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向黨手抄報圖片
願以吾血染吾土,換吾山河如故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願以吾輩之青春,護衛這盛世之中華。天戴其蒼,地履其黃,橫有八荒,縱有千古,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
惟願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於自身之肩上。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見證百年,願山河無恙,祖國繁榮昌盛。
如果沒有火把,那我便做這點亮黑夜的火把。
當時的他們身上是國家,現在的我們身上是未來。
吾輩當自強,持書仗劍耀中華
我泱泱華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樑;我神州大地,一絲一念皆是未來;我浩浩九州,一文一墨均是驕陽。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
我們的夢想是祖國復興,我們的目標是報效祖國
少年不懼歲月長,彼方尚有榮光在
別把我埋得太深,兄弟。如果有人侵略我的國家,請叫醒我,我會爬起來繼續戰斗
少年永不遜色,心系國家與未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
山河雖無恙,吾輩當自強。
任何人都不能在我還活著的時候,侵略我的祖國。
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初心向黨,禮贊百年;身逢盛世,肩負重任;不負青春,不負韶華。
百年後,中國可好?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這盛世如您所願。
希望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越來越好。
② 家訓家規家風怎麼寫圖片
家風家訓怎麼寫
1、做人要做老實(遵紀守法)、誠實(表裡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終有好事。
2、族內子孫人等,妄作非為,有干名教者,不待鳴官,祠內先行整治。
3、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4、重道德修養,嚴情操品性;扶正義,斥邪惡。
5、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孫保之;如果是斬焉無後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12、行軍打仗,兵最怕驕,驕兵必敗;兒女也最怕嬌慣,一嬌慣,那一定出現問題。
13、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14、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
1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6、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
17、吾家食宋祿三百餘年,勿忘後裔不仕。
18、無瑕之玉,可以為國器;孝悌之子,可以為國瑞。
19、我今僅守讀書業,汝勿輕捐少壯時。
20、維祖卓識圖遷,艱難風雨肇雲,世系移蕃,各省籍貫他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焉。
21、提倡勤儉持家,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2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
23、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24、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代代相傳。
25、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26、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27、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
28、親賢者、遠小人;重禮儀、講誠信。
29、刻薄成家、驕奢淫逸,就是敗家相。
30、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31、家家有本難念經,唯有開心念得通。
32、活到老學到老躺在棺材裡不算巧。
33、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
34、漢之袁氏累世忠節,吾心所尚,爾等宜以之為師,時時訓誡自己。
35、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36、婦女奢淫者敗;子弟驕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
37、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38、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9、房氏後裔起名,班輩按一字居中,一字居後,不得紊亂。
40、凡是不 愛已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
41、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
42、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43、獨立人格、勤儉節約、凡事忍耐、不斷學習、為人正直、用心做事。
44、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45、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
46、成家子,烘如寶,敗家子,錢如草。
47、常將有日思元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48、不以已長望人,雖卑賤皆得盡所能。
