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著名秦腔演員李蘇迎,背棄前夫卻被新歡騙財騙色,最後成為乞丐
文/七七
周星馳在多年前,曾拍過一部叫《武狀元蘇乞兒》的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周星馳扮演廣州大將之子蘇燦,為了贏取如霜姑娘的芳心,蘇燦前往京城考取武狀元。
世事難料,當蘇燦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獲得狀元之位的時候。
大反派趙無忌等人,卻在大殿之上,揭露了蘇燦在文考徇私舞弊的事實,惹得皇帝大怒,直接把蘇燦貶為乞丐。
蘇燦也就從風光的狀元郎,一夜之間成為了乞丐,實在令人唏噓。
在現實中,還真就有這樣的故事。
最近抖音流傳了一個視頻非常紅,視頻的主人公是著名的秦腔名家李蘇迎,她已經乞討了七年了。
從風光無限的一代名角,淪落到去要飯,李蘇迎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
在成為乞丐之前,李蘇迎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去,那時候她是風光的秦腔演員,如今你在網路上搜索「李蘇迎」這三個字,還能看到她曾經的作品。
《朱春登哭墳》、《下河東》、《哭墳》、《劉備託孤》等這些作品,都是她的拿手好戲。
「秦腔」又稱梆子戲, 歷史 悠久。
西周時期,在我國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一帶,老百姓們就已經開始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自娛自樂的演唱了。
又因為在西周時期,陝西等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所以梆子戲又稱為秦腔。
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演練,秦腔終於成為一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並在全國傳播了開來,對各地方戲曲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00多年來,秦腔也誕生了無數名角。
然而,等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受流行歌舞表演形式的影響,秦腔演員們的飯碗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很多人不得不被迫改行。
這就導致優秀的秦腔演員越來越少,李蘇迎就是其中之一。
二、
網路上關於李蘇迎的資料很少,找到的都是她曾經演唱的一些作品,但是經過一番搜索之後,還是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李蘇迎的出生年紀無從得知,從視頻上看,大概五六十歲的年紀。
很可能出生於五六十年代,陝西省咸陽市乾縣薛錄鎮東興村生人,這地方也正是秦腔的發源地。
在很小的時候, 李蘇迎就已經開始像模像樣地唱秦腔了。
後來,還拜在了秦腔大家雷開元門下為師,這人可大有來頭,身上有一系列的頭銜。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秦腔十佳演員、戲劇界「德藝雙馨」獎獲得者等等。
他還擔任過秦腔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老爺子一生都獻給了秦腔,可惜的是在去年9月份,老爺子不幸在西安病逝,享年80歲。
生前,雷開元大師也教導出了不少優秀的弟子,李蘇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還成了乾縣劇團的秦腔演員。
她的嗓音蒼涼厚重,名譽三秦,尤其擅長哭音悲情戲。
李蘇迎的秦腔,很容易就把人們帶入那段苦難的歲月,由此也俘獲了不少喜歡她的票友,她也成了劇團中的名角。
那時候的李蘇迎年輕貌美,往台上一站,還沒開嗓台下就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有不少戲迷朋友,從千里之外趕來,就為了聽她高唱一曲,彼時的李蘇迎風光無限,已經是一個不小的名人了。
當時的她絕對想不到,自己在未來會有沿街乞討的一
從風光無限的戲班名角,淪落到一個要飯的人,李蘇迎很顯然經歷過一番波折。
在翻了各個關於李蘇迎視頻的評論區以後,隱隱約約之間明白了李蘇迎經歷了哪些變故,說起來李蘇迎走到今天這般地步,還是要願她自己。
