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牌圖片108張怎麼認牌
1、福、祿、壽、喜、財,如下圖所示:
Ⅱ 張果老的那頭驢為什麼變成了紙驢
至於張果老的那頭驢為什麼就變成了紙驢?
傳說,張果老騎著毛驢一路傳經,尋仙覓道。一日來到羅川華山西面的溝口時,只見蔥郁茂密的山坡下,竹林桃花中有一座紅磚綠瓦的寺院,經打聽得知寺里住著72個魯莽和尚,靠耕種幾畝廟產田和微薄的香火錢度日。於是他在隔澗的山坡上覓一個石洞住了下來。
當寺院開飯的鍾聲響了。張果老騎上毛驢渡過澗溪,來到寺院門前,老和尚將他迎進禪房,端上兩碟素菜、一碗稀粥讓他充飢。張果老吃完飯,連個謝字都沒說,騎毛驢又回了山洞。
就這樣一連數天,鍾響則到,飯後便去。那些小和尚都很生氣。於是想了一個辦法:開飯時不再敲鍾而改成敲木魚。可張果老一如既往,從無差錯。無論怎樣都擋不住張果老來寺廟吃飯,後來和尚們急了就對他的驢下了毒手。
這天張果老又來吃飯,吃完飯一出門不見了毛驢,地上只有一張血淋淋的驢皮。這幫和尚把驢殺了,張果老見狀並未發怒,反而笑著對眾和尚點頭,然後用手在驢皮的腦門上一拍說聲:「起來」,忽然驢皮變成一匹活驢站了起來,他仍舊倒騎毛驢走了,和尚們看得都傻眼了。
據說張果老回到石洞後把驢皮剁成小塊,撒向子午嶺,於是就變成漫山遍野的樹林。他卻畫了一張紙驢用。這紙驢比真驢更得心應手日行千里,馱著張果老雲游四方去了。
其實流傳的張果老的著述和參與編輯的著述有:《氣訣》,《休糧服氣法》,《陰符經太無傳》,《陰符經辨命論》,《神仙得道靈葯經》,《罔象成名圖》,《陰符經注》,《道體論》,《太上九要心印妙經》,《雲笈七簽》。其中全唐文卷59有《張果先生服氣法》,《內丹秘訣》收《金虎白龍詩》《全唐文》卷923收《道體論序》、《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序》,《正統道藏》收其《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光看這些書名和被編輯收入的著述,依然了得。
八仙的傳說其實是古代漢族神話,既然是傳說就一定有後人給神化了的東西。可以說張果老這位老仙人是個奇才,也可以說是個文學大家,至於他仙到什麼成度以及他的毛驢的傳說那是無從考證啦。
Ⅲ 元初著名畫家、水利學家任仁發所畫的《張果見明皇圖》描繪了怎樣的故事場景
傳說會種種法術的八仙之一——張果老,隱居在恆州(今山西大同)條山,常往來汾、晉間。騎一頭白驢,日行數萬里(瞎吹呼),好吹牛,說大話,自言數百歲。唐太宗、高宗累征之不起。武則天召之出山,佯死於妒女廟前,武則天以為他真的死了,後來聽說有人在恆州山中又見到他。據說他所騎的小白驢,休息的時候可以折疊裝在一個小箱子里,乘時用水噴之則還原成驢。開元二十三年(735),玄宗遣通事舍人裴晤,馳驛於橫州迎之,張果見到裴晤氣絕而死;裴晤乃焚香啟請,宣天子求道之意,俄傾漸蘇。晤不敢逼,馳還奏之。玄宗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著有玄宗御印的請柬迎接張果,這次他才隨徐來到東都洛陽,玄宗把他安排在集賢院,好生招待。