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簪花仕女圖(畫作)詳細資料大全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制的一幅粗絹本設色畫。作品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畫作不設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全圖六個人物的主次、遠近安排巧妙,景物襯托少而精。兩只小狗、一舉指禪只白鶴、一株辛黃花使原本顯得孤立的人物產生了左右呼應、前後聯系的關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而用筆和線條卻細勁有神,流動多姿。濃麗的設色,頭發的鉤染、而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較好地表現了貴族婦女的細膩柔嫩的肌膚和絲織物的紋飾。
《簪花仕女圖》是周昉貴族人物畫風格的代表。同時也體現出貴族仕女養尊處優、無所事事、游戲於花蝶鶴犬之間的生活情態。
基本介紹正塵
- 中文名 :簪花仕女圖
- 創作年代 :唐代(存疑)
- 作者 :周昉
- 畫作類型 :設色畫
- 規格 :縱46厘米,橫180厘米
- 現收藏地 :遼寧省博物館
- 材質 :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鑒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後世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面左端開始婷婷而立的是一個貴族婦女,體態豐碩,發髻高大,上插牡丹花一枝,髻前飾玉步搖,那珍珠在不停地搖晃。她頭上的髻發和短鬢,茸茸地分披在豐滿的額前和耳邊,顯得青春煥發。她圓潤的而龐,浮起了淡薄的紅暈;瓜子形的黛畫短眉,濃淡適宜地斜峙在粉額之前,眉間金色花子的點飾如豆般大小,朱唇小到恰好與整個而龐隱隱相稱,她側身作向右傾斜的姿勢,外披紫色紗罩衫,衫上的龜背紋尚隱約可辨。硃色的長裙上,畫有斜格紋樣。紫綠色花紋的潔白絲綢襯裙,長過紗衫,拖曳到地而上。右手擺向前側,靠著紗衫;左手執緯子前伸,緯穗的擺動,逗引著小狗作戲,而小狗深通人意,它朝緯穗不停地張嘴擺尾,作出撲跳的姿態。 畫面左起第二位婦女身材嬌小,神情莊重,身著朱紅披風,外套紫色紗罩,從遠處巧移蓮步而來。發髻上插海棠花,脖子飾金質雲紋項圈。白裙上的紫色團花,從紗衫的下面透出,顯得十分艷麗。破子從後肩向兩臂平分下垂,雙手抓緊薄紗,掩著帔子,同時也緊束了寬大的
衣服。 畫面左起第三位貴族女人髻插荷花,身披白花格子紗衫,胸前束硃色斜格長裙曳於地而,紫色帔子上有粉和青花枝紋樣。她右手略向上舉,反掌拈紅花一枝,左手髻上取下金釵朝著右邊移去,目光注視新折下來的花枝,凝神遐思,准備將它插上發髻最顯眼的地方。在她的面前有一隻舉足欲行的丹頂鶴,似乎引不起她一點興趣。 畫面左起第四位側立著的侍女執長柄團扇,團扇上繪著盛開的牡丹,紅花綠葉相襯托,格外亮麗。她的妝扮,有異於卷中的其他貴族仕女。她也有一頭濃密的黑發,梳成兩個十字相合的發髻,中間用紅緞帶把那個髻子束在一起。她穿的硃色菱角紋的斜領處露出一部分,白色圈花的紗帶,繞過紗衫一圈之後,在腹前打了個結子。白色的軟底鞋尖,從彩色的襯裙下露出,它的形制不同於其他幾位貴族婦女所穿的重台履。她的表情安祥卻又若有所思,在當時嬉戲場合形成鮮明的對比。 畫面左起第五位仕女,發髻上插的紅瓣花枝,紗衫上有深白色的菱形紋樣。胸下的夾擷長裙曳於地而,紫綠色的團花平均分布在鮮明的朱紅的地子之上,顯得典雅、富麗;經紗衫掩蓋過的部分,顏色相應減退。紫色的帔子上,彩繪著雲風紋樣,往後垂了下去,她輕舉右手,用纖細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貼在脖肩上的紗衫領子,似有不勝初夏悶熱氣候的樣子。她左手從紗衫的側面伸出,手指向背而嬉戲的小狗打招呼,希望小狗也來給她逗趣。 