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壽山石>>請各位朋友給個價格
壽山石
福州的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涌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於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黃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卜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於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裡層,色地越淡,而蘿卜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於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於優質田黃石。
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後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壽山村東南有山名坑頭山,是壽山溪的發源地,依山傍水有坑頭洞和水晶洞,是出產水坑石的地方。因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稱「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因此今日市場上所見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舊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凍」之說。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徑凍石的薈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鱔魚凍、環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
山坑石,是壽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來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總代表。
高山石通靈瑩麗,唯石品多達百種,石質優劣各異,命名多不規范,以色、以相、以產地、以始掘者命名現象都有。以色分類的有紅高山、白高山、黃高山、蝦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類的有高山凍、高山環凍、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凍、高山牛角凍、高山魚腦凍、高山魚鱗凍。以產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瑪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東北2公里處的杜陵山中,出產一族相對獨立的石材,統稱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種繁多,亦有以石色、以開采人名和開采方式來區別命名石種的習慣,如白杜陵、紅杜陵、黃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於杜陵坑山臨溪處的善伯洞,從質地來講,此石溫膩脂潤、半透明、性微堅,肌理多含金砂點和粉白點,杜陵坑石則無。從顏色上看,色多鮮艷。1989年以來,屢出佳石,其石分為紅善伯洞、黃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銀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壽山村東南8公里處有月洋村,有座山稱月洋山,其周遭所產壽山石統稱月洋系石。月洋系產石僅十餘種,其中最佳麗的神品,要稱芙蓉石,芙蓉石被稱為中國「印石三寶」(田黃、芙蓉、雞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頂峰,石質極為溫潤,凝脂,細膩,雖不甚透明,然雍雅盡在其中。同時,芙蓉石亦是壽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劃類,分為紅芙蓉、白芙蓉、黃芙蓉、芙蓉青、紅花凍芙蓉;又有以洞分類者,稱將軍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壽山石礦藏豐富,品種繁多,是僅次於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質結實,溫潤,堅細,凝膩,微透明或不透明,實有光澤,色彩豐富,以紅、黃、紫、白等兩色及多色相間者常見,是壽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黃旗降、紅旗降等。
壽山石的應用和欣賞
壽山石除了大量用來生產千姿百態的印章外,還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這種供藝術雕刻用的壽山石主要產於壽山及峨嵋、東仔、湖潭、石碧頭等礦床,其礦物成分以地開石、高嶺石為主,葉臘石次之。
優美的壽山石藝術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助於物質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精神文明事業的發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益壽延年。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用旗降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曲水流觴」就描繪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蘭亭盛會。正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所贊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曠遠,富有詩情畫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賢」亦為郭功森的佳作。馮久和的高山石「鳥鳴花果艷」則展現了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生機永存。陳敬祥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求偶雞」,在壽山石雕中首創了鏤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隻母雞在雞籠內撲翅欲出,籠外幾只公雞跳躍求歡,真實可愛。林亨雲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海底世界」廣泛採用了鏤空雕的技法,不僅紅、黃、赭、白、黑、灰等各色藝術形象布局合理、協調一致,而且同一顏色中還有濃淡或深淺之分,使作品顯得別有風韻。特別是原來重達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經過他精心雕鏤,最後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顯得色彩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虛實結合,玲瓏剔透。各種魚類游弋於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澤暗淡、質地較差的壽山石則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於工業生產,如耐火材料、造紙、橡膠、塑料、塗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學工業等生產即用之。