第二天,玄宗派人用小轎把張果抬進宮,備加禮敬。玄宗見到張果,從容謂曰,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什麼齒、發也衰老?張果回答道,年齡到了,會道術也不管用,真令人慚愧。今若將齒、發盡去之,豈不更好。說完將鬢發全拔去,牙齒全敲掉,滿口流血,玄宗大驚失色,命人攙扶張果回屋休息。一會召之,張果青發皓齒,愈於壯年。玄宗留之內殿,賜之酒。張果推辭說,山臣飲不過三升,有一弟子,飲可一斗。玄宗聞之喜,令召之。張果口中念念有詞,立刻有一小道士自殿檐飛下,年可十六七,美姿容,旨趣雅淡,參拜玄宗,言詞清爽,禮貌臻備。玄宗命坐,張果說,弟子常侍立於側未宜賜坐,玄宗目之愈喜。遂賜之酒,飲及一斗,不辭;這時張果有點著急,對玄宗說,不可更賜,過度必有所失,致龍顏一笑耳。玄宗又逼賜之,酒忽從小道士頭頂湧出,冠子落地變成一紙盒,紙盒一翻,從裡面跑出一頭小毛驢,向著玄宗跑過去,玄宗及嬪御皆驚笑。仔細一看,小道士不見了,只見一金盒在地,與集賢院里的金盒一模一樣。
這里展示的是元初著名畫家、水利學家任仁發所畫的《張果見明皇圖》,描繪的正是張果召來小道士,飲酒過量,酒沖冠子落地,變出小毛驢,小毛驢跑向玄宗,引起玄宗及嬪御驚笑的場面。玄宗坐龍椅上,驚視跑過來的小毛驢;對面張果開懷大笑,嬪御們也拍手驚笑,場面十分熱烈。情節有趣,刻畫細致。
Ⅳ 張果老究竟是什麼樣的神仙
任伯年畫張果老張果,隱居在恆州條山,經常往來於汾、晉之間。當時的人傳說他有長壽的秘術。老年人講:「我是兒童的時候見過他,他自己說已經幾百歲了。」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徵召他,他全不答應。武則天叫他出山,他裝死在妒女廟前。當時正是大熱天,屍體不一會兒便臭爛生蛆。武則天聽說之後,相信他死了。後來有人在恆州山中又見到了他。張果經常騎著一頭白驢,一天走幾萬里。休息的時候就把驢疊起來,就像紙那麼厚,放到衣箱中。要騎的時候就用水噴一下,它就又變成活驢了。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派通事舍人裴晤騎馬到恆州迎接張果,張果在裴晤面前氣絕而死。裴晤就燒香請他起來,向他述說天子求道的誠意。不多時他漸漸醒了。裴晤不敢強迫他,馳馬回來向皇上報告。皇上就讓中書舍人徐嶠帶著皇帝蓋有玉璽圖章的信去迎接他。張果跟著徐嶠來到東都。徐嶠把他安置在集賢院,用轎子把他抬進宮中,對他非常尊敬。
張國老見唐明皇唐玄宗於是從容地對他說:「先生是成仙得道的人,為什麼牙齒頭發如此衰老呢?」張果說:「正是衰朽的年歲,沒什麼道術可以依靠,所以才這樣。這是很 難看的。現在如果把它全去掉,不是更難看嗎?」於是他在皇帝面前拔掉鬢發,打落牙齒,血從口中流出來。唐玄宗很吃驚,對他說:「先生先回屋休息休息,一會兒咱們再談。」過了一會兒召見他,他居然一頭黑發,滿口白牙,比壯年人還年輕。有一天,秘書監王迥質、太常少卿蕭華,曾經同時造訪他。當時唐玄宗想讓他娶公主,他還不知道。他忽然笑著對二人說:「娶公主做老婆,很可怕呀!」王 迥質和蕭華你看我,我看你,不明白他的話是什麼意思。