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女子的發型代表了她們的年齡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發型美到讓人驚嘆呢
古代女子的發型確實是代表著年齡和身份,也是女子重要的裝飾,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不斷變化,相關的記載有很多,在古代的書中也有記載大概要有好幾百種。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同朝代的不同好看的發型,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叫法雖然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的類型。
⑵ 古代公主,嬪妃們發式是怎麼樣的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晉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⑶ 未出閣古代少女的發型有哪些
未出閣古代少女的發型有
1、飛仙髻
飛仙髻,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始見於漢代,其式綰發於頂,呈飛動狀。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⑷ 古代女子發型有哪些
古代女子發型有飛天髻、墮馬髻、靈蛇髻、元寶髻、十字髻、牡丹頭、凌雲髻、倭墮髻、雙平髻、雙丫髻等等。
其實現在的話有很多造型都是大家自己研究出來的。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如果出去采風拍照都可以去自己創造發型。這里呢,就給大家展示一下古時候各個朝代的不一樣的發型。
1、飛天髻:飛天髻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挽成環形,聳立於頭頂,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
飛仙髻也叫飛天髻,同樣是一種高發髻,把頭發放到頭頂分成幾股並成不同彎曲的環,後面披發,是王母娘娘侍女的造型。
2、墮馬髻:是中國魏晉時期婦女的一種發型,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發髻,亦名「倭墮髻」。墮馬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
墮馬髻是斜的,在當時樣式新奇,很多人效仿,顯得人楚楚可憐,發型凌亂,內心凄楚。基本上沒有裝飾品,非常日常。
3、靈蛇髻:古代婦女發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
4、元寶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發籠蔽,呈元寶狀。
5、十字髻:因其發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種髻式。這種發式的編盤方法是:先將頭發盤成一個「十」字行的發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釵固定即可。
古時候也會有卷發,因為自古有動物圖騰的崇拜,人們喜歡把頭發像蛇一樣捲曲的形狀披肩。聽起來很新潮,我也很驚訝,當時看那個仙俠傳雪見的兩個大辮子卷發還覺得太新潮了,現在看來古人早就有了。
古代女子十分珍愛頭發,也喜歡創造發型,假發不僅可以做裝飾而且很常用,比如老年人如果頭發少就會加假發做造型。當然,還是以真發又黑又亮又多為美。
⑸ 古代女子發型有哪些
古代女子發型有:
1、單螺
其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於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⑹ 未出閣古代少女的發型是什麼樣的
1、垂掛髻
朝雲近香髻是類似疊擰的形式。它的編法是將頭發分股擰好再盤起,最後再交疊在頭頂上。這樣的編發方式能夠讓頭發生動而且穩定。
⑺ 古代公主發髻圖片及其名稱
遠古的披發;漢代婦女的「倭墮髻」;北朝婦女的「十字髻」;唐代婦女的「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婦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關朝代頗為流行的發式。少 數民族婦女的發式更是式樣萬千,例如有傣族婦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婦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婦女的「風凰妝」;有苗族婦女的「獨角髻」;有滿 族婦女的「兩把頭」。土族婦女的婦式竟有七、八種之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等。但其中流行最為久遠,也最為普遍的要算「披發」、「辮發」和「盤發」了。直至現代,這三種發式,仍頗為流行。
⑻ 宋朝公主的發型怎麼梳
宋朝經歷五代戰亂,服飾較唐代比較保守,但是較明朝還是很開放的
宋朝皇室大多生活較為簡朴,皇家提倡節儉,公主在發型方面我分析和民間差不多,因為宋代市民階層較為廣大,皇室亦受影響
宋朝公主曾經叫做帝姬,這是福柔帝姬的一張圖
可以看出,和民間差距不大,所以可以從宋朝婦女發型入手
宋朝發型圖片,宋朝婦女發型,宋代婦女發式多承晚唐五代遺風,亦以高髻為尚。在福州南宋黃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實物,此種高髻大多摻有從他人頭上剪下來的頭發,加添進自己的髻發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頭發編結成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需要時直接戴在頭上。其使用方法類似於今日的頭套。時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可供不同層次的人物,在不同場合選擇使用。由於假髻使用范圍的日益廣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經設有專門生產和銷售假髻的鋪子。