李蘇迎在出名之前,就已經結婚了,而且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走紅以後,痴迷她的人不少,避免不了有一些人對她動了歪心思,而李蘇迎早早就進入了戲班,除了唱戲就是唱戲,缺乏一定的 社會 經驗。
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走上了歧路。
據一名自稱是李蘇迎老鄉的網友透露,李蘇迎年輕的時候犯了大錯,紅了以後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
為了那個男人,李蘇迎不惜「拋家棄子」。
她先是和自己丈夫離婚,扔下了自己剛剛兩歲的女兒,然後和那個男人走了,也正是這一步,讓她的人生徹底坍塌。
離婚不久,李蘇迎的前夫就因病去世了。
母親出走,父親病逝,她的女兒受到的打擊最大,她徹底成了孤兒。
還好這個孩子,還有一個不錯的姑姑,她把這個可憐孩子接到了身邊,才讓這個可憐的孩子免於流浪街頭。
而離開了自己丈夫和孩子的李蘇迎,也並沒有得到一個好下場。
那個男人並沒有給李蘇迎幸福,而是卷了她的錢跑路了。
自己付出一切的愛情,到頭來竟然落個這般下場,李蘇迎當然接受不了,在如此劇烈的打擊下,她的精神出現了問題。
同時她還得了關節炎,不過處於情變中的她,根本沒有心思,也沒有錢來治病,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四、
關節炎這個病大家都知道,痛起來那是痛不欲生。
李蘇迎這個情況,根本無法登台正常演出,她除了唱戲之外,其他技能根本不會,自然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
感情失敗,沒有收入,這樣的情況,李蘇迎根本無法謀生,無奈之下她只能過起了乞討為生的日子。
這一討就是七年。
或許是年紀大了,又或許是漂泊多年,動了思鄉情,李蘇迎經過一番糾結之後,最終決定回到自己的故鄉。
去年7月份,李蘇迎回到了乾縣老家東興村,住在了前夫家中的老房子里,沒有水沒有電,只有一鋪簡單的行李。
因為她的特殊情況——沒有收入,沒有丈夫,沒有子女.......
所以村裡第一時間就給她辦理了低保,同時她的遭遇也讓鄰里街坊心生同情,開始把她的事跡以短視頻的方式,發送到網路上。
在經過幾個月的發酵之後,李蘇迎的視頻,終於在網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最初人們對她都是滿是同情,有的網友評論說:同為藝人,天壤之別。
還有的人呼籲,希望將傳統優秀的民間文化發揚光大。
一些喜歡李蘇迎的戲迷朋友,知道了她的遭遇之後,還大哭了一場,第二天就帶著物資去村裡去看望她。
同時,李蘇迎的情況,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對她發起了相應的救助,目前正打算把李蘇迎送去就醫。
至於大家希望李蘇迎早些登台,當地政府也給出了答復。
目前還不行,因為現在屬於特殊時期,當地的 旅遊 業也大受影響,李蘇迎能否登台,只能等疫情結束之後,看看她身體的恢復情況再說。
五、
當然,網路上還有另外一面的評論。
很多人都覺得李蘇迎罪有應得,她正紅的時候拋夫棄子,讓她的女兒從小就失去了母愛,從小就寄養在親人的家裡。
李蘇迎太自私了,她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顧自己丈夫和孩子。
但是卻沒想到自己以為的幸福生活,竟然是一個美麗的泡沫,僅僅維持了兩年就以破碎告終。
乞討、病痛、孤獨一人,這些都是李蘇迎在為以前自己造的孽,來還的債。
這些人覺得李蘇迎現在的遭遇都是她贏得的,都是她自己作的,不值得同情,這樣的看法不在少數。
這樣的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過於狹隘了。
要是李蘇迎的事情發生在現在,根本就不是一個事,她和那些婚變的明星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離婚開始的新的生活,在現在這個 社會 ,非常正常。
但是在當年,絕對是要被人戳脊樑骨,李蘇迎和自己丈夫離婚的細節外人並不知道,但是可以想像,當時她掙脫婚姻枷鎖,一定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也正是如此,在被欺騙之後,她的精神才遭受了重擊,最終走到了今天這般地步。
身患重疾、兒女寄人籬下、自己又淪落街頭,這些都是生活給予李蘇迎年輕時候沖動的懲罰。
所以,大家就不要對李蘇迎惡言相向了,誰還沒犯過錯呢?
