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動漫中的"企劃","聲優","監制"具體是什麼意思,又都是具體做什麼的
企劃簡單籠統地講就是有關企業的發展的計劃.謀劃!是干一些計劃,約算的公司發展情況的事!
什麼是聲優
如果沒有他們和她們的存在,這里僅僅只是光與影的穿插,動作與場景的更迭。
這一切只有在注入聲音的演繹後,才能真正鮮活起來......
我們的動畫世界裡最具殺傷力的群體——聲優,讓我們慢慢走進你......
一.聲優的含義及簡
「優」這個字,在日文中的意思大致是「演員」「表演者」追根溯源這個意思還是來自於中文,在我國古代就稱梨園中的戲子為優伶。聲優,顧名思義,是用聲音來表演的人,即我們日常所說的配音演員。在日文中的發音是seiyuu,英語中稱為CV(Charactor Voice),也有稱為cast的。
傳統意義上的聲優其活動范圍在於外語片,動畫以及電玩游戲的配音工作,基本上都是隱於幕後的。而日本國內聲優界目前正處於一股名為「偶像聲優時代」的熱潮之下。其特徵是許多年輕聲優們通過進行大量配音以外的活動來擴充自己的演藝生命,使聲優成為了演藝界的一種新形式偶像。
在日本,聲優是有其所屬的事務所的。一般的配音工作,也大多由事務所接洽。比較出名的有青二 PRODUCTION(林原惠、綠川光等所屬),81 PRODUCE(關俊彥所屬)還有東京俳優生活協同組合(關智一所屬)等。當然,也有如橫山智佐般的自由配音員。聲優的事務所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有「跳槽」的情況存在.
聲優們在進入事務所從事配音工作之前,必須先在聲優養成所中學習。學校的訓練課程十分龐雜,可謂五花八門,除了學念劇本、練習肺活量和做變聲練習之外,還有大聲喊叫與狂笑練習,甚至還有竹劍的練習,用來訓練聲音的瞬間爆發力。在學習期滿後,由於大多數的聲優養成所和事務所都有掛鉤因此,畢業生就能進入事務所成為一名貨真價實的聲優了。
以上是關於聲優的基本知識。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聲優的重要性。
對於一部成功的動畫而言,或許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必不可少的是劇情、畫面及聲效三大要素。聲效包括了音樂與配音,是近年作品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部分。除了如《浪客劍心追憶篇》,《Cowboy Bebop》等在音樂方面的成功,甚至還出現了以聲優為賣點的動畫。好的配音,對於整部動畫而言具有畫龍點睛的決定作用,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情節的展開,主題思想的表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配音來完成的。而決定配音優劣的,就是聲優了。
就個人觀點認為,日本動畫之所以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獨特而有個性的人物角色。然而,如果沒有聲優在幕後為這些生動鮮明的人物注入說話,歡笑,哭泣,憤怒等人性化的感情,賦予人物真實的生命力,那麼,這些栩栩如生的動畫人物,恐怕只能是由畫家或計算機泡製出來的會活動的色塊吧。從這一點上說,聲優對於一部動畫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存在,聲優配音水平的高低,影片配音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動畫的觀賞性與娛樂性。
二、日本聲優發展歷程及現狀
大多數的聲優迷都是通過日本動畫而接觸到聲優的,聲優的發展與動畫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下面我們就從日本動畫的發展入手,一窺聲優的發展歷程。
在許多分析文章中,都將日本動畫的發展粗略分為四個階段(也有六個階段的分法)。而專業動畫聲優的出現,大致是在第二階段,從時間上來講約是1970至1980年。此時的作品,如我們熟悉的《宇宙戰艦大和號》、《機動戰士高達》,相對更早期的作品,劇情更加吸引人,也加入了一些音樂元素。許多我們所熟悉的老牌聲優,即在此時出現。而在此之前,大約是在六十年代,日本國內曾經有過一股因外語片而興起的聲優熱潮。
第三階段,約1980至1995年,是動畫音樂與聲優產生質的飛躍的時期,82年的Macross為轉折點,動畫音樂逐漸成為製作的一大重點。而宮崎駿先生一系列作品的問世,更是將動畫音樂的製作逐漸帶上了一個高峰。就在該時期的中後期,約1987至1993年,動畫聲優們紛紛崛起,並逐漸從幕後走到幕前。許多聲優團體也依靠動畫作品而組成,如亂馬1/2的DoC,我的女神的Goddess Family Club等。此時的日本動畫業,形成了動畫、音樂、聲優三分天下之勢。
由於聲優們紛紛走到幕前,並且越來越多地受到Fans的歡迎,其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從而使得聲優成為了演藝界的一種新形式的偶像,正式宣告了「偶像聲優時代」的到來。