賞壽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雕製成工藝品的壽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的原石,因為它的質地、顏色、光澤和紋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壽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因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於唐光啟三年(887年)的壽山村「壽山廣應院」被焚於火。火後在「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以後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但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可能不是為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琢之後製造器具。明末,曹學銓發現並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於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壽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外,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的價值。比如說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因為有「易金十倍」的價值,收藏一塊田黃石,便是一個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數量的象徵。因此從古至今不斷有「千金買田黃」或是「萬金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的欣賞。現代壽山石收藏家仍有許多熱衷於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國—個教授「萬金買田黃」,便是買了一塊2兩重的田黃原石材。台灣有一個收藏家,專門收藏壽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國畫家齊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話。他則窮搜廣采,收藏了一千顆,而且是質量上乘的「中國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戲稱為「千石王子」。
壽山石雕品始見於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說,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采,並用於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於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於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並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並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
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收藏鑒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壽山石印章形制
壽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橢圓章(「鴨蛋章」)、圓形章和隨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為常見和應用廣泛。
印鈕形制繁多,技藝精湛,聞名中外。大致可以分為七類:
①古獸類,俗稱「獸頭」,在壽山石石章的鈕飾中佔主要地位。藝術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獅、螭虎最為常見。其他還有龍、鳳、鰲、蛟、熊等。
②動物類,指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常見的野獸、家畜,如龜、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為題材的「生肖鈕」。
③翎毛類,如雞、鴨、鵝、鷹、鶴、喜鵲等。
④魚蟲類,如鯉魚、金魚、螃蟹、蟬等。
⑤人物類,多以仙佛形象為主,如彌勒、羅漢、壽星、八仙等。也可以人獸結合,如伏獸羅漢、劉海戲蟾等。
⑥花果類,如牡丹、玉蘭、荷蓮、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⑦博古圖案類,平頂印章多刻博古圖案鈕,如夔龍、夔鳳等,其技法為浮雕、陰刻、麻花(即「線刻」)三種。另外,還有鍾鼎彝器、古錢、瓦當、斗台、壽字、亭如樓閣等鈕飾。
印台有平台、覆斗台、壇台、天然台等四種。平台壽山石印章又有刻邊與不刻邊之分。「刻邊」就是在台下的四周施加陰刻或浮雕的紋飾,如夔龍、蟠龍紋、鳳紋、鳥紋、獸紋、雲紋雷紋等,多仿效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印面一般不加裝飾。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陰刻花紋、文字(俗稱「麻花」)等。
有道是:深山之靈石,巧匠有所鍾。自古人皆愛,只因其趣濃。
壽山石文化:
由於壽山石「溫潤光澤,易於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於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北郊五鳳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兩只壽山石豬俑,這說明,壽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印材,使壽山石名冠「印石三寶」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將相的百般青睞,從而形成壽山石雕刻藝術從萌芽到發展到鼎盛的一脈獨特的民間工藝文化史,壽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愛的文化藝術珍品。
當今,作為藝術的壽山石雕本身,可以說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它見載於典籍的文字史料卻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壽山石文化是在嚴重的「缺血」狀態下發育起來的。這是一種文化的錯位。
壽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別:一開始便被作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壽山上的僧侶,閑時就地取材,用壽山石雕香爐、念珠、佛像等,還被廣泛作為殉葬的石俑。這些最早的雕件絕大多數都石質粗劣,雕工粗陋。現在很難見到明朝以前,工好材優的壽山石圓雕,甚至,連質地粗劣,雕工簡陋的圓雕也難見到。顯然壽山石雕在當時只被當作一種廉價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為考據的實物,無疑給壽山石文化史的考證增加了難度。
