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高雄有什麼大學
1、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英語譯名:National Kaohsiung Fir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KFUST),簡稱「高雄科大、高科大」。創辦於1995年,位於中國台灣省高雄市楠梓區。前身為國立高雄技術學院。
1998年7月,獲台灣教育部門同意更名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是大高雄地區的第一所科技大學。 校訓為「敬業樂群,卓越創新」;成立的宗旨為創辦一所與產業界需求緊密結合的技職高等學府。
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培育具有敬業樂群、卓越創新精神的產業發展的人才,及從事著重實務應用研究與服務工作,真正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設校的理念為:實務與理論兼具、教學與研究並重、專業與通識結合、人文與科技相融、創新與務實兼容。
2、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KUAS),簡稱高應科大、高應大或高應,是一所創立於1963年,位於中國台灣省高雄市三民區的科技大學,前身為高雄工專、高雄工商專、高雄科學技術學院。
現擁有「電資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等四個學院、五個博士班、十九個碩士班、十一個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十八個系、以及二個研究中心。
3、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位於中國台灣省高雄市楠梓區海專路、另有旗津校區位於高雄市旗津區,中文簡稱高海或海科大、英文簡稱NKMU,是台灣以海事和水產相關領域科系為主力的大學,在一般的大專院校相當少見。
2018年2月1日,該校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正式合並,成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3校合並後,學生人數達2萬7,320人,躍升成為全台第2大的大學校院及最大規模的科技大學。
4、文藻外語大學
文藻外語大學是位於台灣高雄市三民區的一所天主教大學,也是台灣唯一的外語大學,由聖吳蘇樂女修會於1966年創辦,創校的理念為培養外語實用人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宏揚中華文化於世界,培育健全青年,改良社會風氣,獻身國家建設。以聖吳蘇樂節慶10月21日為校慶。
5、高雄餐旅大學
高雄餐旅大學(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KUHT),簡稱為高餐旅、高餐大或高餐,為中國台灣省唯一的公立餐旅大學院校,現位於台灣高雄市小港區。
招收學制設有四年制及二年制大學部及五年制專科部、進修部及研究所。高雄餐旅大學現設有4個學院,包含1個博士班、3個碩士班、11個學系組、1個五專科、2個學士學位學程、1個學士後學程。
⑵ 「閨蜜相殺案」:男博士來者不拒引發命案,閨蜜鬧翻一人被殺,後來如何
這起案件是由兩個好朋友搶劫一名男子引發的,但在案件爆發前,搶劫案的主角曾煥泰並未給出任何洞見。和兩個女生發生關系後,他不斷聲稱是朋友關系,最後他真的可以認為是兩個女生的浪漫感情。
作為旁觀者,我們得知這兩個女孩自始至終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一個死了,一個進了監獄,很可惜。同時被告知要及時止損,撞南牆後不要回頭。到那時,就太晚了。
⑶ 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濟研究中心的授課教師
中心成立以來先後聘請台灣大學、台灣中研院、台灣政治大學、台北大學、台灣中央大學、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等多所台灣院所的數位知名教授授課並指導研究生,以及美國普林斯頓、荷蘭丁伯根、澳洲莫納什等大學的多位世界著名經濟學教授來中心講學並指導研究生。過去十多年來,金禾中心主要依靠台灣及海外經濟學教授群的支持從事教學的工作。為了教學及研究的需要,在未來五年中,中心計劃每年聘請2~3人充實隊伍。近兩年已引進海外博士1名(荷蘭庫特勒之博士),美國著名大學畢業(約翰霍普金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博士2名。展望未來,我們不忘「為經濟學培養通才,為社會學培養專才」的初衷,努力在培養高級經濟學人才及科學研究新方法方面開創新局面。中心成立以來的授課教師名單(按漢語拼音排序)如下: 序號姓名簡介1Siang N.G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William.H.Branson美國MIT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3鮑維寧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經濟學博士4蔡攀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5蔡文禎美國Michigan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6曾衛紅日本築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公管學院副教授7陳恭平美國Rochester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員8陳江美國Wisconsin Madison大學管理與統計學博士,美國雪城大學教授9陳坤銘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教授10陳孝琪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11陳彥煌美國Texas A&M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副教授12陳溢茂美國Ohio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財務金融系前主任,教授13陳志平西安交通大學理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數學院教授、副院長14池祥萱台灣中央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東華大學管理學院15單 驥美國Cornell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16方振瑞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17馮宗憲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經金學院教授18郭平欣美國UCSD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經濟系前主任19郭譽森西安交通大學金禾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學特聘教授20洪福聲美國Virginia