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人為何前剃頭發後留辮子
剃發,本來是滿族獨有有的風俗,讓人把額角以上的頭發剃掉,把剩下的頭發編成辮子,清政府以征服者自居,下令剃發梳辮,是企圖消除明朝統治的痕跡,強迫漢人改變傳統的生活習俗,而從衣冠裝束直接到精神觀念,都象滿族人一樣,成為清朝統治者馴良的羔羊。
清朝統治者規定:自布告下達後十天之內,各地人民一律剃發,凡是不剃的,遲疑的,甚至上表章請示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視為亡命草寇,殺無赦!
留辮子
那麼滿族為什麼會前剃發後留辮呢,以下列舉幾點
第一點原因漢族不剃發――源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剃發;清朝剃發,源自「削平四夷」的理念,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辮子和光頭,源於少數民族落後,頭發不能束起來,拉弓引箭會不方便。
第二點原因滿人留發最出的原因可能與滿人信奉的薩滿教義有關系,薩滿教主張崇拜萬物,山川、河流、樹木、花草、動物所有大自然中的一切薩滿教都尊重它們,這叫:萬物有靈。與現代觀念裡面我們推崇的愛護大自然,愛護動物的觀點很一致,可以說是保護生態的最早理念..
第三點原因
清朝男人的發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日本(和族)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的發型跟史書里成吉思汗的發型幾乎一樣,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跟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的殘缺,是一種成人禮.
第四點原因怕被漢族文化「融合」,與其被漢族文化「融合」,使滿族「家天下」的政權變質。不如強行將漢族在形式行為上「融合」滿族文化。確保滿族「家天下」的政權的純正血統。
㈡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什麼發型
關於漢族的男子發型,人們大多認為就是電視劇里那種束發於頭頂的簡單式樣,其實這也是一個太過簡單的概念,古代漢人的發型千種多樣,戰國時期,有結辯多股盤於腦後的,有分叉結辯纏於額前的,有單股結辯垂於帽下的……,如楚國人就喜歡在頭頂一側結辯,並由發帶固定在耳後的習慣,僅正式場合或貴族男子才端正的在頭頂置冠。這些發型從大量出土的陶器和岩刻,以及兵馬俑中可以看出端倪。
到了南北朝、隋、唐朝,男人們大多置紗冠、著璞頭,而把頭發挽在頭頂或腦後,有的結成兩個「總」(發髻)、有的結成一個總,有的還挽成一根細長的「發棍」彎曲置於額前,可謂無形不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漢人沒有剃發的習慣,更沒有像電視劇里那樣披頭散發的「武俠式」發型,披頭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發型,成年人不僅以披發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還使用油脂來固定發髻,使之不致垂落。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發在腦後挽成三股或兩股發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發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發。所以,漢族男子的發型有時代表著身份的高低。並非人人相同。
㈢ 清朝那個頭型叫什麼
清朝的頭型叫做金錢鼠尾。
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發令所要求的剃發標准,並非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發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
(3)清朝蒙古族男人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中譯本為《大清帝國城市印象》, 事實上,滿清發式從明代到清末是一直變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發式,與清末那樣的前剃後辮有很大距離,剃發數量與結辮粗細差別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萬曆二十三年。
朝鮮派往赫圖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細記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營壘里所見到的各方面情況。
其中關於發式這樣寫道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
女真男性的發式,即其剃發的習俗,是將大部分頭發剃掉,只留腦後很少的一點頭發,結成辮子下垂。
㈣ 清兵沒進中原之前男人都是什麼發型呢
歷史上朝代更替的同時往往也帶來社會風俗的變化,人們的服飾與發型也各具特色。放眼中國歷朝之中,清朝的服飾發型可謂是其中的一股"清流"。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人入關,所以他們的習俗自然與我們漢族不同,但是為了鞏固統治,他們強迫漢人學習滿族文化和習俗,直接體現在剃發易服一項。大家從影視劇中所熟悉的滿清男子發型都是"陰陽頭",其實在清朝初期並非如此。
滿人起初容不下漢人的文化,最後卻也反被"漢化",看起來好像是個笑話,但這也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其實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具特色的一面,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一共有56個民族。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對於不同的文化,我們應該學會彼此尊重欣賞,而不是努力去同化對方,文化正因為不同而美麗!
