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備工具/原料:綉花針、水、碗或者杯子、磁鐵、筆
步驟一、准備好製作簡易指南針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見下圖所示:
❷ 遠古人怎麼做針的 古針的製作過程
針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在遠古的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使用的是骨針和石針。
骨針的樣式如圖:
相比較而言,骨針明顯要比石針細很多,但骨針與石針的製作過程基本一致,它們的製作過程如下:
1、選取堅硬細長的骨頭/石頭。
2、將細長的骨頭/石頭一端用粗糙的石塊打磨成尖銳狀,另一端打磨成扁平狀。
3、用另一支尖銳的骨頭或者打磨得很尖銳的石頭,在扁平的一端小心地鑽個細孔。
❸ 針是如何做出來的
古代是用動物骨製成骨針,鑽孔、磨尖還是比較容易的。缺點是骨針很粗,也不是很耐用。
自從有了金屬材料後,就用金屬材料制針。主要工序是:打孔、錘細、磨尖。雖然製作一根針需要很多時間,但針的尺寸比骨針小多了,且使用壽命長。至於用鐵杵磨成針,即便有,也是個別的。
隨著制衣工藝的發展(如綉花),人們要求針越來越細。於是用機器大批量生產。只是「打孔和錘細」是通過「壓鑄」的辦法一次完成的,隨後是磨尖和拋光。全部的過程都是機器完成,以至於把生產一口針的成本降低到了一分錢以下。
❹ 古代針上的孔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關於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很小,可在它身上卻充滿了很多人類的“不可思議”,如今的針在機器的幫助下,批量生產,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遙遠的古代,這針可不是那麼容易做的,尤其是它上面那個孔:
還真別說,古代人制針真是從鐵塊開始的。
“古代的針孔和針怎麼做的”
先看看正式典籍里對針製作的描繪吧,在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里這樣寫道:
要做針,首先必須把鐵塊錘成細條,然後用一把鑽有小孔的鐵尺把鐵條從孔中用力拉過,細鐵條便成為粗細均勻的鐵線了。
1、把鐵線一寸寸剪斷,銼尖一端,另一端錘扁,在錘扁的那端鑽上孔,即為針鼻,打磨平,這樣,針的雛形就有了。
2、接下來,古人會把這些半成品針放在鍋里炒!!你沒聽錯,就是和炒菜一些炒!炒時還要放配料,一般為土末、松木灰、豆豉。
3、炒完後,還得蒸!蒸時必須把兩三根針頭留在外面,等留在外面的針頭可以用手捻碎時,就可以起鍋了。
4、最後還要淬火,這是在鍛造針的軟硬程度。
不得不說,在那個沒有機器的年代,用人工這么一步步把針製作出來真是工匠精神啊,而針孔的鑽這一步想必也是精益求精,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
❺ 古代人針灸用的針是怎麼做出來的
古人最早用的是銅鐵所做的針也有少量金銀材料的,根據治療目的的不同做成不同的制式,也就是所說的「九針」。與其他鐵器一樣,鍛打、塑形、拉長等工序後,就變成了針具。但是受到冶煉技術的限制,針會比較粗苯,尤其是毫針。目前一般所說的針灸針就是毫針,現代臨床以不銹鋼為主。
❻ 古代綉花針是如何製作的
綉花針的製作,大約有20道工序左右,大致是:鋼絲拉直-沖壓(將針鼻子處,沖成大約有直徑4mm的一個一個圓餅狀,然後再沖出針鼻孔,值得一提的是,沖針鼻孔居然沒有下模(凹模),沖頭是工人用手工將一個截面大約為5×3毫米的風鋼條的頭部,在普通砂輪上磨出的。大約每沖5000次左右,就要重磨。)-沖字和線槽-沖裁去掉多餘的部分-磨尖(分幾次)-去毛刺-磨光-拋光-檢驗包裝等等
還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學會了製造和使用針了。最早的針是用大的魚刺製作,針孔應該是用堅硬的尖石頭連磨帶鑽制出來的。到了人類學會使用青銅器以後,應該是將鑄造好的銅條經過敲打,變成比較細的銅絲,然後將一頭敲扁,再用尖石頭磨出針眼,然後用手工將針孔周圍多餘的部分磨掉,再磨出針尖就行了。再到後來,有了鐵器,有了鑽頭,就可以在較粗的鐵絲上鑽一小圓孔,然後用錘輕輕敲打,使鐵絲延展,於是針孔就變長了,最後用兩塊磨石,中間夾著針,搓動磨石,真就會磨的極好。
❼ 針是怎麼做成的
針的加工方法是
1.將鋼絲拉到一定的直徑,一般是2-3毫米左右.