Polytechnic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21洪雪卿台北大學經濟企管博士、淡江大學會計系副教授22胡春田美國Princeton大學經濟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23黃朝熙美國Washingto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24黃登興美國Rochester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25黃有光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澳大利亞Sydney大學經濟學博士,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26江永裕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文化大學經濟系主任,教授27李阿乙美國Rutgers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輔仁大學經濟系教授、社會科學院前院長28李慶男美國Michigan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山大學經濟所副教授29李昭考比利時魯汶大學、亞洲大學經濟副教授30林常青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經濟所助研究員31林惠玲美國Brow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社科院院長32林建甫美國UCSD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高等研究院副院長33林金龍美國UCSD大學經濟學博士,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34林祖嘉美國UCLA大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35劉楚俊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山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36劉瑞華美國Washingto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37盧信昌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38馬泰成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39毛慶生美國Rochester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40毛維凌美國Texas at Austi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41祁玉蘭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42瞿宛文美國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43壽紀麟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應用數學系前主任44唐代彪美國Columbia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45滕曉雲美國UCLA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副教授46王鳳生美國Pure大學經濟學博士,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47王國梁美國Temple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48王泓仁美國Michiga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前主任49王連常福美國Iowa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前社科院院長50魏國棟美國Rhode Island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51翁銘章美國Texas A&M大學經濟學博士,高雄大學應用經濟系副教授52吳文傑美國Michiga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財政系副教授53蕭代基美國Michiga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54熊秉元美國Brow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55徐偉初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文化大學教授,香港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56許祐宗美國聖劉易斯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57許振明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前金融研訓院院長58薛 琦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博士,台灣金融研訓院前院長,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前主任,台灣證交所前董事長59楊春雷德國Dortmund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60俞煒華西安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金禾中心副教授61詹維玲美國Pure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62張國平美國Pennsylvania大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計量金融系教授63張五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博士、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世界知名經濟學家64張一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經濟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金禾中心講師65趙媛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候選人,西安交通大學金禾中心講師66趙志鉅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澳洲迪肯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67鍾經樊美國Wisconsin-Madison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計量金融系主任、教授68周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校區經濟學博士,台灣世新大學經濟主任、教授69周翔翼西安交通大學金禾中心經濟學博士,西安交大學金禾中心講師70周雨田美國UCSD大學經濟學博士,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71朱家祥美國UCSD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北京大學CCER教授72庄委桐英國Cambridge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73庄希豐美國東北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淡江大學經濟系主任、教授74庄奕琦美國Chicago大學經濟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社科院院長
