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到十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怎麼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的書寫方式如下:
(1)付字的甲骨文怎麼寫圖片擴展閱讀: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幾種字體的通行時間有時並非截然有前後明顯的劃分,而是並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稱鍾鼎文和銘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後期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至西周時發展起來。
大體上商後期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不超過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鑄的文字則長達497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種字形。
到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六國古文也是一種「篆」,從字形上看比秦國文字與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親緣關系。篆的意思就是把筆畫拉長,成為一種柔婉美化的長線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通行全國的標准字形。讓全國統一用他們簡化後的字體書寫,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到漢朝時小篆成為全國范圍的正式書寫體。當代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由這種隸書寫成的。
隸書後來又演變成草書。這是一種隸書的快寫體,它發展成為獨立字體,大約始於東漢。與草書同時興起的還有楷書,它又名「正書」或「真書」,成熟於東漢時期,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代。
最後出現於東漢末年的一種字體是行書,基本上是楷書的樣子,可以說是楷書的一個支派。楷書、行書和草書,一直流傳至今。
B. 甲骨文應該怎麼寫
甲骨文應該寫法如下: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相關沿革:
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找到,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是古代的遺物,只當做包治百病的葯材「龍骨」使用,把許多刻著甲骨文的龜甲獸骨磨成粉末,浪費了許多極為有價值的文物。
後來,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所在地。
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154600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C. 漢字的甲骨文怎麼寫
「漢字」二字均無甲骨文寫法。此二字最早見於金文。如下圖所示: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3)付字的甲骨文怎麼寫圖片擴展閱讀: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