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女子的發式已發展得非常成熟了,發髻形制可謂千姿百態,名目繁多。總體上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漢代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早在戰國時期,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婦女,就已有梳椎髻的習俗,秦漢時更盛行於世,並傳至中原。因其樣式與帶把的木製棰子十分相似,故名。這種發式主要用於普遍婦女家居。在《後漢書·逸民列傅》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東漢詩人梁鴻,為人高節,娶同縣女孟光為妻。在出嫁那天,孟光穿著豪華,裝飾入時,不料過門之後,梁鴻七日不予答理。孟光知悟,「乃更為錐髻,著布衣,操作而前」,梁鴻見之大喜,不禁贊曰:「此真梁鴻妻也!」。可見在當時,梳這種發髻是一種賢淑與勤勞的象徵。不僅漢族人喜梳,這個時期的少數民族也頗喜愛梳綰椎髻,且不分男女。《漢書·西南夷傳》:「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又《朝鮮傳》:「聚黨千餘人,椎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後漢書·度尚傳》:「初試守宣城長,悉移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置於縣下,由是境內無復盜賊。」而且不僅老百姓愛梳,兵士也有梳椎髻者:《漢書·陸賈傳》中便載:「賈至,尉佗 結箕踞見賈。」服虔註:「 音椎,今兵士椎頭髻也。」可見,椎髻因其簡潔易梳,在漢時是下層人民普遍喜好的一種發式。這種下垂式的發髻,在整個秦漢婦女發式中一直佔主導地位。(圖四-6)
漢代另一種流行的垂髻,便是名重一時的「墮馬髻」了。漢時的墮馬髻梳挽時由正中開縫,分發雙顳,至頸後集為一股,挽髻之後垂至背部,因酷似人從馬上跌落後發髻鬆散下垂之狀,故名。粗看起來,這種髻式與椎髻比較接近,不過它另在髻中分出一綹頭發,朝一側垂下,給人以發髻鬆散飄逸之感,這正是墮馬髻的基本特徵所在。關於這種發式的出現,可謂眾說紛繪,有說其始於西漢武帝之時;也有人說始於東漢桓帝時,為梁冀之妻孫壽所作,故又有「梁家髻」之稱,後一種說法似比較可信。《後漢書·五行志》中載:「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始自大將軍梁冀家所為,京都 然,諸夏皆仿效。」另有《後漢書·梁冀傳》中載:「(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可見,這種發式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妖媚的發式,因此流行起來也是情理之中的,在漢代的諸多文物資料中這種發式均可見到。墮馬髻雖然風行一時,但流行時間並不很長,東漢以後,梳這種發髻的婦女便逐漸減少,至魏晉時,已完全絕跡。到了唐代,雖又見其名,但樣式卻與漢式名同而實異。墮馬髻之後,代之而起的是「倭墮髻」。「倭墮髻」是由墮馬髻演變而來的,梳法是集發於頂,挽成一髻,朝一側下垂,與唐式墮馬髻形制基本相同,通常作於年輕婦女。漢樂府《陌上桑》詩中那美麗的羅敷便是:「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這種發式歷魏晉而至隋唐五代,近千年來一直受到女士的青睞。
漢代女子除了梳垂髻比較盛行外,梳高髻也很流行。漢代童謠中便有:「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的說法。但因其梳起來比較繁索,故多為宮庭嬪妃、官宦小姐所梳。而且,在出席像入廟,祭祀等比較正規的場合時,是一定要梳高髻的。例如漢代命婦在正規場合,多梳剪氂幗、紺繒幗、大手髻等。這里的幗,指的是「巾幗」,是古代婦女的一種假髻。這種假髻,與一般意義上的假髻有所不同。一般的假髻是在本身頭發的基礎上增添一些假發編成的發髻,而幗則是一種貌似發髻的飾物,多以絲帛、鬃毛等製成假發,內襯金屬框架,用時只要套在頭上,再以發簪固定即可。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像一頂帽子。如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的一件舞俑,頭上戴有一個特大的「發髻」,發上插發簪數枝,在「發髻」底部近額頭處,有一道明顯的圓箍,當是著巾幗的形象。除此之外,漢代宮庭中流行的高髻還有很多,多為皇帝所好,令宮人梳之。如「漢高祖又令宮人梳奉聖髻」,「(漢)武帝又令梳十二鬟髻。」「(漢)靈帝又令梳瑤台髻」,另外,還有反綰髻、驚鵠髻、花釵大髻、三環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飛仙髻、九環髻、迎春髻、垂雲髻等,數不勝數。漢代婦女髻上一般不加包飾,大都作露髻式。
