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漫圖片 > 丘墟透照海怎麼扎圖片

丘墟透照海怎麼扎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03 19:50:39

❶ 昆侖穴透照海是怎麼透過去的

昆侖穴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穴;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穴。昆侖穴透照海是針從昆侖穴刺入,斜向內前下方,繞過跟骨,刺向照海穴即可。

❷ 丘墟透照海有什麼好的計較和方法,求指點

這個能透么?一個內踝,一個外踝,中間還有很多骨頭

❸ 出去散步回來嘴歪

是中風中風人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即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
(1)缺血性中風: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腦血管內血栓形成,阻滯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內有拴子,在流動過程中把相應管徑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們稱它為腦血栓形成,後者稱為腦栓塞,兩者都造成缺血性腦梗塞。
(2)出血性中風:腦內血管破裂,出血在腦內,稱為腦出血。腦淺表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另有兩種情況:①中風引起的腦局灶性功能障礙,持續時間短,最多不超過24小時,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病機制還不清楚,通常認為與缺血有關。②無腦部病徵的中風,往往在顱腦部影像學檢查時,才發現腦部有中風灶,這種中風被稱為「靜卒中」。
--------------------------------------------------------------------------------
【病因病機】
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復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腦府為其病位。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風妄動;五志過極,肝陽上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沖;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當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生中風。「竅」指腦竅、清竅;「閉」指閉阻、閉塞;「神」指腦神;「匿」為藏而不現;「導」指主導,引申為支配;「氣」指腦神所主的功能活動,如語言、肢體運動、吞咽功能等。
--------------------------------------------------------------------------------
【辨證】
1.中經絡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歪斜。
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為肝陽暴亢;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為風痰阻絡;口粘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為痰熱腑實;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膩,脈細澀,為氣虛血瘀;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風動。
2.中臟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濛,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見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為閉證;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手撒口開,二便失禁,氣息短促,多汗腹涼,脈散或微,為脫證。
--------------------------------------------------------------------------------
【治療】
1.基本治療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經、督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里、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後;尿失禁、尿瀦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瀉法;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余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心主血脈藏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2)中臟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加十二井穴、太沖、合谷;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 內關、水溝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方義 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配太沖、合谷,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系,配合氣海可益氣固本,回陽固脫。
①十二經脈井穴的總稱。即:少商(肺),商陽(大腸),厲兌(胃),隱白(脾),少沖(心),少澤(小腸),至陰(膀胱),湧泉(腎),中沖(心包),關沖(三焦),足竅陰(膽),大敦(肝)。詳見各該條。
②僅指手三陰三陽經中的井穴,左右共十二。常用於熱病急救。
2.其他治療
(1)頭針法 選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及頂旁2線,毫針平刺人頭皮下,快速捻轉2—3 分鍾,每次留針30分鍾,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行針後鼓勵患者活動肢體。
(2)電針法 在患側上、下肢體各選兩個穴位,針刺得氣後留針,接通電針儀,以患者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分鍾。
--------------------------------------------------------------------------------
【按語】
1.針灸治療中風療效較滿意,尤其對於神經功能的康復如肢體運動、語言、吞咽功能等有促進作用,針灸越早效果越好,治療期間應配合功能鍛煉。
2.中風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衰、顱內壓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時,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3.中風患者應注意防止褥瘡,保證呼吸道通暢。
4.本病應重在預防,如年逾40,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偶有發作性語言不利、肢體痿軟無力者,多為中風先兆,應加強防治。
致病原因
高血壓、動脈硬化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見於中老年人。根據其病理變化分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
顱內出血。
一、蛛網膜下腔出血。
1. 動脈瘤破裂引起:(1)先天性動脈瘤;(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3)細菌性動脈瘤。
2.血管畸形。
3.動脈硬化。
4.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5.其他。
6.原因不明。
二、腦出血。
1.高血壓腦出血。
2.繼發於梗塞的出血。
3.腫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
5.動脈炎引起。
6.葯物引起(抗凝劑,血栓溶解劑如尿激酶等)。
7.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引起。
8.其他。
9.原因未明。
三、硬膜外出血。
四、硬膜下出血。
腦梗塞(頸動脈系統及椎一基底動脈系統)。
一、腦血栓形成。
1.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2.各類動脈炎引起。
3.外傷性及其他物理因素。
4.血液病如紅細胞增多症等。
5.葯物。
6.其他原因。
二、腦梗塞。
1.心源性。
2.動脈源性。
3.其它(脂肪栓、氣栓、瘤栓、寄生蟲栓、靜脈炎栓等)。
三、腔隙性梗塞。
四、血管性痴呆。
五、其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一、頸動脈系統。
二、椎一基底動脈系統。
腦供血不足。
高血壓腦病。
顱內動脈瘤。
一、先天性動脈瘤。
二、動脈硬化性動脈瘤。
三、細菌性動脈瘤。
四、外傷性假性動脈瘤。
五、其他。
顱內血管畸形。
一、腦動、靜脈畸形。
二、海綿狀血管瘤。
三、靜脈性血管畸形。
四、Galen靜脈瘤。
五、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六、毛細血管瘤病。
七、腦一面血管瘤病。
八、顱內一顱外血管交通性動靜脈畸形。
九、其他。
腦動脈炎。
一、感染性動脈炎。
二、大動脈炎(主動脈弓綜合征)。
三、彌散性紅斑狼瘡。
四、結節性多動脈炎。
五、顳動脈炎。
六、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
七、鉤端螺旋體動脈炎。
八、其他。
腦動脈盜血綜合征。
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
一、海綿竇血栓形成。
二、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三、直竇血栓形成。
四、橫竇血栓形成。
五、其他。
腦動脈硬化症。
[編輯]臨床表現