⑷ 2017年台灣哪些院校招考大陸博士研究生
主要有:台灣輔仁大學、台灣師范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台灣大學等。
1、輔仁大學:一所世界著名的研究型綜合大學。輔仁大學直屬梵蒂岡羅馬教廷教育部,為亞洲僅有的兩所宗座大學之一(另一為日本上智大學),亞洲博雅大學聯盟、優久大學聯盟、AACSB國際商學院協會、台灣歐洲聯盟中心(EUTW七校聯盟)、台灣基督宗教大學院校聯盟成員。
2、台灣師范大學:簡稱師大、台師大或台灣師大,是一所位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的師范大學,前身為台灣日據時期1922年創立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台灣光復後原地創立台灣省立師范學院,時為台灣四大學府之一。至今,師大已培養出近10名「中央研究院」院士。
3、清華大學(新竹):校名全稱「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或清華大學(新竹),為中國頂尖級研究型大學之一,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歐商校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台灣清華大學前身為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1925年設大學部。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雲南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4、台灣政治大學:即「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坐落在中國台灣地區台北市文山區,是中國台灣地區在文法商及管理學中的頂尖院校,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1946年「中央政治學校」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並,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1949年國府遷台以後,在台北木柵復校。1955年成立大學部。
5、台灣大學:簡稱台大(NTU),成立於1928年,是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的一所研究型公立綜合性大學,素有「台灣第一學府」之稱,也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學術聲譽的大學。其前身是日本統治時期所建立的台北帝國大學,為當時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國大學之一。
⑸ 高雄陳家的簡介
高雄陳家從清末的陳中和開始,以高雄港通商為主,對大陸及日本輸出糖業致富。陳中和及後代多角化經營事業,跨足農產種植買賣、房地產、碾米、貿易等行業,家族並跨政商界,逐漸稱霸南台灣。
日據時期,陳中和與長子陳啟貞、四子陳啟峰都當過高雄州協議會會員,六子陳啟川當過高雄市協議會會員,也就是當時的民意代表。陳啟川當過省轄時期的高雄市長,八子陳啟清曾任制憲國大、台灣省府委員、高雄中學校長。但從政成績斐然的,是陳啟清長子陳田錨。
不過,政治一直不是陳家的主業,事業經營才是這個家族的重心。陳啟清生前活躍工商界,和辜振甫等人經營台泥,籌創台灣可口可樂公司;陳家至今仍跨金融、瓦斯、醫院、壽險等產業,家族另以婚姻關系交織出綿密的政商網路。
高雄陳家雖然富甲一方,但作風卻很低調。
現在除了陳中和舊宅保留大家族昔日風華外觀,當年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創辦高雄醫學院時,陳家也曾大力資助,其中一棟校舍即以啟川樓為名。
如今一般人很難在高雄市看到陳家富有的模樣。陳田錨家在愛河旁的獨棟舊宅,在後來周遭新建的大樓環伺下,看來更為平凡;先人陳中和墓地保留外觀,遺骨已遷葬,墓園現在是綠地公園。
高雄陳家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發跡於台灣高雄地區,所以被稱為「高雄陳家」。清末陳中和時期興旺,至日治時期因配合日本「米糖王國」政策,於1904年設立「新興製糖」,為台灣最早的本土糖業,後代陳啟川、陳啟清、陳田錨等均從政。杜聰明博士創辦高雄醫學院時,陳家也曾捐地資助,其中一棟校舍落成後即以「啟川樓」為名,附設醫院則名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陳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18世紀末,陳中和的曾祖父輩渡海來台,定居打狗港苓雅寮,以漁業與農業維生。傳至陳中和(1853年~1930年)時,初期於同鄉陳福謙先生在旗後開設的「順和行」學習貿易,後來陳中和憑借其經辦業務的長才,出任「七十二行郊」總管家(總經理)。陳福謙辭世後,他更於1887年(光緒13年)自行創立「和興行」。他對「大陸貿易」相當有遠見,早年便已於中國沿岸福州、廈門、廣州、香港等地,進行市場調查及嘗試島外輸出作業,以擴展糖業市場。1873年(同治12年),年僅20歲的陳中和首度由旗後押運450噸紅糖赴日本橫濱;回航時,再載運布匹、石油及日用品等返台販賣,從此確立貿易方向。「和興行」成立後,在打狗(今台灣高雄)、香港、橫濱三地經商,絡繹不絕,陳家因而累積不少財富。
除了國際貿易之外,1899年日人開放官有地作為鹽田,陳家於鹽業經營亦相當成功;後來因日人發布「製糖獎勵規程」,發展新式製糖工業,陳家首先於大寮投資設立「新興製糖株氏會社」,1920年時獲利最高,達124.56%;同年,陳家合資成立「南興公司」創辦新式碾米廠,處處可見其對新興產業的前瞻性。1923年,成立「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營業項目包括農產物種植買賣、土地與建物賃貸、碾米相關行業、海外貿易與其它投資事業等,涵蓋范圍之廣,儼然稱霸南台灣。
⑹ 高雄醫學大學與溫州醫學大學哪個好
推薦高雄醫學院`~~~
高雄醫學大學,英文名稱為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KMU,前身為創立於1954年的高雄醫學院,由首任董事長曾任高雄市長的陳啟川先生捐資校地,與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教授共同創建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為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醫學院,並於1999年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大學~~~在內地找工作時更受歡迎!
