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朝士兵有頭盔嗎
誰說沒有金屬頭盔的?
自商代以來,一直就有金屬頭盔(胄,也稱兜鍪)
西漢前期,尚是青銅製作的:
⑵ 急!!!!!漢朝的旗幟是什麼樣的
公元前209年10月,劉邦起義時,在沛縣「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這說明當時劉邦的軍隊的旗幟是紅底白字。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
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2)漢朝動漫圖片擴展閱讀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錄。
女真人在對外防禦與征伐過程中採取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志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
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⑶ 中國一部講漢朝武將的動漫
東漢演義
《東漢演義》主要講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後,漢太子劉秀率領三十六員雲台大將興兵討莽,攻關斬將,恢復漢室天下的故事。本動漫連續劇包括劉秀趕考、岑彭馬武奪狀元、大鬧武科場、菩提崗雙救駕、三請姚期、岑彭歸漢等精彩書目。
⑷ 漢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美學風格是什麼
基本特徵是各種文化大融合,美學風格還不懂後代講求的以虛當實、計白當黑之類的規律,它鋪天蓋地,滿幅而來,畫面塞得滿滿的,幾乎不留空白。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卻給予人們以後代空靈精緻的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豐滿朴實的意境。
漢朝文化又稱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4)漢朝動漫圖片擴展閱讀:
漢代的藝術活動,繼承和發揚先秦多種形式藝術與技術的基礎,造形意識從萌芽逐漸趨於成熟;西域與佛教外來藝術的傳入,更豐富漢代繪畫與雕刻的題材與技法,表現出極高的原創性 。
無論陶兵馬俑、歌舞俑還是畫像石、畫像磚,工匠懂得雕刻這些作品的人、神、獸。工匠除了用特殊的藝術手法塑造和描畫古代著名人物、神仙妖魔和珍禽異獸,也能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當時生活中的達官貴人、文臣武將乃至工匠農夫。
書法:漢代的主要書寫文字為隸書,從泰代隸書發展而來。「隸書」又稱「佐書 、「古隸 、「今隸」 、「八分書」 。隸書具有以下特色:一、隸書的最大特點是由直線構成,它不像小篆由相互連接的圓轉,有時又有逆向書寫的線條組成,而是由散開而平直方折的筆畫構成,凡逆筆都變為順筆,書寫起來不僅順手,而且快速。
二、筆畫難以呈現具體的形象,古文字象形的特質從此消失,而且形體多已不合六書原則。三、漢字發展至隸書已經徹底「符號化」。隸書對大、小篆加以省略、簡化,結構單純許多,就是做為日常生活書寫工頁,不啻為一大進步。
另外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主流,漢代時期,隸書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隸書的出現奠定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書法。隸書經過兩漢的發展後,又發展出另一種字體「楷書」,最後成熟於唐代。
⑸ 漢朝的龍旗
莫非是這個?
⑹ 求圖片:黑色漢朝服飾動漫圖片
沒有找到全黑的,這樣行么?
⑺ 漢朝時期的武器
1、槍
槍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似,柄長於刃,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四大名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
槍長而鋒利尖銳,使用靈便,槍頭刃可刺可斬,可刺穿盔甲;槍桿抓住,可格擋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擲殺敵,威力比棍棒類鈍器強。武將可騎戰馬沖鋒刺敵,或下馬步戰。
⑻ 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只有漢朝是強盛滅亡
歷朝歷代都是以弱滅亡,為啥只有漢朝是強盛滅亡?
強盛而亡國並不奇怪。
先看兩句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雖大,好戰必亡。
說漢朝因強盛而亡國,原因就大概出於後一句。
在中國歷史上,打仗真正的困擾,倒還真不是軍事,而是後勤。
比如漢朝,首先說糧食,當時沒有袁隆平,種子質量不好,沒有化肥農葯,所以產量低。為了應對戰爭所需,就要許多農民去種地。還要看天吃飯,如果老天不保佑,就收成不好。
好不容易把糧食收齊了,你也不用得意。運送糧食又特別麻煩。根據史料記載,路上的損耗特別大,又容易被敵人搶劫,加上運輸的人要吃,真正到前線的糧食百不餘一。所在東漢在西域都護府只能保持二千人的隊伍。
打仗還需要其它東西,比如,戰馬,軍衣,馬料,葯品等。
每打一場,就要准備物資好幾年。
所以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把全國經濟打垮了。年輕人死的死,傷的傷。沒死的人也沒飯吃,商人和手工業者被徵收重稅,日子也不好過。晚年的漢武帝看到這一切時,就下了輪台詔書,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罪已詔,把這一切的責任算到自己頭上。
也就是說漢朝從建國到漢武帝時,近百年的積累,讓漢武給打沒了,漢朝從此轉生為衰,江河日下。
可以說,是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拖垮了漢朝經濟。
我們看看明朝是如何處理與北部少數民族戰爭的。
許多朝內的文官天天站在政治正確的立場上喊打喊殺,反正他們又不上戰場,不會死。說不對北方少數民族開戰,就是滅明朝中央志氣,是要被人罵的,這責任擔不起。
但明朝中的明事理的大臣,都會置之不理。
因為少數民族是部落制度,因而部落之間關系往往不和,只要挑撥離間,他們就會打起來。明朝官兵在中間邊打邊拉,就基本擺平了。
如果開戰,就會逼他們團結起來。就算能打勝,也統治不了他們的地盤,他們還會卷土重來。最重要的戰爭支出太大,容易把國家經濟拖垮。
少數民族在正常情況下,最多把邊境線上的地方搶沒了,只是局部地區問題。
如果因為一場戰爭,把國家經濟拖垮了,就有可能會亡國。
況且如果打敗了,後果更嚴重。
而且,漢朝分兩段,西漢和東漢,漢朝亡了兩次,原因不盡相同。
西漢亡於外戚專權和皇家絕嗣。
漢武帝總共就6給兒子,死前自己處理掉3個,漢昭帝死後幸好有霍光專權選了還不錯的漢宣帝劉病已。劉病已的兒媳婦王政君活了83歲,她哥哥王鳳,她侄兒王莽先後執政,成帝玩女人絕後,哀帝,平帝也絕後,天下人對劉家失望透頂,集體要求王莽自己當皇帝。
如果霍光願意,他也有機會篡權的。
西漢滅亡過程中,沒見到哪裡很強。
東漢不一樣,劉秀稱帝後就是柔術治國,不抑制豪強。於是各州、郡,大家族各立門戶,自練私兵。在劉家連續出現很多幼兒皇帝時,地方豪強就開始離心離德。黃巾起義後,各地更是名正言順自己練兵保家割據,所以東漢都沒堅持200年,實際上到150多年開始,就名存實亡了。
對比唐朝,幾乎一樣的現象是放權給地方,干弱支強,唐玄宗在位期間各節度使未為大唐開疆拓土,唐朝達到極盛,很快安史之亂後,唐朝名存實亡,藩鎮雖無力篡唐自立,卻不在聽唐朝號令。
所以,漢以強亡是中央對地方控制太弱造成的,本質上就是分裂,發揮了地方積極性。到宋以後,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國土一大,難免戰鬥力下降明顯。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路)
⑼ 漢朝疆域地圖圖片,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