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漫圖片 > 月亮怎麼形成圖片

月亮怎麼形成圖片

發布時間:2022-10-29 16:08:26

A. 月亮是怎樣形成的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對月球的起源,歷史上大致有三大派。而後期則在各種說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研究結果而新形成了「大碰撞說」。

1、分裂說

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

2、俘獲說

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月球大小的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3、同源說

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彌漫的星雲物質,幾乎在同一個太陽星雲的區域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大小不同的天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事實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地球和月球的平均化學成分差別很大,人們發現月球的岩石也要比地球的岩石古老得多。

4、碰撞說

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太陽系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先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

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球的自轉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由碰撞體的幔組成。

受到巨大撞擊的地球,絕大部分也是地幔和地殼物質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

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幾乎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一個環,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這個版本被普遍認可。

(1)月亮怎麼形成圖片擴展閱讀: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或「潮汐鎖定」,幾乎是太陽系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衛星對行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B. 月亮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大致可歸納為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俘獲說和撞擊成因說共4種類型。

1、月球的共振潮汐分裂說堅持月球是地球的親生女兒,即月球是從地球中分裂出來的。堅持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呈熔融態,由於潮汐共振作用,地球自轉不穩定,即使只考慮地球和月球的角動量,當時地球自轉的周期也僅有4小時,加上太陽的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轉周期可縮短到2小時。

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地球歷史的早期,地球飛快地旋轉,其自轉速率比現在要高得多。若初期的地球是熔融狀態,地球物質在地赤道面上將出現膨脹區,使在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體分離,或者說這部分熔融物質在地球高速自轉情況下從赤道區被甩了出去,甩出去的物質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凝聚,冷凝後形成月球。

2、月球起源的同源說堅信月球與地球是姐妹或兄弟關系,月球與地球在太陽星雲凝聚過程中同時「出生」,或者說在星雲的同一區域同時形成了地球和月球。

3、月球捕獲說認為,月球是地球搶過來的「女兒」,即地球與月球由不屬於同一星雲團的物質形成,由於地-月軌道的變化,在1~10個地球半徑范圍內,外來的月球在飛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的強大引力所捕獲,最終成為一顆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

4、分裂說、同源說、浮獲說這些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不斷有科學家另闢蹊徑,提出新的假說。其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撞擊成因說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它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當前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撞擊成因說也被稱為「大碰撞分裂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早期受到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撞擊碎片(即兩個天體的硅酸鹽幔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月球。

(2)月亮怎麼形成圖片擴展閱讀:

任何有關月球的起源的假說都必須符合以下一些基本事實: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衛星,月球的公轉是圍繞地月系統質量的質量中心旋轉,月球的公轉平面與地球的赤道面並不一致。月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為3.34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平均密度的60%。

月球與地球的平均成分差異很大,月球比地球富含難熔元素,匱乏揮發性元素和親鐵元素。月球比地球缺水,比地球還原性強。月球內部也有核、幔、殼的圈層狀結構。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齡一般均大於31億年,表明月球的演化主要是在其形成後的15億年內進行的。月球現今是一個內能接近枯竭而活動近於僵死的天體。

C. 月亮怎麼形成的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那麼月亮是怎麼形成的?我在此整理了月亮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月亮形成的原因

在46億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當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沒有誕生。太陽系還處於混沌初開的太陽星雲階段。在年輕太陽的周圍,龐大的氣體塵埃星雲中,塵埃與塊狀岩石不斷的凝聚、碰撞、吸積,星雲中的部分物質開始生成為環繞太陽的行星和衛星系統。

對於40億年前月球的形成。人們提出了多種假說。

一種假說是分裂說。即有人認為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個整體,那時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由於地球自轉非常快,因此月球通過離心力從地殼中分裂出來了。但這要求地球的初始旋轉速度太快以至難以令人置信。另一種假說是俘獲說,即有人認為月球是地球通過地心引力俘獲的現成天體.但這要求一個實際上不可行的擴展的地球大氣層來散發穿過大氣層的月球的能量。還有一種假說是同源說.即有人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在最原始的吸積盤里形成的.但這無法解釋月球中金屬鐵的剝奪。而且這些假說還不能解釋地一月系統所要求的高標准角動量。

還有一種假說是碰撞說。即有人認為地-月系統是一次大碰撞的結果: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剛剛形成的原始地球。爆炸的物質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然後積聚形成月球。然而。隕石分析表明火星和行星這些太陽系內的天體具有與地球大不相同的氧和鎢同位素組成。而地球和月球具有幾乎相同的同位素組成。發表在2012年的對Apollo月球樣本所作的鈦同位素分析也表明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組成。這與月球形成的碰撞說相矛盾。另外,若真的發生了這樣的碰撞。則碰撞過程中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以及隨後在地球軌道中發生的物質重聚將融化整個地球外殼,形成岩漿海洋。新形成的月球上也有它自己的岩漿海洋.估計海洋深度從500km到整個月球半徑之長而事實並非如此。可見碰撞說也不成立。

既然月球既不是被地球俘獲的一個現成天體。也不是地球與別的天體碰撞的產物.因此月球只能是地球自身的產物。但是,地球也不具有足夠的轉速來把與地球緊密相連的月球部分隨意拋出去。因此。月球應該是在特殊力的綜合作用下從地球分離出來。進入繞地球旋轉的軌道,形成環地衛星。

