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當初的老動畫
<<小燕子》 《怕羞的黃鶯》《大蘿卜》《小蝌蚪找媽媽》《牧羊少年》《牧童與公主》《聰明的鴨子》<<山羊和狼》《人參娃娃》《太陽的小客人》《誰的本領大》《等明天》《沒頭腦和不高興》《小溪流》《絲腰帶》《一棵大白菜》《牧笛》《長發妹》《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冰上遇險》《差不多》《半夜雞叫》《大鬧天宮》《過猴山》《老狼請客》《三隻狼》《狼來了》《過橋》《捉迷藏》《熊貓百貨商店》《打獵記》《螞蟻與大象》《誰怕誰》《瞄嗚是誰叫的》《老鼠嫁女》《盲女與狐狸》《小鯉魚跳龍門》《圓圓的奇怪旅行》《大氣球》《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環游地球80天》《倔強的凱拉班》《氣球上的五星期》《登月之旅》《東東》《魔力畫板》《天書奇談》《哪吒鬧海》《梁山伯與祝英台》《荷》《隋唐英雄傳》《大英雄狄青》《可可的魔傘》《西嶽奇童《魔鬼晶元》《白玉堂》《白鴿島》《勇士》《寶蓮燈》《大耳朵圖圖》《我為歌狂》《三個和尚》《九色鹿》《蝴蝶泉》《雪孩子》《鴨子偵探》《庫爾勒香梨》《火把節》《紅石峰》《妖樹與松鼠》《百鳥衣》《驕傲的將軍》《冬冬和瓜瓜》《豬八戒吃西瓜》《刺蝟背西瓜》《黑公雞》《一幅僮錦》《大盜賊《邋遢大王》《十二生肖》《賣樹蔭》《比智慧》《兔送信》《種金子》《寶驢《奇婚記》《神醫》《偷東西的驢》《吝嗇鬼》《巧斷案》《驢說話》《狩獵記《真假阿凡提》《尋開心》《神馬與腰刀》《日月潭》《潑水節》《馬頭琴的故《狐狸列那》《白雪公主與青蛙王子》《葫蘆兄弟》《葫蘆小金剛》
南郭先生》《好貓咪咪》《有求必應》《我知道》《善良的夏吾東》《盲女與狐狸>>《老豬選貓》《山水情》《我的朋友小海豚》《小猴與白胖》《火童》《雪獅子》《蓮花公主》《嘴巴、耳朵和眼睛》《蝴蝶泉》《鷸蚌相爭》《天堂樂園》《母雞搬家》《警犬救護隊》《金猴降妖》《鏡花緣》《丁丁戰猴王》《天才發明家》《金玉鳳凰》
❷ 火把節的資料
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火把節簡介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圖片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
❸ 火把節是什麼一回事
火把節,又稱星回節,是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彝、白、僳僳、納西、哈尼、拉祜等彝語支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並以熱烈隆重而聞名中外。過節的時間因民族和地區稍有差異,多數自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起舉行,節期至少三天,亦有長達七天乃至半月的。節日期間,家家宰雞殺牲吃「坨坨肉」,品嘗新蕎,並有鬥牛、斗羊、摔跤、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入夜,各家各戶燃起預先紮好的松明火把,留一支插在門樓上,然後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崗田間,以火照田,舞火為嬉。頃刻間,蜿蜒的山崗上條條「火龍」上下騰躍,星花飛濺,元代詩人文璋甫曾賦一絕寫照此景:「雲披紅日恰含山,烈炬參差競征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足見氣勢之壯觀。嬉火時最有情趣的活動是「潑火」:人們用左手執著一束燃燒的火把,右手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把摻著松香的「香松面」,相互朝對方的火把上潑撒,只聽到「嘭」地一聲,一團金星耀眼的火焰騰起,煞是好看,其義類同傣族的「潑水」祝福。然後,眾人再聚集到村寨的寬闊地帶,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達旦……