⑺ 洪曉慧事件的懺悔
心情告白書 向許家懺悔
據台灣媒體報道,王水溶屍案女主角前清大研究生洪曉慧,今天上午離開高雄女子監獄重獲自由,除了發表短暫談話,也發表給社會的一篇「心情告白」。
洪曉慧也發表一份書面的心情告白,強調她真切地向被害人許家和社會表達最深的自責和歉疚,謝謝社會跟大家給她自新的機會。
洪曉慧被判處18年徒刑,減刑後刑期為16年3月,目前服刑已逾三分之二,因獄中表現良好,經五度聲請假釋,終於昨天裁准,公文並於昨晚送抵高雄地檢署,高雄檢方今天上午派員將釋票送達位於高雄縣大寮鄉的高雄女子監獄。上午10時3分,洪曉慧在更生保護會高雄分會秘書林光紹等人員陪同下,走出女監大門。
白衣黑帽花口罩 顯得消瘦
洪曉慧穿著白色上衣、深色長褲,戴著黑色帽子、黑底花點口罩,身形顯得消瘦,看不出臉上表情。與外界隔絕許久的洪曉慧,面對媒體發表簡短談話時,有點緊張發抖。
她聲音微弱、情緒激動、語氣哽咽地說,「對不起社會大眾,造成大家困擾,與許家無可彌補的傷痛,非常對不起,以後會好好做人,謝謝社會跟大家給我自新的機會。」在簡短談話中,她三度說「對不起社會大眾」。
家人未出門迎接 一度認錯家門
接著她發給媒體一篇書面「心情告白」,隨即由林光紹等人陪同,匆匆搭上計程車到高雄地檢署,向地檢署執行處觀護人報到,完成手續後返回高雄市前鎮區住處。由於離家10多年,洪曉慧還一度認錯家門。到家時,家人低調未出門迎接,洪曉慧與更生保護會人員進入後即關上大門。
洪曉慧因三角感情因素,為爭取台灣「清華大學」博士班曾姓學長愛意,殺害同班許姓女同學後以王水毀屍,殺人部分判15年,毀屍判3年6月,合並執行18年;「立法院」去年6月通過減刑條例,殺人部分不得減刑,毀屍部分減為1年9個月,她服刑超過11年,已符合假釋規定,獄方依法提報,但四度提報都被駁回,第五度才獲准。
她的心情告白
「因為所犯的錯,帶給社會不安,傷害學校(指台灣『清華大學』)聲譽,更帶給許家無法彌補的傷痛,真的很對不起。在監十餘年,經由各界對我的教導和協助,讓我學會對自我情緒的管理,我不敢再意氣用事,當我遇見無法解決的困境時,我會勇敢尋求解決方式,不再做出傷人、傷己的事情。謝謝社會這十多年來,給我的寬容,也謝謝大家給我一個自新的機會,未來的日子,我會約束好自己的行為,並本份做好該做的事,也會盡全力彌補所造成的傷害。真切的向許家和社會表達最深的自責和歉疚。」
⑻ 大陸研究生如何考取台灣大學博士生
1、網上報名,至委員會網站報名系統進行報名。
2、繳寄資料(航空掛號或快遞),依照繳寄說明繳寄材料,寄出方式沒有限制。
3、網路查詢寄件狀態,委員會網站報名系統查詢。
4、持大陸學歷證書(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及歷年成績單,由
本會委託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代為查驗,查驗費
用由本會收取後支付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
5、預分發獲得正取和備取者,須至本委員會報名網站登記,
未登記者喪失正式分發資格。
(8)高雄美女博士圖片擴展閱讀:
委員會未收到繳寄資料,或有以下情形之一者,視為未完成報名:
1、未上網報名或報名不完全者。
2、未繳費者。
3、未繳寄材料或繳寄材料證件不齊全,不再通知補正,事後申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補繳或追認。
若未繳交查驗費,無法參加正式分發,正式發榜後未錄取將退查驗費。
參考資料來源:海峽兩岸招生處——大學校院碩士班博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
⑼ 領著孫子一起學習,106歲博士趙慕鶴給父母們哪些啟示
文:熱愛一生
01
單位里新招了一個臨時工,跟我搭班,人稱張姐。
張姐40多歲,身材卻很苗條,我羨慕地向她取經,她說有啥好羨慕的,這是她以前的工作帶給她的福利:她之前幹了十幾年超市導購員,每天都站幾個小時,想胖都難。
在大眾的印象里,超市導購員工資雖然不高,只有一千多塊錢,但只上半天班,算是很輕松的工作。
而我們單位工作雖然清閑,給臨時工的工資卻不到一千,還得坐夠一天班,幹嘛到這里來打工呢?
