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道酬勤是什麼意思天道酬勤下一句厚德載物成語解釋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 出自《論語》。 天即上蒼; 道指主張;酬即酬謝、厚報;勤即勤奮、敬業;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 厚德載物:是指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出自《易經》.《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大意是:舊時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誠然:上天一定會讓那些勤勉的人,有所收獲。因為,有夢的人,才有希望。這就是天道酬勤。是君子就能坦盪盪,自強不息,剛毅堅卓,發憤圖強,胸懷像大地一樣廣闊,美德無邊,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這就是厚德載物。 天道酬勤, 機遇總是青睞那些刻苦勤學的人,使他們完成志願有耕耘就會有收獲。也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的真實寫照。如王羲之自幼勤學苦練書法成為著名書法家;匡衡借光讀書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茶聖陸羽牛背練字終於寫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茶葉的《茶經》;愛書如命的高爾基在苦難中讀書而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作家。 也印證了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聞雞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人世沉浮如電光火石,盛衰起伏,變幻難測。天才使你如虎添翼,勤奮將使你贏得一切。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推動世界前進的並不是那些天資卓越,才華四射,人中豪傑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勤勤懇懇、勞作不息,埋頭苦乾的人。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智慧碩果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夢想是多麼璀璨;生活是多麼美好。 不想辛苦的人一定平庸,不想付出的人一定平庸,不想有所作為的人一定平庸。苦難是成功途中的考驗;是成功途中的歷練;是成功途中的先驅。怯懦的人必然在苦難之中被淘汰;必然看不到成功的曙光;必然看不到人生的輝煌。要謹記:痴思長繩系日,須知天道酬勤。 德是立身處世之本, 無德之人可謂之無生。因些,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養成純潔的道德,培養高尚的德性,就能收獲豐厚的精神。 幸運總會光顧那些有德之士,會使他們實現心願有付出就會有回報。也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土地的地勢就是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有了道德陽光,生命才會輝煌。君子以厚德載物。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拉長,這便等於延長了生命。如果一個人能將自己的生命寄託在他人的記憶中,生命彷彿就加長了。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孔子憑借自己淵博的知識到處游學,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傳播了儒家思想,弘揚了中華文化而名垂青史;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史記》而彪柄史冊;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提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的選賢擇能主張和不朽詩作《離騷》,《天問》,《九歌》彰顯了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及文學才華而永存人間。 因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行各方面不斷去努力。如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有一次在河邊對學生們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激勵他們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 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天行健地勢坤,應記厚德載物。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人生輪回,周而復始,只有不斷地陶冶情操,從主動積極起步,時時地反思心路歷程,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與時俱進,獲得持續的升華。貝多芬說: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人間桑海朝朝變,莫遣佳期更後期。人生的偉業,不在於能知,而在於能行,勤奮、勵志、修身、養性。使自己不斷錘煉;不斷開拓;不斷創新;不斷進取!才能不斷進步;不斷超越;不斷升華!並以此追求人生的精華!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卓越的成功與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而增厚美德以容載萬物則應該成為我們崇高的精神追求。天道酬勤的意思 成語解釋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人的付出給以勤奮的人們相應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只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那麼付出的努力就算現在沒有看到直接的收益,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與之相應的意思,就是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天指上天,道指規律,天道即天意,可以引申為客觀的規律;酬可解釋為實現志願,即酬答、回報,勤為勤奮。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奮的人。所以總的意思是說:勤奮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上天會實現勤勞的人的志願。有耕耘就會有收獲,我們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的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就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明天。造句: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沒有天道酬勤的道理。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好好努力吧。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收獲!記住,老天喜愛勤奮的人。 厚德載物成語典故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國學大師,他終生勤勉,致思學問,造福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堪稱一代學人楷模。厚德載物成語啟示: 人世沉浮如電光石火,盛衰起伏,變幻難測。如果你有天才,勤奮則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沒有天才,勤奮將使你贏得一切。命運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中。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埋頭苦乾的人;不是那些天資卓越、才華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論在哪一個行業都勤勤懇懇、勞作不息的人們。即使你身體有殘缺,即使你沒有過人的天資,即使別人看不起你。但是,只要你自強不息,就能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就能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天賦超常而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只會成為轉瞬即逝的火花。