如今的李蘇迎已經得到了她應有的懲罰,希望大家能夠多給予她一些溫暖,讓她早點好起來。
秦腔文化傳承還需要她這樣的人。
當然,也希望李蘇迎要反思自己的人生,在大家的關注之下,在政府的幫助下,李蘇迎肯定會好起來。
到時候,希望李蘇迎能夠承擔起一個母親應該有的責任,也爭取早日得到自己女兒的原諒,只有這樣,她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生。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㈡ 生活因簡單而快樂
生活因簡單而快樂(二則)
●趙冬黎(重慶)
斷 舍 離
換季,收拾了一包整個冬天都沒穿過一次的衣服。做清潔阿姨來了,跟她說,要的拿去,不要的幫我扔掉。
收拾自己的朋友圈。500多個聯系人,不再聯系不再互動的朋友,刪!但值得的君子之交,留下。
收拾自己的情緒。那些沒有結果的感情,不能到達的詩和遠方,竟然……難以抉擇。人生總有無數岔路,走錯一步即是一生。而眼前的風景,需要與值得或不堪的往昔斷、舍、離,才有心情慢慢欣賞。
閨蜜和我如同《七月與安生》,青梅竹馬,一起學習一起長大,也暗暗較勁。她100我也至少要90,她早戀我也不是沒收到紙條。等她結婚了,當伴娘的我卻在想,要不要找個木村拓哉?不然,輸在顏值啊……可是有一天,她癌症了!我的憂鬱症犯了。而看她一步步從淚水與殘破中站起來,重新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時候,我覺得,人生完整了。
五十知天命,是因為知道了人生的不完美,仍然勇敢向前。努力過,就把結果交給時間和超人。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沒有了好看的皮囊,何不來一個有趣的靈魂?
人近五十,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脈,能與萬物通靈了!你會看到一朵花的歡喜、貓貓狗狗的哀愁,甚至一顆雨滴,甚至風……
陽台上的菊花又要開了。大唐盛世之後的魏晉,人們開始反思牡丹的艷麗和菊花的清雅;大疫過後的我們,其實也可以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喜歡歌手李健,當了一次好聲音的評委,在當紅的時候做了演唱會,然後安靜地繼續做一個美男子。有些事情,值得重復;有些體驗,一次足夠。花開花落,淡然處之。明年春來,又是一場花事。
宅家把《白鹿原》又看了一遍,似曾相識的陝西話,鏘鏘叉叉的秦腔,風吹過的麥田,廣闊的天地和平原……不管戲里戲外的情色緋聞,自顧自地美好動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里的故事和試圖跳出規矩的人和事,在一個大覺圓里渾然天成。那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滋養了陳忠實、賈平凹,也把他們對 歷史 、人文的思考和關懷留給後人。這些思想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每看一次,總有新意。
內心豐富溫柔,就不那麼容易傷春悲秋了,就知道了人間的值得。
沒有用的物件、不值得的人、糾結的情緒……選擇、放棄、封存。
娃在上網課,狗子在曬太陽,我刷手機寫文字……這樣的歲月靜好,值得珍惜。
芒果媽和芒果的對話
——延時服務沒有老師,教室亂糟糟的,我們就乘火打劫,抄作業。
——注意用詞,你想上學了?
——有一點。我想李睿姿、瞿志勃、胡栩暢和……了。
——媽媽,你喜歡動漫嗎?
——我小時候喜歡漫畫。那時候沒有電腦、多媒體,現在有了,漫畫動起來了,所以成了動漫。
——媽媽,打仗怎麼辦?我怕!
——打仗自有爸爸媽媽,小孩子不用管。況且現代戰爭已經不僅是槍炮和流血犧牲了,需要高 科技 的參與,所以小孩子要好好學習,才能掌握現代戰爭的技能,才能贏!
——古代有個姓「孫」的軍事家,他的《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所以戰爭不是最好的選擇。
——恐龍曾經統治世界,人類厲害還是恐龍?
——任何事物都有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人類最終也可能滅亡。恐龍也沒有預料到一顆小行星撞到地球。對於不能預見和控制的結果,不用你去管他。
——我死了怎麼辦?
——媽媽陪著你,有什麼好怕的?
——媽媽,長生不老的葯還沒有發明出來嗎?
——等你長大,你來!
——地球上的核武器能把地球摧毀好幾次,怎麼辦?
——那人類可能會發現一個可以居住的星球,搬過去。
——我的畫怎麼辦?人類滅亡了怎麼辦?