元明以降,壽山石的「身分」開始「兩極分化」,這種「分化」在清朝表現得最為充分:或貴為天子身邊的寵物,或賤比民間的粗雜之物。宋元明以來,偶有極個別材質較精的「幸運兒」巧遇青睞,被精雕細琢,擺進文豪權貴的案幾之上,一時身價百倍。除此以外,絕大多數石雕仍然逃不開「貧賤」的地位。
任你隨意審視一種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動輒都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與此相比,在壽山石藝術的文化坐標上,有一個特殊的「盲區」:就是「書面文化」的嚴重「缺血」。被稱為壽山石文化的第一部專著的出現晚在清朝,高兆的《觀石錄》,全文2700字。書中對壽山石進行了「山坑」、「水坑」的簡單分類,對140餘枚壽山石作了描述和評價,分神、妙、逸三品,並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謝奕、楊玉璇等人的藝術技巧,總結了他們雕刻壽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經驗。其實,《觀石錄》只是一本薄薄的壽山石的「文化品玩」雜感,難稱「理論」。稍後,毛奇齡著《後觀石錄》,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對49枚壽山石作「品玩」式的記錄。文中較有歷史意義的是對壽山石分類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說,至今仍普遍被人們接受。「前後觀石錄」被後世譽為「雙璧」。乾隆年間,藏石家鄭傑編寫《壽山石譜》,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隨色取號」的定名法,提出以產地命名石種的觀點,被後人普遍採納。
所謂文化,狹義地講,就是文人對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後觀石錄」的面世,標志著文人從文字上對壽山石藝術的真正介入,但「兩錄」充其量只是帶有欣賞性質的文化隨筆而已,真正較為完整、全面且理論性較強的壽山石專著應該是龔綸對壽山石的名品、產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統的評價的《壽山石譜》,全文一萬余字。而後,還有張宗果的《壽山石考》、陳子奮的《壽山石印石小志》、潘主蘭的《壽山石刻史話》、方宗王圭 的《壽山石志》及《壽山石全書》、陳石的《壽山石雕藝術》、施寶霖的《印鈕藝術》、陳石和王植倫合著的《壽山石文化》等。這,大約就是幾千年歷史中有關壽山石雕藝少得可憐的一點「專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還有一點歷代名人吟詠壽山石的詩句、散文等文學作品。與卷帙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相比,數量上少得可憐。
石農們的壽山石「文化」是幾個全世界「通用」的「傳說」,諸如女媧補天、鳳凰下蛋之類,既可用在鐵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點改換一下就行。藝人們的「理論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類的「經驗談」,往往只是「口頭文化」,需幫閑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傳。真正占踞文壇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為這「下里巴人」「浪費」筆墨。
19世紀以來,中華民族一直沉陷於烽火戰亂的嚴重侵擾之中,諸業俱廢,民不聊生。壽山石雕行業也難於倖免。解放後,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百廢俱興,壽山石雕藝人的身分有了實質性的變化,他們從卑微的社會底層一下子變為受人尊敬的民間藝術家。壽山石雕藝人們自發組織了雕刻組,不久,東、西兩大門派又屏棄宗派之見,聯合成立了合作社,並發展為後來有數百人的工藝石雕廠,結束了長期以來壽山石雕刻界「各自為戰」的「單干」局面。新老藝人們一起創作、研究,互相取長補短,大大地拓寬了創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諸派於一堂,結合薄意、鏤雕、透雕、鏈雕等技法,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其他美術的長處,擴大了題材內容的領域,技藝與素養都大有長進,形成一種技藝上的知識回環。政府選送藝人到美術院校深造,藝人們在美院中接受藝術熏陶,藝術境界得到提升。數十年來,每日刻苦練就的「基本功」,和許多零碎的「經驗」與靠長期的實踐得來的潛在的藝術觀有了理論高度的涵蓋,使壽山石雕藝產生突破性的進展,壽山石「實踐文化」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實踐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貧瘠」局面仍然一時難於改觀,文化是需要時間長久的「溫養」的。
得壽山石默想
作者:小山
美石的結晶,源於火焰的洗禮。瑰麗的壽山石,我細細打量它的通體,其神秘的紋理和不確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讓我驚嘆大自然的偉力。而壽山石破土而出,卻是人間一個蹊蹺。據說是和尚們依山修廟,揭去山的植被又鑿掉許多岩層,於是寶石的礦脈顯現。
但是,最貴重的石種,埋藏於山腳田間,溪水潺潺,蜿蜒繞行,石頭像嬰兒隨流水嬉鬧來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彎身撿起,看著美麗生動,傳閱於鄰里。石頭不是孤單的,農人們稍加仔細,又可尋到同樣區別於普通卵石的這種美石。幾代後,該石價格飆升,命名「田黃」。
怎麼說,這種石頭都是從暗處走出到明處,成為人世一種稀罕之物了。
其實想要描述壽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當的比喻很多,這里不必引述,因為不對等的對比,常常是人類可笑的附會。面對高級的東西,假如我們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強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頭就是石頭,過多的定語和形容詞也許只是增加了繁瑣,敗壞了它們天然的質朴簡潔。在形狀上,壽山石並無什麼特殊,如果人類不剝開泥土或者礫岩裹挾,它們混同凡塵自在,誰又能指認出其寶貴的本質?
然而,人類不僅把它們提取出來,欣喜這寶物的存在,還使它們的價格遞增。寶石當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決於它們自身的質量,這原本不算錯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們被賦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價顯示出富貴與一般來,這就完全違背了石頭本身的平等意識。它們同處於山體田地里,小國寡民,雞犬相聞,從無相互鄙夷或爭斗,即使碰撞呼應,也如同風雨私語,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們大傷其腦筋來,把石頭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態,或治印送與皇上,或雕刻成藝術品對達官貴人獻殷勤,或者用小技鏤刻成掌上玩物、案幾飾物,以為如此石頭就身價倍增,有蓬蓽生輝之功績了。嘖,不知道石頭們究竟感激不感激?當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內在的生命被完好發現,因雕刻而出世,那簡直形同靈魂復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頭又如何超凡脫俗?
