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隸書曹全碑一字怎麼寫
曹全碑沒有一字。
Ⅱ 夢用隸書怎麼寫
夢字隸書寫法如下:
夢,也有夢想的意思。古人相信,做夢總要有原因的,王符就曾說「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認為做夢總有原因可尋。做夢的原因主要三:即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夢屬於靈魂醫學范疇,是由內外信使的剌激,引起大腦的一小部分神經細胞活動,表現為高層次靈魂的最低水平的意識狀態,當然,它也遵循生物體靈魂三定律,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覺察,也不能控制而已。夢是一種不自覺的虛擬意識。
Ⅲ 隸書 ‖ 圓潤飄逸 中斂外肆《曹全碑》~
《曹全碑》出自東漢,其外在感觀、書韻風格流暢飄逸、俊秀儒雅、不激不厲,沒有俗姿俗態,堪稱秀麗美潤之典範,其內在表現出的柔態裹剛、剛寓柔中的形態氣質,是初學者很好的學習範本。
《曹全碑》我認為所有的書法中,它的用筆是最為簡單的,也是最為好寫的,但正因為他好寫,反而不太容易讓人把握。如果把這個字帖比做一個人的話,那麼《曹全碑》就像一個還未出閣的大家閨秀,《乙瑛碑》就像一個年近中旬的壯漢,《張遷碑》則是垂垂老矣,隨心所欲不逾矩的一個老者。《曹全碑》內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曹全這人是漢初名將。
慢慢了解曹全碑,然後通臨。
Ⅳ 曹全碑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曹全碑》全稱 漢郃陽令曹全碑 ,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現藏西安碑林。文中記述了曹全的家世及生平 事跡 ,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曹全碑 隸書書法 作品欣賞,希望你們喜歡。
曹全碑隸書 書法作品欣賞
曹全碑隸書書法作品欣賞1
曹全碑隸書書法作品欣賞2
曹全碑隸書書法作品欣賞3
曹全碑隸書書法作品欣賞4
曹全碑隸書書法作品欣賞5
《曹全碑》譯文
曹君諱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縣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發,乘執掌乾坤之機,滅掉殷商,功勛既定,福袛和官祿應該分享,於是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國,這是以曹為姓氏的開始。秦末漢漢之際,(曹全的先祖)曹參輔佐王室(劉邦)。漢武帝(世宗)擴充疆土,將其子孫遷徙於古雍州近郊,分別住在扶風和安定、武都、隴西、敦煌等地。(曹氏)後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舉孝
廉、歷任武威長史,巴郡朐忍縣令和張掖居延都郡的都尉。其曾祖名述。舉孝廉,任謁者、金城長史、夏陽縣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其祖父名鳳。曾舉孝廉。任張掖屬國都尉丞,又任右扶風隃糜侯國之相。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有政績曾得天子獎勵)。其父名琫,少年時即州郡聞名,可惜不幸早逝。所以其地位不能與其德相符。
君(曹全) 兒童 時期就好學習,他能鑒別(非常難懂的)讖諱經學,他無書不看,並能綜合貫通。孝敬前輩的觀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養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繼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預測,父母的遺志,他能繼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禮儀都十分周全。所以鄉人有 諺語 說:“曹景完重親情,到了以此為樂的程度。”他的道德和美名,會歷代相傳,永不隕沒。
到他從政以後,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齊,其鯁直不讓史魚。他多次擔任一郡的重要職務,如曾任上計掾史(晉京獻計),又到涼州,任治中、別駕等職,所到之處,皆能綱紀鮮明、尊卑有序。至其擔任郡守等職,能彈彈劾枉法者,糾正邪惡事,能使貪暴者革面洗心,同僚們都佩服其德行,其聲威震懾四方。
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他被舉薦為孝廉。授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當時疏勒國國王和德,是弒了其父才得到王位的。他不向中央貢稅述職,於是(曹全)興師問罪。他能像吳起那樣為士兵吮毒、有酒大家分享。他在攻城和野戰之中,謀略如泉涌,威猛不減諸甲兵,將疏勒王和德當面活捉處死。當他率軍旅凱旋還師時,諸國無不遣使送禮,數日達到二百多萬,他全交公並登記賬冊。
後遷右扶風郡之槐里縣為縣令。時遇胞弟病故,辭官回家,又遇黨錮之變,就在家隱居了七年,至光和六年,又重被推舉為孝廉。七年叄月,被任命為郎中、酒泉郡祿福縣縣長。妖賊張角,在幽州(河北)冀州(河南)一帶起兵,兗、豫、荊、楊諸州同時響應。而本縣農民郭家等也起來造反,他們焚燒城中官署,萬民都受到騷擾,人人不得安寧,多郡(三郡)同時告急,特急的情報頻頻傳來。那時聖主(皇上)征詢臣僚的意見,群僚都說:問君(曹全)吧!他遂被任命為郃陽縣令,(他一到任)就撲滅戰後的余火、清除殘余的亂者,以收斬草除根之效。接著他又訪問本縣之三老商量。他攜同當地俊傑王敞、王畢等人,體恤民眾的急需,慰問年老之人,撫育鰥寡孤獨。還以自家之錢買來米糧,贈送體弱多病和盲目之人。
其大女兒桃婓等,配好治刀傷的“神明膏”,親自送到離城很遠的亭舍。其下屬王宰、程橫等人,送給傷病者,大多都被治癒。(曹全)的惠政美名,傳播得比郵差送信還快。百姓們抱著孩子、背著東西,紛紛返回故里。房屋得以修繕,商店排列整齊,雖是風雨時節(社會極不安定),糧食亦得豐收。種田的農民和織布的婦女,還有手工業者,無不感恩戴德。本縣在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曾遭受白茅谷水災,水害退於戊戌、己亥之閑,那時興造了城郭。
