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竟然沒人知道,無柄無系的陶壺
當大家都不知道,說明你要找的這個東西就相當稀罕了
所以人要是找到了,就好好珍惜吧
Ⅱ 漢代的扁陶壺值錢嗎
漢代的扁陶壺,真品值錢的;真品有收藏價值的;不過今年的行情持續低迷,真品最好是不要出手!
Ⅲ 漢代在投壺有哪些改進與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也就是前142年的一個冬天,江陵有個名叫申屠的書生,他雖然才19歲,但很有才華。沒多久,申屠的才學被朝廷認可,朝廷派他去北方當個縣尉,他便獨身從江陵北上了。申屠趕了兩天路,第三天黃昏時分,他行到一個山林處,突然遇到了大風雪。這里距離前面一個驛站路途還很遙遠。狂風暴雪裡,申屠澄趕路趕得筋疲力盡,他身下的驛馬也駐蹄哀鳴,不敢再往前走了。申屠四處望瞭望,他忽然發現前面白雪壓蓋的樹林里有一間茅屋,茅屋上的煙囪里還不斷吐出煙氣。
申屠喜出望外,他牽著馬去叩打那茅屋的木門。一個老人打開了門,茅屋內窄小緊隘,堂屋中央生著火盆,火盆中木炭紅亮如銅,火盆旁邊,還坐著一個50來歲的婦人與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
老人殷勤好客,他一臉紅光熱情地招待申屠。那老婦人去內屋裡取來臘雞臘肉之類,她在火盆上架起吊鍋,與少女一起做晚飯招待申屠。申屠與老人飲酒談笑,很是融洽。
因為那老人一家都住在山林之內,並沒什麼見識,他們聽申屠講外面的事情很是高興。
外面雖然是冰天雪地,但申屠坐到沸騰的火鍋旁邊,與老人一家談天說地時,他總是偷眼去看那個坐在爐邊的少女。申屠只覺得她肌膚如雪,臉如芙蓉,雖然那少女穿著一身粗布衣裳,但無論容貌還是氣質都顯得端莊秀美,卓然出塵。申屠一時無法管住自己的眼睛,總是去看那個少女,講話也變得吃力起來。那老人一邊飲酒,一邊笑吟吟地盯著這個雪地里闖來的客人,他很喜歡這個有才華的小夥子,決定要他做自己的女婿。於是老人便對少女說:「閨女啊,你來陪客人喝兩杯吧!」那少女羞澀地舉起酒杯,很快幾杯酒下去,她的香腮上便飛起了兩片嫣紅。
老人決定成全他們,他便佯作醉酒,將酒杯扔到地上。他垂下頭伏在幾案上,裝出打鼾的聲音。老婆子扶著老頭子轉到內室睡下,他們將申屠和少女丟在火盆旁邊。
申屠獃獃地望著少女,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少女因為矜持,也沒有說話,氣氛顯得很是尷尬。
申屠四下一看,他見少女家中櫃子上有個水瓶,窄口寬腹,很是精緻。申屠靈機一動,他舉起筷子對那少女說:「不如我們來比賽,我們用筷子去投那櫃上的水瓶,每人投10次,誰若是輸了,便要唱一首歌。你覺得怎麼樣呢?」
少女玩性心強,她含笑點了點頭。兩人便站起來,他們舉著筷子隔出7尺左右,開始往水瓶中投擲筷子。
因為申屠學過射箭,投筷子這點小事自然難不住他,很快他就10投10中了。申屠的本事深得少女的喜歡。只不過少女就不行了,她投10次才投中兩次,氣得嘟起嘴,怨那瓶子口太小了。
申屠笑呵呵地教少女怎樣去投,他將投壺的姿勢和手法都教給少女。果然少女學了之後,10次能投進六七次呢!