我若是一塊壽山石,我不願意被如此寄寓富貴悠閑、人為改造得千嬌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為皇帝印璽如何?他下的諭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傷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於陳年舊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達官顯貴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過被當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幾上落座,也是藏污納垢的明證,從此墮入污泥!至於雕蟲之人,主觀任意把我變成個非我所願的樣子,小家碧玉地袖珍於裝點之事,那種委屈連石頭心腸也是要暗自垂淚的,哀莫大於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讓自由的心靈窒息而萎頓。
我若是一塊壽山石,果然被人發現,發現者不知道我是珍寶,管他把我棄置門外被風雨剝蝕還是扔到牆頭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這對命運都不是最壞的。因為他們畢竟沒有破壞我,我還是囫圇原朴地活著,靈魂絲毫未損。即使無人問津,我也樂得逍遙,再生百年千載,讓天地繼續養護我的靈性。而一旦發現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視我為珍奇,他必定捨不得用我交換名利而付給他人。
石頭是不會腐爛的,時間和空間永遠編織它的搖籃,石頭的心意永遠存在。有時,時間和空間會給石頭一身青苔,那是陽光與露水給它披覆的錦綉,可比花朵或彩雲,遠非桑麻可能媲美。
「石中之王」,中國的國石壽山石。
水晶在中國多的地方是,壽山石唯一隻產於福建福州北郊壽山村,以其村出產的葉蠟石為原料經過精雕細刻而成的,現在已是不可再生資源了。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漫漫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因此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采,只能從石縫裡面慢慢地尋找。由於壽山石開采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就有「一兩田黃一兩金」的說法,石頭可與金子媲美。清朝毛奇齡《後觀石錄》記載:乾隆年間在閩採石山中采了很多漂亮的壽山石,運到京城馬上售得千金。到了新中國成立由於外貿的發展,石價一天比一天上漲,七十年代在香港重不到三兩,材質一般的田皇石都叫價在千元以上,如果雕刻成工藝品價值更高。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提到他向人民政府獻出三顆乾隆皇帝印,都是用福建壽山田黃石雕刻而成的。而且現在壽山石已被列為國石,石質溫潤,同人的情感相吻合,這才是真正的好石頭。極具收藏價值,強烈推薦!
② 工筆花鳥畫好賣嗎怎樣能賣出合適的價格
惹上麻煩到還不至於。要看你在什麼地方賣?是均價賣,還是價高者得?你說的太籠統,回答不了。
③ 田世光花鳥畫一平尺價格
大約人民幣1000。00
④ 國內外有哪些大師白描畫得好啊
陳子奮 王道中 李公麟 丁雲鵬等。唐代吳道子的畫作筆簡神全,意氣豪放。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圖》為白描畫、水墨畫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舒州(今安徽舒城縣)人,是宋代傑出的人物、鞍馬、山水畫家。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飾與渲染烘托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
白描畫:
白描,中國繪畫中,以淡墨勾勒輪廓或人物,而不設色者,謂之白描。白描於人物畫之重要,見諸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中所記:「畫人物之道先求筆墨之道,而渲染點綴之事後焉,其最初而要者,在乎以筆勾取其形,能使筆下曲折周到輕重合宜,無纖毫之失,則形得而神亦在個中矣。」僅以線條便能將神態表達臻於完美。
⑤ 當代中國的篆刻大師都有誰
王志強、白發、劉興、王翰之、鍾國康等。
1、王志強
王志強,山西靈石人 ,字逍君,號逍遙樓主 ,別號懶鬼,畢業於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自幼好翰墨 ,喜篆刻 ,躬耕金石三十餘載 。
現任董壽平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難老印社理事 ,山西省民建書畫院副院長,中都書畫院秘書長,靈石印社社長。
篆刻作品入展西泠印社建社110年社慶「百年西泠 · 金石華章」大型系列活動之印匯天下 · 國際印社聯展,參展作品被編入《印匯天下 · 國際印社聯展圖錄》;
篆刻作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被佛教聖地五台山顯通寺、殊像寺、十方堂,廣州南華寺,大同華嚴寺,太原崇善寺、蒙山等著名佛寺(廟)以及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欄目組收藏。
2、白發
白發,廣東著名的篆刻大師,出生於1984年,廣東連成,創立了廣州白發印社,白發的篆刻是無師自通,集百家之長而獨創一格,尤其受黃牧甫的風格影響最深。
他曾經對黃牧甫的篆刻藝術進行極其深入的研究,致使黃牧甫之清新婉麗的印風根深蒂固地融於自己的篆刻藝術中。
不拘泥於表面形式上的擬古,而是還古以本來面目,直追古印光潔研美之姿,是白發篆刻藝術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徵。
他將印文線條變化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不為人留意的巧妙變化展示了生命的律動,表現出他平和的心境與安穩的情緒。
他力避浮誇與躁動,在平實方正中以明快爽潔的沖刀,自然而然地創作奇趣,寄神奇於平正之中。他恬靜寧雅的印風,彷彿與古人息息相通,給人以幽雅清新、潔麗安詳的感覺。
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白發印風的明顯標志。他既不在篆刻線條上作過分的裝飾,也不在印章的邊欄上做人為的處理,而是任其自然而然,表現的是一種順應自然、外柔內剛、內動外靜的和諧之美。
3、劉興