❹ 中風是指腦梗還是指腦溢血

中風
以突然昏厥,不醒人事,伴有口眼?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僅有?僻不遂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特點是發病急驟,變化迅速。

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有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分。中經絡,一般僅見肌膚麻木,口眼?斜,言語塞澀,或半身不遂,無神志障礙。常見證型有:①風邪入中,經絡痹阻型。兼惡寒發熱,苔薄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方用大秦艽湯。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③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氣湯加味。中臟腑,除見中經絡的症狀外,還有朦朧思睡或昏憒無知等神志症狀。又可分為閉脫二證:①閉證。證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熄風,方用至寶丹和羚羊角湯。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方用蘇合香丸和滌痰湯。②脫證。證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部分中風病人留有後遺症,如偏癱、失語等,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概念】
中風(applexy)是以突然暈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僅以口歪、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症的疾病。因發病急驟,症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卒中。本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常留有後遺症;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高,發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因此,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
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屬本病范疇。西醫學將本病主要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常可導致出血性中風;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風。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及情緒的異常波動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可確診。

--------------------------------------------------------------------------------
【病因病機】
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復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腦府為其病位。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風妄動;五志過極,肝陽上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沖;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當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生中風。「竅」指腦竅、清竅;「閉」指閉阻、閉塞;「神」指腦神;「匿」為藏而不現;「導」指主導,引申為支配;「氣」指腦神所主的功能活動,如語言、肢體運動、吞咽功能等。

--------------------------------------------------------------------------------
【辨證】
1.中經絡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歪斜。
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為肝陽暴亢;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為風痰阻絡;口粘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為痰熱腑實;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膩,脈細澀,為氣虛血瘀;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風動。
2.中臟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濛,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見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為閉證;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手撒口開,二便失禁,氣息短促,多汗腹涼,脈散或微,為脫證。

--------------------------------------------------------------------------------
【治療】
1.基本治療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經、督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里、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後;尿失禁、尿瀦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瀉法;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余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心主血脈藏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2)中臟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加十二井穴、太沖、合谷;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 內關、水溝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方義 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配太沖、合谷,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系,配合氣海可益氣固本,回陽固脫。
2.其他治療
(1)頭針法 選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及頂旁2線,毫針平刺人頭皮下,快速捻轉2—3 分鍾,每次留針30分鍾,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行針後鼓勵患者活動肢體。
(2)電針法 在患側上、下肢體各選兩個穴位,針刺得氣後留針,接通電針儀,以患者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分鍾。

--------------------------------------------------------------------------------
【按語】
1.針灸治療中風療效較滿意,尤其對於神經功能的康復如肢體運動、語言、吞咽功能等有促進作用,針灸越早效果越好,治療期間應配合功能鍛煉。
2.中風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衰、顱內壓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時,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3.中風患者應注意防止褥瘡,保證呼吸道通暢。
4.本病應重在預防,如年逾40,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偶有發作性語言不利、肢體痿軟無力者,多為中風先兆,應加強防治。

