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時稻穀去殼工具,形似石磨,木製,叫leizi,字怎麼寫
你說的或許是礱[lóng]子!
礱子 (谷推子)分竹、木兩種,是稻穀去殼的專用工具。竹礱子是用竹篾編織嵌成,內築三合土,鑲木齒片;木礱子用木料製成,雜木片作齒。操作人用推扒子順時針方向推轉,稻穀經上、下齒盤搓擦去殼而出齊米(又叫糙米)。隨著打米機的問世,礱子被淘汰。
Ⅱ 古代沒電,人們到底是怎樣把稻穀加工成米粒的
研磨。把稻穀加工成為米粒的核心又不是“電”,“電”也只不過是現代加工稻穀的一個更方便的工具罷了。稻穀簡單來說就是由米粒和外殼組成,米粒外麵包裹著一層外殼,一旦把外殼剝開了,那就剩下稻穀了。所以只需要把稻穀的外殼去掉,就能夠加工成米粒,就這么簡單,和“電”並沒有什麼關系。
這個問題其實稍微年長一些的人都知道,因為我國在90年後基本上還有很多的地方是採用人工的方式來加工稻穀的。例如農村最常用的“舂”,把稻穀放進去,然後每日慢慢碾磨,每天都用手或者用腳來搗,日積月累就把稻穀加工成為米粒了。效率雖然低了些,但總不會因為沒有“電”就餓死,用雙手來賺取生存,並不艱難。就像現代人們出行,就算沒有了車輛,那還有雙腿。
Ⅲ 古代人怎麼去除大米的外殼
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殼,將米放入石碓中,腳踏驅動桿,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來回數次,就可以去掉稻穀的皮了。去皮後,用竹編簸箕去大糠,再用籮子去細糠,此後,就可以食用了。
Ⅳ 古代沒有什麼器械是怎麼把(水稻,小麥)之類的殼脫掉的
不知道你聽沒聽過揚場,具體內容如下:
一、將穀物在陽光下充分暴曬;
二、用木杴等農具借風力吹掉殼和塵土,分離出干凈的子粒。
三、在揚過的糧食上用掃帚捋那些沒有被風吹出去的碎葉子、梗子。
Ⅳ 古代農民怎麼將稻子去殼
古代是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對乾燥後的穀物進行碾壓脫殼。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穀加工成白米的,這個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將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兩種。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為木質,手腕粗細,長一米左右,上端裝上兩三公斤重扁圓形石頭,以增加臼杵搗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搗,直到米糠完全從糙米上剝落,然後用竹篩子篩去米糠,白米就呈現在眼前。
(5)古代稻穀怎麼去殼圖片擴展閱讀:
舂米,談不上什麼工藝,過程也並不復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一口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隻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於 70 ~ 80 公分。
一隻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於清掃。
在臼的上面,架著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碓身」,「碓」的頭部下面有桿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鐵牙。
「碓」肚的中部,兩邊有支撐翹動的橫桿,就像玩雜技的「翹翹板」中間支撐那玩意兒,「碓」尾部的地下挖一個深坑,當把重心移到「碓」尾並將其向坑裡踩壓下去,「碓」頭即抬了起來,然後舂下去,抬起來,再舂下去,就這樣機械地重復,便是舂米。
碓臼上面橫著一根木桿或竹桿,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時會連續不斷跑跳著舂了起來;有的還在「碓」頭上綁塊石頭加重,舂起來更有力。這樣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可能有利於提高加工質量。
Ⅵ 古人的稻穀谷殼是怎樣去殼的
古人用一種類似石磨一樣的舂米石器分離谷殼,叫舂米。
具體做法:
舂米在過去有多種方法:
一種是用方石鑿孔,成臼,用木杵搗;
一種是做成碓床,大致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木杠,使杵起落,脫穀皮,或舂成粉。
後來又發明了一種能夠加力的碓床,
Ⅶ 古時稻穀怎麼去殼的
古代人給稻米去殼叫做「舂(chong)米」。用杵捶打在石臼中的米。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葯罐。
Ⅷ 古人是怎樣對稻穀脫粒的
古代是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對乾燥後的穀物進行碾壓脫殼。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穀加工成白米的,這個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將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兩種。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為木質,手腕粗細,長一米左右,上端裝上兩三公斤重扁圓形石頭,以增加臼杵搗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搗,直到米糠完全從糙米上剝落,然後用竹篩子篩去米糠,白米就呈現在眼前。
(8)古代稻穀怎麼去殼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在漢代發明了水碓,浙東山區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滾筒式水碓記載。
解放前,餘姚市大隱鎮共有水碓56處。據當地老農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下磨村農民還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銷往上海、寧波等地,木粉銷售收入佔到山村總收入的1/3。隨著農業產業調整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環境的變化,到上世紀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區農民的生活。
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還可根據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天工開物》繪有一個水輪帶動四個碓的畫面。
魏末晉初(公元二百六十至二百七十年)杜預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糧食的經驗,發明 了連機碓。
水碓的構造大概是水輪的橫軸穿著四根短橫木(和軸成直角),旁邊的架上裝著四根舂穀物的碓捎,橫軸上的短橫木轉動時,碰到碓捎的末端。把它壓飛,另一頭就翹起來,短橫木轉了過去,翹起的一頭就落下來,四根短橫木連續不斷地打著相應的碓梢,一起—落地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