——人類文明是依靠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傳承下來的。文藝復興的三傑,他們的作品能流傳下來,不僅僅是因為畫得好,而是他們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思想。
——人類文明可能傳承,也可能不能。但現在你做了,就有可能。
(圖片:網路)
●作者簡介●
趙冬黎,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漢語言文學本科學歷,退伍軍人。自1987年在《家庭》雜志發表作品至今,共發表散文作品近百篇。主要散見於《重慶晨報》《重慶郵政報》《三峽郵報》《德陽晚報》等副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㈢ 秦腔的著名戲段有什麼
《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
,《三回頭》、《三滴血》、《奪錦樓》、《雙錦衣》、《軟玉屏》、《櫃中緣》、《小姑賢》、《庚娘傳》、《韓寶英》
㈣ 秦腔傳統劇 《胭脂》觀後感
文/羅漢
7月7日晚,淅瀝的陣雨中,暑氣頓消,格外涼爽,白銀健身廣場上戲迷的熱情卻分外高漲,今晚是百年易俗社在白銀的第二場演出,好多戲迷提前三、四個小時就等候在這里,期待著秦腔傳統劇 《胭脂》的大幕拉開。近三個小時的演出,精彩的舞台呈現、酣暢淋漓的表演,讓白銀及從蘭州遠道而去的秦腔迷過足了戲癮。
《胭脂》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篇目,易俗社的秦腔《胭脂》脫胎於同名經典越劇。該劇講述的是,牛醫卞三之女胭脂與書生鄂秋隼邂逅相逢,產生愛慕之心。熱心人宿介、王春蘭欲從中成全,不料被凶徒毛大鈷了空子,釀成命案。案發後,知縣張宏單憑一鱗半爪,斷鄂秋隼為兇手,造成冤案。新任知府吳南岱察覺案中有疑,親身查訪,造成新的冤案。學台施愚山視學東昌,提出疑點,循循善誘,幫助門生吳南岱自己改正錯誤,復審此案,終於捕獲真凶,昭雪無辜,使案情水落石出。
上世紀70年代,易俗社根據同名越劇劇本排演了秦腔版本。這部當時由王芷華、張詠華、王保易、吳西民、毛文德、任慧中、張錦華、高志賢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聯袂演出的秦腔作品中,王芷華擔任男主角吳南岱,該劇上演後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高度評價,火爆一時,該劇也成了她的代表劇目之一。 作為移植劇目,本土化效果非常好,唱腔音樂設置優美動聽,新中有舊,加上陣容強大,又非常符合易俗社一向的藝術風格,遂一炮而紅,久演不衰,成為易俗社的保留精品,也成為秦腔戲迷耳熟能詳的優秀劇目。
40年後的2017年,王芷華老師又為易俗社復排了此戲。復排相當於一次再度創作,由老一代藝術家合力對《胭脂》的音樂唱腔進行深入挖掘,使得劇情節奏、舞台呈現得到進一步提升。
昨晚這場演出,由易俗社中青年實力演員馬一排、王曉榮、盧利花、屈鵬、秦小燕、田平等擔綱組成的全新陣容出演。幕啟,便讓人眼前一亮,音樂清雅流暢、委婉動聽;表演細膩生動、耐人尋味;舞美編排獨具匠心,精緻凝練; 演員表演更是精湛到位,尤其是唱腔突出傳統流派和演員個人風格,突出了秦腔藝術的表演特色,劇中每個演員,舞台功底扎實,不管戲份多少,都能盡心盡職,人物塑造符合角色的定位,形象豐滿,性格鮮明,趨於完美。戲迷的共同感受是,這部戲有看頭,有嚼頭,有味道。