月亮上的地形: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三個:腐沼、疫沼、夢沼,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反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顯得較黑。

D. 月球是怎麼形成的

月球可能是在一場災難性的撞擊後立即形成的,該撞擊將地球的一大塊撕裂並將其拋入太空。

自上世紀70 年代中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月球可能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古老行星與地球相碰撞所形成的,巨大的撞擊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碎片場,我們的月球夥伴在數千年的時間里慢慢形成。

簡介: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月球引力的作用。由於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轉總是受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給地球自轉「剎車」,長期積累下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地球的自轉周期越來越慢,一天的時間極其緩慢地增長,大約幾年增加1秒。

由於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緩慢地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每一年遠離地球大約3.8厘米。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E. 多地網友曬出月亮照片,巨大圓月好像鹹蛋黃,月亮的奇特景觀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上曾有兩個不規律的月亮,一個被用於催毀了利姆利亞,另一個被用於催毀了亞特蘭提斯。現階段的月亮是用2個園頂擰成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馬爾代克而造的。在將近100多萬年的銀河戰爭中,這一月亮一直當做著安卡拉同盟的總公司,後被銀河聯盟催毀。之後,為了更好地進攻毀壞利姆利亞,它被放到了現今的位子上。月亮可被用於操縱地球上的氣候方式、電磁感應網格圖、結構版塊的運動速率、地幔融料的湧上來水平、太陽光動能抵達世界的范圍及其大家的觀念。

1898 年喬冶·愛因斯坦(George Darwin)明確提出「瓦解說」,他覺得月球是地球上愈轉愈快,地球受向心力的效果下瓦解、甩出去的。瓦解說明確提出後廣受大家喜愛,乃至被納入美國高中教材里。可是瓦解說有一個缺陷,它匪夷所思為什麼地球上會愈轉愈快,並且快到把一部分的化學物質甩出去。一般的情形下,星體的勻速轉動速率不容易有很大的轉變,除非是遭受外力作用的危害。

F. 你知道月亮是怎樣形成的嗎可以給大家科普一下嗎

每當看到掛在天空中的月亮,就不由想到月亮是怎麼來的。月球的形成有很多的說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數百萬年前,有一天,一顆幾乎和火星一樣大的行球和地球相互碰撞,產生了巨大的爆炸,原始的地球和這個星球融化了,形成了一個新的巨大的球體,就是我們今天的地球,這兩顆行星中的一小部分聚集在地球附近的軌道上,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繞著我們地球旋轉的月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確切的知道月亮是怎麼形成的了。

G. 月亮的形成原理

月亮的變化原因如下:

月相變化的原因與月球本身的性質以及月、地、日三者的相對位置有關。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被自己擋住的)。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面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面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對地球的影響:

第一個方面就是照明,地球夜晚可以靠月亮照明,前段時間我國葯發射一顆人造月亮,照亮成都,還有一些生物鍾,這些都是必要的。

第二個方面就是潮汐 :與地球對月球的產生引力一樣,月球對地球也有引力,這使得地球略呈橢圓形,這種變形對堅固的陸地幾乎構不成什麼影響,不過使沿海岸線產生潮汐。

潮汐反過來又影響地球自轉的速度以及和月球之間的距離,當地球表面進入和退出月球引力所造成的海洋膨脹區時,海洋表面每天要有兩次漲潮與落潮。潮汐的實際高度取決於月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取決於當地的地形。

第三個方面就是月球引潮力 :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謝魯·皮爾遜博士研究指出,在太陽系最初形成時,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牽引而為它的衛星,而月球在被扯到靠近地球的過程中,曾經對地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月球對地球具有引潮力的作用。

H. 月亮是怎麼來的

月球可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在地球形成後不久,有關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得到更多事實證據支持的說法是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圍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說」。

月球,天體名稱,人類肉眼所見稱為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質量最大的衛星,月球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8)月亮怎麼形成圖片擴展閱讀:


月球公轉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27.32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漸與地球離去。

月球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或「潮汐鎖定」,幾乎是太陽系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衛星對行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⒈、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⒉、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閱讀全文

與月亮怎麼形成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霸氣女生抱黑貓圖片 瀏覽:867
怪盜基德圖片女生 瀏覽:316
女生分手寫真圖片 瀏覽:535
天青發型圖片 瀏覽:749
如何將優盤里的圖片製作文檔 瀏覽:711
進行車的圖片怎麼畫 瀏覽:246
男生陌陌聊天室專屬房間圖片 瀏覽:901
文檔如何製作動態圖片 瀏覽:130
借條怎麼格式圖片 瀏覽:836
扎馬尾的女孩頭像圖片 瀏覽:225
圖片大小怎麼調整為壁紙 瀏覽:983
唯美清新的動漫圖片 瀏覽:570
帶坐便輪椅價格及圖片 瀏覽:349
cdr簡單素材圖片 瀏覽:844
女孩子很清純的圖片大全 瀏覽:144
自製盲盒簡單的圖片 瀏覽:144
老年四輪電動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76
廣電如何插入圖片 瀏覽:90
田園新娘發型圖片 瀏覽:427
波波頭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