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寫作背景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訪問義大利。在聖誕節即將到來的時候,格洛斯頓城的朋友們再三邀請安徒生去那裡過聖誕節。
安徒生興沖沖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頓的馬車。在格洛斯頓城,他看到馬路旁掛著「歡迎安徒生先生到來」的條幅,書店裡擺滿了他創作的童話。安徒生的馬車在格洛斯頓的街道上緩緩前進,他要體會一下城市裡的聖誕節氣氛。
然而,就在熱鬧的街道盡頭,他看到一個中年婦女手臂上掛著一個籃子,背著個瘦弱的嬰兒,有氣無力地乞討著。不遠處,一個只有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正在賣火柴,她的手都凍僵了。可是,路過的人已經不多了,金發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沒有賣掉。安徒生回去以後就寫了《賣火柴的小女孩》。
(1)女孩子討飯圖片擴展閱讀
《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在文章結構上,作者匠心獨運,這主要表現在新年的美好快樂與小女孩凍死街頭的對比。在一般人民里,新年是一片歡樂祥和的,生活是幸福快樂的。可有誰會想到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凍死街頭呢?這一強烈的反差,誰都會打一個冷顫。
其次是溫暖的陽光與小女孩冰冷的屍體對比,溫暖的陽光為什麼照不到小女孩的身上?這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真實寫照。小女孩的悲慘結局是當時千千萬萬窮苦孩子的縮影。
作者通過描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與冰冷的現實作對比。第一次幻象,小女孩看到了大火爐,是因為她在現實中寒冷,說明她飢寒交迫。第二次,小女孩看到燒鵝向她走來,是因為她在現實中飢餓,說明她渴望美食。第三次,小女孩看到聖誕禮物,是因為她沒有快樂,說明她嚮往快樂。第四次,第五次她看到了奶奶,還帶著她飛走,是因為她沒人愛撫,說明她渴望得到愛撫。
通過這祥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小女孩什麼都沒有,只能一次次擦燃火柴,一次次地在幻像之中尋覓。她的美好願望和幸福憧憬只是寄託在她的幻像之中。除此之外,她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作者通過這種想像和現實的反差對比,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控訴了那個造成貧富不均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