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閆勤是誰!
姓名: 閆勤
性別: 女
生日: 6月12日
出生地: 山東
民族: 漢
現住地: 北京海淀區
最高學歷: 本科
學校: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所學專業: 表演
外語: 英語
外語水平: 中級
職業: 影視演員
身高: 170厘米
體重: 49公斤
從藝簡歷
1998年12月《李三闖京城》 飾女二號陳青
2000年9月《網蟲日記》飾賈麗、《閑人馬大姐》之《女大不中留》飾黛安娜
2000年參加拍攝中國一線通電話廣告,中央各台。
2001年7月古裝電視連續劇《青天遺樓》飾張黛
2001年10月《午夜狂奔》飾羅果果
2001年《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飾護士
2002年8月《河東獅吼》飾九姨太
2003年3《一路平安》飾阿依努爾
2003年7月話劇《讓你離不成》阿里瑪
2003年8月20集電視連續劇《藍頂會所》羅小菊。
2002年春節參加錄制中央電視台十台《異想天開》節目
2003年春節拍攝北京電視台春節特別節目《八方食聖》欄目
廣告:
2002年2月 摩托羅拉手機廣告
你是閆勤吧吧主嗎?順便說一句以前沒注意到她 她長的確實很漂亮
❷ 《在路上〉里的閆勤和 〈橫平豎直〉里的閆勤是一個人嗎
是同一個人,我認為做好一個演員的先決條件就是有可塑性,她是一個,很有前途,加油。我查過,有閆勤的新浪博客,去看看吧。
❸ 挺令人難過的,西施和鄭旦真正的死因是什麼是不是也被勾踐殺掉了
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1.沉海(湖)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
西施圖片欣賞(20張)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聖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 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還有一種說法是:越王勾踐也被西施的美色所迷惑,想要納她為妃。但是大臣范蠡認為勾踐不可重蹈吳王夫差的覆轍,怕越王因此喪失鬥志,於是與西施乘船到湖中心後,將其淹死。無論是沉海還是沉湖,西施的結局都讓人忍不住感嘆:紅顏命薄。
2.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 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親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系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3.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4.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大部分都相信這兩個版本。
鄭旦之死
鄭旦與西施,是越王勾踐送給吳王夫差的一對美女。她們來自同鄉同村,入吳的職責相等,但鄭旦的命運沒有西施好。就連她的死,也始終是個謎。後人關於鄭旦之死,有多種文學的聯想。代表性的是 三種: 犯妒而死 史書記載,吳王夫差見西施鄭旦大悅,收西施於姑蘇台,收鄭旦於吳宮。後鄭旦「鬱郁不得志,經年而死,夫差哀之,葬於黃茅山」,史官稱,鄭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寵」。台灣柏楊先生在他的《皇後之死》一書中這樣寫道——兩位美女沒有辜負她們所受的長期嚴格訓練,進宮後不久,就把吳王宮的其他得寵的漂亮小姐,統統擠掉;把吳夫差先生吃的死脫。不過,兩位美女之間,西施與鄭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說沒有一樣不相同。可是,在吳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裡,卻有了差異,大概西施女士的調調正適合他的調調,他就也特別寵愛西施。相形之下,鄭旦女士就感覺到寂寞,美麗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 受到冷落,過了一年,她竟憂郁而終。吳夫差先生難過了一陣,把她安葬在黃茅山,立廟祭祀。嗚呼,鄭旦女士這種下場,使人疑問叢生,可能兩位同是 閆勤版鄭旦