劇中的吳南岱,身著紗帽官衣,學富五車,自信滿滿。一般過於稚嫩的小生演員絕對壓不住檯面、演不出人物的身份特徵。馬一排飾演的吳南岱,是該劇的重頭戲,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他身材高挑,扮相周正、儒雅、俊朗,舞台「造型」溫文爾雅,非常符合官衣小生的形象特點,重念白,表演做工大氣穩重。行腔正宗,演唱,有時高亢透亮,中氣十足,有時又聲柔語細,極盡抒情;認真品味,其間,既有很新潮的現代音色,又有很濃郁的傳統韻致。如聽清泉滴水,又像瓊脂流芳。表演尤顯大氣,朴實自然,真實貼切,沒有一絲絲的拖泥帶水,看得出他在演官生戲方面造詣很深,表演功底深厚,秉承傳統,中規中矩。每一個細小動作表情,都能演繹的准確、細膩、生動、美呔。馬一排演出了人物的形與神,成功地塑造了吳南岱雍容端莊、儒雅穩重、睿智干練、智慧精明、剛愎自用又勇於承認錯誤、敢於否定自己的精英文官形象,成功塑造了這個典型人物的個性。
王曉榮飾演的宿介,氣宇軒昂,儒雅豪爽,瀟灑英俊,知書達理。唱念俱佳,表演清新流暢。塑造了一個正直不阿、風流瀟灑、文質彬彬的秀才形象。
盧利花有飾演小旦角色的絕好條件,她容貌端莊清秀,輪廓清晰,身材苗條。她飾演的胭脂,身段優美,表演靈動俏麗,婀娜輕盈,青春洋溢,含蓄溫柔。非常符合未出閣的妙齡少女形象,且唱做並重,還有一副好嗓子,音質純正,聲音清脆婉轉,清亮柔和,悅耳動聽。更有著扎實的舞台功底,對人物的刻畫細膩生動,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表達出人物細微的情感,都蘊藏著古典的美感。
秦曉燕飾演的王春蘭 ,舉止大方得體,聲音深厚、有力,音色純凈、明亮,演唱委婉細膩且高音低音游刃有餘,唱腔優美,表演大氣穩重,儀態端莊。
值得著墨的是,屈鵬飾演的施愚山,嗓音宏厚飽滿,行腔氣韻貫通,唱腔韻味濃厚、丹田音十足,唱念蒼勁挺拔,慷慨激越,善於處理大段唱腔的節奏及感情起伏,給人以酣暢淋漓、氣勢雄渾的藝術享受。他的表演灑脫大方,質朴穩健,自然流暢。尤其喜歡他的念白,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抑揚頓挫,聲洪氣足,噴口遒勁。那段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被他念成了黃鍾大呂,層次清晰,情聲交融,緩急有致,跌宕起伏,字字句句,擲地有聲。突出了這部戲的思想主題,提升了整台戲的藝術高度。
角色多、行當多是這部戲的最大特色。易俗社台前幕後從表演、音樂、舞美各廠演職人員通力合作、這批中青年演員傾情奉獻,堅持「傳承經典 、 回歸傳統 、 老戲新演 、 移步不換形」的原則,最終實現了這部傳統劇的詩意呈現,達到含蓄、寫意的戲曲藝術審美高度。
這部戲故事懸念重重、角色行當豐富、唱腔流派紛呈,清雅流暢的音樂,耐人尋味的表演以及雅緻凝練的舞美,讓人體味到時代更迭中,永恆不變的戲劇魅力。
錯上加錯,歷盡周折,《胭脂》奇案終得得白冤。該劇通過一個平反冤獄的故事,穿插了青年男女真摯而純潔的愛情,有力抨擊了主觀斷案、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僚丑惡行為,在當今社會尤具現實意義。
離開劇場的時候,吳南岱的恩師施愚山送給他的四個大字「慎思守志」,響徹耳邊。這句箴言,生動感人,熠熠生輝,耐人回味。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的為官之道,如果當今的官員能理解並牢記這一為官的根本,就會少了很多貪腐,就會減少一些冤假錯案。這部戲也告訴我們,即使一時犯了錯誤,若能及時反省,勇於承認並改正錯誤,亦然是好同志。我在想,這部戲,如果今天拿來作為對領導幹部進行廉政勤政敬示教育劇也是不錯的。這正是秦腔植根於鄉土、流傳於民間,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經典永遠不會過時,經典總讓人念念不忘,經典永流傳!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中國秦腔網李瑞兵拍攝,特此感謝!)