少女很喜歡這個游戲,她也崇拜申屠的學識淵博和精通射術,對申屠已經動了芳心。她又通過投壺這個游戲,跟申屠的關系更加親近了些,於是她也敢與申屠談天說地,言語中充滿了愛慕之情。
申屠用投壺吸引了少女的興趣,還得知了少女的心意,他很是高興。第二天清早,申屠向少女的父母求婚,果然喜結了良緣,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話。
這是我國漢代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在兩漢時期,人們通過投壺活動來聯絡感情,親密關系,也說明了投壺游戲在漢代的普及。
至漢代,關於投壺的記載就多了起來。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里也提到了高壺的游戲。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專門記載了投壺的盛況,在《史記·滑稽列傳》里,還專門講了一段投壺的故事。
這些記載說明,當時不僅在宮廷之中有這種投壺游戲,就是在民間投壺也有廣泛的傳播和發展。而且當時在民間傳播的投壺游戲,也完全成了一種娛樂活動,再沒有了什麼禮儀的性質。
民間投壺雖然成了純屬娛樂的游戲,但在士大夫階級,投壺游戲卻變得更加高雅了。漢代投壺逐漸從宴飲禮儀變為上流社會的高雅競技,投壺所用的壺也逐漸跟酒壺分離了出來,而且式樣也明顯增多了。漢代的投壺游戲的玩法和形制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都有了不少的改進。第一是漢代人們製作了專門用於投壺游戲的壺,而不再簡單地用酒壺代替了。
後來長安出土的西漢時期水波紋原始瓷投壺,高0.26米,腹徑0.17米。投壺圓口,頸部極高,呈管狀,肩部下斜有青釉,也有垂釉現象。它高圈足,頸部與肩部都有弦紋和水波紋裝飾。該投壺歷經2000多年還保存得如此完整,實屬罕見。
第二是用於投射的箭不再只是箭桿,而是改用一種特製的竹箭。在這種改進的基礎上,投壺游戲的投法也創新了,漢代人們發明了一種名為「驍」的玩法。其實,也就是利用反彈力的投法。
因為原來在投壺時,人們為了防止投入的箭因彈力掉到壺外,他們專門在壺內裝上小豆。而用「驍」法進行投壺時,則不僅不需要在壺內裝小豆,而且故意讓壺的內壁把箭反射回來,這樣用一支箭就可以反復投壺了。
後來南陽沙崗店出土的東漢畫像《投壺圖》,就生動地刻畫出了當時的投壺情景。這時所用的投壺,已接近後來貫耳瓶本體的形狀了。
東漢古籍中在寫漢代投壺形制時這樣說:厥高二尺,盤腹修頸,飾以金銀,文以雕鏤。
由此可見,此時投壺的壺是專門為投壺游戲精心製作的。這種壺高0.6米左右,這
已經比先秦時高了近0.2米。還有,陝西出土的漢褐釉浮雕狩獵紋陶壺,高0.42米,口徑0.16米,從它的形狀上來看,其實看起來更像是投壺。
因為古籍中記載,東漢末期,還出現了高0.36米,口外徑0.11米,內徑約0.09米的投壺瓶,它跟東漢時期畫像石《投壺圖》上所刻畫的漢代投壺非常相近。這種投壺瓶的出現,也為以後貫耳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在漢代,投壺成了社會上層不可缺少的活動,漢代《古歌》寫道:主人前進酒,彈瑟為清商。投壺對彈棋,博弈並復行。
漢代人們將投壺和雅歌聯系在一起,這說明了投壺已經成為王公貴族和宦官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了。當然,投壺游戲作為漢代禮儀的一種,它完全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投壺本來是一種非常嚴肅的事情,但由於它出現的場合一般都是在酒宴上,所以也逐漸增添了其他的文化因素。