不一會兒,有一位中使來到,對張果說:「皇上因為玉真公主從小喜歡道教,想要把她嫁給你。」張果大 笑,到底沒有接受詔令。王迥質和蕭華二人才明白他剛才那話的意思。這時候許多公卿都來拜訪他,有的人向他打聽世外的事,他總是詭詐地回答,常常說:「我是堯帝時丙子年生的人。當時人無法推測。」又說:「堯帝時我是侍中。」張果善長胎息術,可以累日不吃東西。吃飯的時候只喝美酒,服三黃丸。唐玄宗把他留在內殿,賜他美酒,他推辭說自己連二升也喝不了。他有一個弟子,能喝一斗。唐玄宗聽說之後很高興,讓人把這個弟子叫來。不大一會兒,一個小道士從大殿的屋檐上飛下來,年紀有十六七歲,姿容美麗,情致雅淡,上前來拜謁皇上。小道士言詞清爽,很有禮貌。唐玄宗讓他坐,張果說:「我這弟子常常站在我的身邊,不應該賜他坐位。」唐玄宗看過之後,更加喜歡這位小道士,就賜酒給他。小 道士喝夠一斗也沒有推辭,張果推辭說:「不能再賜了,喝多了一定會有過失的,那要讓皇上見笑了。」唐玄宗又硬逼小道士喝,酒忽然從小道士的頭頂上湧出來,帽子掉到地上,變成了一個酒盒子蓋兒。唐玄宗和嬪妃侍者都吃驚、大笑。一看,小道士已經不見了,只見一個金色酒盒子扣在地上。這個盒子正好是盛一斗的盒子。唐玄宗多次試驗張果的仙術,不能全部記下來。有一位叫夜光的法師善於查看鬼神。唐玄宗曾經把張果找來,讓張果坐在自己面前,而讓夜光法師看著張果。夜光來到唐玄宗面前奏道:「不知張果現在在哪,我願意去視察一番。」其實張果坐在皇帝面前好長時間了,夜光終於不能看見他。另外,有一個叫邢和璞的人,他有算命的法術。他每次給人算命,就把一些竹簽擺放在面前,不一會兒,已經能詳細地說出那人的姓名是什麼,是窮困還是顯達,是好還是壞,是短命還是長壽。他前後給一千多人算命,沒有不分析得很詳細的,唐玄宗感到驚奇已經好久了。等到唐玄宗讓他給張果算命,卻擺弄了老半天竹簽,意料枯竭,神色沮喪,到底不能確定張果的年齡。唐玄宗對中貴人高力士說:「我聽說成了神仙的人,寒冷和炎熱都不能使他的身體生病,外物不污染他的內心。現在的張果,善算的人算不出他的年齡,善視 鬼神的看不到他的形貌。神仙的行動是極迅速的,莫非他就是真正的神仙吧?然而我聽說喝了謹斟酒的人會死。如果他不是神仙,喝了這酒就一定會敗壞了他的身體。可以讓他喝這酒試試。」趕上天下大雪,冷得很厲害,唐玄宗就讓人把謹斟酒拿進來賜給張果。張果舉杯就喝。喝了三杯之後,醉醺醺地看著左右說:「這酒不是好味!」於是他就倒在地上睡了。一頓飯的時間他才醒,忽然拿起鏡子看他的牙齒。他的牙齒全都變得斑駁焦黑。他急忙讓侍童取來鐵如意,把牙齒打掉,收放到衣袋裡。他慢慢地解開衣帶,取出一帖葯來。這葯顏色微紅,光亮晶瑩。張果把葯敷到牙床上,接著再睡。睡一會兒忽然又醒,再拿鏡子自己看看,他的牙齒已經長出來了。這牙齒的堅硬光白, 比以前還強。唐玄宗這才相信他的神奇,對高力士說:「大概他是真正的神仙吧?」於是唐玄宗下詔書說:「恆州張果先生,是雲游世外的仙人。他的形跡先進高尚,他的 心進入深遠的冥冥之中,長久地把光榮和塵濁同樣看待,應召進宮來。卻不知道他有多大歲數,自己說是在羲皇以前的人。向他請教道術,他的道術完全達到極高深完滿的程度。現在就要舉行朝禮,於是申明這加恩特賜的任命,授他『銀青光祿大夫』之職。