㈤ 新有個動漫里唱陝西八大怪是哪個
陝西八大怪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具體介紹】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七、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八、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㈥ 秦腔臉譜
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曲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體系,多年來一直保持。對於秦腔臉譜的特點及其與京劇臉譜的關系,著名京劇研究家、京劇臉譜繪制大家、九十餘歲高齡的劉曾復先生在《淺談秦腔臉譜》一文中有精彩的論述:「在發展中,京劇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劇種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經驗,包括臉譜。……秦腔臉譜總的來說比現行京劇凈角臉譜復雜,特別是眉眼花紋比較碎。現行京劇凈角臉譜雖然比較簡單整齊,但是京劇早年的臉譜中許多碎臉和歪臉的花紋還是細碎的。秦腔臉譜的復雜表明它比現行京劇凈角臉譜古典。……秦腔臉譜中有許多臉譜與京劇臉譜大同小異,例如關羽、包拯、孟良、焦贊、呼延贊、李元霸等。……京劇界中有一種傳統的說法,秦腔歪臉勾得好。現行京劇凈角臉譜歪臉較少,京劇早年的凈角臉譜中歪臉則較多。《定軍山》夏侯淵、《反西涼》許褚、《白水灘》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臉,但是今天的京劇中這些角色都改用正臉了。今天京劇凈角臉譜在歪臉的應用上不如秦腔臉譜古典。」
關於秦腔臉譜的圖片,可以在這里查看: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7%D8%C7%BB%C1%B3%C6%D7
㈦ 高一研究性學習課題題目 秦腔文化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至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是陝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分類】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編輯本段]【秦腔表演的特點】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秦腔「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秦腔唱腔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也是與其他的劇種有明顯區別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顧名思義,歡音擅長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苦音適合抒發悲憤、凄涼的情感。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對劇本的拿捏把握,以更好地表達情感的輔助唱法。
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編輯本段]【秦腔的起源】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編輯本段]【秦腔的發展】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編輯本段]【秦腔的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㈧ 秦腔的演出場面
秦腔的表演技藝非常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如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許多蝴蝶。
這些技巧的運用是為了烘托舞台氣氛,增強戲劇效果。秦腔的演出是以唱、坐、念、打為中心的綜合表演。每個表演手段都必須始終在歌舞化、程式化、戲劇化、節奏化的特性中完成,演員在舞台上的動作,加上配樂,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現實的感覺。
秦腔的表演特點還體現在音樂伴奏上。其伴奏樂隊俗稱「場面」,分文場和武場。伴奏樂隊是文場在舞台左側,武場在舞台右側。傳統的秦腔伴奏以板胡為主奏樂器,人們稱之為「秦腔之膽」,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點。
(8)秦腔動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秦腔相關延伸:秦腔動漫
戲曲動漫之一,是傳統秦腔戲曲與動畫動漫相結合的動漫風格。主要是以秦腔作為動畫大背景。特定動漫人物為秦腔中人物。場景可自定。
戲曲動漫把戲曲藝術這種對於中國廣大觀眾最具有親和力的傳統藝術用最新的媒介形式呈現出來,不論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精粹,還是傳播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乃至於開發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都是一件具有獨創意義的工作。
㈨ 百家講壇劉心武八十回後真故事的插圖是哪位高人繪制的
戴敦邦(1938年-),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自號民間藝人,江蘇鎮江丹徒石馬鄉人,1956年畢業於上海第一師范學校,任《中國少年報》、《兒童時代》美術編輯,1976年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美術研究室副主任,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直至退休。