除此之外,宋代發式仍可謂豐富多彩,無奇不有,亦頗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時代性的一種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競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見到此種發髻的典型式樣。其做法:先梳發至頂,再編結成二個對稱的圓柱形發髻,並伸向前額。另還須在髻下墊以簪釵等物,方使發髻前部高高翹起,然後再在髻上鑲飾各式花飾、珠寶,整個發式造型渾然一體,別具一格。宋代宮女朝天髻發式(山西晉祠彩塑)宋代宮女高髻發式,並扎巾及金花鈿飾品(山西晉祠彩塑) 包髻:在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中,我們還能見到一種別具時代特色的發式——包髻。《東京夢華錄》載,中等說媒人者戴冠子,黃包髻。它的製法是在發式造型已經定型以後,再將絹、帛一類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種發式的特徵在於絹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將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雲等物狀,裝飾於發髻造型之上,並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朴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新穎發式。 雙蟠髻不:又名「龍蕊髻」。髻心特大,有雙根扎以彩色之繒。宋代得此髻名,蘇軾詞有「紺綰雙蟠髻」句。我們在宋人所繪《半閑秋興圖》中可以見到雙蟠髻。 三髻丫:將髻發分成三髻至頭頂,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頭老媼0.篸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宋李嵩《聽阮圖》中有所髻式。面飾:宋承前代遺風,好在額頭和臉頰粘貼花鈿。這是一種用極薄的金屬片和彩色紙做成的小花、小鳥、小鴨等花樣。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膠水粘貼。因用此膠來粘貼花鈿,只須用口呵噓就能溶解貼用,故得名為「呵膠」。以後又有用黑光紙作團靨妝飾面部。還有一種「魚媚子」是用魚腮中的小骨來做妝飾物的。《宋徽宗宮詞》所述「壽陽落梅妝」則更為傳奇,引以為時髦,以至相互仿效。這是我整理的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⑼ 這種古代女子的發型叫什麼名字
古代女子發型種類
發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一、結鬟式
結鬟式梳編法,先把發攏結於頂,然後分股用絲繩系結,彎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聳在頭頂或兩側,有巍峨瞻望之狀,再飾各種金釵珠寶,高貴華麗,多用於神女、後妃、貴婦與處女。如李公麟《維摩詰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屬此類發型。八十七神仙圖卷,永樂宮壁畫中,這種發式很多,一般有高鬟、雙鬟、平鬟、垂鬟等幾型式,變化甚多:
★飛仙髻、凌雲髻★
飛仙髻多是兩側結高鬟。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凌雲髻屬於高式的單鬟。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始皇詔後梳凌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嬪梳參鸞髻。」這些皆屬高鬟式。
★飛天糹介,垂鬟分肖髻★
「飛天糹介」則是結三鬟於頂,聳立直上。據《宋五行志》記載:「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鬟直上,謂之飛天。」古之「百花」發式亦屬這種類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發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發式標志。
二、擰旋式
擰旋式梳編法,是將發分幾股,似擰麻花地把發蟠曲扭轉,盤結於頭頂或兩側。這種發式靈活旋動,很助美姿。據《采蘭雜志》記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庭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圖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紈扇仕女圖亦屬於這類發型。擰旋式變化一般有側擰、交擰、疊擰等幾種形式。
★隨雲髻、凌虛髻★
「隨雲髻」類似側擰之形式,其髻如隨雲卷動。據《國憲家猷》記載:「陳宮梳隨雲髻。」這種發式生動靈轉,頗為仕女所好。
「凌虛髻」屬於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發式如雲盤回,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紅樓夢》第八十九回:
但見黛玉身上穿著月白綉花小毛皮襖,加上銀鼠坎肩;頭上挽著隨常雲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別無花朵;腰下系著楊妃色綉花綿裙。真比如:
亭亭玉樹臨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
★朝雲近香髻、回心髻★
「朝雲近香髻」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這種發式別具一格,饒有風趣。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亦有此種發式。
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據《中華古今注》記載:「梁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禎妃行樂圖屏》中亦有這種發式。
三、盤疊式
盤疊式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系結攏起,再盤疊在頭頂或兩側,稱為「螺髻」。在《凝宮詞》里有「螺髻凝香曉黛濃」之句,這種發式在唐代興起流行,從存世的唐代繪畫、墓壁畫中皆可見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畫及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之仙女,皆類似這種發式。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為後妃公主、貴婦所好,其變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單螺、雙螺、百合髻、盤恆髻等形式。
★單螺、雙螺★
單螺其梳編法是將發股集結,盤疊如螺。置於頭頂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槨內西面北次間之雕飾,亦有些類發式。