還賜號『通玄先生』。」不久,唐玄宗到咸陽打獵,打到一頭大鹿。這頭鹿與平常的鹿略有不同。廚師正要殺此鹿做菜,張果看見了,便說:「這是一頭仙鹿,它已經活了一千多年。 以前,漢武帝元狩五年的時候,我曾經跟從漢武帝在上林打獵,當時活捉了這頭鹿。然後又把它放了。」唐玄宗說:「鹿多了,時代又變換了,那頭鹿難道不能被獵 人打去?」張果說:「漢武帝放鹿的時候,把一塊銅牌放在鹿的左角下為記號。於是唐玄宗讓檢驗那鹿,果然找到一塊二寸長的銅牌,但文字已經殘損了。唐玄宗又對張果說:」元狩年是什麼年?到現在有多少年了?「張果說:」那一年是癸亥年,漢武帝開始開鑿昆明池。現在是甲戌年,已經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讓史官校對這段歷史,一點沒有差錯。唐玄宗更加驚奇。當時又有一個叫葉法善的道士,也善道術。唐玄宗問他道:」張果是什麼人?「他回答說:」我知道,但是我說完就得死,所以不敢說。如果陛下能脫去帽子,光著腳走路去救我,我就能活。「唐玄宗答應了他。葉法善說:」張果是混沌初分時的一隻白蝙蝠精。「說完,他七竅流血,僵卧在地上。唐玄宗急忙跑到張果那裡,脫去帽子和鞋子,自己說自己有罪。張果慢慢地說:」這小子口不嚴,不懲罰他,恐怕他壞了天地間的大事呢!「唐玄宗又哀求了好久,張果用水噴了葉法善的臉,葉法善當時就活了過來。這以後,張果多次說自己又老又病,請求回恆州去。唐玄宗派人把他送到恆州。天寶年初,唐玄宗又派人徵召張果,張果聽了之後,忽然死去。弟子們把他埋葬了。後來打開棺材一看,是一口空棺罷了。----------------------------------------------------------------原文:《太平廣記》卷三十 張果張果者,隱於恆州條山,常往來汾晉間。時人傳有長年秘術。耆老雲:「為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矣。」唐太宗、高宗累征之,不起。則天召之出山,佯死於妒女廟前。時方盛熱,須臾臭爛生蟲。聞於則天,信其死矣。後有人於恆州山中復見之。果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 以水噀之,還成驢矣。開元二十三年,玄宗遣通事舍人裴晤,馳驛於恆州迎之。果對晤氣絕而死。晤乃焚香啟請,宣天子求道之意。俄頃漸蘇。晤不敢逼,馳還奏之。乃命中書舍人徐嶠,齎璽書迎之。果隨嶠到東都,於集賢院安置。肩輿入宮,備加禮敬。玄宗因從容謂曰:「先生得道者也,何齒發之衰耶?」果曰:「衰朽之 歲,無道術可憑,故使之然,良足恥也;今若盡除,不猶愈乎。」因於御前拔去鬢發,擊落牙齒,流血溢口。玄宗甚驚,謂曰:「先生休舍,少選晤語。」俄頃召 之。青鬢皓齒,愈於壯年。一日,秘書監王迥質、太常少卿蕭華嘗同造焉。時玄宗欲令尚主,果未知之也,忽笑謂二人曰:「娶婦得公主,甚可畏也。」迥質與華相 顧,未諭其言。俄頃有中使至,謂果曰:「上以玉真公主早歲好道,欲降於先生。」果大笑,竟不承詔。二人方悟向來之言。是時公卿多往候謁。或問以方外之事,皆詭對之。每雲:「余是堯時丙子年人。」時莫能測也。又雲:「堯時為侍中。」