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己在家怎麼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1)艾灸是怎麼做的圖片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
B. 什麼是艾灸做艾灸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艾艾灸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療法,在做艾灸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一些安全的問題。用火將艾條點燃之後,對著患者的穴位經絡來薰烤,可以達到治療的作用,因為使用的是明火,一定要注意防止燙傷或者是引燃其他的物品。正常情況下,每隔一天或者是兩天可以做一次艾灸,一周可以做2~3次艾灸,每次艾灸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
做完艾灸之後也不要吃冷飲和水果,要注意防暑降溫。在做艾灸的時候,身體會微微出汗,這是正常的現象,可以擦乾身上的汗水,換上乾爽舒適的衣物。如果身體處於空腹狀態,或者是剛剛吃完飯,不可以馬上進行艾灸。做完艾灸之後也不可以立馬輸液,在喝酒之後也不可以進行刮痧,拔火罐,艾灸。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會利用艾灸來治療身體的疾病,這是一種純天然自然療法,對身體有很多好處。
C. 艾灸怎麼做
1、溫和灸:將已經點燃的艾條,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挾住,對准施灸部位,距離0.5~1.0寸(2~3厘米)進行熏灸。熏灸過程中,艾條應固定於應灸之處,不要移動,一般每個穴位進行5分鍾左右,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至皮膚稍呈現紅暈為度。此法適宜治療虛證、寒證等多種問題,還常用於保健灸。
2、雀啄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對准施灸的部位,類似小鳥啄食一樣,以一起一落、忽近忽遠的方式進行。每次起落,艾條與皮膚的距離為2~3厘米,時間一般為5~10分鍾,以皮膚呈現紅暈為度。此法熱感較其他灸法強烈,多用於急症和一些較頑固的疾病。
3、迴旋灸:將艾條一端點燃,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1寸(3厘米)左右的距離。平行往復(類似熨衣服)進行,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灼痛,時間為20~30分鍾,本法適於病損表淺而面積大者,如皮炎、褥瘡等。
(3)艾灸是怎麼做的圖片擴展閱讀
以下4種情況,應慎用艾灸。
1、過飽、過飢、大渴、大驚、大恐、大怒之時。
2、實證、熱證及陰虛發熱的病人不宜灸。
3、婦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施灸;顏面部、心前區、大血管和關節活動處不可用瘢痕灸。
4、禁灸和慎灸的穴位:啞門、風府、天柱、頭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迎香、人迎、淵液、乳中等。
D. 艾灸的正確方法,做艾灸時需要注意什麼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4)艾灸是怎麼做的圖片擴展閱讀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E. 什麼是艾灸,艾灸能幹嘛要怎麼做
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的作用有:
1、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葯物的吸收。
2、調節免疫作用
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3、綜合作用
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葯物,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芳香葯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艾灸的做法:
選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成絨。將適量艾絨捏成圓柱狀製作艾炷。或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再搓捲成圓柱形,製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此外,還需要准備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葯瓶等,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
(5)艾灸是怎麼做的圖片擴展閱讀
艾灸時的注意事項有:
1、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2、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3、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
F. 艾灸可以保命,具體要怎麼做
艾炙是用艾草葉做成的艾條,艾柱,造成的艾熱刺激性人體經絡穴位或特殊位置,根據激起經氣的主題活動來調節身體混亂的生理學生物化學作用,進而做到防病目地的一種治療方法。艾灸作用體制與中醫針灸有相仿之處,並與中醫針灸有緊密聯系的醫治功效。具備實際操作簡易、成本費便宜,成效顯著等眾多優勢。
中醫葯學一直十分重視預防傳染病,明確提出了預防疾病於未然,中醫養生等觀念,艾炙在醫治疾患以外,就會有預防傳染病和養生保健的功效,是傳統式的預防疾病保健方法之一。民俗俗話說得好,三里灸綿綿不絕,一切災病息,意思是艾灸足三里穴可具有運動健身的功效。艾炙對身體部分的濕熱刺激性,能提高部分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皮膚組織的新陳代謝工作能力也會獲得提升,發炎、黏連、滲出液、膿腫等病理學物質與此同時能獲得非常好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