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基本粒子的大小問題
標准模型62種基本粒子的大小,見下列圖片說明
粒子物理學中,基本粒子(英語:elementary particle)是組成物質最基本的單位。目前在標准模型理論的架構下,已知的基本粒子可以分為費米子(包含誇克和輕子)以及玻色子(包含規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也稱傳播子)。由兩個或更多基本粒子所組成的則稱作復合粒子(如中子、質子、和介子)。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由原子所組成。過去原子被認為是基本粒子,原子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中「不可切分的」。之後,原子核被發現是由質子和中子所構成。20世紀前、中期的基本粒子是指質子、中子、電子、光子和各種介子,這是當時人類所能探測的最小粒子。隨著實驗和量子場論的進展,發現質子、中子、介子是由更基本的誇克和膠子所組成。同時人類也陸續發現了性質和電子類似的一系列輕子,還有性質和光子、膠子類似的一系列規范玻色子。這些都是現代的物理學所理解的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次原子粒子),分類如下: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信息單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圖於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後,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比特)
註:位元即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