越國的美女發生內斗。然而,無論如何,西施女士名傳千古,而鄭旦女士卻與草木同朽,默默無聞……然而,距鄭旦女士之死,已兩千四百年矣,僅此一見,又流傳不廣,哀哉。
小說的鄭旦之死
一. 亂箭射死 陳道明主演的《卧薪嘗膽》中,鄭旦被處理成亂箭射死。《卧薪嘗膽》劇本里,越軍攻佔了吳國,吳國城門被打開,鄭旦被亂箭射死。按劇本鄭旦應該是淚流滿面,在掙扎的痛苦中死去的,表情有點猙獰。但陳道明說,鄭旦不要這樣的死去,臉上不要有那麼多的眼淚,她應該死的干凈,死的凄美。就這樣,在陳道明的指導下,鄭旦之死這場戲達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鄭旦媚眼含悲,欲哭無淚地倒在亂箭當中,看了耐人尋味。這樣的處理果然保持了美人的美好形容,死得也算乾乾凈凈,但與「經年而死」的史書記載又大有出入。 二. 墜金而死 鄭旦
就是將一顆大的金戒子吞進肚裡,自尋短見。小說《財神范蠡》里將鄭旦描寫成與西施爭風吃醋,她得不到夫差的寵愛,寂寞中與夫差之子苟合在一起,偏偏夫差兒子是個色鬼,某天他碰到西施時又動手動腳,恰好這一幕被鄭旦看到了。本來想告惡狀置西施於死地的,不料弄巧成拙,夫差反而因此事而更喜愛西施了,怕自己的事東窗事發,只好一死以求解脫。這里的自殺又有兩種猜測: 1.恐嚇而死 鄭旦向夫差說了西施的壞話後,滿以為夫差在盛怒之下,必定要治西施的罪,最起碼也會從此冷落了她。卻不料夫差對西施更好了,幾乎夜夜專席,形影不離。而對自己則更加冷漠。許多天見不到大王一面,偶爾見一面,夫差連看也不看她一眼,鼻子里哼一聲,甩手便走。看來是因為她對西施進讒,夫差已經對她懷恨在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使她羞愧難當。後來又聽說大王單獨召見了太子,嚇得日夜心驚肉跳,生怕太子供出他們之間幾年來的姦情。惶駭之下,只好求死。 2.因恨而死 太子與西施的事情被父王知道後,也嚇得魂飛魄散,連續一個多月沒敢再到館娃宮來。她日思夜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人整個兒瘦了一圈。她認定太子是把她拋棄了,像丟棄一隻破鞋似的將她扔掉了。自古紅顏多薄命,痴心女子負心漢。看來這世上的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他們只是把女人當作洩慾的玩物,哪裡有什麼情愛可言。她自憐自哀,終日以淚洗面,最後到底自尋了短見。 不管是哪種原因,鄭旦畢竟是死了。一個綺年華貌的絕色美人,就這樣香消玉殞,帶著對這個世界的幽怨和憤恨,魂歸九泉了。她死於男人,死於女人,更最終死於男人玩弄的政治。鄭旦之死,沒有換來一世的英名,也無法增補為革命烈士,無非是為「紅顏薄命」增加了一條鮮活的事例。我們的猜想,也僅能增添她生前與死後的悲涼。 二.為夫差而死 小說《春秋大夢》中鄭旦是剛烈的女子,充滿愛國情懷,時刻為越國著想,但因越王勾踐多次派人刺殺她們,不知不覺在暗中愛上夫差,最後因夫差「假死」而自刎。
鄭旦墓冢
江蘇吳縣《太湖備考》及《香山小志》載,鄭旦墓冢在吳縣黃茅山。但在諸暨人的心裡,鄭旦的香魂就一直紮根在家鄉的土地。現在的鸕鶿灣村已成為西施故里旅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在這里,有她與西施比美的四眼井,有村中父老為紀念她建的一座八角重檐的翼亭,還有她踏足過的古街和他們鄭氏家族的宗祠等。 一泓清流,從鄭旦亭前瀠繞而過,歡快地跌入浣江。三三兩兩的婦女拍著木槌在江邊洗衣裳,鮮艷的色彩和款款的談笑聲一起流進水裡,閃閃爍爍。香魂依舊在,伊人夢中的故園美麗依然。
❹ 西施和鄭旦真正的死因是什麼是不是也被勾踐殺掉了
歷史上西施和鄭旦的死因並沒有確鑿的記載,甚至西施是歸隱了還是被處死,一直以來都是史學家爭論的焦點。
一、西施
西施(生卒年不詳,一說卒於前473年),一作先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出身貧寒,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
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勾踐滅吳後,西施隨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終。一說沉江而死,一說復歸浣江,終老山林。
結局
在吳越之爭硝煙散盡之後,美女西施的結局,後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種:
1、愧疚自縊說
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
2、被范蠡帶走說