歡樂而獨特的火把節究竟是怎麼來的?民間傳說中有許多講法。
雲南彝族傳說,從前彝族有個叫阿提拉八的大力士,有拔山之力。因在比武中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熱阿比,惹怒了天菩薩。為了懲罰他,天菩薩派出大批蝗蟲、螟蛾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八於是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率眾點火燒蟲。從此人們定這天為火把節。
雲南白族傳說,唐時,南詔王皮邏閣欲吞並其他五詔,命人建造一座易燃的松明樓,然後邀請其他五位詔主到此聚會。鄧賧詔主行前,其妻慈善夫人勸阻無效,便把一隻鐵鐲戴在他的手腕上。五位赴會的詔主果然遭到毒手,待慈善夫人趕到時,松明樓只剩一堆廢墟。民眾從四方趕來,點燃火把,幫慈善夫人在黑夜中尋找丈夫,終於發現一具套有鐵手鐲的焦骨。慈善夫人悲憤萬分,抱著丈夫的屍骨縱身跳人洱海。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此後人們每逢是日燃起火把,表示對慈善夫人的敬仰與懷念。
雲南拉祜族傳說,從前有個惡人,專吃人的眼睛。一位善人知道後,每天找田螺給他吃,使他不再吃人的眼睛。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善人沒找到田螺,便買了一隻羊,給它安上一對蜂蠟做的角,點燃以後,讓它去山上喂惡人。羊在山上跑,兩只蠟角把山上照得亮堂堂的,惡人以為到處是火,忙躲進一個岩洞,並用一塊石板把洞口堵好。日子一久,惡人無力搬掉石板,最後被岩洞里冒出的水淹死。從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高舉火把,以示慶賀。
明清時期的雲南史籍和志書上,亦有關於火把節來歷的種種記載。《記古滇說》、《滇史略》等對白族火把節的說法,多稱起源於唐開元十八年(730)皮邏閣陷害五詔詔主故事,與前述民間傳說基本一致。《萬曆雲南通記》則稱:西漢元封(前110-前105)年間,漢將郭世忠為達到霸佔大理酋長曼阿奴之妻阿曼的目的,害死了曼阿奴。阿曼假意答應於郭世忠,要求郭世忠允許她祭奠亡夫,焚毀原夫給她的衣服,再換上郭世忠所給的衣服。在郭答應的第二天,阿曼引刀自刎,身撲火中。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大理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聚會,憑吊阿曼。《滇系·雜載》則說:「火把節即星回節,六月廿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並謂節日的來歷與諸葛亮南征有關,「武侯征南,於是日擒孟獲,侵夜入城,城中父老設庭燎以迎之」雲雲。
現代學者對火把節起源及其文化性質,也有各種見解。
第一種意見認為,彝族傳說中對火把節來歷的闡釋,應當是各種傳說中形態最古老的一種,表明了該節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祝願農作物免遭天災蟲災和祈獲豐收,是其中心意旨。所以火把節應認作為西南地區最有影響的農事節日。
第二種意見認為,通觀火把節的全部內容,特別是宰雞殺牲時的繁復儀式,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還有燃炬於門前、照炬於田間等活動,義近古代漢人的驅鬼逐疫的「大儺」操作,明顯表現出原始巫術的殘留痕跡,可見它是一個沿襲已久的、由原始的神祀信仰轉化而來的公眾性慶典,其來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而撲滅「天蟲」、祈獲豐收等傳說則是在農業經濟穩定與發展後的追加。
