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醒獅 不佛山:佛山醒獅團的有趣傳說
說到佛山,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黃飛鴻,一說起黃飛鴻,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讓人印象深入的當屬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
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明與功夫相結合,精彩絕倫,讓人目不暇接,大呼過癮。醒獅,是融功夫、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風俗文明。
佛山醒獅屬於我國獅舞中的南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利瑞物,每當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佛山醒獅傳承至今,現已成為佛山重要的文明標簽,是佛山優秀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醒獅,不佛山,本期博古通今就跟我們一起聊聊 佛山醒獅 的那些事兒。
圖片源自《獅王爭霸》劇照
何為醒獅 佛山醒獅 ,原名為瑞獅,意為吉利如意,是佛山民間獨有的慶祝方式。直到鴉片戰爭的戰火蔓延到這片南邊之地,因為「瑞」字方言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意識的佛山人便將其改為「醒獅」,從此,「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我國之魂的重要儀式。醒獅傑出一個「醒」字,在動作上講究威武靈敏,凡學舞醒獅者,必先學南拳,使其動作剛勁有力,腳步安定,落地生根。而醒獅最重要的道具即為獅頭,與追求形似的北獅不同,醒獅更注重神似──無論是高昂的獨角仍是臉譜般的油彩,都在通知人們,醒獅頭為先。
醒獅來源有關嶺南醒獅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說到「象人」,依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演員。由此可見,最遲三國時已有嶺南醒獅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嶺南醒獅。到了唐朝,嶺南醒獅已開展成為上百人團體扮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殿扮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嶺南醒獅」。唐代今後,嶺南醒獅在民間廣為流傳。
據《南海醒獅》一書中記述:「毋庸置疑,我國的醒獅(『南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的。『南獅』終究始於有時,查遍史料,迄未見記載,其確切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是,大體可以肯岩森定,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從華夏流傳至嶺南區域民間的。」在《我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醒獅」一章中稱:「據傳,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注:佛山原屬南海縣統轄)。《佛山忠義鄉志》中載:「五斗司光緒三十三年呈報工商部實業品櫻物匯冊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多在石路鋪。」這很清楚地闡明了當時南海縣的獅子製造工藝為各地之冠。
關於醒獅的源流,佛山民間有幾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版別一:有楊姓族員,從華夏遷徙到張槎一處荒丘落戶,闢地建村,並以「大沙」為村名。族員安頓下來今後,開荒墾殖、勤奮勞動,眼看豐收在望,卻在夜晚呈現一隻宣布「漣漣」怪叫的獨角怪獸將農作物盡數浪費,不僅如此,這怪獸還殘害禽畜,弄得雞犬不寧。所以大眾相議要消滅怪獸,就根據稱為獸中之王的獅子形象特點,用竹篾、彩紙製成形狀兇狠的獅子,再用彩布做成獅身,選擇精壯漢子戴著獅頭,帶著鑼鼓,埋伏在怪獸出沒的地址。當怪獸呈現時,鑼鼓齊鳴,「群獅」猛向怪獸沖去,那怪獸嚇得拔腿就逃。自此,獨角怪獸再也不敢來殘害農作物了。從此,獅子的故事傳遍佛山,「扮獅」和舞獅成為大沙村和廣佛一帶居民除惡驅魔的法寶,逐步成為共同的民間習俗。為了不忘村史,大沙鄉民還以獅子作為鎮村之寶。走進大沙村,規模宏大的楊氏大宗祠坐落在開闊的大地堂前,宗祠大門口左右兩旁,高高的石台基上各立一隻石獅子。據鄉民說,這對石獅子已看護了數百年,石台基下脊棗液有無惡不作的怪獸被重重地壓在下面,這個方法可永保大沙村的安定。因此,大沙村從祖輩開端就構成一個共同的習俗:只造獅,不舞獅。這是因為舞獅的「舞」與本地「冇」諧音,舞獅,音意為「冇獅」,而大沙村不能沒有獅子,為此,鄉民立下一條規則:凡神誕祈福,節日喜慶,婚姻嫁娶等,大沙村「只舞龍、不舞獅」。大沙村「楊氏大宗祠」
版別二:故老風聞,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假如要打敗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大眾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所以大眾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公然患病大眾逐步康復,打敗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步構成習俗。
南北獅找不同到了清代,獅子的造型現已基本定型,分為北方獅和南邊獅兩大派,外形的區別之處首要體現在獅頭和獅被兩大部分。一般說來,北方獅頭形象以寫實為主,造型、結構、顏色、裝修都以真獅為模,造型古拙剛健,面貌較為猙獰,豪放粗暴,威猛莊重。北獅一般是男女成對呈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捉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扮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北獅南邊獅頭造型首要有佛山獅與鶴山獅兩大獅頭形象佛山獅以英雄人物形象為臉譜特徵,形象威猛,加上誇張和加長的獅被,更合適與南派武功結合,扮演靈敏多變。
南邊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豐滿,牙齒能隱能露。首要有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體現為馴良而和藹,武獅體現為勇猛而剛烈;少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幼獅,憨態心愛,一般跟隨文、武獅同場扮演。南獅在造型上極度誇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備。
佛山醒獅團 扮演南獅中體現的首要是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8種神態,以采青為己任,歷盡艱險取得勝利。南獅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具有激烈吉利、喜慶顏色和氣氛渲染能力,造型較為威猛,搖動時注重馬步。
佛山醒獅團 扮演醒獅采青采青是舞獅的常例套路,也是醒獅扮演的高潮。醒獅扮演比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采青。獅子采青的程序包含尋青、見青、驚青、疑青、試青、踏青、撕青、嚼青、食青、醉青、吐青等11個舞段。相傳,「采青」有「反清復明」之意,采青有「采清」與「踩清」的諧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義,采青,遂變成獅藝娛樂泰平的一個環節。「青」普遍用生菜,舞獅的時分,人們一般會懸掛一根生菜,取其「生猛」意頭,生意興隆的標志。把生菜及亨通(紅包)懸掛起來,扮演前舞獅子數回,體現猶疑,然後一躍而起,把生菜一口「吃」入嘴內,再把生菜咬碎吐出,然後向我們致意,或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今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快樂。在南海大瀝、官窯鎮,還有百獅盛會和「生菜會」習俗。
(圖片來源於網路) - 佛山鴻勝蔡李佛梁偉永武術龍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