許多意志堅強、持之以恆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都會超過那些只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懶惰是一種毒葯,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無論多麼美好 的東西,人們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淺薄的嫉恨和無知的輕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勞動、不尊重勤勞的表現。人們常說: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割一定的命運。 聞雞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讓我們養成勤勞的習慣,培養勤奮的性格,收割豐收的果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有人曾用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題,要學生寫文章。發現學生雖能從正面理解自強不息之意,然對其深厚的意蘊卻是不甚了了的;至於厚德載物,絕大多數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瞭然,對此我覺得非常遺憾。 有人曾說,我國學校校訓之最佳者,當推清華大學的校訓,因為它表述的是傳統文化的精粹。自強不息,出於《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運行,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厚德載物,見《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的地勢就是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行各方面不斷去努力。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源於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學者,能深刻體認這種精神並自覺加以踐履,如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有一次在河邊對學生們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激勵他們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 明末顧炎武有詩雲: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他認為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王夫之於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猶克服各種無法想像的困難,勤奮著書。《姜齋公行述》說他:迄於暮年,體羸多病,腕不勝硯,指不勝筆,猶時置楮墨於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們所體現的,都是這種精神。這種精神由於人們的踐履,使我們後人仍時時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與璀璨的美。傳統文化中富含極有價值的東西是絕無疑義的,對這一點,人們口頭上似也都能道,然我總覺得等閑視之或視而不見者仍滔滔皆是。如此優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寶愛教人不可思議,近來讀到一條注釋尤讓我嘆息不已。《朱子語類》載朱子語曰:試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為聖賢。某大學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語類選注》注贊字為稱頌,贊美,真是大錯特錯。這里的贊,應解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樂道的,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常識。注釋者的無知令人吃驚。同書又注禪家話頭雲在青天水在瓶雲:要考查行為的結果,考慮到行事的困難。更是胡說八道。如果敢於注釋古書的人如此不學淺陋,對傳統文化如此隔膜無知,則前面說到的我的學生們不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出處與意蘊,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人們已疏離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多做好事,善事日積月累就象滴水匯成江河湖海而升華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擁戴,恪守道德准則的團體就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筆者認為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之所以雖歷盡滄桑卻一脈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是一代代龍的傳人上下求索揚善棄惡的必然結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都無不勸誡提倡人們從善。從這個角度說,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歷史。
B. 以茶文化為題寫一篇1200左右的論文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著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盪憂栗。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雲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蘊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為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為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二、茶以載道------茶道與中華傳統文化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葯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瘺,療飢,益氣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辟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升華,與「文以載道」同,「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讓情感得到宣洩和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著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凡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因而茶事活動是綜合、協調「茶、水、器、火、境」各項要素的復雜過程;再者,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儒家思想是中國茶道思想的主體,是提攜諸家思想的綱領。儒家的思想要求我們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這正是茶的本性,儒家把「中庸」和「仁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促進和諧,增強友誼。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作為佛教中國化、簡易化、世俗化的禪宗也創造了飲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謂「茶禪一味」也就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於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同茶結合起來。茶文化實際上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侶們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饋人,以茶宴代酒宴;於是,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庄嚴肅穆的茶禮,尤其是佛教節日,或重要的法會都舉行較大型的茶宴。唐時有的寺院還可以為仕宦各界迎親送友設置佛門禮儀的茶宴。宋代在敕建的寺院,遇到朝廷賜欽袈、錫仗、法器時都舉行隆重慶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禮以示慶賀。日本茶道即是以禪宗義理為靈魂,倡導「和、清、靜、寂」的茶道精神。 