㈤ 清宮劇都是騙你的!清朝男人的辮子其實長這樣
前額光亮無毛,後腦拖一大辮子,這就是我們對末代王朝一個男性發型最外在的記憶。
其實,要說大清男人的發型,原本也不是這樣子的。歷史的細節處,總會展露她豐富多彩的迷人之處。清朝男人的發型,也有過潤發無聲的時尚潮流。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清朝的辮子究竟長什麼樣
● 皇上的發型也變過
● 黑長粗:男人的審美關鍵詞
● 清末美男:大辮子+齊劉海
發量豐盛的值班編輯 / 老梁
清朝的辮子究竟長什麼樣
-+-
按照儒家經典的說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一般講來,漢族男子的頭發,不剪不剃,延續到明朝時,基本採用的仍是束發為髻的發式。
晚明時期曾有西洋傳教士巴克士(Martin de Rada)如是描述,
「明代男子為有滿頭長發而驕傲,他們把頭發留得很長,然後在頭頂上盤成發結,再用一個中間分開的發網套住,使頭發被夾住並被固定在這個位置上,在發髻頂上戴上一頂帽子,這是他們一般最常見的頭飾……每天早晨他們梳理和裝飾自己的頭發要花去很多時間。」
● 平頭的「末代皇帝」溥儀
㈥ 清朝時的人都喜歡留一條長辮子,這種頭型叫什麼
清朝的頭型叫做金錢鼠尾。
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發令所要求的剃發標准,並非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發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
(6)清朝蒙古族男人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中譯本為《大清帝國城市印象》, 事實上,滿清發式從明代到清末是一直變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發式,與清末那樣的前剃後辮有很大距離,剃發數量與結辮粗細差別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萬曆二十三年。
朝鮮派往赫圖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細記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營壘里所見到的各方面情況。
其中關於發式這樣寫道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
女真男性的發式,即其剃發的習俗,是將大部分頭發剃掉,只留腦後很少的一點頭發,結成辮子下垂。
㈦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麼發型
蒙古人的頭發是辮發,他們的一大半頭發都會被剃掉,僅留下前額上的一撮頭發。這撮頭發一直垂到眉毛,並把多餘部分剔除,稍留些耳邊上的頭發。這里的頭發盡量留起來,梳成辮子,長長地垂於耳側。總體的樣子就是兩束辮子垂於耳側,僅留前額一撮頭發非常可愛。蒙古的女人結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頭發,僅留後半部分並紮起來然後戴上類似於朝鮮人的那種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缽盆使他緊貼於頭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樹皮做成邊上裝飾漂亮的絲綢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頭辮發與修飾胡須等都有古老的傳統習俗。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種叫做「呼和勒」的發式。漢文獻中稱作「婆焦」。它的樣式像漢族小兒在頭頂留的三搭頭,將頭頂四周一彎頭發剃去,留當前發而剪短散垂,將兩邊的頭發辮做兩髻,垂懸於左右肩之間。或者將額頂的散垂發剃掉,後腦上的頭發編成一到數股,下垂於後背或系成垂鬟的習俗。這種發式通過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畫像可知大概。民間傳說中認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發式的原因在於模仿了部落的象徵鳥——游隼或海東青的緣故。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蒙古男人放棄了留「呼和勒」發式的傳統,直至解放為止都留有一種「貼別」的發式。貼別是把前額部分的頭發剃掉,剩餘頭發分三股編成一條辮子,平時下垂與後背,參加勞動或走路時以順時針方向盤繞在頭頂上。男人的貼別發式的主要部分是從未剃過的「胎發」保留下來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發留貼別的行為叫做「烏日波」儀式。由於蒙古人認為奇數是陽數,偶數是陰數,所以一般在
小孩長到三、五、七、九歲時,選擇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發舉行「烏日波」儀式。把剃下來的頭發用哈達或白布包好珍藏終生。烏日波儀式是男人成長歷程上的第一個慶典。所以盡量進行得嚴肅而隆重。在慶典上長者或接生婆給孩子品嘗鮮奶和朗誦祝贊詞,預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長到十三至十五歲就意味著進入少年時代,從這時開始在辮子上系扎黑色線穗兒,從成年開始男人可以在貼別辮子上戴假發套。
蒙古男人剃頭時要選擇吉日良辰而且必須在上午的時間里進行。一般年長者為年少者理發。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年長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動了自己的頭發之後,年少者才可以開始理發。忌諱親生兒女為自己的父輩理發。理發時從右側往左側剃,不能動腦後的辮子。把剃下來的頭發丟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不能踩踏剪下來的頭發,不能把頭發與垃圾混在一起丟棄。也不能把兩個人的頭發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夠長時間不理發或披散著頭發走路。只有守孝期間不理發。過年或參加重大慶典活動前必須理發。
胡須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標志。所以留胡須或留什麼樣的胡須有約定俗成的年齡規定。如果少年留胡須的話,馬上就聽到:「你跟爺爺是同輩?和父親是弟兄?」等別人的嘲諷言語。男人到了二十五歲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須。把胡須兩端撮好略讓往上翹,這種胡須稱作「老虎鬍子」,是年輕力壯的象徵。男人到了三十七歲,被認為是進入了成熟老練,智勇雙全的年齡,可以留下巴的胡須。到了四十九歲以後就可以留絡腮胡,六十歲以後,對胡須不加以特別修飾,順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種「五縷全胡」(兩腮、下巴、上唇胡須下垂兩角),認為這種胡須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標志,受到眾人的尊敬。可是有些地方習俗中,保存著爺爺和父親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須的約束。