劉興,男,1980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禹城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現為北京花鳥畫院藝術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
2010年至2012年,先後共撰寫《中國篆刻入門》、《劉興印譚》、《劉興藝譚》。應邀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治印,作為國禮贈送。
出版《蒿齋漢玉印選》、《蒿齋畫集》等畫冊十餘本。
4、王翰之
王翰之,字一舟,號匯川居士,1950年生。自幼酷愛書畫,早年勤習古人書卷,後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得劉海粟、林散之、尉天池、陳大羽、宋文治、郭公達等著名畫家傳教,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技法、精書畫、篆刻,後拜書畫界泰斗兩院院士楊仁愷大師為師,從事古字畫鑒定。
王翰之先生的書法由唐宋入手,六體皆能,書法精妙。風神瀟灑:篆刻淵橫秀潤,古趣盎然,運刀似筆,行草邊款尤為絕佳。
畫宗四王,自出新意,筆墨交融,雅逸天成,形成自己焦墨重彩的獨特風格。其書法作品多出於左筆,堪稱一絕,楊仁愷大師特題字命名為:華夏左筆書法家。
王翰之先生的作品入編《世界現代美術家詞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美術家》、《世界當代書畫作品選》、《世界名人錄》、《北京國際藝術精品博覽》等。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協、美協會員。任中國黃山書畫篆刻藝術院院長、新加 坡書畫篆刻會會長、新加坡美術院院長、並榮獲世界藝術名人稱號。
5、鍾國康
1957年7月出生於中國雷州半島雷州市,是中國的著名篆刻大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副會長、深圳市青年書法協會家名譽會長、深圳市設計委員會委員、深圳市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羊城晚報》聯名得意專欄作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志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翰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國康
⑥ 西安美院宋孟秋花鳥畫價格
西安美院宋夢秋花鳥畫價格大概在2000萬左右。
⑦ 畫家陳十田作品價格請問陳老師花鳥畫仔潤格是多少呢
2019年花鳥畫是5千一平方尺。山水畫是1萬一平方尺。書法是2千一平方尺。
⑧ 仙游歷史人物
1.李耕啊,李耕啊,這么出名的大畫家都不知道啊?南李北齊,南方李耕,北方齊白石。
李 耕:
李耕(1885-1964),字硯農,原名李實堅,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號菜根精舍。出生於仙游縣度尾鎮中嶽村一個民間繪畫世家,生前系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文史館員等。擅長古典人物、山水花鳥畫,兼通書法、詩文、金石、雕塑、弦琴等。其畫氣勢雄健,揮灑自如,形成「李耕畫派」。有「南李北齊」之稱。
1925年,《彌勒佛》等作品參加「東南五省畫展」,被評為第一名。同年,與名書畫家李霞、陳子奮等在福州創辦福建省現代史上第一個藝術團體----龍珠畫社。1928年,《彌勒佛》、《東坡笠履圖》、《秋雨歸帆》等作品在中法繪畫聯展中被評為第一名,徐悲鴻為此在《申報》發表畫評:「有以奇拙勝者,首推李君耕,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
1959年成立李耕國畫研究所,自任導師,培養出一大批國畫人才李耕先生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福建省人民政府為弘揚仙游畫派藝術,同年批准在我縣成立了李耕國畫研究所,對仙游畫派創作技法開展研究,培養了一批國畫藝術人才,其入門弟子有蔣金讀、陳毓和、孫仁英、李朴、周秀廷等。1960年,李耕先生與陳子奮、李碩卿在北京舉辦福建省著名畫家聯展,深受好評;同年為人民大會堂國賓廳繪制了巨幅屏風畫《松青鶴白東方紅》、《松鶴遐齡》等作品。先後多次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舉辦李耕作品展,出版有《李耕畫集》、《仙游畫家》、《李耕畫錄》、《五百羅漢圖》等畫集。生前曾把自己長期珍藏的作品三百二十幅獻給國家。2001年作品《春夜宴桃李園》入選《百年中國畫展》,並選登《百年中國畫集.優秀人物畫作品選20幅》,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達摩》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蔡若虹題贊:「李耕是我國畫壇首屈一指的大師,畫技獨特,自成一派」,李耕藝術是「國之瑰寶、畫壇之光」。
改革開放以來,仙游縣知名畫家陳毓和在新加坡舉辦畫展、李耕國畫研究所在廈門舉辦畫展、李耕後代李朴在濟南舉辦畫展,孫仁英分別在廈門和北京舉辦畫展,受到了專家的贊賞。
2.另外,在古代,還有蔡襄,除了是位有名的大臣,還值得一提的是他修了泉州著名的洛陽橋和他的書法等。
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興化路仙游縣(今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縣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的南北交流,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蔡襄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 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 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編輯本段]宋 史·蔡襄傳
《宋 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後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游息焉而已,豈若一技夫役役哉?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 ,所以傳世作品較少。 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
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
3.