善於胎息,累日不食,食時但進美酒及三黃丸。玄宗留之內殿,賜之酒。辭以山臣飲不過二升。有一弟子,飲可一斗。玄宗聞之喜,令召之。俄一小道士,自殿檐飛下,年可十六七,美姿容,旨趣雅淡。謁見上,言詞清爽,禮貌臻備。玄宗命坐。 果曰:「弟子常侍立於側,未宜賜坐。」玄宗目之愈喜,遂賜之酒,飲及一斗,不辭。果辭曰:「不可更賜,過度必有所失,致龍顏一笑耳。」玄宗又逼賜之。酒忽 從頂湧出,冠子落地,化為一榼(明抄本「榼」下有「蓋」字)。玄宗及嬪御皆驚笑,視之,已失道士矣。但見一金榼在地,覆之,榼盛一斗。驗之,乃集賢院中榼 也。累試仙術,不可窮紀。有師(「師」原作「歸」,據《新唐書·方技傳》改。)夜光者善視鬼,玄宗常召果坐於前,而敕夜光視之。夜光至御前奏曰:「不知張 果安在乎,願視察也。」而果在御前久矣,夜光年不能見。又有邢和璞者,有算術。每視人,則布籌於前。未幾,已能詳其名氏、窮遠(明抄本、許刻本「遠」作「達」。)、善惡、夭壽。前後所計算千數,未常不析其苛細。玄宗奇之久矣,及命算果,則運籌移時,意竭神沮,終不能定其甲子。玄宗謂中貴人高力士曰:「我 聞神仙之人,寒燠不能瘵其體,外物不能浼其中。今張果善算者莫得究其年,視鬼者莫得見其狀,神仙倏忽,豈非真者耶。然常聞謹斟飲之者死,若非仙人,必敗其質,可試以飲之。」會天大雪,寒甚,玄宗命進謹斟賜果。果遂舉飲,盡三卮,醺然有醉色,顧謂左右曰:「此酒非佳味也。」即偃而寢,食頃方寤。忽覽鏡視其 齒,皆斑然焦黑。遽命侍童取鐵如意,擊其齒盡,隨收於衣帶中,徐解衣,出葯一貼,色微紅光瑩,果以傅諸齒穴中,已而又寢,久之忽寤,再引鏡自視,其齒已生矣,其堅然光白,愈於前也。玄宗方信其靈異,謂力士曰:「得非真仙乎。」遂下詔曰:「恆州張果先生,遊方之外者也,跡先高尚,心入窅冥。久混光塵,應召趙 闕。莫知甲子之數,且謂羲皇上人。問以道樞,盡會宗極。今則將行朝禮,爰申寵命,可授銀青光祿大夫,仍賜號通玄先生。」未幾,玄宗狩於咸陽,獲一大鹿,稍 異常者。庖人方饌,果見之曰:「此仙鹿也,已滿千歲。昔漢武元狩五年,臣曾侍從,畋於上林。時生獲此鹿,既而放之。」玄宗曰:「鹿多矣,時遷代變,豈不為 獵者所獲乎?」果曰:「武帝舍鹿之時,以銅牌志於左角下。」遂命驗之,果獲銅牌二寸許,但文字凋暗耳。玄宗又謂果曰:「元狩是何甲子?至此凡幾年矣?」果曰:「是歲癸亥,武帝始開昆明池;今甲戌歲,八百五十二年矣。」玄宗命太史氏校其長歷,略無差焉。玄宗愈奇之。時又有道士葉法善,亦多術。玄宗問曰:「果何人耶?」答曰:「臣知之;然臣言訖即死,故不敢言。若陛下免冠跣足救,臣即得活。」玄宗許之。法善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言訖,七竅流血,僵仆於 地。玄宗遽詣果所,免冠跣足,自稱其罪。果徐曰:「此兒多口過,不謫之,恐敗天地間事耳。」玄宗復哀請久之。果以水噀其面,法善即時復生。其後果陳老病, 乞歸恆州。詔給驛送到恆州。天寶初,玄宗又遣徵召。果聞之,忽卒。弟子葬之。後發棺,空棺而已。
Ⅳ 八仙全傳張果老怎麼變成花龍
張果老為了成全八仙,讓花龍的元神進占,最終花龍以張果的面貌示人,成為八仙一員。