致病原因
高血壓、動脈硬化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見於中老年人。根據其病理變化分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

顱內出血。

一、蛛網膜下腔出血。
1. 動脈瘤破裂引起:(1)先天性動脈瘤;(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3)細菌性動脈瘤。
2.血管畸形。
3.動脈硬化。
4.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5.其他。
6.原因不明。
二、腦出血。
1.高血壓腦出血。
2.繼發於梗塞的出血。
3.腫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
5.動脈炎引起。
6.葯物引起(抗凝劑,血栓溶解劑如尿激酶等)。
7.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引起。
8.其他。
9.原因未明。
三、硬膜外出血。
四、硬膜下出血。

腦梗塞(頸動脈系統及椎一基底動脈系統)。

一、腦血栓形成。
1.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2.各類動脈炎引起。
3.外傷性及其他物理因素。
4.血液病如紅細胞增多症等。
5.葯物。
6.其他原因。
二、腦梗塞。
1.心源性。
2.動脈源性。
3.其它(脂肪栓、氣栓、瘤栓、寄生蟲栓、靜脈炎栓等)。
三、腔隙性梗塞。
四、血管性痴呆。
五、其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一、頸動脈系統。
二、椎一基底動脈系統。

腦供血不足。

高血壓腦病。

顱內動脈瘤。

一、先天性動脈瘤。
二、動脈硬化性動脈瘤。
三、細菌性動脈瘤。
四、外傷性假性動脈瘤。
五、其他。

顱內血管畸形。

一、腦動、靜脈畸形。
二、海綿狀血管瘤。
三、靜脈性血管畸形。
四、Galen靜脈瘤。
五、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六、毛細血管瘤病。
七、腦一面血管瘤病。
八、顱內一顱外血管交通性動靜脈畸形。
九、其他。

腦動脈炎。

一、感染性動脈炎。
二、大動脈炎(主動脈弓綜合征)。
三、彌散性紅斑狼瘡。
四、結節性多動脈炎。
五、顳動脈炎。
六、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
七、鉤端螺旋體動脈炎。
八、其他。

腦動脈盜血綜合征。

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

一、海綿竇血栓形成。
二、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三、直竇血栓形成。
四、橫竇血栓形成。
五、其他。

腦動脈硬化症。

[編輯]臨床表現
原發性腦出血的症狀:
通常突然起病,在幾分鍾至數小時發展達高峰,有些經24-48小時緩慢進行。出血嚴重的病人發生頭痛、嘔吐後,短時間內進入昏迷。較輕的病人可能在頭痛、頭昏後,先發生肢體的無力,逐漸產生意識障礙。出血量少的病人可以始終意識清醒。頭痛見於50%的病人,發生嘔吐的占極大多數。癲癇發作不到10%。
腦血栓的症狀體征:

呈突然起病,常開始於一側上肢,然後在數小時或一、二天內其神經功能障礙症狀進行性累及該側肢體的其他部分。

多數不伴頭痛、嘔吐等顱內高壓症狀,較大動脈閉塞後數日內發生的繼發性腦水腫可使症狀惡化並導致意識障礙,嚴重腦水腫還可引起致命性的顱內結構移位(腦疝)的危險。

大腦中動脈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現對側偏癱(程度嚴重)、偏側麻木(感覺喪失)、同向偏盲,主側半球(通常為左側)受累時可表現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累時則發生失用症。

頸內動脈:可引起同側眼失明,其他症狀常常與大腦中動脈及其深穿支閉塞後出現的症狀體征難於鑒別。

大腦前動脈:不常見,一側可引起對側偏癱(下肢重,上肢輕)、強握反射及尿失禁。雙側受累時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識模糊,偶可出現緘默狀態及痙攣性截癱。

大腦後動脈:可有同側偏盲、對側偏身感覺喪失、自發的丘腦性疼痛、或突然發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優勢半球受累時可見失讀症。

椎-基底動脈:眼球運動麻痹、瞳孔異常、四肢癱瘓、進食吞咽困難、意識障礙甚至死亡。

[編輯]診斷方法
腦脊液檢查。

頭顱CT檢查。

腦血管造影。

腦部B超檢查。

腦電圖。

[編輯]治療方法
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病死率和病殘率均較高,故應加強防治。具體疾病有具體的治療。