鄭僑
〔宋〕字惠叔,號回溪,興化(今福建莆田仙游)人。狀元,官至參知政事,贈太師,封郇國公。謚忠惠。善行草,著書衡。作有《書史會要》.
鄭僑(1144—1215),字惠叔,號回溪,興化府福興里萊溪村(今福建省仙游縣象溪鄉雙桂村)人。鄭樵從子。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狀元,授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光宗、寧宗兩代國師,升任吏部尚書及參知政事(副宰相)。耿直敢諫,體恤民情,多次奏請朝庭賑災減賦。工書法,尤擅長行書。
幼時聰慧,勤奮好學。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任校書郎,奏除江右稅外所取米百萬斛。旋轉著作郎兼國史院實錄院屬官,並奉命以《左氏春秋》侍講東宮。淳熙八年(1181年)任常平官,皆有政聲。淳熙十四年(1187年)任起居舍人兼左庶子,兼代理給事中。淳熙十六年(1189年)出使金國,金人以其國主有病為由,令其到合門投遞國書,遂據理力爭,終使金人以禮相待,完成了使命,受到全國上下的贊揚。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趙汝愚、韓侂胄等發動政變,擁趙擴為帝,是為寧宗。時以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時韓侂胄弄權,朱熹進諫,寧宗不理。韓侂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學為「偽學」,朱熹被罷黜。便四次上疏,忤怒了韓侂胄。在一再要求下,光宗准其再次外任,以顯謨閣學士出知建寧府,後又移知福州府和建康府。所至之處,均針對當地情況,或認真救荒,或疏請蠲賦、招商,為各地做了好事。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寧宗即位後,被召為吏部尚書;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慶元元年(1195年)又拜參知政事;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進知樞密院事。上疏請留朱熹,但不被採納。因此進知樞密院事才3個月,便上章求退。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遂以資政殿大學士再次知福州,辭行時再次向寧宗進言:「平國論而無偏聽,嚴邊防而無輕信。」後來寧宗要其移知建康府,堅辭不赴,遂以原官提舉洞霄宮。又連續3次上疏告老。嘉泰元年(1201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在朝以不欺事君,以無我議政而聞名,大節為世人所推崇。工書法,尤其擅長行書,一生著述頗豐。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病逝,終年71歲。寧宗聞訊,封贈太師、邠國公,謚號忠惠,葬永福縣。著有《歷官表奏議》一卷,《書衡》3篇,《西垣詞稿》10卷、《錦機詩話》、《鄭魯公詞草》、《鄭忠惠遺文》等傳世。
4.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5.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⑨ 姚俊甫老師的花鳥畫大概價值多少啊
1、傅抱石字畫218.5萬元/平尺——2014春拍傅抱石作品交均價遙遙領先於潘壽、李染、徐悲鴻等近現代家目前市場都沒每平尺少錢統價格市場定每平尺少錢都靠譜每書家書畫家作品本身沒統尺寸、統內容統水平作品
2、書畫收藏僅要看您收藏哪位書畫家作品品相及創作代應該參考內容
3、書畫收藏根據題材同尺寸品相同價格價值同根據畫家歷程術價格差別更
4、書畫收藏見非知道價值少黃金價玉價道理要您喜歡價值見非知道價格收藏字畫建議您收藏些保障名家價格較高向些保障單位購買例承諾包退十包換降低收藏風險利益保障收藏者利
⑩ 七、我知道: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嗎知道他們擅長畫什麼嗎請你說幾個吧!
