研究結論,李玫瑾的判斷是:黃勇實施殺人計劃的時候,內心一定存在著某種想像,他應該有個缺乏親情的家庭,應該是單身。
後來有記者問黃勇:你為什麼想殺人?他說,因為我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覺得做殺手很酷,一直想成為一個殺手。
果然是一個幼年的想像在作祟。
而他在明知道放走對方自己必將落網的情況下,卻最終被第18個殺戮對象的親情訴求所打動——與其說是打動,不如說是被對方無意中擊中了自己內心最敏感的痛處。這一情節也印證了李玫瑾關於親情缺失方面的判斷。
這顯然是一次成功的心理畫像。它通過某些典型案件中總結出的一些共性特點,針對新的系列殺人犯的犯罪特徵進行分析,很快找出了他的心理背景。
但有的案子用環境去解釋,不足以客觀而全面地透視犯罪動因。
在浙江發生一起特大殺人案後,李玫瑾見到了被抓捕歸案的犯罪嫌疑人劉超。他在5年時間里流竄於杭州、昆明、廣州、長春等地,強奸、殺人,作案幾十起,甚至挑釁公安部門,不時給警方寫信透露自己的殺人過程。劉超在敘述殺人過程時就像在講一件極其平常的事,他直到這時還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李玫瑾通過談話發現,劉超的家庭環境很正常,他是家裡的第7個孩子,哥哥姐姐心理也完全正常。在周圍人看來,這個孩子從小就特別壞,他犯罪的「理由」就是想殺人。
李玫瑾的判斷是,劉超屬於典型的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最核心的一個特徵就是沒有情感,其次就是極端任性。國外對這類人的大腦皮層的腦電進行測試,結果是始終在10歲左右。」
李玫瑾說,有些犯罪即使表面看是外因導致的,也要通過他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以及罪犯自身的遺傳特點去分析。比如製造了石家莊爆炸案的靳如超,他的犯罪也與自身心理問題有關,由於聽覺不好,某種程度也容易造成一種心理障礙。
我們的社會需要「危險人格評估」
破譯犯罪的心理密碼是為了更好地預防犯罪。
「在分析具體的心理歷程中,發現問題後還要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比如在某些國家,如果發現家庭出了問題,父親吸毒,母親改嫁,孩子無人管,這時候社會就會啟動家庭干預機制,干預家庭不只是為了幫助一個孩子,而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安全。」
針對劉超的案子,李玫瑾認為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建立關於危險人格的評估體系。「危險人格評估」的指標有很多,包括智力發展的均衡問題、個性傾向等,更重要的是心理內容,心理內容通過心理測量是測不出來的,需要對一貫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這就是一個評估體系。
「如果在小學、中學時,你看出一個孩子家庭很正常,但是非常任性,誰也管不了他,就要引起注意了,可以做一個人格評估,對症教育就可能矯治他的人格問題。」李玫瑾說。
震驚全國的楊新海殺人案,一殺就是全家,連做20多起,對於這樣一個類似於「天生殺人狂」的典型,李玫瑾認為該案就屬於危險人格失去控制釀成的悲劇。
對於轟動性的馬加爵殺人案,人們最初是驚愕,繼而是按常規的邏輯推導出他的犯罪誘因:馬加爵由貧窮導致自卑,由自卑導致極度自尊,當脆弱的自尊受到傷害,當然會瘋狂報復。
3月26開始的獨立調研,使李玫瑾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斷。她發現馬加爵的悲劇更多的是由於其人格缺陷釀成的。
馬加爵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他只能與自然頻率接觸較高的少數同學交往。即使是與交往最密切的同學、老鄉之間,他每個月至少有1至2次爭吵,這屬於較高的人際沖突頻率,它意味著馬加爵在處理人際沖突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一問題顯然不是因為他的貧困狀態導致的,與他發生沖突的同學大多同他一樣,也住在貧困生宿舍。」
過分情緒化的馬加爵還時常為一點小事而出現強烈的反應。當他少年時代聽到父母吵架,甚至動了殺死父親的慾念,從中不難發現導致他後來殺害同學的心理背景。他對吵架極為敏感與憤怒,而且漠視生命,很容易引起他的「殺人」沖動。
馬加爵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幾乎一切都是以「我」為出發點。心理學研究指出,許多心理上存在嚴重疾病的人,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談論任何事情時都以「我」為主題詞,「我」的出現頻率極高。他們從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換位思考。這種性格特徵也是許多犯罪人共有的心理特徵之一。
李玫瑾認為,以馬加爵的性格與人性特徵,典型屬於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導和控制的「危險人格」。
犯罪心理研究之惑
「(楊新海)這個案子的深入研究對公安的偵查工作極有價值。」李玫瑾至今對楊新海案沒有從犯罪心理的角度進行透徹研究感到遺憾。
「我非常想知道他離家出走以後,究竟遇到了什麼,他的內心潛藏著什麼,為什麼他變得如此殘忍?我很想親耳聽聽他對一些問題的回答,比如他第一次犯罪的真實動機。」
李玫瑾常常苦於沒有面對面的機會去深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
「這就像醫院里突然收到一個很怪異的病症,可能是一個未發現的病毒在作怪,或者是某些病的集中代表,但一個很想問個究竟的醫生卻得到這樣的答復——不用研究了。」
難題在於犯罪心理學研究仍很難立項成功,在基層得到的配合也不夠。「走法學,立不下來,走心理學,立不下來,走政治學,也不行。」
中國國內像李玫瑾一樣從事這項研究的專家還寥寥無幾,顯然,這個領域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些國家,有些死刑犯的行刑會根據需要暫緩一段時間,允許犯罪心理學家去研究他。」
犯罪人到了最後時刻自己也在總結,比如黃勇臨死前就說了一句很有價值的話———「告訴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話」。我們的社會當然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更客觀更全面的心理分析並建檔。
李玫瑾為此建議,全國的重大案件都應該附上一份犯罪心理分析報告。
「應該在接到報案的時候有一個行為指標的登記,在案件破了以後,通過訊問再建立一個人格指標的登記,積攢起來,形成一個犯罪心理指標的系統。」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這個指標系統也有助於加快串並案的偵破速度。如果每一個案子後面都附有幾項指標的話,如果3起案件有相同的指標,就可以大體判定是一個人所為。「人的心理規律是通過動態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李玫瑾強調說。
馬加爵案為更系統的犯罪心理分析撬開了一道門縫,李玫瑾相信,只要這一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視,堅持5年時間,一個針對中國人的犯罪心理指標系統就可以建立起來。
案例二:
河南安陽警方公布公交殺人案嫌犯模擬畫像
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據河南省安陽市警方通報,安陽警方今日公布了安陽市「8.19」公交車持刀搶劫殺人案犯罪嫌疑人視頻截圖和模擬畫像,市民可對照嫌疑人體貌特徵,積極提供線索、舉報。對直接抓獲嫌疑人的予以10萬元獎勵。
據報道,2013年8月19日15時許,安陽長途汽車站A1路公交車行駛至安楚路白璧鎮崗上村路段時,車上發生一起持刀殺人案件,造成3死12傷。