雙螺其梳編法是將發分為兩大股,盤結雙疊於兩頂角,亦名「雙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畫》亦有這類發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盤桓髻★
「百合髻」其梳編法是凈發分股盤結,並合疊於頭頂。如圖所示。
「盤桓髻」其梳編法是將發蟠曲交卷,盤疊於頭頂上,穩而不走落,稱為盤桓髻。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長安婦女好為盤桓髻,到今其法不絕。」
四、結椎式
結椎式的梳編法是發攏結在頭頂、頭前、頭後或兩側,然後用絲繩束縛,盤捲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貫住,聳豎於頭上。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趙合德入宮卷發,號新興髻,孟光為椎髻。」皆類似於結椎式,結椎式蘊藉持重,溫文爾雅。從商周一直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皆有延用,其變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拋家髻、墮馬髻等幾大類。
★高椎髻、拋家髻★
「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挽成單椎,聳立於頭頂,據《妝台記》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巍峨高聳,號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晉祠女塑中亦有這種發式。
「拋家髻」其梳編法是在頭頂挽椎成髻,兩鬢緩長,以澤膠貼而抱面。據《唐五行志》記載「貴妃假鬢為首飾,曰義髻,僖宗內人束發甚急為囚髻,唐末婦人梳發以兩髻抱面為拋家髻」。今京劇旦角仍延用之。
★傾髻、墮馬髻★
傾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於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墮馬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古今中華注》也記有「墮馬髻惟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五、反綰式
反綰式的梳編法是將發攏住,往後攏結於頂,再反綰成各種形式,如綰成雙刀,稱「翻刀髻」。綰成驚鳥欲飛,稱「驚鵠髻」。綰成元寶,稱「元寶髻」。反綰成高牆,稱「高髻」《簪花仕女圖》之發式。據《妝台記》記載:「開元中梳反綰髻、回鶴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歸真髻,貼五色花子。」這種反綰梳編較難,多流行於盛唐,為後妃貴婦之盛裝,如〈韓熙載夜宴圖〉中之一梳反綰式。其變化一般有「雙刀髻」、「驚鵠髻」、「朝天髻」、「元寶髻」等。
★雙刀髻、驚鵠髻★
雙刀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往上攏結於頂,再反綰成雙刀欲展之勢。據《妝台記》記載:「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綰髻,貞元中梳歸真髻,貼五色花子。」皆類似反綰式的發型。
「驚鵠髻」也是反綰式之一。其梳編法是將發攏上反綰,成驚鳥雙翼欲展之勢,生動而有趣。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鵠髻。
★朝天髻、元寶髻★
朝天髻也屬反綰式之一,其編法將發攏上,束結於頂。再反綰成高髻朝天。據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曰:不走落,號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晉祠女像,亦類似這種發型。
元寶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發籠蔽,呈元寶狀。據〈晉書〉記載:「用發既多,不可恆載,乃先木及籠上裝之,曰假髻或假頭。」唐張雄夫婦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類似這種發型。
六、雙掛式
雙掛式之梳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雙丫髻及雙掛髻,這種發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敦煌千佛洞供養人之侍女與閻立本〈列帝圖〉之宮侍,皆類似這種發式。其變化一般有「雙丫髻」、「垂掛髻」、「雙平髻」等。
★雙丫髻、垂掛髻★
雙丫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發,俗稱劉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
雙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發。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發。(注雲:垂發,覆目也,蓋夷中少女之飾,其四垂短發僅覆眉目,而頂心長發,繞為卧髻,宋人詞所謂鬢垂偏荷葉也。今世猶有之」)亦類似這種發式。
★雙平髻 丱發★
雙平鬟屬於雙掛式之梳編法,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於兩側。再束結成環,使其對稱而自平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在仕女圖中頗為多見,多用於未婚少女或兒童。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系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發。使其自然垂下。
蓮花冠:此圖錄於《太原晉祠女塑》之蓮花冠。其冠似蓮花,以金翠妝飾,束戴於頂髻上。唐宋婦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僅束髻,冠上多有花飾,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圖錄自唐寅〈孟蜀宮妓圖〉之花冠。
鳳冠:此圖錄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鳳冠,為古代後妃及誥命夫人之禮冠,冠上飾以鳳鸞,真珠玉翠,多於大禮時戴用。
巾幗:巾幗是一種絲織品的頭巾,多束結在頂髻上,再用簪釵貫定,宋梁紅玉喜戴巾幗,故常把女中豪傑稱巾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