自此(水災)以後,當地舊民和紳士,均未得官位(或官位不高)。曹君憐憫縉紳們不幸的遭遇,開啟了南寺之門,使西嶽華山赫然在目。他廣聽民意,開明治事。使學人如李儒、欒規、程寅等人,都獲得了相應的“爵位”,。又擴充了相應的官舍和各曹(具體辦事機構)廊閣等建築,就是用以朝見和行揖讓之禮的階梯也得以修整。其費用不讓民眾出納,施工也不侵佔農時。
下屬門下吏王敞、錄事王畢、主簿王歷,戶曹秦尚、功曹史王顓等人,大家羨慕奚斯之作《魯頌》,考查了曹氏德政之美,故共同刻石以紀其功。其辭為:美哉君曹,德義明彰。恭奉朝廷,出征“鬼方”。威烈遠布,撫慰八荒。軍旅凱旋,槐里為。兄弟情深,歸里奔喪。可嘆“逆賊”焚燒城池,特受重任,收拾殘局。剪除不臣,安定黎民。修繕官寺,大開南門,門闕崴峨,華岳如臨。人和政通,萬民沾惠。官吏稱頌,衣食足豐。君應高升,功同三公。
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申朔)二十一日丙辰造碑
Ⅳ 急求隸書作品,曹全碑的.十個字以內,要圖片啊..
曹全碑
開放分類: 文物、國寶、隸書、西安碑林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出土,現在西安碑林。內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萬經評此碑:「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曹全碑(國寶級文物)
漢中平二年(公元 185)
高272厘米,寬95厘米
明萬曆初合陽縣莘里村出土, 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隸書也叫「隸字」、「左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朝衛恆的《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就是說,隸書本來只是小篆的一種簡率快速寫法,到了漢朝,經過加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秦隸也叫「古隸」,同小篆相差不很遠:漢隸也叫「今隸」,其筆勢、結構都與小篆不同。漢隸西漢與東漢也有較大的區別,西漢的隸體筆畫比秦隸簡省,但尚無波磔(捺筆挑勢);至東漢時,始有波捺,後人又叫「八分」。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志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東漢《曹全碑》,可謂是隸書的代表,漢碑中的精品。
「曹全碑」全稱為《合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明萬曆初年在合陽縣(今陝西合陽)萃里村出土。此碑為豎方形,高 273厘米,寬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陝西的情況,也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斗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此碑石黑明如塗油脂,光可鑒人,書體是用隸書寫成。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此碑碑石精細,碑身完整,實為漢碑、漢隸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
題名: 曹全碑
主題關鍵詞: 金石拓片
圖片
Image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額佚失不存。出土時字劃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後,中有斷裂,今則缺滅之字更多,但漢碑中少有較此完好者。出土後移存郃陽縣孔廟東門內,西向。1965年移置陝西省博物館碑林第三室。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損本。碑高253厘米,寬123厘米。割裱本,內框高25厘米,寬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寬16厘米,計21開。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編》載為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五行;四列《金石萃編》載為十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碑文主敘曹全為弟分憂,棄官還鄉,又遇禁綱,於家隱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祿福長等身世,從側面反映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涌,聲勢浩盪。碑文銘辭三行,三字為句,空三行書年月一行,在碑陽正文末。碑陰刻立碑題名者的題名,有處士、縣三老、鄉三老、門下祭酒、門下議掾、督郵、將軍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剛等舊藏之明拓「悉」字未損本。朱彝尊,清朝學者,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博學多才,尤工於詞,為清代大家。翁方剛,字正三,號覃溪,清朝學者,精於經學考據,又擅長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考證精審。外題簽為梁啟超題「朱竹垞舊藏本曹全碑,今歸飲冰室。己丑正月題」,內題簽為翁方綱題「曹全碑曝書亭藏本」,並鈐「覃豀鑒藏」朱文長方印。」朱彝尊、翁方綱、梁啟超遞藏,有梁啟超、翁方綱題跋,趙懷玉札,李彥章觀款。鈐有「彝齋」、「啟超」、「梁」、「 竹垞」、「子孫後世家傳之寶」、「翁方綱」、「漢籌之印」、「文淵閣校理翁方綱藏」、「蘇齋金石文」、「容齋清玩」、「飲冰室藏」、「葉志詵審定記」、「東卿過眼」、「朱彝尊印」、「李彥章印」等印。此本為首行「秉乾之機」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損。