這種說法較為風行,典籍中有記載。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么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
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台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說
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
4、被吳人沉江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從唐代人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
5、被勾踐沉江說
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6、被越後沉江說
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後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就是這種說法。
「沉江說」,典籍記載較早。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
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說「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確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吳越春秋》也明確記載:「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這里的「鴟夷」,有人解釋是指范蠡,根據是范蠡曾經「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史記·貨殖列傳》)。
筆者認為這里的「鴟夷」,解釋為「牛皮」較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於江」上了。范蠡改姓名為「鴟夷子皮」,是紀念朋友和對手伍子胥的懷念。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也是用鴟夷牛皮收斂的屍體。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載:「鴟夷子皮,范蠡自謂也。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為號也。」
還有一個證:浙江沿海一帶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種蛤蜊肉),據說就是紀念西施沉江的,所謂美女加美食。
也就是說,西施之魂已經回歸故里,至於埋葬在什麼地方,是葬的屍體,還是衣冠,則需要進一步考證
二、鄭旦
鄭旦,春秋末期越國美人。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居浣紗溪東。美艷絕倫。
越王勾踐自吳歸越,卧薪嘗膽,誓滅吳國。鄭旦與西施同被選為進獻吳國的八個美人中的一員,在越教授以禮儀,習以歌舞,用以迷惑吳王夫差。鄭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有「浣紗雙姝」之稱。
鄭旦之死
鄭旦
與西施,是越王勾踐送給吳王夫差的一對美女。她們來自同鄉同村,入吳的職責相等,但鄭旦的命運沒有西施好。就連她的死,也始終是個謎。後人關於鄭旦之死,有多種文學的聯想。
史書記載,吳王夫差見西施、鄭旦大悅,收西施於姑蘇台,收鄭旦於吳宮。後鄭旦「鬱郁不得志,經年而死,夫差哀之,葬於黃茅山」,史官稱,鄭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寵」。
台灣柏楊先生在他的《皇後之死》一書中這樣寫道——兩位美女沒有辜負她們所受的長期嚴格訓練,進宮後不久,就把吳王宮的其他得寵的漂亮小姐,統統擠掉;把吳夫差先生吃的死脫。不過,兩位美女之間,西施與鄭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說沒有一樣不相同。
可是,在吳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裡,卻有了差異,大概西施女士的調調正適合他的調調,他就也特別寵愛西施。相形之下,鄭旦女士就感覺到寂寞,美麗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過了一年,她竟憂郁而終。吳夫差先生難過了一陣,把她安葬在黃茅山,立廟祭祀。