因長期創作連環畫,一度被推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又擔任過上海道教協會副會長和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多數作品為依附於中國古典文名著和古典詩詞的插圖,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西廂記》等,是蜚聲海內外的中國畫大家,也是深受讀書人喜愛的插圖藝術名家,連環畫家,上海交通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人文學院教授。他早年曾任文藝出版社裝幀設計師,插圖藝術自然當行。後調任大學教授繪畫,出版界仍對他緊追不舍。擅人物,工寫兼長,多以古典題材及古裝人物入畫,所作氣魄宏大,筆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動傳神,畫風雅俗共賞。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戴敦邦古典文學名著畫集》,薈萃其1970至1997年間如題代表作一百六十餘幀。 他的主要作品有《戴敦邦水滸葉子》、《水滸人物一百零八圖》、《戴敦邦水滸人物譜》、《紅樓夢人物百圖》、《戴敦邦新繪「紅樓夢」、《紅樓夢故事連環畫》、《戴敦邦繪畫粉本精選》、《戴敦邦古典文學名著畫集》、《戴敦邦圖說詩情詞意》等。連環畫代表作品有:《一支駁殼槍》、《水上交通站》、《大澤烈火》、《蔡文姬》、《黛玉焚稿》等.彩色連環畫《陳勝吳廣》、《逼上樑山》、《戴敦邦新繪長恨歌》等在國內外獲獎。他為英文版《紅樓夢》、《封神演義》以及人民文學版的《水滸》、《曹雪芹》等繪制插圖。1984還精心繪制了《牡丹亭》郵票。
戴敦邦先生的畫在美術界被圈內人所津津樂道,如《戴敦邦新繪全本紅樓夢》、《戴敦邦道教人物畫集》、《戴敦邦新繪全本水滸傳》、《長恨歌》、《聊齋》、《石壕吏》等,這些畫作早就得了我的景仰。讀他的畫冊,讓我在視野上、精神上受到他的大氣畫風的洗禮,也帶來精神上的升華。
然戴先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濡養,他的畫有著獨特的風格,有著中國民族藝術的精神,正如蔡若虹先生在《戴敦邦連環畫集》中序言所說的「戴敦邦畫了很多畫,連續性的插圖以及四扇屏等等。他的作品可貴之處,是始終不脫離群眾,始終說中國話(雖然有兩三種不同的聲音),始終不跟著外國畫家的屁股後面跑。他沒有強調百花齊放而不提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畫家。」蔡若虹先生對他的畫品給予極高的評價,當不為過。戴敦邦不僅畫品好,人品也是有口碑的。如:中央電視台拍攝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專門請他為該劇中的人物造型,並說:「繪制所給他的費用不是很高。」戴敦邦聽後回說:「不給錢也畫。」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人品高於畫品的藝術價值觀。
對於外來動漫與中國連環畫,戴敦邦卻抱著一股愛國熱情,以他的學識,非常中肯地說;「外來的動漫實在是種文化垃圾。這將會被人逐漸認識清楚的,在藝術上似乎它根本不屬此范疇的無藝可言,和任何可比性,藝術貴在塑造生動而有個性的性象。現在流動的動漫都成為千篇一律不分中外古今一個統一的共同符號,而且滲透到文化、社會、歷史諸多領域。並鋪天蓋地使年輕一代錯誤而被迫為唯一的認同感,消蝕了自己的民族感情,這是十分危險的,這以經不是動漫取代不取代連環畫的事情,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災難。」
作為蜚聲海內外的大畫家戴敦邦,我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在相冊中找到了我與戴敦邦夫婦以及作家、畫家等人在一起的合影,使我記起,我與戴敦邦先生第一次見面卻是在乍暖還寒的季節,2003年2月上海仰光大酒店的餐桌上。那天,他身著中式對襟棉襖,慈眉善目,帶著一副眼鏡,正襟危坐,不善言辭,也不高談闊論,頗見出一種君子自知的尊嚴和朴質風度,讓我心生敬意,從內心產生了敬仰之情。
當今滬上畫壇,集國畫、連環畫、插圖於一身的戴敦邦先生,已近古稀之年的老畫家了。他從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後,1957年進入上海《兒童時代》雜志社從事插圖工作。由於,他在連環畫上作出了很高的成就,1979年經著名漫畫家丁聰、方成倆先生的推薦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81年調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繪畫,任藝術系主任。由於鍾情於繪畫,不久又辭掉了系主任職務。正如他自己在創作手記中所言:「吾以畫為主,畫以吾為友。」自成年以來,夢醒誘惑,幾乎盡在一個「畫」字。
戴先生是著名的人物畫大師,他除了繪畫以外,對戲曲、音樂、舞蹈,中國古典文學都有著廣泛的興趣。他長於南方的雅曲,並能哼唱崑曲,更喜歡的是北方古老的秦腔,崇尚秦腔的陽剛豪放的氣息,並認為秦腔高亢悲壯,有著一派陽剛之氣。他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半個世紀以來,畫過《水滸傳》、《三國》、《西遊記》、《紅樓夢》……,然戴先生所選取較多的還是古典題材的繪畫形式的創作。譬如:他畫白居易的《長恨歌》,用非常細膩的筆法,把楊貴妃的美麗和豐腴的身材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反映了在唐代的當時審美情趣,正是符合了古人的審美觀。他不僅是人物畫大家,而且還是中國唐代文學會會員,中國紅樓夢研究會會員。更多的而是畫《紅樓夢》。畫冊中的人物不論是賈寶玉,或是林黛玉,這些人物的站立或坐姿,眼神舉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他畫過一幅清瘦的《曹雪芹著書圖》贈送給海外紅學大家周策縱先生。周策縱又在其畫上題詞而自己珍惜地收藏著,則就有了一段文苑逸事。戴敦邦又是《外文版紅樓夢》的插圖作者。畫冊中的人物形象,生動的腳本於清朝歷史有著雙重的闡釋作用,尤其奪人眼球。
他畫《米芾拜石圖》的扇面與著名國畫大師程十發繪的《歲寒三友圖》扇面,在台灣「國父紀念館」展出,頗得兩岸文化界人士的青睞。
近來,戴先生又接受了作家出版社的邀請將與劉心武合作創作一本《金瓶梅》的人物評傳。這本評傳,劉心武以文字來評論,戴敦邦則以畫來評說。他的修養頗深,能接受民間畫的影響。在繪畫的表現方法里都有著新的開拓。以人物畫為見長,長於人物的神態,善於點染,線條強烈,描寫盡致,使其畫自成一格,標志著人物畫的重大變化。從他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傳承在作品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這不僅是他的藝術上的造詣深,更是他豐厚文化內涵的外延!