特別是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由紛爭逐漸走向融合,這也給投壺這種游戲活動增加了很多道家的東西。
隨著道家的宗教化,投壺游戲也逐漸出現了宗教化傾向。投壺游戲的宗教化傾向,是與我國禮樂文化的逐漸衰落有關的。後來,隨著周王朝及其禮樂制度的逐漸衰落,漢代的投壺活動逐漸在民間普及,出現游戲娛樂化傾向。
不僅民間,而且皇帝和官員們也常常參加投壺游戲,這讓投壺活動的傳播更為廣泛了。
漢代著名文學家劉歆在他所著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漢武帝非常喜歡投壺游戲的事,當時的郭舍人就是因為投壺技藝高超而非常得寵。
《東觀漢記》里還記載了投壺游戲在軍隊里流行的情況。當時很多將軍們進行宴飲,一定會進行雅歌投壺。《後漢書·祭遵傳》也有類似的記載。
當時,貴為將軍的祭遵,在選拔人才時把投壺當作其中的一項測試內容,在投壺時還一定要奏雅歌。
這一切都表明,投壺游戲在漢代非常流行,普及性也更強了。西漢時期,投壺活動開始融入喪葬文化里,成為宗教信仰儀式里一種對吉祥隱喻的表達。
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在墓葬內具有宗教信仰與神聖儀式的功能,漢畫研究學界普遍認為應是道教在萌芽產生和初步發展時期對世俗喪葬觀念發生影響的結果。所以,《投壺》圖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更具有宗教儀式意味。
在河南省南陽出土一個漢代投壺畫像磚,畫面的正中立著一個壺,參與投壺的人有賓主各一人,他們都是一手抱著一捆箭,另一隻手拿著一支箭,做出一個准備投壺的姿勢。
這時的投壺之中已投入兩支箭,壺的左邊還放著一個三足酒樽,裡面放著一把勺子,參加投壺游戲者跪坐在壺的兩側,兩人之後還分別坐著幾個觀看的人。
至漢代投壺作為一種游戲更為廣泛,禮的成分逐漸減少了,玩樂的成分增多了。在南陽畫像的投壺畫面中,投壺者和觀眾可以隨意而坐,有走動的人,也有笑的人。
投壺游戲隨著時代的推移,其中摻雜的古代禮樂制度逐漸衰落,但投壺游戲中的禮樂文化卻沒有消亡。商周的禮樂制度通過漢代投壺游戲的改進和發展,被漢代時期人們完整地繼承下來了。
Ⅳ 漢代明器有哪些各位知道的請盡快告訴我,本人深感表謝
戰國至漢代早期,厚葬之風甚盛,許多王公貴族死後往往將大批他們生前所用的奴僕、器物一同下葬。此時所用的明器嚴格來講沒有專門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實物。到了漢代後期,厚葬之風漸衰,人們逐漸領悟到「人死如燈滅」,用不上什麼實物隨葬品。模型明器作為漢代新興的成套隨葬品組合。所謂模型明器,是指漢代墓葬中常見的、一整套特點鮮明的隨葬器物,主要包括倉、灶、井、風車、碓房、圈廁,院落、樓閣、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基於這樣的認識,人們不僅用生時所喜好的文物陪葬,還出現了許多仿製的象徵性隨葬品,也就是採用替代品陪葬,如漢墓出土的各種農庄、陶樓、陶院落、陶豬舍、陶狗、陶壺等等,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日常生活,同時也透露了當時的建築形式,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器。而由於大量生產的結果,使得許多不是上層階級的人也負擔得起,所以陶制的陪葬品在漢代相當盛行。它們是漢代人對所期望有的「財富」的展現;而陶農庄、院落配以侍者、樂者、戲者、兵丁等人俑,則是漢人對當時豪強富足者生活的嚮往。
Ⅳ 怎麼辨別黃漢彰陶壺的真假