急性期:

1.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①安靜卧床。②鎮靜、止痙和止痛葯。③頭部降溫。
(2)調整血壓。
(3)降低顱內壓。
(4)注意熱量補充和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5)防治並發症。
2. 手術治療。

恢復期:治療的主要目的為促進癱瘓肢體和語言障礙的功能恢復,改善腦功能,減少後遺症以及預防復發。

1.防止血壓過高和情緒激動,生活要規律,飲食要適度,大便不宜干結。
2.功能鍛煉。
3.葯物治療:可選用促進神經代謝葯物,如腦復康、胞二磷膽鹼、腦活素、r-氨酪酸、輔酶Q10、維生素B類、維生素E及擴張血管葯物等,也可選用活血化瘀、益氣通絡,滋補肝腎、化痰開竅等中葯方劑。
4.理療、體療及針灸等。

❺ 我得了 肋間神經痛。。。請問。。

- 肋間神經痛 -
【概述】

肋間神經痛是指一個或幾個肋間部位發生的經常性疼痛,並有發作性加劇。原發性肋間神經痛極少見,繼發性者多與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機械損傷及異物壓迫等有關。其疼痛性質多為刺痛或灼痛,並沿肋間神經分布。
針灸治療肋間神經痛,較早的報道見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1]。一般採用針刺,亦有主張應用電針、穴位注射、拔罐等法。有人以磁針刺激耳穴,也收到了較好的止痛效果[2]。在取穴上,近年來有簡化趨勢,往往獨取一穴,卻能獲得滿意療效[3,4],頗值得探討。目前,針灸對肋間神經痛的平均有效率在90%左右。

【病因病機】

【辯證分型】

【治療】

(一) 體針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溝、陽陵泉、華佗夾脊(病變相應節段)、蠡溝。
2.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效不明顯者加配穴。照海,取雙側,隨吸氣進針1寸~1.5寸,反復捻轉結合提插,持續3分鍾~5分鍾,施瀉法,留針15分鍾。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針法同照海。曲池,取健側穴,針剌得氣後,以小幅度高頻率捻轉,同時囑患難與共者作深呼吸,並按摩患處。留針15分鍾。華佗夾脊,深刺使針感沿肋間神經放射,只取患側穴,施平補平瀉法,余穴均取雙側,針法同照海。每日l~2次。
3.療效
療效評定標准:痊癒: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減輕三分之二;好轉:疼痛減輕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無效:疼痛不明顯。
共治療131例。108例中,痊癒75例,顯效19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達93.3%。其中,單用照海一穴治療50例,愈顯率達80%;單用丘墟治療44例。愈顯率達93.2%[1,3,4]。
(二) 皮膚針
1. 取穴
主穴:華佗夾脊穴、膀胱經背部循行線。
配穴:病變區肋間隙、膽經脅部循行段。
2. 治法
行常規消毒後,由華佗夾脊穴頸7至頸8,膀胱經大杼至關元俞,反覆以中等強度手法叩刺5遍,用閃火法拔排罐10分鍾。然後令患者側卧,使患部朝上,沿病變區肋間隙和膽經脅脅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區上下各一肋間隙叩刺2遍。均採用中等強度手法。叩畢,在疼痛最明顯區域拔罐1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 療效
共以上法治療30例,結果痊癒2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5]。
(三) 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內關、陽陵泉。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顯處。
2.治法
令患者仰卧,先取配穴進行針刺,以捻轉進針法刺內關,待有感應後用提插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向上臂放射。同時,患者行深呼吸,深刺陽陵泉,直透至陰陵泉。待有感應後,用捻轉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上通下達。留針30分鍾~50分鍾,每隔5分鍾行針一次。然後於阿是穴,即疼痛最明顯處,常規消毒後,取皮膚針,由輕而重進行叩刺,叩刺至皮膚發紅,以閃火法或投火法吸附其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0分鍾~15分鍾,待皮膚瘀血呈紫紅色時取罐。隔日治療一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5日。
3.療效
以上法共治療46例,臨床治癒(疼痛消失,半年內未復發)34例,顯效(疼痛明顯減輕,僅用力時有輕微疼痛)8例,無效(治療二個療程,症狀未改善)4例。總有效率為91.3%[6]。
(四) 電針
1.取穴
主穴:期門、支溝、陽陵泉、足三里。
配穴:太沖、至陽、肝俞、腎俞、行間、丘墟。
2.治法
主穴取2~3穴,配穴1~2穴。得氣後施捻轉手法,先補後瀉,運針10分鍾,再通電針,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用密波或疏密波,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通電5分鍾~20分鍾。每日1次。
3.療效
共治76例,臨床治癒66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無效病例,其總有效率為100%[7]。
(五) 其他措施
1.繼發性肋間神經痛應重視病因的治療。
2.本病如單用針灸療效不佳,可配合理療,或封閉療法。