稍對日本聲優有所關心的朋友都知道,這個時期內,女性聲優的人氣度遠比男聲優要來得高,這與近年來美少女動畫的大行其道不無關系。因為動畫的人氣高,眾多年輕的女性聲優也受到了擁躉們的歡迎。以92年的《美少女戰士Sailor moon》為起點,到依託93年開始的OVA《我的女神》而成立的Goddess Family Club(井上喜久子、冬馬由美、久川綾),以及《偶像防衛隊Hummingbird》中的五位偶像聲優三石琴乃,天野由,玉川紗己子,草地章江,椎名へきる,偶像風潮愈演愈烈,聲優們不但擔任動畫,外語片與電玩的配音工作,還有出唱,寫真集,CD-ROM、散文集,主持電台節目,開演唱會,參加Fans Club聚會等。此間的成功例子,包括登上Oricon大碟榜榜首的林原惠,登上東京武道館開個唱的椎名へきる,以及98年登上電影屏幕的國府田マリ子等。聲優形象的偶像化,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以成為聲優為志願,而各地的聲優養成所或相關專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日本聲優界的美少女風潮已勁吹數年,而較少被注意的男性聲優近來卻漸漸積聚了人氣,從近幾期有關雜志的聲優排名即可有所了解,尤其是以團體活動的男性聲優團體,如已解散的E.M.U.(綠川光,置鯰龍太郎,神奈延年,石川英郎,阪口大助),Weiss(子安武人,關智一,結城比,三木真一郎)等。聽聞近日綠川光與神奈延年又組成了一個新的組合「零·不死鳥」(在聲優界,組團可是提高人氣的有效手段哦),這是否預示著在女性聲優一統天下的熱潮之後,將會到來一個男性聲優風靡的時代?讓我們拭目以待。
監制:電影幕後的核心人物
對於大眾來說,電影是娛樂,它讓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人們關心其中的明星、故事和娛樂效果。對商業人士來說,他們通常會對電影的投資、票房、衍生產品、廣告表現出濃厚興趣。但對於希望從電影工業的運作中得到啟發的管理者來說,我們不應該忽略的是,幾乎每部影片背後都有著上百人、持續幾個月到幾年,每個畫面背後是他們的協作、沖突與和諧。在每部電影幕後,製片人、監制、導演、攝影指導、明星演員需要就投資、藝術、流程等問題「達成一致」,他們之間的工作層面和社會層面的關系對創造型組織的管理者有著借鑒意義。
這里將聚焦「監制」(Executive Procer)這個電影工業中不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監制經常與電影工業的其他兩個角色混淆,製片人(Procer)和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資人,又稱出品人;後者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對於監制這個角色,有人這樣描述,「他通常代表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在攝制組里,監制和導演往往又是一對矛盾,他們常常是針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們才握手言和。」
打開任何一張好萊塢電影海報,我們都能在圖片下方看見三至五行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員名單。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些擠作一團的細長文字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如果片中存在一個或幾個早已為觀眾所熟知的電影明星,片商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的名字加大、加粗,放在海報畫面中某兩根黃金分割線的交點。
但是,大眾對好萊塢工業的期待,並不在於這群久負盛名的導演和演員能夠創作出多麼富有藝術成就的電影作品。一個又一個從流水線上走下、讓消費者在大銀幕前娛樂至死的電影工業製成品才是這個娛樂時代最令人著迷的產物。監制正是電影工業化運作的核心角色。
就像《世界大戰》電影海報上那份名單顯示的那樣,即便監制的公眾知名度遠不及身後那些大牌明星,但作為電影工業的核心人物,他們的位置也總要排在導演之前。根據好萊塢的標准,製片團隊的核心成員是監制(Executive Procer)與製片人(Procer)。
在一部電影製作團隊中,通常存在兩個主要部分,一個是由導演負責的藝術部分,他指導演員的表演、決定畫面的呈現,他要激發演員的表演才能,在整體上決定電影的藝術效果;另一個是由監制負責的運營部分,通常由他制定電影製作計劃:如何時開拍、何時殺青、進度如何,他也負責電影製作的後勤保障,實際上,由他帶領的團隊負責藝術之外的幾乎所有事項。
監制的中國現實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我的新書《好萊塢啟示錄》。在書店裡它老是被錯放在電影類的書架上,其實我在裡面說的全都是商業模式。」面對這種藝術與商業的混淆,電影評論家周黎明多少有些無奈。而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中國的電影工業中,比如對待監制這個角色的態度。
