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真實的恐龍圖片及恐龍的滅亡原因
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恐龍是在五次物種大滅絕中的第五次大滅絕中滅絕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說認為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大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一、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東造山運動,開始時間是4.4億年左右,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恐龍滅絕的時間4.4億年完全相同。
2、第2次是海西造山運動,始於3.65億年左右,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完全相同。
3、第3次是印支造山運動,始於2.5億年,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完全相同。
4、第4次是燕山造山運動,始於2.05億年,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完全相同。
5.第5次是喜馬拉雅運造山運動,始於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二、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
三、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必然走向滅絕。
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步退卻,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適應新環境的物種滅絕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是造成物種滅絕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物種的生殖方式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從兩棲動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動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動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進化才是物種進化、滅絕的決定性因素。
恐龍為什麼在6500萬年前的第5次物種大滅絕中滅絕的呢?雖然恐龍有遷徙功能,但因為海洋第五次大退卻是海洋最後一次從大陸上徹底退出,恐龍再沒地方遷徙了,水源乾涸了,絕大部分恐龍被渴死了。
當然,地球上還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龍活了下來,這一小部分恐龍是如何滅絕的呢?這部分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恐龍在繁殖季節經過交配後,「夫妻」雙方便忙著築巢產卵。他們在地勢較高而且向陽的地方,尋找松軟的土地,用帶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個圓形的坑來,扒出的泥土壘在坑的周圍,使坑的周圍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狀就像一個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進窩里。挖好坑後,再填上一些鬆土,接下來恐龍「媽媽」蹲在巢上產卵。產完卵後,再用一層薄土或植物葉片把蛋蓋起來。然後這些將要做父母的恐龍便輪流守侯在窩旁,直到孵出幼恐龍來。恐龍下蛋後,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恐龍蛋的孵化,一靠溫度,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於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於造山運動,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燥,氣溫升高,土地乾旱,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國天文地質工作者徐道一說:「在我國的白堊紀末沉積層中發現有成堆的沒有孵化的化石恐龍蛋」,在廣東河源發現15000多枚恐龍蛋沒有孵化,這便是很好的證明。考古研究表明,恐龍滅絕持續了100萬年時間。恐龍的全盛時期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蛋化石卻只在白堊紀晚期出現,這說明很可能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的孵化是正常的,到了白堊紀晚期,它們可能遭遇了某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孵化不能進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新生恐龍越來越少,直至最後滅絕。根據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導至恐龍最終滅絕,我們從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說恐龍蛋是渴死的,恐龍最終滅絕的原因是渴死的。
作者:賴柏林
②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你好,親!
根據目前最主流的說法,恐龍的滅絕是6500萬年的一顆體型龐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撞擊所引發的巨量塵埃遮天蔽日,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大批動植物死亡,恐龍也沒能倖免。
文章圖片1
當時撞擊地球的這顆小行星其直徑大約在10公里左右,撞擊點位於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奇克蘇魯布附近,根據科學家的估算,這顆小行星撞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數百萬枚最強氫彈——「沙皇炸彈」一同引爆(一枚沙皇炸彈的威力相當於5000萬噸TNT當量)。
文章圖片2
然而單純的用氫彈爆炸角度去考慮這顆小行星所帶來的後果是不全面的,因為地球的質量與體型遠在這顆小行星之上,也就說小行星撞擊本身所帶來的破壞是有限的,只會造成撞擊點附近區域的生物迅速死亡,但不會導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物種死亡。
文章圖片3
然而事實卻是那次小行星事件造成了當時全球75%的物種滅絕,這又是為什麼呢?
真正的原因正是小行星撞擊所帶來的後續影響——「塵埃」,巨量的塵埃被拋入大氣層,雖然這些塵埃在當時不會立即產生什麼不利影響,但要命的是,這些塵埃隨著大氣流動,分布至全球,並且持續了數年,而在這數年之內,由於塵埃阻止了陽光的照射,導致大批植物死亡,而處於當時食物鏈頂層的恐龍受到了很大影響,最後落得滅絕的下場。
文章圖片4
有人問,如果這場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在現代社會,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發生?我想大概率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雖然不至於被滅絕,但也好不到哪去。人類現在的科技貌似很發達,但在大自然面前,仍然逃不了被掌控的命運。
③ 恐龍是怎樣崛起的又是如何沒落的恐龍滅絕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大約2.34億年以前的三疊紀中期,恐龍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不過此時的恐龍只是地球這個巨大舞台上的一個配角,而站在舞台中央的是鱷目類動物及哺乳類動物的祖先。
當時地球的氣候條件對於恐龍而言實在是不太友好了,從二疊紀開始形成的超級盤古大陸太過巨大,水汽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深入內陸,整個大陸的中央都是一片荒漠景象,雖說此時稱霸大陸內部的是鱷目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祖先,但數量其實也實在有限,只有高度耐旱的生物才能夠在此生存,比如低矮的蕨類植物。相對而言耐寒能力不強的裸子植物只能夠另闢蹊徑艱難生存,為了能夠汲取更多的水分,它們讓自己的根系越長越大,在更大的范圍內搜尋著地下的水分。看到裸子植物的艱難求生,蕨類植物笑了,此時它們不會想到,用不了多久,它們的耐旱能力就會帶著它們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被子植物的繁殖效率之高很快逼得裸子植物走投無路,從而大幅減少。
這下恐龍麻煩了,遍地開花的被子植物讓所有食草動物都能夠輕易吃得飽,但吃慣了裸子植物的體型龐大的恐龍卻很難低頭填飽肚子了,此時龐大的體型成為了它們的纍贅。導致恐龍最終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大約發生在6500萬年以前,然而從已經出土的恐龍化石來看,從大約8000萬年以前,食草恐龍的數量和種類就開始急劇減少。
裸子植物的競爭失利直接導致了食草恐龍的生存危機,而食草恐龍的生存危機又直接導致了肉食恐龍的生存困境。當然,恐龍的沒落也不僅僅是吃不飽造成的,氣候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即使沒有那顆走錯路的小行星,恐龍的時代恐怕也維持不了太長時間了。
④ 恐龍是怎樣滅絕的圖片
一、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