徐悲鴻(1895年-1953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1916年入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課余苦修素描。1919年,赴法車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 1927年,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1929年,由蔡元培推薦擔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提倡中國畫革新,反對保守主義,倡導現實主義。新中國成立後,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徐悲鴻(1895~1953)(1895-1953)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北平藝專校長,中央美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一生創作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一生致力美術教育,有自己一套明確、完整美術教育主張。他強調師造化,重視繪畫基本技能的訓練,提倡科學。所採取辦學體制是學年制、年級制、學分制和畫室制的結合體,要求學生知識面廣、專業基礎深厚、文化修養豐富。在教學法上,他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發揮主動的創造精神,全面發展。親自培養一批有成就美術家,所建立起來美術教育體系,在中國一直延續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有強大的力量。
俞劍華(1895~1979)山東濟南人。歷任華東藝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擅畫山水,亦工花卉,尤長於美術史論。
俞建華
陳之佛雪翁(1896~1962)(1895-1963)浙江餘姚人。歷任南京師范學院藝術系主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等職。「流憩廬」、「養真廬」。
陳之佛(1896~1962),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家、工藝美術家、中國畫家。又名陳紹本、陳傑,號雪翁,浙江省餘姚縣滸山鎮(今慈溪縣)人。陳之佛先後任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師范學院系主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曾出訪東歐,進行學術交流。程十發,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原名程潼,1921年 3月17日生於江蘇省松江縣。9歲開始學畫,臨摹木版或畫譜。18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學習山水和花鳥,同時臨摹人物畫。指導教師有王個簃、汪聲遠、李健等。書法教師李健為他取名十發。1941年畢業後在銀行當雇員,不久失業,回家鄉從事中國畫創作,1949年開始創作連環畫、插圖和年畫。1952年因創作《葡萄成熟時》等,被聘為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1956年參加上海中國畫院的籌備工作,並被聘為畫師。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全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名譽理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袁松年(1895-1966) 廣東番禺人.擅畫山水,層次分明,別具一格.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陶冷月(1895-1985)江蘇蘇州人。先後在暨南大學、河南大學、四川大學任教授。尤擅月夜景色。
溥心佘(1887-?)
溥儒(1896-1963)北京人。為恭親王之孫。工書善畫,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
溥心畲(1896~1963)【疑錄】畫中九友現代畫家。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儒,字心□,號西山逸士。滿族,河北宛平(今屬北京市)人。平生曾多次舉辦畫展,著述有《四書經義集證》《金文考略》《陶文存》《爾雅釋言經證》《華林雪葉》《慈訓纂證》《經籍擇言》《寒玉堂論畫》《寒玉堂類稿》《詩文集》等。
汪慎生(1896~1972)(1896-1972)安徽歙縣人。中國美協會員。北京中國畫院畫師。擅小寫意花鳥。
汪溶(1896-1972)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畫師。
秦裕仲文(1896~1974)(1896-1974)1月26日生於河北省遵化縣6月23日卒於京。河北遵化人。生前為中國美協會員,曾任國立藝專教授,北京畫院畫師。
秦仲文(1896~1974)中國現代中國畫家、美術史家。以北方人的豪爽氣質駕馭南派山水畫的技巧,用筆堅挺有力,墨法精微,能在不大的畫幅中表現闊大雄渾的氣魄。他還善以行楷筆法畫墨竹,風格清勁厚朴。出版有《秦仲文作品選集》、《秦仲文山水畫集》、《秦仲文畫選》等。
顧青瑤(1896~1978)
王個簃(1896~1988)(1896-1988)江蘇海門人。歷任上海畫院名譽院長、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美協理事。
劉海粟(1896-1994)江蘇常州人.歷任華東藝專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1896年-1994年)原名?,又名九,字季芳,後改為海粟。中國現代美術和美術教育的開拓者,1912年11月23日,中華民國時期第一所正規美術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成立。由此揭開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序幕。1917年,該校學生習作展覽中陳列的人體素描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劉海粟被斥為「藝術叛徒」。劉海粟不畏強權,申明人體模特兒寫生是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的必修課。持續10年之久的模特兒事件,以藝術家勝利而告終。郭沫若在給劉海粟的中國畫《九溪十八澗》題詩贊道:「藝術叛徒膽量大,別開蹊徑作奇畫。」