【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王××,女,35歲,技術員。1989年10月2日初診。
主訴:左腳痛7年,加劇1天。
病史:7年前哺乳時發覺左胸疼痛,逐漸加重,某省級醫院檢查診斷為「軟組織損傷」,經服葯、封閉、理療等治療後,病情好轉,疼痛減輕,此後左胸經常有劇痛出現,尤其感冒後,胸痛劇烈,服止痛葯、封閉等法可緩解疼痛約半個月左右,平時多為隱痛,有時極輕或不痛。昨日疼痛復又加劇,其疼難忍,左上肢不敢活動,動則痛更甚,通宵未能入睡,特來求治。
檢查:一般情況尚好,痛苦病容,精神萎靡,胸部左右對稱,無紅腫,左前胸有壓痛,以2~4胸間區域壓痛明顯。舌紅,苔薄白,脈弦。
診斷:肋間神經痛。
治則: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處方:胸部疼痛區相關經皮部,任脈、督脈及膀胱經胸段皮部,左前臂三陰經皮部,左膝以下三陰經皮部。
治法:用經絡皮部治療儀在上述經脈皮部區滾動,用力由輕到重,刺激參數為高幅高頻率。治療時間為20分鍾。經上法治療後,病者劇烈的胸痛完全消失,狀如常人,痛處能捫能壓,呼吸自如。每日1次。
上法連作3次後精神、睡眠、二便均好。經3個月追蹤觀察,療效鞏固,痛未再發。
(李伯寧醫案)

【主要參考文獻】
[1]史寶瑞.針灸治療肋間神經痛、三叉神經病及坐骨神經痛67例報告.中醫雜志,1955;(11):42
[2]崔茂功.耳平穴磁針鎮痛110例療效觀察.新中醫,1976;(增刊二):38
[3]郁忠堯等.針刺丘墟穴治療肋間神經痛.赤腳醫生雜志,1977;(11):11
[4]楊麗.針刺照海穴治療助間神經痛.雲南中醫雜志,1982;(6):48
[5]高輝.梅花針治療特發性肋間神經痛30例.湖北中醫雜志,1988;(6):37
[6]李宇俊等.留針拔罐治療肋間神經痛. 雲南中醫雜志,1985;6(4):33
[7]高清偉.電針對76例肋間神經痛的治療觀察.天津中醫,1995;12(3):34
[8]母瑞賢等.曲池穴巨剌法治療肋間神經痛23例.河南中醫,1996;16(2):51
參考資料:http://www.pharmnet.com.cn/tcm/zjdq/jzzj/100131.html

❻ 肋間神經痛是什麼

- 肋間神經痛 -
【概述】

肋間神經痛是指一個或幾個肋間部位發生的經常性疼痛,並有發作性加劇。原發性肋間神經痛極少見,繼發性者多與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機械損傷及異物壓迫等有關。其疼痛性質多為刺痛或灼痛,並沿肋間神經分布。
針灸治療肋間神經痛,較早的報道見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1]。一般採用針刺,亦有主張應用電針、穴位注射、拔罐等法。有人以磁針刺激耳穴,也收到了較好的止痛效果[2]。在取穴上,近年來有簡化趨勢,往往獨取一穴,卻能獲得滿意療效[3,4],頗值得探討。目前,針灸對肋間神經痛的平均有效率在90%左右。