2.將鋼絲截斷,長度根據最終需要的粗細來定.
3.將截斷後的鋼絲一端鑽孔,直徑為1毫米左右.
4.將鋼絲進行撮細,在專用撮尖機上用特鍾撮尖模撮尖,可加工成不同的直徑,完成外型.
5.表面
專業術語的話,大致加工過程是這樣的(不同針型的加工順序略有差別):
金屬絲材----旋鍛(變頸)---磨削(針尖)---沖孔(針眼)----滾軋(編號)---熱處理---電鍍---分裝----包裝。
以上過程全部自動化完成。
❽ 古代針上的孔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我們都聽過一句俗語,叫做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但是用過針線的人都知道,穿針引線時,必須針中間有針眼,那麼在古代,技術並不是特別成熟時,針中間的針眼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後來先秦時期之後,逐漸出現冶鐵的技術,並且在之後的朝代逐漸發展完善,各類鐵製品也開始變成了人們最為常用的工具,鐵針也逐漸變得廉價,方便,成為婦女們最常用的工具,在宋朝古籍《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在宋朝已經有較高的鐵器鍛造水平,先在一柄銅尺子之上鑿出一個小孔,讓鐵水做成較細鐵絲,讓鐵絲燒紅變軟穿過小孔拉成更細的鐵絲,截成小段,一頭用錘子敲扁,這個時候就要用另外一個工具錐子,用尖細的錐子在扁平的一方敲出小孔,進行一定的打磨就成了做成針孔。做好之後再一次進行高溫加熱淬火,增加鐵針的硬度。
所以古代針上的針孔其實和今天的製作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藉助另外的一件工具在針上打孔。
❾ 古代人是怎麼製造針的都有哪些工序
古代人是磨針。
工序如下:
遠古時期人類就學會了製造和使用針了。最早的針是骨針,顧名思義它是用骨頭製作出來的,一般是用大的魚刺製作,針孔用堅硬的尖石頭連磨帶鑽制出來的。
到了人類學會使用青銅器以後,將鑄造好的銅條經過敲打,變成比較細的銅絲,然後將一頭敲扁,再用尖石頭磨出針眼,然後用手工將針孔周圍多餘的部分磨掉,再磨出針尖就行了。
再到後來,有了鐵器,有了鑽頭,就可以在較粗的鐵絲上鑽一小圓孔,然後用錘輕輕敲打,使鐵絲延展,於是針孔就變長了,最後用兩塊磨石,中間夾著針,搓動磨石,針就會磨的極好。
(9)針是怎麼製作的圖片擴展閱讀:
最早的針是骨針,其後又木針、竹針、象牙針和銅針。骨針最早出現在舊石器時代,例如中國的山頂洞人(距今1.8萬年)就使用骨針縫綴衣物。
古埃及的廢墟中發現過石針,羅馬時代用的是鐵針和銅針。我們如今所用的鋼針,一般認為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中世紀傳入歐洲。
歐洲第一個生產鋼針的工廠,是14世紀德國漢堡建立的。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有一個叫格魯斯的德國人把造針書帶到了英國,從而使英、法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產針國家。
❿ 古代人是怎麼製造針的
明代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古人如何制針:
首先,將鐵塊錘成小細條,在鑽有小孔的鐵尺中把鐵條用力拉過,細鐵條就變成粗細 一致的鐵線。
其次,將鐵線逐寸剪斷,一端銼尖,一端錘扁。在錘扁的那端作為針鼻鑽上孔,並且打磨平整,就出來了針的初步形態。
當然這還是半成品,需要進一步製作,讓人想不到的是,古人接下來把這些針當作菜放到鍋里,慢炒,而且是用細火。再加上土末、豆豉、松木灰等「佐料」。這些「佐料」的量要把針覆蓋住。
炒完之後,還要蒸。蒸的時候,要將兩三根針頭留在外面。等到外面的針頭能夠用手捻碎時,就不用再蒸了,起鍋。還要最後完成一道工序——淬 火。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為淬火決定了針的軟硬程度。
現在我們用的針放久了就容易生銹,但是用這種傳統工藝製作的針,就不易生銹。但是,因為成本很高,所以傳統工藝製成的針最終失去市場。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