首先必須了解漢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清楚當時的喪葬風俗及審美趣味,這是鑒賞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對實物鑒定,首先觀察其「型」和「紋」。器型和紋飾在漢代都有固定的模式,特徵及其明顯。仿製者往往使器型變異,違背時代科技局限及審美特徵,作偽者在「紋飾」方面除了竄代現象外,還常常畫蛇添足,使紋飾過繁。印製或手繪技法拙劣,在彩陶器上使用染料多採用現代彩料未有漢代人的彩繪功力和神韻。
要認真觀察陶器胎質、胎色。作為隨葬品,漢代陶器在底下垵埋了千年以上,胎質會發生內部變化。觸土部分應有侵蝕痕跡,酸鹼土壤應有被腐蝕粉脫現象,因而滄桑感通過仔細觀察可以找到。凡胎質過細,火候過強,色澤過鮮,聲音脆亮,都理應對此件陶器質疑。
觀察製作工藝。從旋轉痕跡分析是機械轉盤還是手工轉盤。手拉坯和手塑作品能反映出工匠的技術水平,漢代的制陶工藝成熟老到,手法練達,而現代的仿製者往往達不到這種水平,總給人一種牽強的感覺。
手感與重量。新仿漢代陶器多有器重感,超重原因是拉坯胎壁過厚或器底過厚。仿製套往往胎壁較厚,腹內空間狹小。作偽者除技能未達到漢人的水平外,忽視細節,不知節省泥料也是原因之一。漢代工匠是體力勞動者,對泥料節儉的習慣,節儉泥料就是節省體力,而現代的泥料採用機械化來完成,對泥料的節省並不覺得重要。因此,仿製漢陶多數不能像真品那樣手感適中。
真品吸水性強,特別是晾乾的漢陶,滴上水珠會立即吸收,而新品不具備此特徵,這說明漢代陶器胎質密度比現代仿品胎質密度小。
河南本地出土的漢代陶器,經晾曬後,灰陶表面會呈現微微泛白的淺霜現象,這是由於陶器常年在土壤中吸收土中鹼性物質所致。 這是真品很重要的特徵。
Ⅵ 漢代的彩繪陶壺有哪些特點
漢代人崇尚「長生不老」、「敬神升仙」的道家思想,用來隨葬的彩繪陶壺,多繪描有雲氣紋及青龍、白虎和朱雀等紋飾,鮮艷精緻。
如在河南洛陽老城西北郊81號漢墓,一次就出土這類彩繪陶壺十五件,其中粉彩十件、朱繪二件、朱墨繪三件。壺形制相同,皆為直領口、圓腹、假圈足、平底。肩兩側有對稱鋪首,下有紐無孔。壺燒成後,施以彩繪。粉繪者紋飾已不可辨;朱繪和朱墨繪紋飾相同。以白粉敷底,用朱墨描繪裝飾圖案。蓋上繪卷雲紋三朵,墨勾輪廓,中間塗朱。口部施以寬廣的墨帶,依次向下填實三角紋、雲氣紋、齒紋、點紋等,紋飾較精細,共分八組,各組間以同心圓的朱墨線隔開。這些彩陶壺的主題為雲氣紋為主,隨葬時還往往盛有穀物。
戰國彩繪陶壺
Ⅶ 想普通漢代陶壺、陶倉、陶瓮、陶罐、陶奩、陶鼎屬幾級文物大概價值是多少感謝。
要看珍貴程度而定。比如,這件器物出自名人墓或者有什麼特殊紋飾器形什麼的。不是說是個漢代的陶的就可以定級別的。
再者,如果定級了,販賣是犯法的。如果只是古玩,而不是頂級文物,想知道價值,可以找個人鑒定一下就行了。
希望能幫到你。
Ⅷ 常見問答 1,建水紫陶壺的價格為什麼這么貴
建水紫陶系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近年來建水旅遊業發展,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其實紫陶的價格是浮動的,但近兩年有些下跌
Ⅸ 漢代綠釉陶壺
真品漢綠釉輔獸尊,有一定收藏價值,市場參考價20000元左右。
Ⅹ 漢代時期炊和飲食器有什麼特點
漢代時期,日用器以灰陶為主,除灰陶外、紅陶、黑陶、夾砂陶也有一定比重。炊具有釜、甑、鼎、忥等,飲食器有杯、碗、缽、盤、豆常成套出現,如河北石家莊市郊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成套飲食器具,陝西出土了釜甑等夾砂陶炊具,四川出土的陶壺,呈喇叭口橢圓腹平底,肩部斜出有直流,造型別致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