【病因病機】

【辯證分型】

【治療】

(一) 體針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溝、陽陵泉、華佗夾脊(病變相應節段)、蠡溝。
2.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效不明顯者加配穴。照海,取雙側,隨吸氣進針1寸~1.5寸,反復捻轉結合提插,持續3分鍾~5分鍾,施瀉法,留針15分鍾。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針法同照海。曲池,取健側穴,針剌得氣後,以小幅度高頻率捻轉,同時囑患難與共者作深呼吸,並按摩患處。留針15分鍾。華佗夾脊,深刺使針感沿肋間神經放射,只取患側穴,施平補平瀉法,余穴均取雙側,針法同照海。每日l~2次。
3.療效
療效評定標准:痊癒: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減輕三分之二;好轉:疼痛減輕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無效:疼痛不明顯。
共治療131例。108例中,痊癒75例,顯效19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達93.3%。其中,單用照海一穴治療50例,愈顯率達80%;單用丘墟治療44例。愈顯率達93.2%[1,3,4]。
(二) 皮膚針
1. 取穴
主穴:華佗夾脊穴、膀胱經背部循行線。
配穴:病變區肋間隙、膽經脅部循行段。
2. 治法
行常規消毒後,由華佗夾脊穴頸7至頸8,膀胱經大杼至關元俞,反覆以中等強度手法叩刺5遍,用閃火法拔排罐10分鍾。然後令患者側卧,使患部朝上,沿病變區肋間隙和膽經脅脅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區上下各一肋間隙叩刺2遍。均採用中等強度手法。叩畢,在疼痛最明顯區域拔罐1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 療效
共以上法治療30例,結果痊癒2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5]。
(三) 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內關、陽陵泉。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顯處。
2.治法
令患者仰卧,先取配穴進行針刺,以捻轉進針法刺內關,待有感應後用提插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向上臂放射。同時,患者行深呼吸,深刺陽陵泉,直透至陰陵泉。待有感應後,用捻轉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上通下達。留針30分鍾~50分鍾,每隔5分鍾行針一次。然後於阿是穴,即疼痛最明顯處,常規消毒後,取皮膚針,由輕而重進行叩刺,叩刺至皮膚發紅,以閃火法或投火法吸附其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0分鍾~15分鍾,待皮膚瘀血呈紫紅色時取罐。隔日治療一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5日。
3.療效
以上法共治療46例,臨床治癒(疼痛消失,半年內未復發)34例,顯效(疼痛明顯減輕,僅用力時有輕微疼痛)8例,無效(治療二個療程,症狀未改善)4例。總有效率為91.3%[6]。
(四) 電針
1.取穴
主穴:期門、支溝、陽陵泉、足三里。
配穴:太沖、至陽、肝俞、腎俞、行間、丘墟。
2.治法
主穴取2~3穴,配穴1~2穴。得氣後施捻轉手法,先補後瀉,運針10分鍾,再通電針,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用密波或疏密波,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通電5分鍾~20分鍾。每日1次。
3.療效
共治76例,臨床治癒66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無效病例,其總有效率為100%[7]。
(五) 其他措施
1.繼發性肋間神經痛應重視病因的治療。
2.本病如單用針灸療效不佳,可配合理療,或封閉療法。

【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王××,女,35歲,技術員。1989年10月2日初診。
主訴:左腳痛7年,加劇1天。
病史:7年前哺乳時發覺左胸疼痛,逐漸加重,某省級醫院檢查診斷為「軟組織損傷」,經服葯、封閉、理療等治療後,病情好轉,疼痛減輕,此後左胸經常有劇痛出現,尤其感冒後,胸痛劇烈,服止痛葯、封閉等法可緩解疼痛約半個月左右,平時多為隱痛,有時極輕或不痛。昨日疼痛復又加劇,其疼難忍,左上肢不敢活動,動則痛更甚,通宵未能入睡,特來求治。
檢查:一般情況尚好,痛苦病容,精神萎靡,胸部左右對稱,無紅腫,左前胸有壓痛,以2~4胸間區域壓痛明顯。舌紅,苔薄白,脈弦。
診斷:肋間神經痛。
治則: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處方:胸部疼痛區相關經皮部,任脈、督脈及膀胱經胸段皮部,左前臂三陰經皮部,左膝以下三陰經皮部。
治法:用經絡皮部治療儀在上述經脈皮部區滾動,用力由輕到重,刺激參數為高幅高頻率。治療時間為20分鍾。經上法治療後,病者劇烈的胸痛完全消失,狀如常人,痛處能捫能壓,呼吸自如。每日1次。
上法連作3次後精神、睡眠、二便均好。經3個月追蹤觀察,療效鞏固,痛未再發。
(李伯寧醫案)