相關劇情:艷彩逃至海邊,玉帝聲音從天而降,喝問艷彩為何悔約,艷彩表示已懷了韓湘子骨肉,所以不想死,玉帝大怒,要押艷彩上天庭,龍王巨龍真身突然從海中竄出,搶走了艷彩。
韓湘子認定艷彩定是被龍王捉走,於是勇闖東海,要求龍王放人,龍王揚言,只要韓湘子能接他三招的話,便放了艷彩,韓湘子拚死與龍王相搏,結果還是輸了。眾仙正是擔心韓湘子下落之際,花龍出現,願意棄暗投明,因為龍王真的給龍魔操控,為了讓父皇脫離魔障,已是別無他法。
與此同時,土地出現,稱玉帝得知八仙已整全,遂命八仙克日回天庭復命。兩仙惆悵非常,因為韓湘子失蹤,試問如何回天庭復命,漢鍾離提議由張果冒充韓湘子,以濟燃眉之急。
八仙終於返回天庭復命,假冒的張果亦能瞞天過海,為免葯島的仙葯凋謝,玉帝命八仙克日起程,渡東海采葯,以救蒼生。眾仙返回凡間後,商量如何渡海,何曉雲終於忍不住說出在女蝸洞天所見,八仙渡海途中,賴以渡海的八卦會被龍王擊毀,八仙全被龍王殺死。
為了蒼生,眾仙決定無論如何也得一試,或許何曉雲看到的未來,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到了最後,一切會否極泰來。龍王以艷彩腹中塊肉迫韓湘子歸附,韓湘子為了艷彩,無奈答應。
(5)張果老圖片怎麼畫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唐末宋初,東海一帶,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兩位仙人漢鍾離(施羽飾)和鐵拐李(吳岱融飾)為拯救蒼生百姓,不約而遇,遂決定往東海之東的葯島采葯。然而卻與花龍太子大打出手,鐵拐李情急之下將花龍打成重傷。
東海龍王因此告上天庭,卻不滿玉帝裁決,誓言封鎖東海,不論仙凡兩界,無人可達東海之東的葯島。太白金星道出只有八仙俱全,方能安然過海。
玉帝遂遣漢鍾離和鐵拐李兩仙下凡,找尋尚未成仙的其餘六仙:韓湘子(郭晉安飾)、何仙姑(康華飾)、呂洞賓(何中華飾)、藍采和(毛林穎飾)、張果老(陳大偉飾)和曹國舅(朱海飛飾),合八仙之力,渡過東海,采葯以濟蒼生。
Ⅵ 張果老是誰
更多圖片(11張)
張果老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八仙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在漢族民間有廣泛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張果老(張果),本為邢州廣宗的道人,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是唐朝有名的煉丹家,養生家,還是個哲學家。「
Ⅶ 古人家中為何懸掛張果老畫像
張果老一般是送福增壽的象徵,特別是在傳說中,張果老有醫人性命的事跡。所以家有老人掛這位仙師的畫像是祝願增福添壽,無百病祟身的意思……
Ⅷ 張果老有什麼傳說
傳說(一)
張果老,名果,因年歲大,故稱張果老,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據史籍記載他是正寧人,張果老墓在正寧縣東七十里。