『柒』 這部劇豆瓣評分9.2,看完後,終於知道日本女人為啥不想生孩子了

最近,我被安利了一部日劇—— 《坡道上的家》

一個女嬰死了,剛出生八個月。

兇手,是她的親生母親。殺害過程不僅不痛快,還極致的虐。孩子媽先是不斷強烈拍打自己的女兒,後來,直接把她丟進了滿是熱水的浴缸。

在襁褓里裹著的女嬰從孩子媽的手裡墜落,浸入了水裡,活活淹死。

孩子爸爸呢?來時,已經晚了。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把自己的老婆告上了法庭。法庭上,孩子媽坐在被告席,眼神渙散發型凌亂。

孩子爸表態,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老婆會如此狠心。這女兒得之不易,是他們花了很多錢做了不孕治療才生下來的。

他說,自己知道老婆很累,因此特地問了周邊的朋友如何緩解,朋友說,生孩子前幾個月累是正常的。

所以他就開導妻子 「所有人都是這么過來的,忍一忍就好了」 。他不放心,還主動提出讓自己的媽媽去幫襯老婆看孩子。

聽完這番話,法官露出了同情的表情。但,這是事情的真相嗎?丈夫借口忙工作不願幫她,讓她被逼到精神瀕臨崩潰。

案發當天,她原本是准備給小孩洗澡,但孩子總是哭,她害怕孩子會繼續哭惹來丈夫責罵。

不知不覺陷入了恐慌,等她清醒過來,發現丈夫在拚命搖晃自己,嘶吼著問她是不是想害死孩子。

辯護律師說,孩子媽是因為恐慌,精神衰弱無意識,松開了孩子。因為自打有了孩子以後,孩子媽就被困在了家裡。

她有嚴重的產後抑鬱。可盡管如此,她還是要日夜帶娃,包攬家裡所有家務。

他們家門前有一個坡道,每次爬那個坡的時候都能聽到孩子一直在哭,每次只要聽見孩子的哭聲,鄰居就知道是她來了。

丈夫建議可以請自己的一個朋友來陪她聊天開解,這個朋友是是丈夫大學時的女朋友。

在家會埋怨妻子帶不好孩子,一周里有五天,孩子爸都會住在家外面的賓館里。

婆婆更是在法庭上表示,她從一開始就不同意這門婚事,覺得這個兒媳婦不像一個有母愛的人。

孩子媽的律師問: 為啥要生孩子?