劉海粟(1896~1994)江蘇武進人。(1896~)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又名九,字季芳。擅長中國畫、油畫、書法,並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劉海粟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6歲入私塾,寫字習畫,初臨歐陽詢《九成宮》,後臨柳公權《玄秘塔碑》、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習畫以惲壽平的白描花卉和《芥子園畫傳》為主。劉海粟的著述分別集為《海粟黃山談藝錄》、《劉海粟畫語》、《海粟詩詞選》、《齊魯談藝錄》、《劉海粟大師論藝類輯》、《劉海粟藝術文選》等十幾種出版,他出版的畫集有幾十種。
葉少秉(1897~1959)、
錢瘦鐵叔崖(1897~1967)【疑錄】(1897-1967)江蘇無錫人。生前為中國美協會員,上海畫院畫師。擅山水。
錢瘦鐵無錫人,著名篆刻家,「江南三鐵」之一。與吳鐵(吳昌碩)、冰鐵(王冠山)齊名。
潘天壽(1897年-1971年)現代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19歲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受教於李叔同,夏?尊等。1923年畢業後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與此同時還參與創辦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藝術教育系主任。此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一直獻身於美術教育事業,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
潘天壽(1897-1971)(1897~1971)【疑錄】浙江海寧人。師吳昌碩,上溯徐渭、八大、石濤。其畫布局險、大開大合,用筆重「金石味」,樸厚挺勁,賦色沉著斑斕,書法質朴剛勁,個人風格強烈。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美院院長。
田登五(1897-1973)河北寧晉人。曾從齊白石學畫。西安美協會員。
(1897~1996)
顏伯龍(1898-1954)居北京。擅工筆花卉翎毛,筆意韻秀。曾任教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李耀辰研山(1898~1961)廣東新會人。
鄧散木(1898-1963)上海人。著名書畫家。工四體書,亦善墨竹、墨荷。
邱石冥(1898~1970)
豐子愷(1898-1975)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其畫設色平塗,風格朴實.
豐子愷(1898年-1975年)原名豐仁。現代漫畫家、翻譯家、文學家。1914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業於畫家李叔同和文學家夏?尊。 1936年加入中國文藝家協會,1942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
豐潤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人。中國現代漫畫家、翻譯家、文學家。原名豐仁。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石門鎮)人。生於1898年11月5 日,1975年9月15日卒於上海。博學多能,著譯甚豐,在漫畫、文學、美術理論、音樂理論、翻譯、書法及藝術教育諸方面有突出成就。尤以富有樸素、細膩、深沉和哲學味的散文和漫畫著稱,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
「漫畫之父」豐子愷擅寫意人物小品,寓意深邃,含蓄雋永。用筆剛勁拙樸,用色沉著單純,對比強烈,天趣盎然。
陳子奮(1898~1976)
李苦禪(1899年-1883年)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原名英傑,後改名英,字勵公,號苦禪。1922年考入北平藝專西畫系,曾發起組織九友畫會及吼虹社。翌年拜齊白石為師。1940年因抗日被捕。1946年起,任北平藝專教授。60年代初,繪畫步入成熟,形成了醇凝練的個人風格。這時期的作品有《秋阿之聲》、《芭蕉禽戲》、《松風蘭氣》等。
李苦禪(1899-1983)山東高唐人.生前為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央美院教授.
李苦禪(1898~1983)高唐縣李奇庄人,原名李英,號勵公,現代著名畫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教授。少年時受民間藝人影響,酷愛繪畫,1919年到北京,先受教於徐悲鴻,後師從齊白石。他的繪畫藝術繼承民族繪畫傳統,融匯西方技法,獨辟溪徑,樹立大寫意花鳥的一代風范。其草書融漢魏張旭、懷素狂草為一體,博採歷代名家精華,朴雅渾厚而又風韻婉約,書與畫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抗日戰爭時期,他正直剛毅,清貧自守,曾因"抗日愛國罪"被捕人獄,受嚴刑而不屈。
李英苦禪(1898~1983)山東高唐人。【疑錄】(1899.1.11~1983)李苦禪(超三)李苦禪(1899~1983),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原名英傑,後改名英,字勵公,號苦禪。李苦禪擅長大寫意花鳥畫。早期作品灑脫放逸,蜚聲畫壇,深得齊白石嘉許。至60年代初期,其繪畫已步入成熟,形成了醇厚凝練的個人風格。《秋阿之聲》、《芭蕉禽戲》、《松風蘭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