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硬筆楷書書法作品圖片80字
如下圖所示
2. 幫忙找找硬筆書法楷書的作品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這種漢字字體,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搜螞,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改漏吵」(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核侍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今。
3. 楷書硬筆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楷書是繼隸書之後的一種字體端正、用筆合法、波磔勢少的書體。它萌芽於西漢,中經魏晉六朝的成熟、繁榮,至唐極盛,成就輝煌。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楷書鋼筆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楷書鋼筆書法作品圖片5
楷書章法的基本原理
法由理生,學習書法不可只求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它有三大基本原理供參考。
字形的結構美必須符合自然美的原則。
古代書法家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漢字結體各不相同,有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寬窄、肥瘦的區別,在處理字形對比關系時,要符合自然的形
要符合對立統一的基本原理。
結構美是一種對立統一的美。書法的結體就是通過欹正、疏密、長短、大小、參差、伸縮、開合、俯仰、向背等多種多樣的變化,相輔相成的,以對立統一的手段達到平正、勻稱、協調的整體美。
必須通過筆勢的管束進行組合。
書法創作是一個連續的運動過程。將所有的點畫和單字聯系起來的因素是“勢”。“勢”分筆勢和體勢。筆勢代表時間的延續,體勢代表空間的展開。每個字作為運動過程的一個瞬間,它的結體會根據不同的筆勢和體勢作出不同的反應和變化。所以一個字要寫好,必須通過對象筆勢整合、運用,從而充分發揮字體的張力和表現力。
楷書的用筆特點
毫端之有輕重,猶用筆之有肥瘦,無論肥瘦,都貴於中鋒,能運中鋒,則雖肥實勁,雖瘦亦腴,鍾繇、顏真卿的小楷,用筆豐腴,看似肥而實勁,看似濁而實清,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溫潤清雅之氣,惟王羲之的小楷粗不為重,細不為輕,肥瘦適中,修短合度,有沖和靜逸,蕭灑絕塵之態,為世人所重。故小楷用筆,不欲太肥,太肥則質濁,質濁則點畫臃腫,齷齪,鈍慢而多肉,肥濁而無骨,致有墨豬之誚,也不欲太瘦,太瘦則形枯,形枯則用筆單薄,平扁,乾枯而露骨,瘦硬而無肉,致有枯骨之謂。
小楷用筆,無論肥瘦,都應以骨力為尚,未正骨骼,先尚態度,不知中鋒,輒講肥瘠,這是一種舍本圖末的方法。唐太宗《指意》中有一段段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夫書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和則無態度耳;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毫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為妙。”所謂心即指筆心,亦猶字之筋骨,副毫之在兩旁,亦猶字之肌膚,肉須裹筋,骨須藏肉,用筆方能圓潤,能圓潤則肥瘦皆宜,骨肉相稱。
小楷用筆,貴有輕重曲直的變化,若“上下齊平,前後一等,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這種沒有起伏的用筆,勢必就會導致板刻生硬的弊病。包世臣《歷下筆談》中說: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
楷書點畫的挺拔是富有一種彈性的力,它通過一種曲線美的形態表現出來,猶如一個運動員的形體美一樣,試觀“永字八法“中有哪一筆是平直相似的,即使是十分挺拔的垂露、懸針亦富有剛柔曲直粗細的變化,故作小楷當使其用筆,曲而有直致,直而有曲致,寓剛健於婀娜之間,含挺拔於姿態之內,自然能達到剛柔互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