張姐卻給我說,超市的工作一點都不輕松,簡直可以說很累,雖說是半天倒,但也得站夠六七個小時,還得時不時上貨,整理貨架,回答顧客的各種問題,半天下來,真得需要一些體力。
我稱贊她,那你挺厲害的了,能幹這么長時間,這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活。
張姐連連的擺手,苦笑著說,:"你以為我想做?可是有什麼辦法?自從30多歲下崗後,因為沒有學歷,只能幹超市的工作。"
"你就不能學點技術嗎?比如說學個電腦打字什麼的,也比總干超市強,也比呆在這里強。"
張姐的頭搖的像撥浪鼓,"電腦是年輕人的玩意,我老了,腦子不夠用,可學不會。"
其實,早在十年前,電腦打字班就開始流行了,只花幾百元,包教會。張姐腦子活絡,能夠勝任超市導購員的工作,學習電腦她的腦子絕對夠用。
問題是,一聽說要學習新東西,她就從心底里發怵,不管好學難學,根本不願意去接觸。
事實的真相是,她只是早就失去了學習能力,才會對社會不斷涌現的新事物充滿了抵觸情緒。
張姐不願意學習新知識,也錯過了提升自己的機會,因而落到如今只能打零工的境地。
02
張姐說自己老了,學不了電腦,我卻想起了100多歲才學電腦的老人趙慕鶴。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位老人為了方便買火車票、看病掛號,100多歲的他開始了學電腦、學上網、學英文。
而今,他依然健在,已經106歲了,並且刷新了自己「世界最老碩士」的稱號,成為了「世界最老博士」。
老人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一直在踐行他的「活到老,學到死」的原則。
你可能會好奇,終身學習有好處嗎?看看老人的經歷就知道了,他的人生隨著不斷的學習,變得精彩非凡。
他1911年出生在山東,一個書香家庭,7歲入私塾,14歲時學習鳥蟲體書法。從此以後,他堅持練習書法。
他18歲考進曲阜師范學院,從此學到了保命技能,歷經了八年抗戰和國共內戰,都是以教書為生。他40歲那年隨軍到台灣,在高雄女子師范學院任教,直至66歲退休。
為了不辜負大陸的妻子,他一直過著單身的生活。退休後,他把12歲的孫子接到台灣念書。
1998年孫子准備考大學,但是非常怕落榜。87歲的他為鼓勵孫子念書,決定以身作則,跟孫子一起報名大學聯考。
頭一年,兩人都落榜了,爺倆再戰,結果第二年爺孫倆都考上了大學。2002年,91歲的他和孫子一起畢業。
2007年他為了鼓勵年輕人再度學習,與友人兒子相約一起考研究所,最終各自如願。2009年,98歲的他取得了碩士學位,打破了吉尼斯紀錄,成為「世界最老碩士生」。
至此,他被台灣媒體廣泛報道,被視為台灣的傳奇人物,受到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的親切接見。
2011年,在他100歲時,其書法作品被英國女王看上,最終被大英圖書館收藏,這是兩岸唯一一位在世書法家被收藏的作品。
2012年,他在香港成功舉辦了書畫展,並出版了自傳《悠遊百年》,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之後,當100多歲的他決定學電腦的時候,鄰居跟他開玩笑:「你都快死了,還學什麼啊?」他笑著回答說:「可我現在還沒死啊,活著就要學習啊。」
2015年,105歲的他決定考個博士玩玩,今年已經如願拿到博士畢業證書。
趙慕鶴老人的人生信條是,「活到老,學到死。」他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不斷前進。」
即使現在這個年紀,他堅持自己照顧自己,不要別人的攙扶。他說,「一旦接受別人的攙扶,就真的老了。」
是啊,憑著一股對於學習的信念,憑著對於人生理念的堅持,憑著強大的自立精神,趙慕鶴老人做到了人所不能,成為了高山仰止般的存在,成為了一個活著的傳奇。
03
看了趙老爺子的人生傳奇,我受到了很深的震動,對於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跟趙老爺子相比,我這個年輕人實在是差了太多。
對於張姐的心理,我是很理解的,因為人的惰性都差不多,曾經的我跟她是一樣的。
剛上大學那會,電腦剛開始普及,學校要求考計算機證,我迫於無奈考了幾個證。
事實上,我對電腦十分發憷,嫌其繁瑣、麻煩,一步不對、處處不對。考完試之後,這些知識就被我吐給老師了。
所以,除了會上網、打字,其餘的,我什麼都不會,就連申請QQ號、電子郵箱這類簡單技能,也是由好友代勞。
不願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的知識,所以到了今天,我幾乎成了一個「電腦文盲」,並且深受其苦。
