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節都干什麼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節日里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人們在這個節日也會紛紛從外地趕回老家共聚一堂,下面我來分享一下在春節一般都會做什麼事情吧。
首先,在春節里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拜年啦,每到春節,吃完早餐,換身新衣服,人們就攜帶家裡小孩,走街串巷,帶著送禮佳品,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互送祝福。
燃放煙花
以上就是大多數中國家庭在春節都會做的事情了,在這里順便祝大家新的一年快快樂樂,身體健康!
B. 這個舞獅紅衣女孩出自哪個動漫
一身紅的應該是樂正綾吧
C. 女舞獅用奇特的拍照姿勢打卡,舞獅有著怎樣的難度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磨練,有的時候滿身都是傷痕。
D. 舞獅少年影評
雄獅少年真的很好看,看雄獅少年能感覺到片方完美嚴謹地復刻了舞獅的鼓點和步法。雖然前四分之一的劇情有點拖沓梗也有點老套,但後半段的情緒與戲劇推動真的很順暢。
再有就是動畫製作技術真的太棒了,場景還原到位,獅子頭的毛發都能看清絲絲縷縷。人物審美設計方面,剛看的時候確實不太適應小眼睛(主要是眉頭和眼角距離有點奇怪),但後期是絕不會因為眼睛大小而影響觀影體驗的,甚至男主換發型後帥到我惹。
最後強烈雄獅少年,真的讓我了解到原來舞獅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舞,打破了我傳統思維舞獅里的刻板印象,沒有這部電影,我可能都不會了解到舞獅。看完這部電影,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文化自豪感,感覺我作為一個中國人非常自豪。誇誇電影配樂,每一首都格外好聽,鼓點與粵語歌謠的搭配更是絕了。(點睛舞蹈版的鼓點也真的很不錯嚶嚶嚶,馬上再看兩遍直拍舞台發瘋)。
誇誇電影配樂,每一首都格外好聽,鼓點與粵語歌謠的搭配更是絕了。(點睛舞蹈版的鼓點也真的很不錯嚶嚶嚶,馬上再看兩遍直拍舞台發瘋)。
E. 哪裡有舞龍舞獅圖片或素材
在網路的素材吧里和光影魔術手吧里可以看見
http://redpic.com.cn/tags.php?/%CE%E8%C1%FA%CE%E8%CA%A8/
給你個網站,可以去下載
F. 廣東舞獅女孩炫酷拍照姿勢走紅,你對舞獅這個藝術了解多少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瑰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有南北之分——北獅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一般雌雄成對出現;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和豐富,舞動時注重馬步,講究意在和神韻。
G. 老頭帶舞獅隊挨家挨戶找商鋪要錢,女主人聞聲溜走,你如何看待此事
憑什麼要給你錢,給慣了到時他們到處去要錢,覺得掙錢真容易,這種不良作風就不能縱容,要是我轉頭就走
H. 廣東順德兩名女生用舞獅姿勢打卡拍照走紅,你拍照都會擺什麼pose
萬年不變剪刀手,最經典也最容易,老少咸宜
I. 女子可以參加舞獅嗎
答:廣西 平南村還流傳著「男子舞龍、女子舞獅」的說法。
J. 關於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多流傳於東南沿海和南洋。其形象不如北獅細膩,以輕靈敏捷見常,剛柔相濟,舞動中主要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8種神態,以采青為己任,歷盡艱險取得勝利。 南獅造型誇張,顏色亮麗,而南獅鼓擂動起來也更是振聾發聵,使人警醒。可以說,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隨著鑼鼓的節奏,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獅子在人們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
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廣州傳統的武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動作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舞者各舞獅頭和獅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預先扎掛的「青」採下來。所採的「青」是一顆帶頭的生菜。菜中還扎有一封利是之類。舞者採到「青」以後(必須順利地一次採到),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無不神似,一句話,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就是南獅重「意」的舞法。它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就步法來說,有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內外轉身擺腳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匯在一個「舞」中,這種「舞」,一般體現在采青的獅舞上,因此,采青成為舞獅活動中最精彩的高潮。另外,民間的舞獅活動,創造了許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蓮花舞、花籃青舞、步步高舞、橋底咬青舞、獅子出洞舞、高台群獅舞、獅子躍龍門舞、雙獅撲青舞等等,花樣繁多。
要求舞獅人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和獅頭、獅尾雙人配合,在行進動態和靜態造型變化中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進舞獅技巧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或動或靜,組成優美形象的獅雕塑,表現獅子的勇猛剽悍、頑皮好動等習性。
每一個套路都要求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結構新穎、風格別致。表達山、嶺、岩、谷、溪、澗、水、橋、洞等意思,展現獅子喜、怒、醉、睡、醒、動、靜、驚、疑、怕、尋、探、望、戲和翻、滾、卧、閃、騰、撲、躍、戲、跳等各種形態。每一個套路都有一個主題,比如翻山越嶺顯雄風、萬水千山采靈芝等,像編排舞蹈一樣,把獅子的味道編排出來。
其實高樁醒獅傳到中國只有10多年時間。1988年,當時的南海縣組織獅隊外出參賽,開始上高樁。」對於高樁搶占傳統獅藝陣地的故事,黃欽添歷歷在目。董晉銘也說,高樁最早源於新加坡,大約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是從電影、電視上看到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傳到中國。如今老少咸宜的高樁醒獅已經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廣,許多體育學院都有這個訓練課程。
董晉銘說,傳統獅藝講究人獅合一,形似更要神似,要把獅子的味道和每個動作的含義都要表現出來,所以學起來難度非常大,僅步法就有10多種。
要求馬步、腰力、手力、腦力、鼓樂配合默契,天地合一,難度比高樁醒獅至少大一倍以上。相比傳統獅藝,高樁醒獅雖然動作難度也大,但對動作內涵要求沒有那麼高,比較容易學。
另一方面,大部分來看醒獅表演的人都是來感受醒獅所帶來的喜慶熱鬧氣氛,追求高樁醒獅所帶來的刺激和挑戰。而能真正看懂傳統獅藝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觀眾。黃欽添說,去年參加南海的一個傳統生菜會,他的獅隊現場表演了高樁醒獅和傳統南獅,觀眾的掌聲形成鮮明對比,年輕觀眾對高樁醒獅掌聲不斷,而中年以上的觀眾則對傳統獅藝贊不絕口。
希望各方努力重振南獅
「世代相傳的傳統獅藝,是南獅的靈魂和精粹,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失傳,將非常可惜。」黃欽添道出了他的隱憂。為了將傳統獅藝發揚光大,他要求進獅隊學獅的學員必須同時學傳統獅藝和高樁,先學好傳統再上高樁。
據黃欽添介紹,當前傳統南獅備受冷落、瀕臨失傳的狀況已經受到了南獅界的廣泛關注,去年廣東省社會體育中心、廣東省龍獅協會舉辦了首屆傳統南獅大賽,吸引了眾多獅隊來參加,傳統南獅再一次大放光彩。但是僅靠一次比賽是不夠的,還需要許多力量來推動。董教練也希望中國龍獅協會能多舉辦一些傳統南獅邀請賽,汲取眾家所長,將一些瀕臨失傳的套路、項目挖掘出來,重放光彩。
http://www.946.com.cn/fskh/4/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