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在他的「三飲詩」里將禪學、詩學、儒家思想三位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既為除昏沉睡意,更為得天地空靈之清爽。「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輕塵」,自己心神清靜便是通佛之心了,飲茶為「清我神」,與坐禪的意念是相通的,達到「迷即佛眾生.悟即眾心佛」的境界。「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實現了「靜心」、「自悟」的禪宗主旨。皎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進了「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已與山水、大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說,飲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佛理與茶理便有共同之處。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養自己超脫的品質,道家在茶中尋求一種空靈虛無的意境。三家在求「靜」、求豁達、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尋找到一致。 三 茶道之現代意義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適應。因此,現代社會弘揚茶道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三千年道統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現代在西方理性主義的沖擊下,亦曾被徹底否決。但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矛盾沖突的日益加劇,天地人道和諧共處的問題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機遇與危機都是前所未見的,人類生存狀態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類擁有徵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積累了超過以往世紀總和的物質財富,展現出十分誘人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異化程度有增無減,現代文明創造的物質力量已達到可於瞬間毀滅人類的水平,這是「外在危機」;同時.現代文明形成的種種異己力量也在摧毀人的心靈,導致人的異化,「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礙人的成長」,這是「內在危機」。於是,追求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三者協調共進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為世人的共識。人類的使命並不只是謀求在物質上掌握世界,從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意義上說,物質增長不是進步的目的,而只是未來進步的一個前提條件,通過這一手段的運用,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 茶道所蘊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和諧」,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協調發展,即指從那種根深蒂固的動物性的、重佔有的、片面的生存觀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義與生命質量,強調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約束及調節機制與效應的屬人的生存觀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步調一致,做到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相結合,發展經濟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使我們的子孫後代能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有的理性主義者認為,茶道以直覺體悟為認知手段,不合於邏輯推理,是非理性的東西,因而應當擯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今世界的重大理論課題之一,就是在人與社會發展中如何合理地協調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關於中西傳統文化表現的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論很多誤解亦很多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大陸學術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表現出祟尚理性主義同時貶低甚至否定非理性主義的理論傾斜。彷彿只有理性主義才是真、善、美的創造者,而非理性主義則只能產生假、丑、惡。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無論對於個體人的思維,還是作為人類的思維,其具體過程,盡管有以理性或以非理性為主導的傾向,但在思維的全過程和思維的本性上,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事實上,對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把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簡單地歸之於非理性主義,是荒唐的。我們知道,西方的理性主義傳統,並沒有使西方的中世紀發出光彩,而中國的非理性主義傳統,卻使中國在中世紀創造出當時舉世無雙的燦爛文化。就是說,從學理上看,理性與非理性並沒有哪個高哪個低的價值區分。對於人和社會的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西方,從近代到現代由於理性主義被強調得過了頭,出現理性異化,如科學主義與技術主義使科學技術反過來統治人,壓抑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又有意志主義、存在主義等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至今方興末艾。這也有力地證明理性與非理性是不可替代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同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相輔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奮、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秉賦,也需平和、寂靜、清悠、素儉、精進的陰柔之素質,陰陽共濟,剛韌並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養成。酒性為陽,飲酒助豪情,茶性為陰,品茶添清雅。一俠一隱,一個熱烈,一個冷靜,故茶對人性的完善,有獨特價值。 人們在功利生活中,難免產生浮躁、庸惰、焦慮、內心沖突等消極心理,心靈復歸清靜、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國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躍遷,又值經濟體制轉軌,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奏的緊張和人際疏離已有深刻體驗,故人性復歸的沖動尤顯迫切。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此種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為人生旅途的「綠色棲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下面還有一篇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葯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瘺,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辟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洩和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閑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著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我好不容易才打完這么多的字,希望對你有幫助。多給我點分哦。o(∩_∩)o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