不論是梳高髻還是梳垂髻,漢代婦女多喜愛從髻中留一小綹頭發,下垂於顱後,名為「垂髾」,也稱「分髾」。前面講的墮馬髻便是如此。「漢明帝令宮人梳百合分髾髻」,自然也是如此。另外,漢代還有一種因形制散亂而得名的不聊生髻,顧名思義,當也是如此,而且或許還不只垂下一綹頭發。漢武帝的上元夫人還喜愛作一種名為「三角髻」的發式,「頭作三角髻,余發散垂至腰」。這雖不屬「垂髾」,但卻與「垂髾」有著異曲同工之情趣,即顯得飄逸、灑脫、隨意而不拘緊。這種發式風格直到魏晉仍盛行不衰,自唐以後,便很難見到了。
漢時婦女的鬢發,初時仍如秦制,修剪成直角狀,到了東漢末年,不少地區的婦女都將鬢發整理或彎曲的鉤狀了,這與思想意識的轉變當有直接的聯系。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貳』 中國古代男子、女子的發型名稱
男子多是歇髻、戴著冠;女子發型有螺髻,如髻,鳳髻等。
男子發型各個朝代變化不大,女子的發型有百餘種,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通過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2)漢朝女子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發型演變:
先秦至魏晉時期,婦人一般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漢承秦制,所以漢朝女子的發型可能可以彌補一些秦的空白。漢代女子的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靈蛇鬢據說是文昭皇後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雲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裝發型
『叄』 古代女子的發型代表了她們的年齡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發型美到讓人驚嘆呢
古代女子的發型確實是代表著年齡和身份,也是女子重要的裝飾,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不斷變化,相關的記載有很多,在古代的書中也有記載大概要有好幾百種。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同朝代的不同好看的發型,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叫法雖然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的類型。
『肆』 不同的朝代的女性,發型都不一樣,那麼每一個朝代的女性發型都有什麼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舉國上下都是在備戰當中,即使是女性也是背負著戰爭的責任,這一時期的女性發型也是最簡單的,長發披肩,沒有什麼裝扮。
春秋戰國的女性很樸素,著裝也是方便出行的那種,發型一般就是簡單的紮成小辮發髻,但是就是這種樸素透露出這一時期的女性之美。
說到清朝的發型,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頭上頂的發髻,有點權勢家的小姐夫人頭上都要頂個發髻,頭發在隨著發髻安排。從深入人心的《還珠格格》就可以看出。頭上還是一樣訂發髻,發髻上各種發飾,整齊的蓬鬆劉海,有種楚楚動人的感覺。
『伍』 漢朝的發型(各種各樣)
漢朝
•漢代的發髻有很多種
形式,有挽在頭頂的,有分向兩邊
的,也有拋到腦後的。梳理發髻的
時候,通常是從頭頂正中分頭路,
然後將兩股頭發編成一束,由下朝
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墮馬髻是
一種稍帶傾斜的發髻,似剛從馬上
摔下,似墮非墮,與愁眉、啼妝、
折腰步相配,據說可以增添女子的
嫵媚。
『陸』 漢代的簡單發髻怎麼梳 漢朝女子發髻圖解步驟
1.漢朝女式發型很流行墜馬髻
雙環蛇髻
雙丫髻高髻
而各種頭飾中,漢朝的女士們最常用的就是簪子...