在正寧,流傳著張果老的很多傳奇故事。傳說張果老須眉皆白,常倒騎毛驢巡遊天下。他的毛驢一不吃草料,二不飲水,一到夜晚拍一下驢頭,那咻咻喘氣的驢子就倒在地上變成一張紙驢。張果老拉起折成幾折往懷里一揣,就睡了覺。第二天起來,掏出紙驢輕輕吹口氣,一匹活生生的驢子又站在面前。他拿起唱道情用的竹板又倒騎毛驢上路了。
張果老以前騎的並不是紙驢,而是一頭真驢。有一次,他騎著毛驢一路傳經,尋仙覓道。當走到羅川華山西面的溝口時,抬頭一看,只見蔥郁茂密的山坡下,一片桃林,數行修竹,煞是茂盛。一座紅磚綠瓦的寺院,掩映在竹林桃花中。張果老來到寺前,本想敲門進去,可一打聽,寺里住著72個魯莽和尚,靠耕種幾畝廟產田和微薄的香火錢度日。為了不礙誦經,他在隔澗的山坡上覓一個石洞住了下來。
紅日偏西時,寺院開飯的鍾聲響了。張果老騎上毛驢渡過澗溪,來到寺院門前。老和尚忙將他迎進禪房,接著端上兩碟素菜、一碗稀粥、一盤饃饃讓他充飢。張果老吃完飯,連個謝字都沒說,騎毛驢又回了山洞。
一天、兩天……天天如此,張果老鍾響則到,飯後便去。老和尚見此雖有點為難,但又感到都是出家人,自己有飯用,就得給老道吃。可是那些小和尚都很生氣。和尚們後來想了一個辦法:開飯時不再敲鍾而改成敲木魚。可張果老一如既往,從無差錯。於是和尚們憋不住了,有的說開飯時把門關了,有的說乾脆把他趕出華山溝口。你一言,我一語,又定下了一條妙計。
一天,張果老又來吃飯。飯後談論了半天經,出了門不見毛驢,地上只有一張血淋淋的驢皮。啊!這班和尚把驢殺了!張果老見狀並未發怒,反而笑著對眾和尚點頭,然後走到驢皮前,用手在驢皮的腦門上一拍,說聲「起來」,忽然驢皮變成一匹活驢站了起來,他仍舊倒騎毛驢走到澗溪邊,把手中的竹板一伸,一條平坦的木橋立即搭在小溪上,毛驢過了橋。和尚們見此個個都傻了眼。
張果老回到石洞後把驢皮剁成小塊,撒向子午嶺,於是就變成漫山遍野的樹林。他卻畫了一張紙驢用。這紙驢比真驢更得心應手,日行千里,又「得得得」地馱著張果老雲游四方去了。
傳說(二)
淮濱縣張庄集,傳說是張果老的故鄉。張庄集原名又叫張果城,張果老成仙後曾一度改名為仙庄集。提起張果老成仙以及他為什麼要倒騎驢的事兒,這里還有一段傳說呢。
張果老本是窮苦人出身,常年以趕驢馱腳幫人運貨為生,每天風里來,雨里去,日子過得很是艱難。這天,他趕著小毛驢,一大早就上路了。中午時分,他正走到一座破廟前,只見荒坡野廟,一副破敗凄涼的景象,廟內空無一人,只剩下兩間破瓦房。往常,張果老每路過這里,總要歇歇腳,啃上幾口乾饃,睡上個把時辰的覺,也算尋了個痛快。這天,張果老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他摸摸干糧袋,還是早上捨不得吃的那一塊大餅,現時要把這塊大餅吃下去倒也容易,可晚上吃什麼呢?他牙一咬,心一橫,對著驢兒甩了一個響鞭,乾脆三頓作一頓,待把貨物運到地方再說!他剛要邁步,突然一陣清風刮來,聞到了一股異常的香味,這時腹中空空,飢腸轆轆的張果老不禁喝住了毛驢,停下腳來。」張果老將毛驢掛在廟門前的一棵小樹上,推開虛掩著的廟門,走了進去。