49、不孝父母,敬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存心不正,風水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時運不濟,妄救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不惜元氣,服葯無益;淫惡肆意,陰陟無益。
③ 婁三婁四的人物形象
不難發現,婁氏兄弟是吳敬梓為燭照科舉考試制度下,讀書人的精神與心態而塑造的形象。
一、懷「才」不遇話牢騷
婁氏兄弟因科名未能如願,於是激起了滿腹牢騷,即便呆在京師,他們也忍不住每常作些「自從永樂篡位之後,明朝就不成個天下」之類的議論,弄得兄長也聽不過,怕惹出事,勸他們回了湖州老家。
在姑丈蘧太守家烹茗清談,說起寧王反叛之事,婁四公子又起了興致:「據小侄看來,寧王此番舉動,也與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聖稱神,寧王運氣低,就落得個為賊為虜,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
婁氏兄弟的牢騷偏激本緣於自視才高,卻又自認時運不濟。比較一下婁三、婁四公子對成祖和寧王的議論,便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以看成祖的眼光,他們應該說寧王也是圖謀篡位;如果以看寧王的眼光,他們應該稱頌成祖英明。
可是這兄弟二人不是如此,他們攻詰成祖,卻為寧王鳴不平。這固然表現出不以成敗論人的識見,不過也不能因此而高估了婁三、婁四公子的胸襟。他們實際上是在以運氣論人,成祖運氣好他們攻詰,寧王運氣不好他們不平,這並不比以成敗論人高明到哪裡去。
所以,他們把一切歸結為「運氣欠佳」,更有一種吃不到說葡萄酸的「阿Q精神」不斷自圓其說。看二婁後面的議論,更可以證明這種推測是合乎他們的心思的。蘧太守又對婁氏兄弟說起他的孫子:「自你表兄去後,我心裡更加憐惜他,已替他捐了監生,舉業也不曾十分講究。
近來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幾首詩,吟詠性情,要他知道樂天知命的道理。」婁氏兄弟贊賞其高見,結果生出來的還是不無激憤之言:「俗語說得好:'與其出一個斫削元氣的進士,不如出一個培養陰騭的通儒。」
二婁提起這樣一句俗語,實則含有這樣的意思在裡面,即:我們與其做一個斫削元氣的進士,不如做一個有陰騭的通儒。再進一步講,就是說:我們兄弟不是沒有中進士的才,連做通儒的才都有,只怪我們運氣不好。
這樣的話,要是在高翰林、施御史那裡,肯定是不通的,所謂有操守的到底要從科甲出身。不過,存異求同的話,二婁實際上和他們也有一點是完全相通的。即都很看重科甲,不然,婁氏兄弟也不會對自己不能中進士、入翰林的事,一直耿耿於懷。
像婁氏兄弟這樣自感不遇於時而偏激怨恚的,在科舉時代不乏其人。
二、自作多情覓知音
如果說這些忠於入翰林的失敗者不斷感懷懷才不遇時,他們對「才」會有莫名的崇拜感。總會自作多情做個伯樂,不斷為自己識得千里馬而沾沾自喜。
在婁氏兄弟身上,因科名蹭蹬而表現出的特徵是:他們有極強的知音難覓之感,以至於妄認「同道」。
像婁氏兄弟那樣對成祖和寧王所發的駭俗之言,自然很少有人敢公開地表示贊同,這是可能觸忤朝廷的議論,可不是小事情。馬二先生就曾被縣里的差人以王舉人當年逃難的木箱為由唬得面如土色,托辭就是他的朋友蘧公孫忤逆朝廷,以此為要脅擠幹了他身上的銀兩。
其實,有婁氏兄弟這樣看法的應該不乏其人,但是在當時那種情勢下,極少有人敢冒大不韙說出來。所以,長兄也怕惹出事勸他們回老家,姑丈蘧太守對他們妄言天下、非議朝政的行止,就正色提出告誡:「成敗論人,固是庸人之見,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說話須要謹慎。」
自己的一番卓識高見無人響應,婁氏兄弟頗有知音難覓的感慨。恰巧,府上的家人鄒吉甫向他們談起新市鎮上有個楊執中,此人說過「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樣好的,就為出了個永樂爺就弄壞了」的話。婁氏兄弟不由大驚,竟然還有和他們一樣對永樂爺表示不滿的人,真是難得的知音。
素不知,楊執中出此言是表達永樂年間比洪武人情薄了,導致他家道中落。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一是當東家信任他讓他當總管他竟然不務正業,二是教子無方,養出了兩個傻兒子。
婁公子發牢騷,是感嘆成祖和寧王運氣之別。他們借運氣判斷是非,這也跟他們自以為的沒有被起用,不是自己的才能,而是運氣欠佳。
他們一聽到楊執中說永樂的壞話,自然地把楊執中歸為自己的「知音」,自作多情把他從官府手中高價贖回自由身。
三、無法自拔善「瞎」(遐)想
婁公子三顧茅廬訪楊執中,可謂待他十分虔敬。想當然地「瞎」(遐)想——他是個襟懷沖淡的人,把他想像成為越石甫,自己則可以與春秋晏子同列了。把他想像成為超凡脫俗之人,自然自己就成為了禮賢下士之人。於是他們怎麼看,都覺得楊執中不一般。
其實楊執中根本承負不起這番敬重,應該感到很慚愧。不過楊執中是不會慚愧的,他不去主動追查誰救了自己,相與婁三、婁四公子本來就是想做個食客,蹭份不要錢的酒飯吃而已。
當魯編修提醒婁三公子說:「這樣的人,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我老實說,他若果有學問,為甚麼不中了去?做這兩句詩當得甚麼?就如老世兄這樣屈尊好士,也算這位楊兄一生第一個好遭際了,兩回躲著不敢見面,其中就可想而知。
依愚見,這樣人不必十分周旋他也罷了。」婁公子不以為然,依舊想當然地「瞎」(遐)想,根本聽不進去。一切皆因楊執中跟自己一樣,沒有中鼎甲,加上他家裡是如此簡陋,簡陋中透著高雅。一如《陋室銘》
後來,楊執中向婁氏兄弟舉薦權勿用稱他有經天緯地之才,空古絕今之才。婁氏又一次想當然地「瞎」(遐)想——派晉爵的兒子宦成前往蕭山請權勿用,還給他留了一座「潛齋」。半路上宦成聽說的關於權勿用的軼事已經在暗示這個「知音」又是一場空。他比楊執中更怪,更無恥。
接著是權勿用的舊相識張鐵臂……這些「知音」就像一串食物鏈,咬住了婁氏兄弟,成為他們心心相惜的摯友。更可笑的是各路「知音」齊了之後,一場八人加上楊執中的傻兒子一共九人的聚會,惹得吳敬梓也不免拍案而起——「此乃一時盛會」。
後來,權勿用因犯事被差人帶走,張鐵臂用「人頭」(豬頭)騙走五百銀而曲終人散。婁氏兄弟一場因懷才不遇,惜才如命而起的鬧劇落下帷幕,正如他家人的名字「晉爵」(進爵)——「宦成」(幻成),一切的追求,終究是沉迷於自己內心的一場夢罷了!
(3)以吾為本是怎麼樣的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
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
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
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