7月21日,由王小帥監制的電影《那木錯》在北京開機。此前,由王小帥導演的電影《青紅》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評委會大獎,王小帥的公眾知名度在電影《十七歲的單車》之後躍上了新的高峰。
「《那木錯》這個案子起初是製片公司來找我合作。我剛拍完戲,不想馬上做導演。所以最佳的方案就是我作為監制將各方資源整合起來。」王小帥如此解讀自己在劇組中的角色,「目前國內許多監制都是藝術方面的人,我在《那木錯》劇組中的工作偏重於藝術創作方面。對於我來說,市場和藝術很難兼顧。」
這樣的職責定位,和美國電影工業中關於監制的描述相去甚遠。「通常監制不是由純粹的藝術家來做的。監制應該是一個管理的工作,他把錢拿來,怎麼花錢都是由他來管,等於是老闆的代表。他需要的素質和導演是不太一樣的,監制需要兼懂藝術和商業。」針對王小帥的解釋,周黎明說。
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上成功的監制案例並不多見。在我國的電影製作體系中,監制一職往往由某些和影片關系不大的「權威人士」擔任。談到這種情況,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教授鞏繼程感觸頗多:「我參加過很多這類事情。雖然我沒有太大的社會影響力,但是如果在『監制』里掛上一個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的教授,表面上還是顯得有些不一樣。」
雖然有名無實,但這樣的職位設置卻能在客觀上促進影片的市場發行。2004年,《英雄》和《十面埋伏》先後在美國上映。由於米拉麥克斯公司成功邀請到票房炸彈《殺死比爾》的導演昆汀·瓦倫蒂諾出任《英雄》在美國發行時的監制,大量動作片影迷出於對昆汀的認同而走進影院。但到了《十面埋伏》上映的時候,由於缺乏能夠吸引眼球的商業賣點,即便武俠熱潮在全世界持續升溫,但它8100萬美元的海外累計票房反而比《英雄》1.23億美元的成績少了1/4。
「我的一部電影也曾經找過昆汀做監制,但因為國內的一些原因沒能實現。否則海外發行的時候,如果有個掛名的大牌監制,就會受到各方面更多的關注。」王小帥說,「田壯壯和姜文都曾經出任過監制,他們的作用是扶持年輕導演走出第一步。像我這次監制《那木錯》,也希望能夠對該片的市場有所幫助。」
權力兩極的制衡
在劇組中,導演和監制是兩個權力中心,有時候甚至會發生沖突或越權,鬧得不可開交,以至於某一方的權力被完全架空。「製片方經常對外宣稱『劇組和睦』,其實這種情況絕對是少之又少。如果有媒體報道說某個劇組的重要成員因為身體不適而退出劇組,其實都是劇組內部權力斗爭的結果。」周黎明認為。
好萊塢巨制《亂世佳人》在194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殊榮。但是,該片劇組在拍攝過程中卻被鐵腕監制大衛·奧·塞爾茲尼克弄得動盪不安,導筒三易其主。影片公映後,美國媒體紛紛指出,《亂世佳人》實際上是在塞爾茲尼克的嚴密監控和精心指導下完成的。至於所謂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其實將前後三個導演的工作量加起來,也只有塞爾茲尼克的一半左右。
在國內,曾經兩度高調出任監制的姜文也因其強勢的行事風格而將自己頻頻推入劇組風暴的中心。從姜文監制的電影《尋槍》問世之日起,導演陸川就曾經在各類媒體上不止一次地暗示過該片不過是「姜文導演、陸川署名」的電影,表明作為監制的姜文對導演事務插手過多。兩年後,開拍數年卻遲遲未見成品的《理發師》又將監制姜文和導演陳逸飛之間的矛盾暴露在媒體的鏡頭之下。
面對國內導演和監制之間頻繁發生的沖突,王小帥說:「監制和導演之間不應該是一個對立的關系。我會盡量和導演進行順暢的溝通,將影片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推進下去。」
在藝術效果和商業利益間尋找平衡,是監制的職責。如果由導演來掌管財務,通常會固執地堅持加大資金投入以保證影片質量。但是,任何的商業項目都不允許無邊無際的超支。由於藝術立場與行政立場很容易產生矛盾,導演與監制之間需要時常溝通。雙方必須權衡輕重,決定是堅持或是讓步。電影《泰坦尼克號》曾經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但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卻要面對「無戲可拍」的尷尬境地。由於卡梅隆在劇組中過於強勢,監制完全無法駕馭影片資金的流向。業內人士清楚地意識到,如此極端的成功模式將無法被復制。
「商業影片的製作團隊中必須存在制衡。雖然強權有時可以讓影片更順利地推進下去,但是如果劇組里只有一個人說了算,整個製作過程就會變成一場非理性的賭博。」周黎明說。《埃及艷後》就是這樣的權力失衡下的悲劇性產物。在導演的極權統治下,這部當年的票房毒葯創下了1800萬美元的巨額虧空。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對於當時的美國經濟而言簡直是天文數字,投資方20世紀福克斯公司險些因此破產倒閉。
名詞解釋: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