戴敦邦現任中國連藝會副主任,上海連藝會主任。自稱「民間藝人」。一生鍾情中國畫,連環畫。他仍像傳統士大夫那樣,在書畫中尋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2002年他帶著滬上范生福、孫愚幾位畫家以及史力群先生創辦了一個以連環畫為專業性的刊物,取名《連博》,用魯迅先生手跡。戴敦邦親自但任總監。辦刊的宗旨是正本清源,求索發展。旨在這個藝術世界裡宣傳和拯救獨具民族特色的連環畫。追求連環畫根源,報道連壇動態,展示當代連壇畫家的時代風采和創作成果。我手中擁有《連博》的創刊號,扉頁上有戴敦邦、范生福、孫愚的簽名,那是值的收藏的。
上海老作家沈寂先生的長篇歷史歷史小說《大亨》,被《新民晚報》連載,遠在北京的華君武先生看後就立即寫信給沈寂說:「應請一畫家插圖,我想非戴敦邦莫屬。」然而,戴敦邦以飽滿的熱情,用國畫的技法,採用傳統的白描手法,線條流暢,黑白分明,歷時7個月的時間創作完成了連環畫《大亨》。此畫冊長達290幅,文圖相得益彰。真是藝貴創新,先生得之。《大亨》的出版,轟動了上海的畫壇,並赴比利時「首屆中國連環畫展」參展,《大亨》被稱為當今的連環畫經典之作,更體現了他嚴謹,新的創作態度和深厚的藝術造詣。
任何一個藝術大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從事的藝術始終有著鍥而不舍的迷戀,並且在追求過程中不信地打破、反叛、變更和創新。戴敦邦也是如此。他以自己的天賦與不懈的努力,開創了連環畫的新風,《大亨》就是明證。由於他不斷汲取古人繪畫的精華,逐步形成了質朴、凝煉、深沉厚重的創作風格,使他成為連環畫壇上的一位高手。他的畫在連環畫界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在邊遠地區都深知其大名。2005年戴敦邦赴東北沈陽參加「王弘力從藝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期間,便與幾位畫壇同道到「魯迅美術學院」拜會95歲高齡的「湖社」畫會元老晏少翔。在校區的一隅,被魯迅美院的學生晁嵩相認後,即後退三步,單腿跪地,右手直伸觸地,向戴敦邦行旗人禮節,大聲言道:「小的連環畫孫子晁嵩,給連環畫爺爺請安!」此事已在連環畫圈內已傳為美談。戴敦邦在「魯美」遇到的「跪拜禮」,則充分體現了青年學子們對戴敦邦的畫是非常地敬佩,也是對畫家的景仰。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平朴是一種深刻而深厚的美,真誠則是這種深刻之美和深厚之美的本質。畫家戴敦邦的繪畫藝術就充滿著平朴的性格和真誠的德行。他創作的國畫、連環畫更顯示出」平朴「、」真誠「的魅力。戴敦邦在國際上享有人物畫大家的聲譽。1988年名列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受聘於國際名人傳記中心理事。他的畫受到了華裔愛國僑胞們的歡迎。畫本無言,畫家所說的或許都在畫中。他的畫有口皆碑,影響深遠,也是公認的畫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獨樹一幟的卓然大家。
㈩ 秦腔動漫如何下載
秦腔動漫下載步驟。
1、准備像土豆、優酷這些要下載它們專門的下載器。
2、打開網路,輸入秦腔,點擊視頻,下方有一個下載的按鈕,點擊下載。
3、下載、前、你可以選擇視頻的格式,或者下載後點擊、轉碼、,將視頻轉換成MP4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