㈧ 清朝男人發型的由來 清朝男人為什麼要留辮子
清朝男人留辮子有兩種說法
一、明萬曆二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及父親被明軍所殺。努爾哈赤為父報仇,逐漸成為了部落的首領,成為了女真本族的領袖。
在女真族的傳說里,有一個傑出的英雄人物,名字叫束機能。束機能兩鬢與前額天生禿發,被後人稱作禿發束機能。
努爾哈赤為此想了一個辦法加強女真的團結,令女真各族束發為辮,一是為了有利於民心團結一致,二是為了區別其他的未被統治的女真族。
努爾哈赤憑著自己的努力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也就是後金。
二、滿族先輩為了更好的打獵,需要穿山越嶺,頭發難免會掛在枝藤之上,射箭之時也會被亂發遮擋,所以將頭發剃去。滿人信仰薩滿教,按薩滿教的說法,頭發在頭的頂部,最靠進天,是靈魂棲息之地,非常神聖。
後金成立,八旗制度也被確定,滿朝使用滿語滿文,服裝發式亦須一律,男人都要剃發留辮,這樣使得女真各部族中習俗不一致的女真開始同一化,成為了一個新的民族——滿族。
(8)清朝蒙古族男人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男子發型的演變:
在最早的時候滿人剃的是那種金錢鼠尾的頭發,這種發型就是留下銅錢大小的頭發,然後紮成辮子。這種辮子只有老鼠尾巴那麼細,就叫做鼠尾。
後來這些頭發慢慢留得越來越多,辮子成了豬尾巴那麼粗,就叫「豬尾巴」。
等清朝的發型慢慢演變成牛尾巴那麼粗的時候,已經到了清末了。
㈨ 為何看見很多老照片留辮子的清朝人 但很多人前面不是半個光頭是有頭發的啊
如今在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男人一律梳著「陰陽頭」,就是把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辮成粗長的發辮。港台清裝劇和大陸清裝劇還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較少,後者剃掉的部分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這並不是真相,而是搞錯了!甚至大錯了,違背歷史的真實。
滿清男人真正的發型是什麼式樣?
不是如今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謂「金錢鼠尾」辮——
是把四周頭發全部剃得精光,只在頭頂中心處留有金錢(直徑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頭發,編結成又細又長的發辮,垂下來形如「鼠尾」,還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稱叫做「金錢鼠尾」。
就是說,滿清(前期、中期)男人標準的辮子式樣,原來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樣細細的!絕不像近幾年以來電視劇辮子戲裡面那樣粗大。辮子根部也只有銅錢那麼一小撮,根本談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頭發全都要剃光了算。
這種稀奇古怪的發型:「發根如銅錢大小、老鼠尾巴粗細」,是多麼醜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歡出風頭的大腕大牌明星們,也未必願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發型。怪不得清裝影視劇中對於辮子要加以美化了!
現今看的清宮戲里滿族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編成發辮。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不妨設想一下康熙爺微服私訪、乾隆帝四處風流、紀曉嵐鐵齒銅牙之時頭上光溜溜的頂著一個老鼠尾巴一樣的東西,清宮劇里的清朝人物才沒有按照「演什麼像什麼」的原則塑造人物
這種不堪入目、令人無地自容的「金錢鼠尾」辮,遭到廣大漢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許多已經投降的地區的民眾甚至因剃發令降而復反。因為自漢唐兩千多年來,男子一直是束發別簪的發式,陡然間被形象猥瑣的「金錢鼠尾」辮所替代,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震撼。漢族的發式衣冠是華夏民族文化傳統的象徵,發式衣冠的改變實質上是對漢族文化習俗的割裂。改朝換代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種地還種地,該交稅還交稅,說不定他們還盼著換一個好皇上呢;而文化習俗上的割裂對廣大漢人來說就等同於數典忘祖,當然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發令遭到廣大民眾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
現在清裝辮子劇中的陰陽頭發式,如果根據當時頒布的剃發令的剃發標准,也是要處死的!
因為清廷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例如順治四年(1647年),江南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姦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硃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滿清入關以後,隨著軍事勝利擴大,清政府剃發令愈加生硬,所遇到的反抗也越來越強烈,悲慘的故事也越來越多,前人對此多有描述。
《清稗類鈔》之「容止類」、「發作金錢式」條雲:「董志學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飭守令禮請縉紳子弟及舉貢監生飲宴。酒酣,起而言曰:『當朝重剃發,式當如金錢,請脫帽驗之。』因盡去其帽,則皆略去鬢發,余頂結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於獄。」
魯迅念書和留學日本的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士大夫流行的辮子已經比「老鼠尾巴」較粗大一些,如同豬尾巴。怪不得留日的中國學生普遍受到日本小孩子們的嘲弄——圍觀、跟在後面嚷嚷:「豬尾巴!豬尾巴!」中國學生們的腦袋,從好像老鼠屁股進化到好像豬屁股了!
這種奇恥大辱的醜陋發型,也成為當時民眾奮起強烈要求「排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直接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