孩子爸心虛地說: 因為自己的媽媽一直催。

原來生孩子,並不是孩子媽自己的意願。

自己失去了 社會 價值,丈夫不斷發來指責,婆婆明擺著鄙夷自己。

因此,孩子媽厭倦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主婦里沙子 (柴崎幸 飾),自從生完孩子後,一直在家裡專心 育兒 。

眼看著女兒已經長大,她開始准備慢慢回歸 社會 ,於是去法院申請了當陪審員。

同樣作為人母,里沙子在剛接觸到這起案件的時候,和大多數人一樣對被告產生了懷疑。

畢竟孩子是身上掉下來的肉,為了把孩子養大,大家不都是這么過來的嗎?

但是在法庭上,隨著律師的一個個問題,她竟然漸漸扭轉了自己的想法。她不僅開始理解被告,甚至在被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因為被告跟她的生活,簡直一模一樣的慘。從自己辭了工作當起家庭主婦,在自己家裡也做不到輕松,而是隨時雙手拿滿刀鏟,一路小跑地給丈夫女兒送東西。

孩子大聲哭叫,說什麼都不聽的時候,她有很多次精神恍惚,快要喘不過氣。

丈夫陽一郎整日在外應酬,回家什麼都不做。 只要她稍有一點做得不好,陽一郎就會給婆婆告狀,說里沙子神經兮兮......

只要里沙子稍有抱怨自己有些累,陽一郎就會嘲諷里沙子的工作,讓她乾脆別幹了。

婆婆無節制地寵溺,孩子被教的蠻橫跋扈,根本不聽大人的話。

這些百般操勞換來的不信任,讓里沙子很多次失語。

終於在一次意外發生後,她徹底陷入了迷茫。

長時間的矛盾,殘酷的現實,讓里沙子的內心開始動搖。

電視里還有一個配角引起了我的注意。坐在法庭正上方的 聽審女法官

審理這起案件,她同樣心上被戳了洞。

不過她和里沙子不同,她是要 同時兼顧工作和 育兒 的全職媽媽

能順利回到職場,追求自己的夢想是這位女法官的幸運,但同時,這也是她的不幸。

她生孩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 老公信誓旦旦說會休 育兒 產假

可沒想到孩子出生了, 老公卻攤牌說這說法不過是為了騙她生孩子。

更慘的是,她還沒等到老公休假帶一天孩子, 婆婆就又催上二胎了

生完一胎又二胎,再想要從家裡的瑣事里脫身,重返 社會 追求自己的夢想,對於不少女性來說已經是太難的事情了。

可以說,《坡道上的家》這場悲劇, 來自於觀念,也來自於無知。

其實,對於每一個媽媽,在「母親」這個身份之前,她首先是一個「人」。抑鬱症也是一種需要被嚴肅對待和全面治療的疾病,並不是丈夫婆婆口中「加把勁」「不要悲觀」就可以治癒的。

從頭至尾,生孩子,養孩子,教育孩子,都應當是兩個人的事。

【免費領!網路最火教授李玫瑾 育兒 視頻合集】,添加 13027279630(官方助手3)好友領取。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 精選歐美頂級 育兒 雜志內容,每天 育兒 干貨喂飽你。

『捌』 在孩子小時候把孩子打扮的過於好看有哪些壞處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出現了越來越多打扮得非常漂亮的小孩子。尤其是90後,當了父母之後,非常喜歡把精力花在孩子的外在打扮上。


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氣質,談吐等等決不是靠外在的包裝來提升的,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

閱讀全文

與李玫瑾發型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雞毛巴樣圖片欣賞 瀏覽:311
早晨的圖片大全 瀏覽:599
簡單的鐵床圖片 瀏覽:308
澆花怎麼畫簡單的圖片 瀏覽:569
男士發型燙短發圖片大全 瀏覽:467
漫畫人教程圖片簡單 瀏覽:781
夏天大叔頭頂圓形的發型圖片 瀏覽:399
熊貓supreme圖片遮臉可愛 瀏覽:262
胖子頭大男士發型圖片 瀏覽:54
甜點價格表圖片 瀏覽:400
男士牛仔衣服搭配圖片 瀏覽:329
如何把圖片中的人像變成高清 瀏覽:923
挑染綠色頭發圖片大全 瀏覽:547
簡易折疊沙發床圖片及價格 瀏覽:734
word文檔怎麼一頁插入三張圖片 瀏覽:544
腦癱兒童衣服圖片 瀏覽:691
word隨意移動的圖片怎麼固定 瀏覽:519
簡單手繪植物背景圖片 瀏覽:976
如何把圖片景觀變成綠幕素材 瀏覽:107
中國龍的煙價格表圖片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