【主要參考文獻】
[1]史寶瑞.針灸治療肋間神經痛、三叉神經病及坐骨神經痛67例報告.中醫雜志,1955;(11):42
[2]崔茂功.耳平穴磁針鎮痛110例療效觀察.新中醫,1976;(增刊二):38
[3]郁忠堯等.針刺丘墟穴治療肋間神經痛.赤腳醫生雜志,1977;(11):11
[4]楊麗.針刺照海穴治療助間神經痛.雲南中醫雜志,1982;(6):48
[5]高輝.梅花針治療特發性肋間神經痛30例.湖北中醫雜志,1988;(6):37
[6]李宇俊等.留針拔罐治療肋間神經痛. 雲南中醫雜志,1985;6(4):33
[7]高清偉.電針對76例肋間神經痛的治療觀察.天津中醫,1995;12(3):34
[8]母瑞賢等.曲池穴巨剌法治療肋間神經痛23例.河南中醫,1996;16(2):51

❼ 我想知道怎麼用透骨草治療風濕病 可以泡酒喝嗎

自己找吧 療法1 (1)取穴:外關、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陽陵泉、血海、風市、環跳、條口、絕骨、昆侖、腎俞、命門、至陰、阿是穴。 (2)葯物及方法:選用復方馬錢子注射液,根據患病部位,每次選穴2~3個,每次注射0.5 ~1ml葯液,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4~7日。 療法2 (1)取穴:上肢取外關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陽陵泉為主穴,配絕骨、解溪;腰背取大杼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陽、陽關、命門。 (2)葯物及方法:用鳳仙透骨草、骨碎補注射液,每次選3~6個穴位,每穴注葯0.5~0.8ml。10次為1療程,隔日1次,3個療程後休息2~4周。 療法3 (1)取穴:①膝眼、鶴頂、陽關、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③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號毫針5~6寸及電針機。用捻轉瀉法,重刺激,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電針用疏密波20~30分鍾,刺激強度以能耐受為度,10次為1療程。 推拿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關節取合谷、後溪、二間、中渚、勞宮、四縫;腕關節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關節取肩貞、天宗、肩井、臂 ;踝關節取昆侖、丘墟、懸鍾、解溪、商丘、太溪、申脈;膝關節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委中、梁丘、豐隆、足三里;髖關節取環跳、秩邊、髀關、承扶;下頜關節取下關、合谷、翳風、頰車、內庭;脊柱關節取病變部位相應的督脈和膀胱經有關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繼用滾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復施術,在受累關節處作重點治療。b.捻指間關節;按掐四縫、勞宮;點陽溪、大陵、曲澤,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搖、搓、拔伸各受累關節。d.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法,使熱透入關節。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沿足太陽經施推、滾、揉、運諸法。b. 拿太溪、昆侖、委中;點承扶、環跳、秩邊;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手法,使熱透入關節。 ③下頜關節:凡下頜關節受累者可推下關,頰車;按太陽、翳風、外關;拿合谷、內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期內囑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1月後再進行下1療程治療。 推拿法(二) (1)病變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變關節為治療重點。常取八邪、陽溪、陽池、陽谷、內關、外關、後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澤、肩貞、天宗、八風、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侖、太溪、申脈、飛揚、承山、懸鍾、陰陵泉、陽陵泉、膝眼、鶴頂、血海、梁丘、秩邊、環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術者按常規用滾法在患肢手臂內、外側施治。從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勢,術者循患臂上下循經用拿法,同時重點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澤、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間關節作捻法,然後在病變關節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為俞。最後再用揉法施於患肢,並配合被動活動有關關節而結束上肢治療。時間約10分鍾。c.患者仰卧,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關節上方,另一手以滾法從大腿前部及內、外側至小腿外側施術,同時被動伸展活動下肢。隨即在踝關節處以滾法治療,同時伸展內、外翻活動該關節。再循髖、膝關節、踝關節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風等穴。時間約10分鍾。d.患者俯卧,術者以滾法施於臀部至小腿後側,並重點施術於髖、膝關節,然後再按揉環跳、秩邊、承扶、承山、委中、飛揚、懸鍾、太溪、申脈、昆侖等穴。時間約5分鍾。 (2)病變在脊柱者 ①取穴:以脊柱兩旁肌肉為治療重點。常取夾脊、大椎、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志室、腰陽關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兩側用滾法施術,並配合後抬腿活動,時間約5分鍾。b.患者取坐姿,術者於後方用滾法、拿法交替施於頸項兩側及肩部,同時配合頸部左右旋轉及俯卧活動,再拿肩井,時間約2分鍾。c.接上勢,用按揉法從頸至腰臀部循經施於上述穴位,先取夾脊,再取其餘穴位,最後平推脊柱以熱為度(本過程患者坐姿 和俯卧均可),再按肩井結束治療。時間約10分鍾。 以上治療連續10天為1療程,每天治療1次,療程間休息3~6天左右。 葯酒能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嗎? 酒性辛溫走竄,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用酒將治療風寒濕痹之有效中葯進行炮製,則葯力借酒力通達四肢關節,使氣血行而風濕除,筋骨強而痹病癒。長期飲用對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 常用的有虎骨酒、史國公葯酒治療風濕痹痛兼有肝腎虧虛;馮了性葯酒治療痹證之寒濕偏重者;三蛇葯酒治療風痹肌膚不仁;丁公藤風濕葯酒治療瘀血痹痛;五加皮酒治療痹證而有中氣不足者。此外還有虎骨木瓜酒、虎骨追風酒、豹骨木瓜酒,參茸虎骨酒,蘄蛇葯酒等等。也可用威靈仙、牛膝、杜仲、木瓜、桑枝、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等中葯1~3味,加入酒中浸泡,自製成葯酒。每次10~15ml,每日2次。 服用葯酒應注意陰虛有熱或外感風熱或風濕熱痹以及高血壓、孕婦等均應禁服。還應注意葯酒內不要兌入其他酒類或就果菜飲用。 除內服外,史國公葯酒、虎骨酒、木瓜酒等還可擦患部,或加點穴按摩,或加用小木棒叩擊,亦有一定療效。