進得廟門,張果老一下愣住了:一向無人的破廟里,竟然支了口大鍋。那灶堂正架著劈柴,鍋的四周煙騰火燎地冒著大氣。張果老疑惑不定,忙掀開鍋蓋一看,好傢伙,你道鍋里是什麼?原來是燉得滾爛的一鍋肥肉。鍋蓋剛一打開,那滿鍋的香氣,一個勁兒他在朝他鼻子里鑽!是誰有肉不在家吃,偏偏拿到廟里煮呢?張果老越想越感到奇怪,四下瞧瞧,再出門望望,還是沒人。張果老碰上了這么個好運氣,還會輕易放過,飽嘗一口湯,味道出奇的美,也分不出鍋里到底煮的是什麼肉,反正是他從來沒吃過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從門外的小樹上掰了根樹枝當筷子吃將起來。
原來離這座廟不遠處,有一座學館,裡面有一個性情孤僻古怪的教書先生。他平生無別的嗜好,只專一修身養性,以求升天成仙。說來也巧,這天,他從一個學生的口裡得了一個信兒,說是在離學館不遠的一個大荒坡地里,經常有一個光屁股小孩出來要玩,這孩子個子很矮很矮,卻長得白白胖胖。學生以為稀奇,不知是誰家的孩兒,整天在那裡玩也不回家。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暗喜,他斷定這是一支成了精的何首烏。他早就聽人說過,何首烏在地下生長千年以後,就會變成人形,出來走動,誰能吃到這種何首烏的肉,誰就可以超凡成仙。他早就夢想得到這樣一種寶貝,不料卻應在今天。他買來了一斤紅絲線和一根綉花針,把絲線的一頭穿在針上交學生帶著,讓學失設法把針扎在那個光屁股小孩兒的身上。學生聽老師的話,果真這樣做了。於是,先生就順著紅絲線一直找到了這種東西生長的地方,剛好,就在張果老經常路過的那座廟後面的地里。先生趁著沒人的時刻,悄悄地挖了起來,挖了很深很深,直到把紅絲線挖完,才挖出了一隻長得肥肥胖胖的何首烏。先生想帶回家,又怕被人遇見,想來想去,不如就在破廟里支個鍋,人不知鬼不覺地獨個吃了完事。沒想到在他煮熟了何首烏,回去拿碗筷的時候,前庄卻來了一個朋友,說是家裡辦喜事,要請他去幫忙寫副對聯,不等他答應,朋友就死拉硬執地把他拖走了.他匆忙寫完了對聯,就要告辭,朋友又死活非留他在家裡喝幾杯不可。就這樣,時間一拖再拖,燉得爛熟的一鍋仙肉仙湯卻沒能上口。
那何首烏個大肉多,張果老吃了個痛快也沒吃完。這時,他的小毛驢在院外又踢又叫,他這才想起小毛驢還餓著肚子,於是連鍋帶湯一起端了出來,讓驢兒也喝個夠。最後還剩下一點湯,他順手撥到了牆頭上。
張果老吃罷肉,喝罷湯,打了個飽嗝,心中美滋滋的,正要坐下來抽袋煙運運氣,卻一眼看見有個人慌慌張張地朝這邊走來。「不好,八成這鍋內是他飩的!」他慌忙起身,解開驢繩,屁股一抬倒坐在驢背上。「得兒——嘟!」接著一個響鞭,驢兒四蹄踏踏飛快地跑起來。誰知就在這緊追快跑之中,仙物生效,那驢兒也因喝了仙湯,四蹄早已離開了地面,騰雲駕霧地飛了起來。張果老倒騎在小毛驢上,只覺身輕似飄,越飛越遠,越升越高,破廟和那個追來的人早已看不見了。
傳說,那被張果老用來當筷子吃何首烏的樹枝幹,竟然落地生根,長成參天大樹,被當地人稱作「果老樹」。那一堵被張果老用肉湯潑過的牆頭,竟然如銅牆鐵壁一般,經世不倒。後來,人們就把這座破廟加以整修,改建成「果老廟」,把這堵牆立為「果老碑」,並在上面題詩刻文,表達對張果老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