碑版字體勻整秀麗,分縱橫行,體態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驟,洵神品也」。人們譽它象「風流自賞的三河少年,文雅可愛的蘭閨玉女」,是漢隸中用圓筆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在現有漢碑中,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雖不為精善,但較之當時所拓,神理渾淪可愛。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記述曹全之生平、功績,以及世系外,並記載了漢代以張角為首發動的農民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可作為訂正歷史之參考。此碑文多別字,故後人疑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漢人所不能。
茲選照三開,既碑文首一開、「『悉』字未損」一開以及碑文末一開。參考資料:曹全碑 網路
Ⅵ 漢隸曹全碑寫中國夢三個字怎麼寫
中國[漢儀曹隸繁]夢[方正字跡-邢體隸二繁體]
============================================
您的問題,我的回答,感謝有這樣的交集
閣下的滿意,閣下的採納,將是我堅持網路答題的動力
Ⅶ 曹全碑隸書書法創作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曹全碑隸書書法創作,希望你們喜歡。
曹全碑隸書書法創作欣賞:
曹全碑隸書書法創作5
曹全碑隸書:
也叫“隸字”、“左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朝衛恆的《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就是說,隸書本來只是小篆的一種簡率快速寫法,到了漢朝,經過加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秦隸也叫“古隸”,同小篆相差不很遠:漢隸也叫“今隸”,其筆勢、結構都與小篆不同。
漢隸西漢與東漢也有較大的區別,西漢的隸體筆畫比秦隸簡省,但尚無波磔(捺筆挑勢);至東漢時,始有波捺,後人又叫“八分”。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志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東漢《曹全碑》,可謂是隸書的代表,漢碑中的精品。“曹全碑”全稱為《合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鐫立。明萬曆初年在合陽縣(今陝西合陽)萃里村出土。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陝西的情況,也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斗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此碑石黑明如塗油脂,光可鑒人,書體是用隸書寫成。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此碑碑石精細,碑身完整,實為漢碑、漢隸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該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漢隸中此碑獨樹一幟,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字跡娟秀清麗,結體扁平勻稱,舒展超逸,風致翩翩,筆畫正行,長短兼備,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實為漢隸中的奇葩。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於世,因此歷來為書家所重。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孫承漢評其書雲:“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興《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至寶也。
Ⅷ 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
漢隸《曹全碑》是隸體書法碑帖中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自明代萬曆初年出土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視 ,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與獨具的風格個性吸引著歷代書法工作者和 愛好 者 ,也對中國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成為學習隸書的最佳範本。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希望你們喜歡。
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欣賞
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1
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2
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3
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4