第三種意見認為火把節其實就是彝族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十月太陽歷的年節。這種歷法把一年分為十個時段(月),每個時段固定為三十六天,十個時段共三百六十天,餘下不屬於任何時段的五至六天作為年節。年節又分「小年」、「大年」;過完五個時段後過「小年」,過完十個時段後過「大年」,大年、小年各過三天。其確定年節的依據,或是對太陽運行的觀察,即測定夏至與冬至;或是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斗柄繞天一周便是一年。當夏季斗柄正上指時,正值大暑(時當夏歷六月);當冬季斗柄正下指時,正值大寒(時當夏歷臘月),大小年節便安排在這兩個時間前後,這就是所謂「星回節」的語源。故火把節的本原,就是彝族十月太陽歷的過小年,因其燃火持炬的慶祝年節的形式給人印象特別深,所以又有了「火把節」的叫法。火把節亦名星回節的記載,前引《滇系·雜載》中已有,清《祿勸縣志》講得更明確:「六月二十四、五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以此為度歲之日,猶如漢人之星回於天而除夕也。」此外,在其他古代文獻中,也有既稱臘月十六為星回節、又稱六月廿四為星回節的記述,足證彝族社會確實存在過一年中有冬夏兩個星回節。簡言之,該節日是十月太陽歷法的產物,所謂火把節或星回節都是漢人的表述,但前者反映了它的風情特徵,後者才揭示了它的實質所在。至於白、僳僳、納西、哈尼等族也過此節日,那是因為這些民族與彝族同為古氐羌的遺裔,又長期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社區文化環境內相互影響的緣故。
第四種意見認為,火把節應是遠古時代初民的火崇拜觀念的殘存,而其直接線索就是楚人對火神的祭祀。楚人素以日神的遠裔、火神的嫡嗣自居,在他們的歲時節日方面有很多對日神和火神的虔誠崇奉與祭祀活動,其中包括夏歷六月祭祀大火神祝融和小火神灶神的隆重慶典。秦滅楚後,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漸次分化派生出三個節日,即火把節、伏日節慶和六月六節,其中尤以火把節對原來節日的質素之繼承和弘揚最為集中、顯著。如湘西白族的火把節,又叫星回節,桑植地區白語的「星回」,直譯為「接新火」,意譯為「新火節」,不僅在節日名稱上保存了火崇拜觀念和祭火神意識的殘余,而且節日中的諸種民俗活動如祭火把、跳火把、火把遊行等,與先秦時代楚人夏歷六月的祭火神慶典一脈相承(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
❹ 涼山彝族火把節用圖畫怎麼表現出來
先去觀看涼山彝族火把節,仔細觀察,多多拍照 ,選一些精美的照片,拿回家沖洗出來,然後固定好,拿出紙筆啊。對著照片臨摹下來就好了,然後慢慢畫出照片上的內容就好了,然後加一點自己的想像。
❺ 大理火把節圖片的意義
火把節,對於每一個彝人來說,是一個集祈豐、祭祖以及娛樂為一體的傳統節日。其中,農業祈豐是其最為重要的核心內涵。它主觀上採用敬天祭祖、轉田、照歲、送火把等儀式,在客觀上起到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
首先,火把節通過以一年為周期生產時序象徵,來強化人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時間觀念。這是一年時間的聚合符號,而且用火燃燒的象徵手法表現出來,火將十二台燃盡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結束,和太陽行使一個周期的時間秩序一致。
其次,舉行火把節各種祭祀儀式,在心理上採取進行自我提示和豐產祈禱。一定不能輕易耽誤最後的農作侍弄工作,更不能忘了滅蟲害、准備收割,最後及時收割等具體環節,否則將會歉收甚至顆粒無收,直接影響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維系。
最後,人們以到田間地頭耍火把、舞火把,以及最後一天的送火把儀式,象徵在田間積極燒滅害蟲的具體實踐,通過送走、埋掉火神(旱魃)的勞作行為,以保證農作物獲得豐收。
祭祀儀式及祭祀辭寓意著燒掉了害蟲害蛾,就可以燒掉貧窮和飢寒,就會獲得農業豐收。火把節祭火、唱《掌火歌》、耍火把、跳火把舞、送火等民俗活動,對於燒蟲逐疫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同時也具有農耕時序、預祝豐收等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