❽ 丘墟透照海是什麼意思

中醫針灸術語,銀針從丘墟穴穿過照海穴。

丘墟:中醫學名詞。針灸穴位名。《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十二經表裡原絡總歌》:「膽原丘墟,肝蠡溝。」原註:「足少陽膽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醫宗金鑒·膽經分寸歌》:「踝上三寸是懸鍾,丘墟踝前陷中取。」原註:「從懸鍾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 足少陽膽經腧穴;原穴。針刺治療膽絞痛,針刺加三棱針放血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針刺加耳穴按壓治療踝軟組織損傷。

照海:照海,針灸穴位名,見《針灸甲乙經》卷三。屬足少陰腎經,為足少陰、陰蹺脈交會穴。位於足內側內踝正下凹陷處。主治候風閉塞,陰挺,失眠等。寒則點刺出血,熱則補之灸之。配列缺穴、天突穴、太沖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門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別名:陰蹺穴,漏陰穴。失眠針照海、申脈,調理陰陽蹻脈,治療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❾ 青島小兒推拿

我知道一家診所的小兒推拿挺好的。我的孩子肚子疼了好幾天找了好幾個大醫院都沒治好。有個趙大夫給治好了。他的診所名字我記不清了。電話也記不清了。但是我還能記住地方。和大家說說。青島金都花園C座24樓C室。

閱讀全文

與丘墟透照海怎麼扎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wps怎麼將word轉換成圖片 瀏覽:314
甜瓜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45
舊衣服改造馬甲線圖片 瀏覽:574
怎麼用電腦列印出動畫片圖片 瀏覽:801
唯美女孩漫畫圖片大全 瀏覽:110
怎樣將文字填充為圖片 瀏覽:221
房屋出租圖片大全動漫 瀏覽:944
男生夏日造型圖片大全 瀏覽:971
可愛的演出圖片 瀏覽:422
男生學生頭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410
吐白氣可愛圖片 瀏覽:374
起亞k2新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559
黑色至尊衣服圖片 瀏覽:733
男生花褲衩的圖片 瀏覽:301
黑底文字帶英文圖片 瀏覽:879
拼上下載上雙圖片怎麼能去掉 瀏覽:182
蘋果消息圖片怎麼撤回 瀏覽:635
夏季粉色的鞋配什麼衣服圖片 瀏覽:924
迪麗熱巴高清拼接圖片 瀏覽:291
成就感滿滿可愛圖片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