畫面左側起最後一位髻插芍葯花的貴族仕女,淺紫色的紗衫上,有以四個斜角田宇為一組的菱紋。白地帔子繪有彩色雲鶴,從肩後身向前胸下垂。她右手舉著剛捕捉的蝴蝶,左手提起帔子,使它成為垂直。她上身往前微傾,以迎接向她跑來的小狗。 在貴族仕女們嬉遊處的盡頭,樹立著一而玲瓏石。石後有盛開的辛夷花,紫色的花朵,陪襯著少許的綠葉。石頭下的地上有一叢綠油油的雜草,一起點綴著視野廣闊的空間。 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以後,當代統治階逗襲級為了粉飾太平,提倡所謂「文治」,也止好吻合了當時人民歷經戰亂、渴望安寧社會的生活的心情,宴遊的風氣從此大開,奢侈之風成為天寶以後統治者崇尚的對象,到了貞元年間,這種風氣就更為突出。杜牧當時這樣描述:至於貞元末,風流悠綺靡。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正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畫家如實的描繪了在奢靡風氣支配下的唐代宮廷仕女嬉遊生活的典型環境。 最早著錄此卷的是清安岐《墨緣匯觀》,認為是唐周昉所繪,其後《石渠寶笈·續編》及《石渠隨筆》皆沿用該觀點,俱著錄為《周昉仕女圖》,然近代研究亦有持異議者。 1972年,對此圖進行重新裝裱時,有人發現此圖系後拼接而成,較明顯者為左數第二個比例較小的仕女為後嵌入,而白鶴與畫左小狗亦為剪裁而來,有研究者據此認為其原為屏風畫。 作品創作的時代問題也存在爭議。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唐代說、五代南唐說和宋代說。
藝術鑒賞
主題思想
作品從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出發,將現實生活中的貴族婦女,畫得雍容華貴,畫出一種閑適無聊的生活本質,表現出嬌、奢、雅、逸的氣息和女性柔軟、溫膩、動人的姿態,賦予作品鮮明的時代感。 作品渲染的快樂而又略帶懶散的情緒和氣氛,正是恰當地層示了屬於那個時代整個貴族有閑階級的時代氣氛;在表面華麗雍容的物質繁華背後,隱藏著人物內心深深的凄寂和幽怨。
藝術特色
人物 《簪花仕女圖》中作者對人物神態抓得較好,注重挖掘仕女精神上的苦悶和空虛,反映了貴族奢侈生活後面的精神困境。其中,有別於其他五位的那個執扇侍女,表情相當安詳,默默中若有所思的神情,與其他五位仕女的神態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在反映現實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預示出唐代後期審美意趣由宏麗轉向婉約的變化。 另外,體態動勢也是表達人物內心精神的重要因素,如果把動態處理得宜,也可以加強人物精神性格的表現。就畫中人物的姿態而高,各不相同。左起第一位仕女因為有搖頭擺尾、深通人意的小狗在其右側,作為逗引小狗作戲的她,側身玉立,上身向右傾斜,右手無意識地擺向前側,左手執拂子向前伸向小狗,接養右側的是一位婷婷玉立披白色紗衣的仕女,她漫不經心地舉養右手,用纖細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貼在脖子上的紗衫領子,似有不勝悶熱氣候的沉重之感。她左手從紗衫的側而伸出,似乎在向背著她作戲的小狗打著招呼。接著就是右後方側立著執長柄團扇的侍女,她閑靜自然。侍女的右前方也相當於她的左側之處,是一位持花的仕女,她右手略向上舉,反掌拈紅花一枝,左手從發髻上取下金釵朝右邊移去,似乎要把它插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從遠處姍姍而來的是一位身材小巧的仕女,她雙手緊操著薄紗,掩著帔子,緊束著寬大的衣服,作向前邁步的姿勢。最後一位仕女右手舉著一隻蝴蝶,左手提著帔子,要迎接從後而向她跑過來的小狗,她上身往前微傾,頭往右微側,在豐韻之中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態。由此可見,作者在人物姿態的處理上,為避免相同,又不失統一,頗費心思。