曹全碑隸書古詩書法5
如何學習隸書
漢代留存下來的大量漢碑,在書法風格上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面貌。清代書法家王澍就說過:“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指出了漢碑在書法風格上的多樣性。
西漢的碑刻不多,隸書碑刻有《楊量買山地記》、《五鳳刻石》、《麃孝禹刻石》、《菜子侯刻石》、《霍去病墓石刻字》中的隸字。西漢碑刻隸書,較多地受了篆書的影響,篆意很濃,筆畫少有俯仰之勢,是向成熟隸書過渡的形態,有方勁古拙和質朴渾厚的風格。東漢的碑刻隸書已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東漢碑刻隸書之美堪稱一絕。漢碑的風格大致可分為:其中屬於遒麗秀美一類的有:《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駿發疏展一類的有:《孔宙碑》、《韓仁銘》、《朝侯小子殘石》;茂密雄渾一類的有:《鮮於璜碑》、《郙閣頌》、《張遷碑》;古樸稚拙一類的有:《西峽頌》、《諱三老忌 日記 》、《安陽殘石》;端莊典雅一類的有:《華山碑》、《尹宙碑》、《王舍人碑》;豐腴厚重一類的有:《衡方碑》、《魯峻碑》、《校官碑》;剛健勁拔一類的有:《禮器碑》、《鄭固碑》、《張景碑》;奇肆放縱一類的有:《石門頌》、《楊淮表紀》、《馮煥闕》;平正規整一類的有:《趙寬碑》、《熹平石經》、《尚博殘碑》;高古超逸一類的有:《開通褒斜道刻石》、《梁祠畫像榜題》、《劉平國刻石》。上述歸納了十種類型,每種類型舉出了有代表性的三件漢碑。其實是很難做到全面和准確的。對於“每碑各出一奇”的漢碑說來,這樣歸類也難免有些牽強。對於隸書的愛好者說來,在結構和運筆極盡變化、風格多樣的漢碑面前,只能自己去心領神會了。
隸書的主要特點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隸書是小篆的省易寫法,正如西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所說:“隸書者,篆之捷也。”隸書的捷是改篆書圓轉的筆畫為方折,變弧線為直線,並截斷了篆書的筆畫,行筆中有停頓和換筆。這些原因造成了隸書方正的體勢,為方塊形的漢字奠定了基礎。隸書還由於點畫俯仰呼應的產生和波勢挑法的確立,產生出了一波三折、蠶頭雁尾的橫和分張外拓的撇捺,成為隸書最有特徵的筆畫。隸書由篆書的縱勢逐漸轉向橫勢;形成了中宮緊密,重心偏低,字形寬扁的特點。在隸書對篆書的簡化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訛變,造成隸書一個字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寫法,這種現象稱為異構。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異構豐富了字形的變化。在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中,隸書既有篆隸嬗變的痕跡,也受到了漢代 草書 的影響,還出現了楷書的萌芽,所以在結體和用筆上篆韻、草情、楷法都可以在漢碑中見到。
漢碑隸書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字最初經過書丹時是用筆寫出,然後再由石工鐫刻。即使是技藝十分精湛的石工,也不可能將原來的筆意完全表現出來。所以漢碑隸書的點畫都有含蓄凝重之感,不像墨跡上的字筆畫那樣纖巧,筆鋒的使轉那樣清晰。漢碑由於年代久遠,因剝蝕而產生的特殊效果,形成了漢碑隸書獨有的韻味。可是作為學習漢碑的人,還是應當透過刀鋒見筆鋒,探求其內在的運筆技巧和藝術風味。
隸書的臨摹和創作
初學隸書,首先要在數量眾多、風格各異的漢碑中先選擇一種來入手臨習。選帖的標準是,書法應規入矩,平正端嚴,存字較多,字口清晰,筆法完備的漢碑,如《史晨》、(乙漠》、《華山》、《曹全》諸碑,當然選帖也要根據每個人的筆性和喜好來加以取捨。字帖最好用初拓本,因初拓本較好的保留了原碑書法的豐神。在好拓本不易得的情況下,可用影印本。
選好帖後,就可以開始臨帖了。學習書法主要採用鉤、摹、臨三種 方法 。鉤是以透明的紙復在字帖上,把映出的字用很細的筆畫鉤出字形的輪廓,然後再用墨填。不填墨的稱為雙鉤。摹,也是用透明的紙復在字帖上,按照映出的字形,摹寫其筆畫和位置。臨,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對照字帖上的字,細心觀察和領會字的點畫形態,結體特點和運筆方法,細心仿照寫出。用鉤的方法繁瑣費事,摹和臨也各有利弊,如姜白石《續書譜》就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蓋臨書經意而摹書不經意之故也。”所以臨寫的方法多為人取。
臨寫之前,還應多讀帖,所謂讀帖,就是打開字帖,認真觀賞,注意字帖上每個字的筆順、筆意點畫和結構特徵,乃至神韻。養成了讀帖的習慣,還可為背臨即不對照字帖,用記憶的方法寫帖上的字打好基礎。
選定一種字帖後,要臨寫一個時期,能做到臨寫的字與原帖字體形態及點畫氣勢相象就可以了,並非要一一無差才可。總之,既不要見異思遷,也不可一成不變。有了一定的根基,多換幾種帖來寫,對筆法、結構就掌握得多些,還會避免專臨一帖,跳不出去和過於甜熟的弊端。
在臨寫練習過程中還有幾點要加以注意:臨寫時不要貪多,每次臨寫幾個字就可以。往往一次寫幾十個字,卻一無所得,精意地臨寫幾個字,反而會有收獲。臨寫的字最好比原帖上的字大,這樣會使筆勢展開,也易見骨力,一般漢碑上有些字殘損或漫漶,字形不完整,筆意不明顯的可以不臨,甚至有些結構不美觀的字也可以不臨。
隸書從發展到嬗變、升華,已是有了定型的書體。對其加以變革和創新,都相當困難,這就更需要每一個學習隸書者要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我們應該盡可能對古今各種優秀的隸書作品反復觀賞,提高欣賞能力,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書法之外的藝術也須學習和借鑒,這有助於豐富我們的學識和提高創造能力。
Ⅸ 青春夢中國夢用隸書曹全碑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