根據一些史書資料記載..那些插在頭上綰發用的簪子最初是由動物的骨頭製作而成的...到了漢朝..簪子的品種才逐漸多了起來...有牙簪..玉簪等等...款式繁多....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柒』 古代女子的發型有哪些
女子發型總共可分為以下幾類:雙掛式,反綰式,擰旋式,結椎式,盤疊式,結鬟式
雙掛式:
雙掛式之梳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雙丫髻及雙掛髻,
這種發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
敦煌千佛洞供養人之侍女與閻立本〈列帝圖〉之宮侍,皆類似這種發式。
主要以下幾種:
丱(guàn)發 雙平鬟 雙丫髻 垂掛髻 十字髻
十字髻:因其發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順序是先於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十字型的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成環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發式獨特而莊重,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婦女之中。
反綰式:反綰式的梳編法是將發攏住,往後攏結於頂,再反綰成各種形式,如綰成雙刀,稱「翻刀髻」。綰成驚鳥欲飛,稱「驚鵠髻」。
綰成元寶,稱「元寶髻」。反綰成高牆,稱「高髻」。
多流行於盛唐,為後妃貴婦之盛裝,如〈韓熙載夜宴圖〉中之一梳反綰式。
元寶髻 雙刀髻 驚鵠髻 朝天髻
元寶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發籠蔽,呈元寶狀
雙刀髻其梳編法 是將發往上攏結於頂,再反綰成雙刀欲展之勢。據《妝台記》記載:「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綰髻,貞元中梳歸真髻,貼五色花子。」皆類似反綰式的發型。
將發攏上反綰,成驚鳥雙翼欲展之勢
擰旋式:
擰旋式梳編法,是將發分幾股,似擰麻花地把發蟠曲扭轉,盤結於頭頂或兩側。
這種發式靈活旋動,很助美姿。
如《八十七神仙圖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紈扇仕女圖亦屬於這類發型。
擰旋式變化一般有側擰、交擰、疊擰等幾種形式。
隨雲髻 凌虛髻 靈蛇髻 回心髻 朝雲近香髻
「凌虛髻」 屬於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發式如雲盤回,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
朝雲近香髻」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這種發式別具一格,饒有風趣。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亦有此種發式。
結椎式
結椎式的梳編法是發攏結在頭頂、頭前、頭後或兩側,然後用絲繩束縛,盤捲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貫住,聳豎於頭上。
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趙合德入宮卷發,號新興髻,孟光為椎髻。」
結椎式蘊藉持重,溫文爾雅。從商周一直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皆有延用。
高椎髻 拋家髻 倭墮髻 墜馬髻 傾髻 牡丹頭
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挽成單椎,聳立於頭頂
『捌』 漢代女子的發型
古代少女的發型有很多,各朝各代多不同,漢唐盛世,比較常見的是 反綰髻
所謂反綰髻,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對於古代發行我沒有多少研究,但個人覺得《漢》上的發型,更像是一種漢家宮女的發型,名曰:墮馬髻。
『玖』 香霧雲鬟濕,詩人如此形容女子的發型,古代的發型有多美好呢
宋代的詩人仇遠曾在《薄倖》中這樣形容過女子的秀發"甚脈脈、闌干憑曉,一握亂絲如柳。"在他的眼中秀發像柳枝一般,可見如此美好的秀發,給古時的人們安靜詩意的生活增添了一縷詩意。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各個時期的發型發展。
漢代最盛行的發型是"芒髻",這款發飾主要是出現於普通人家,很受婦女喜愛。漢代婦女喜歡把一小縷頭發從發髻上留下來,盤在腦後,稱為"垂須";朝廷的妃子、貴婦和官員們都喜歡戴高發髻,這也適用於正式場合,如寺廟入口和祭祀。多種高發髻在漢宮大受歡迎,這主要是由皇帝:例如,"漢代宮人們漢高祖還命令宮殿在神聖的麵包,他們的頭發做了漢武帝還下令在一百一十二年做頭發鬢角發包,皇帝還命令他們做頭發。還有抗包、鏡湖包、華采包、三環包、四七包、新愁包、飛仙包、九環包、迎春包、垂雲包、羅瑪包等。
除了長頭發外,挽發髻也是很常見的。發髻的梳法一般是將頭部與頭部中心區分開,然後將兩縷頭發從下往上編成一束,再將它們變成各種不同的發型。不同的形狀有不同的名字。秦漢時期的發髻有幾十種不同的風格。宮女們還喜歡戴一頂帽子,比如用假發和絲巾做成的發髻,或者用氂牛尾巴剪成的。這種發髻叫"女人"。
『拾』 一般漢朝的皇後會梳什麼發髻或發型把名稱告訴我,最好有圖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歷經戰亂,終於達到了「六王畢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綜合各國文化,化異為同,為今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漢承秦後,基本沿襲了秦代的體制,廢除了秦末的苛政,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中國社會出現了繁榮昌盛得景象,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發展和提高。
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也日趨提高,發式妝飾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宮廷貴族的發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才疏學淺,轉來的,原網址更全:http://tieba..com/f?z=791052117&ct=335544320&lm=0&sc=0&rn=30&tn=PostBrowser&word=%BA%BA%B7%FE&p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