自從開始網上寫作,我就備受「新技術」的折磨,各個平台的編輯器都不一樣,需要不同的對待。
好不容易把簡書摸索透了,卻在微信公眾號平台上吃了大虧,因為不會用,蹉跎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新技術」讓我受盡了折磨、吃盡了苦頭。
如果不是寫作需要,我真的不會學習這些新知識。如此再過幾年,等孩子長大了,恐怕就會嘲笑我「落伍」了。
而今,通過學習寫作,我順帶交了很多「新朋友」,擁抱了很多「新技術」、「新想法」。
這些,極大地開闊了我的視野,增強了我的賺錢能力,比如文章投稿、各平台專欄收入。與學習新知識受的那點苦相比,簡直收獲了太多。
可見,保持學習能力,對於一個人真的是非常重要,因為年輕時學到的那點知識,根本不能跟飛速發展的社會相匹配。
但是這一年來,我本可以做得更好,因為從未真正積極起來。
因為懶惰,我曾經拒絕學習新事物;因為學習未給我帶來理想的生活,我曾鄙視「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從未積極過,所以年紀輕輕,就慣於消極。
我總是自嘲,32歲才開始追求文學夢,是不是起步太晚?我總是抱怨,現在是90後的天下,我已經被時代拋棄了。
抱有這種消極想法,我的行為當然也不積極,總是給自己找各種借口,拖延、脆弱、玻璃心,就像個總是自怨自艾的怨婦。
可是,看看趙老爺子,從不認為自己年老,從不依賴別人的幫助,從來空談、行動為先,100多歲照樣考博士。
對於趙老爺子,我們年輕人都應該是大寫的「服」字,都應該把他奉為我們的精神偶像。
願我們像趙慕鶴老爺子一樣,「活到老,學到死」,因為這不僅能讓你跟得上時代,還能帶給你太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⑽ 陳功雄"愛和樂"是真的嗎
愛和樂創始人陳功雄簡介
陳功雄博士、教授,編有《合唱精華》、《合唱天地》、《人人合唱》等兩百多輯,是我國編有最多合唱歌輯的著名指揮家、作曲家,也是我國作專題演講場次最多(近三千場)的音樂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尤其,他走過大半個中國(廿六個省市),已在大陸近三百所著名大學及師范院校作過專題演講。
陳功雄博士,台灣省高雄人,生於一九四O年。三十年前(一九七四年),為了以「合唱音樂」為工具,助國人「團結、和諧與身心健康」這一「大抱負」而舉家遷往台北,曾任台灣中廣公司調頻音樂組主編、中華基督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台北市立師范學院、台灣神學院、實踐家專等音樂科系任教。
在台北十五年後(一九八九年),又舉家搬回故鄉高雄,創辦財團法人中華音樂文化教育基金會,每月主編並發行厚達一百一十二頁的《中華音樂文化教育雜志》一本,推展《愛和樂全能全腦教育》——(以「尊敬的愛」培育人類、善待自己,以「美好的樂」活化右腦、美化人生,全能即全人格——德、智、體、群、美與愛)這一「新作為」,好讓人間處處開遍「愛」的花朵,世界成為人間天堂、人間樂園!
●陳功雄博士教授的「八字」:
作者:春姑娘
摘自1999年4月5日出刊之第108期
《「愛」和「樂」全能(全腦)教育》雜志
他,是我國編有最多合唱歌輯的著名合唱指揮家、作曲家;
他,也是我國作專題演講場次最多(近三千場)的音樂教育家、 社會活動家;
他,更是生在台灣的音樂教授中唯一走過大半個中國(二十六個省市),已在大陸近三百所著名大學以及師范院校作過專題演講的人;
他,這位音樂教授、榮譽哲學博士卻沒有大多數人所重視的「生辰八字」。
他是一位遺腹子,父親在一次高雄的大水災時,因見義勇為地救一個小學童而滅頂。父親逝世三個月後他才出生。陳博士的名字,就是為紀念父親這一位有「功」勞的英「雄」而由姑媽命名的。
陳博士出生那年(公元一九四O年),母親才二十二歲,正年輕貌美。偉大的母愛,為了陳博士,陳媽媽一直守節而沒有改嫁。
據陳博士說:他小時候的家庭生活是非常貧苦的,常常是「吃了早餐不知午餐菜何來?吃了午餐不知晚餐米何處?……」陳媽媽含辛茹苦的將陳博士撫養長大、培育成人,而陳博士也沒有讓陳媽媽「失望」!謙虛的陳博士說:「今年我快六十歲了,雖然沒有什麼大成就,但是一想到母親為我的犧牲,我便不敢稍微怠慢而努力工作,我想我是決不能讓母親失望的!」
對!陳博士不但沒讓陳媽媽「失望」,而且以「愛」(尊敬的愛)來「培育人類、善待自己」,以「樂」(美好的樂)來「活化右腦、美化人生」,讓我們對中華民族之振興、中華文化之復興而充滿「希望」!
