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端午粽是怎麼來的
導語:我們知道,端午節就要吃粽子,所以把粽子叫做端午粽也無可厚非,但是,其實端午粽的含義並沒有那麼簡單,而是有特殊的意義,並不是所有粽子都被叫做端午粽的。那麼,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呢?到底端午粽是怎麼來的?我們一起來了解。Ⅱ 賽龍舟的簡筆畫
一、懸「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
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二、寫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於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三、吃「五黃」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四、戴五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陽民間流傳者製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風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線綉扎,香布袋兒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黃、艾葉末、藿香、蒼術等,這些香料混合後,不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體臭味,而且能驅走身邊的害蟲,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賽龍舟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的說法。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後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紮上龍頭、龍尾,也有特製的專用龍船。如今,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龍舟競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