嗚呼,鄭旦女士這種下場,使人疑問叢生,可能兩位同是越國的美女發生內斗。然而,無論如何,西施女士名傳千古,而鄭旦女士卻與草木同朽,默默無聞……然而,距鄭旦女士之死,已兩千四百年矣,僅此一見,又流傳不廣,哀哉。
(4)美女閆勤圖片擴展閱讀
當時西施和鄭旦同被獻給吳王,可鄭旦性格內向,西施柔弱嫵媚,吳王更偏愛西施的柔弱,因而更寵愛西施。西施和吳王的故事也就被記錄的多,而鄭旦因為早逝,再一個得到吳王的寵愛較少,所以鄭旦和吳王的故事並不被人所熟知。
當年西施還不出名的時候,是鄭旦一次又一次的誇贊西施,讓西施克服自卑,成為眾所周知的美女。兩人便成為密不可分的閨蜜,在世人都記得西施的時候,卻沒人能記得鄭旦的功勞。西施和鄭旦是被越王選中用以報復吳王的美人。
她們被施以禮教,學習舞藝,整整被訓練了三年之久。然後獻給吳王,得到吳王的歡心,將吳王變成一個荒誕、奢靡、沉迷酒色的昏君。然而女人都比較愛吃醋、小心眼,讓兩人同時伺候一個男人,時間一長必然產生矛盾。所以兩人的關系也不再親密,轉而變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後來鄭旦為吳王生下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孩子不久便因病離世,這一悲痛徹底刺激到了鄭旦,之後她和吳王兩人之間的矛盾越演越烈,最後以鄭旦死亡而告終。
公元前473年,越國攻打吳國,吳國滅亡。這樣的結局離不開西施和鄭旦的努力,她們為國家忍辱負重,數十年完成自己的使命,被後人稱為女中豪傑。
記載鄭旦最早的書是《吳越春秋》,裡面雖未寫鄭旦具體生辰,但有人對此進行了猜測。這本書提到她十八歲是公元前484年,她十八歲被派去吳國,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此時的鄭旦已死去一年,逝世時候是30歲左右。
那她大概生於公元前504年,那一年屬狗年。因此鄭旦有可能屬狗,但這些只是推算和猜測,沒有正史可以證明,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關於鄭旦的死有幾種說法:
第一是嫉妒西施,抑鬱而死。因為吳王更喜愛西施,讓鄭旦受到冷落,久便抑鬱成疾。
第二是墜金而死。鄭旦失去吳王的寵愛,便和吳王的兒子有染,誰知吳王的兒子也朝三暮四,調戲西施時被鄭旦發現,絕望之餘,吞金自盡。
第三是為吳王殉情。鄭旦愛上了吳王,一次,吳王被越王派人行刺,假裝被殺,誰知鄭旦不知真相,便自刎殉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旦
❺ 閻勤是誰!
有閻勤和閆勤兩種說法哦~
閻勤是曾在電影《河東獅吼》中扮演九姨太的內地新人,後在香港TVB古裝大劇《爭霸傳奇》中閻勤飾演吳王的寵妃鄭旦。
閻勤簡歷 :^-^
姓名:閻勤
性別:女 民族:漢族
身高:170cm 體重49kg
三圍:83 69 90
籍貫:山東濰坊
出生日:6月12日
政治面貌:團員
200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表演的話劇:
《雷雨》飾演四風。
《說慌的人》飾演貝婭
2003年7月應武警文工團特邀演出話劇《讓你離不成》飾演阿里瑪。
主要參加拍攝的電視、電影作品:
1998年12月與李強合作拍攝電視連續劇《李三闖京城》演陳青女二號。
2000年9月參加電視情景喜劇《網蟲日記》主演賈麗,導演:英達。在《閑人馬大姐》之《女大不中留》飾演黛安娜。導演;英 達
2001年10月參加央視台與新疆天山廠聯合拍攝電視電影《午夜狂奔》主演羅果果。導演;董 玲
2002年8月參加拍攝有張柏芝,古天樂主演的電影《河東獅吼》飾演九姨太。
2003年3月天山電影製片廠的電視電影《一路平安》主演哈薩克姑娘阿依努爾。導演;董 玲
2004年6月拍攝電視連續劇《刑警使命》分集第十六集主演蘇西。 導演;鄭曉龍
2004年7月參加中央電視台與中視集團拍攝的20集青春偶像劇《天空之城》主演科考隊安心。
2004年9月拍攝天山電影製片廠的電視電影《在路上》飾演 林凡 女一號 導演:張青
2004年11月拍攝百集情景劇《幸福生活》女二號飾演 ;可心 導演:吳曉東
2005年9月拍攝40集連續劇《爭霸傳奇》女二號飾演 ;震旦
2005年11月拍攝大型古裝連續劇《吐魯番郡王》飾演烏日娜 導演:董玲
拍攝的廣告作品有:(略)
另外,到這里http://ent.sina.com.cn/s/m/f/yanqin/index.html你還可以知道更多有關她的圖片和資料(非常齊全),不知道我的答案你滿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