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女子怎麼行禮
中國古代女子行禮的方式比較講究。下面有五種不同的行禮方式:
1、稽首,指古代跪拜禮,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點在手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2、頓首,通常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為「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後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
3、叩首禮常見於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拜年,學藝拜師均行叩首禮。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按地,連叩三下頭。
4、肅拜,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肅拜專行於婦女,雅拜,何謂肅拜?曰:兩膝齊跪,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肅拜,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雅拜,獨行於夷狄,兩者為禮,各具特性,解者多誤。
4、女子福禮(又叫:萬福禮或道萬福):用於同輩著漢服日常見面,辭別時。身體肅立,兩手相扣,右手在上,放於胸前或左腰側,微俯身約20度,微動手,微屈膝。
㈡ 古代女子如何行禮求圖
古代女子行禮共有八種,如下:
一:嵇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叩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於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復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於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復,就看幾拜了)
三:頓首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空手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補充:還有微微的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頷首禮(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拱手禮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萬福禮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補充:後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於左胯處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第4步:微微屈膝並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另外補充下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在大約周朝那時候應該是二十歲成年,後來越來越早,變成十五歲成年。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