以「愛樂」為方針、以「美育」為宗旨的陳功雄博士,每當有人問起他的「生辰八字」時,他總是笑曰:「我是沒有『八字』的人!因為母親不識字,沒有把我是農歷哪月哪日哪時出生記錄下來。」
誰說陳博士沒有「八字」?春姑娘以為陳博士的「八字」比一般人都要好!
雖然陳媽媽不識字,但她是一位平凡中的偉大的母親——仁慈、和藹、有大愛、有智慧的「文化人」。她一向以陳爸爸的「舍己為人」來勉勵陳博士。陳媽媽雖然不記得陳博士的「生辰八字」,但陳媽媽教會了陳博士有「生活八字」(捨得、富貴、寬容、博愛)。讓陳博士懂得愛人如己、有教無類、「博愛」眾生;陳博士懂得「寬」厚他人、「容」納異己;陳博士懂得不求物質的「富有」,而追求精神的「富貴」;陳博士懂得「舍」去越多,「得」來必更多。「舍」去了許多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金錢(樂善好施),卻「得」到了海峽兩岸千萬愛樂者、習樂者以及樂教同仁的感謝與祝福。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奉獻自己的心和力!」
沒有「生辰八字」的陳功雄博士,自大學音樂學系畢業後,三十五年來一直奉行「生活八字」。在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上,以弘揚《愛和樂》全能教育(全腦教育)、全人生活(博愛無私)為終生事業,奉獻自己所有的心血和財力!
春姑娘祝願海峽兩岸的愛樂者、習樂者、樂教同仁以及為父母者,也都能以陳博士的「捨得、富貴、寬容、博愛」來作為您的「生活八字」,使世界成為「愛」和「樂」的人間樂園、人間天堂。人人富而好禮、彼此同心協力,好讓我們都能在地球上過著更幸福快樂的生活!
●詮釋《「愛」和「樂」》三字
「愛和樂」這三字是音樂教育家陳功雄博士研究實踐四十多年的教育方法與教育目標。
首先這三字念成愛和樂(音樂的樂)時,就是陳博士的教育方法。
左腦是語言的腦,以「「愛」的語言」來強化左腦;右腦是音樂的腦,以「美好的「樂」」來活化右腦。根據「大腦科學」的研究,左腦與右腦的頻率相異。左腦的腦波是每秒鍾振動14~30次的緊張「β」波;而右腦只能承受每秒鍾振動8~13次的輕松「α」波。由於,左腦是語言的腦,開口說話就要動用左腦,右腦反而關閉;因此,不開口則已,要開口就要說「好話」(正面鼓勵、贊美的話),使人聽了會開心的「"愛"的語言」。
人以右腦溝通心靈,也以右腦與宇宙溝通;所以「開心」等於開右腦。 左腦也是邏輯數學、理解分析的腦,當我們在學習「語、英、數、理、化、史、地....」時,右腦反而關得緊緊的;因此,不論在上課或溫習功課時,要應用「配樂學習法」,以陳博士研究並實踐四十多年的「與宇宙、生命同步的「美樂」」來開啟右腦、活化右腦。由於右腦里存有人類五百萬年共同累積的智慧結晶,右腦的能力及能量至少超過左腦十萬倍,右腦的記憶力與想像力至少比左腦多出一百萬倍;因此,只要開啟右腦、活化右腦,而左腦的「語、英、數、理、化、史、地....」成績自然大為提高。
其實,開啟右腦、活化右腦後,不但功課好,規矩也會更好。由於右腦是通心靈的,學生(孩子)都有一顆柔軟的心,當然不會做傷害生命的事,個個可以「成材」、可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