構圖 畫家在全幅構圖中以相等的間隔安排了幾位貴族婦女,一段一段地看去,彷彿每個婦女形象從眼前一幕一幕地移動,這種構圖的規律,看完了整個場景,彷彿同畫面人物一起游完了庭園。人物之間似有聯系,又似獨自悠閑。所以《簪花仕女圖》的畫而完整性並不是依靠空間、時間上的一致性訴諸觀者的,它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呼應和所營造的整個閑適和諧的氣氛,這樣一個獨特的形式傳達給觀者的。在畫而中,橫列的散點視線之內,多半用靜穆的姿態分戰了適當的位置;又把她們之中的兩位婦女安置在距離較遠的後方,因之增大了廣闊的視野,也就擴展了空間,不至於把觀者的視線囿於狹小的畫而之中。庭園里不藉更多什物作為襯托,但它的趣味並不因此而顯得單調和貧乏,反而覺得愈益接近事物的真相。這種構圖上的獨特風格,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除了畫面的並序排列外,《簪花仕女圖》在人物比例的處理上也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觀者可以發現畫面左起第二個婦女的比例是按照近大遠小的原則安排的。從她的服飾和儀態來看,她是畫家為了擴展觀者的視野、開拓空間,而刻意安排在較遠的地方,並不是因為身份的關系「近大遠小」與按身份安排人物比例兩種構圖方法同時出現在一張畫面上的。
線條 《簪花仕女圖》畫面上獨到之處是精緻細膩的畫筆,作者以線造型,成功地描繪了婦女身上輕柔透亮的薄紗披肩,以及薄紗下隱約可見的手臂,並自始至終毫無變化地使用定型的線描,對仕女面部和手的描制,下筆穩重准確,力求勻稱,衣裙圖案花紋的用筆,信筆而成,轉折處若斷若續,似規整但又非常流動,使通常流於對稱刻版的圖案,重新賦予了靈巧而生動的活力。至於仕女的髻發和鬢絲,精細過於毫毛,根根可數,筆筆有飛動之感。對人物畫的手部刻畫,甚是到位。《簪花仕女圖》中的貴族仕女袒胸露臂,雙手毫無遮蔽,描繪起來,實非易事。作者用簡潔遒勁的線條,准確地表現了各種不同的手勢,骨法用筆的線條對作品產生了決定性的意義。《簪花仕女圖》的線條達到了「骨法用筆」的高度統一,使之成為獨立的存在,支配著整幅畫的靈魂。
色彩 《簪花仕女圖》在賦彩的技巧上,恰當地運用了復雜的色調,重復中不覺得單調。紫色紗衫的一再出現,即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紫色與花青一並塗施,歷有「青間紫,不如死」之說,而此圖作者對其運用,似乎不受限制和約束。在紫色樁上有兩處用花青勾畫紋樣,反而覺得十分典雅,正是作者在克服色彩運用矛盾的獨到之處。從色彩的搭配到賦彩的層次,畫家用純凈透明的白色穿插在各種色彩之中,使黑、白和許多明麗的色彩相互襯托又相互制約,形成了沉著和明快相結合的矛盾統一。賦彩上的層次清晰,分開絲綢間的疊壓關系,使之有空氣流動之感。紗衫籠罩下的肌膚和衣裙就如一層薄霧所掩蓋,因而原來的肌膚和衣裙隨之改變了顏色,但它卻不因此而使人離開肌膚和衣裙原有色調的聯想力。如此,各種顏色所塗成紗衫的質感,更深刻地映入觀者的腦海里。
後世影響
《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范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這種仕女畫風格在當時畫壇上頗為流行,極大地影響了唐末乃至以後各朝代的仕女畫壇和佛教藝術。該作展現了極為濃郁的時代特色和民族氣息,是中國傳統繪畫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1984年3月,中國郵電部特別發行《簪花仕女圖》特種郵票和小型張。
歷史傳承
此卷曾經南宋內府收藏,南宋末歸賈似道所有,元、明間流傳無考,清初為梁清標、安岐收藏,後入清內府。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出宮,但在此前,他用了一年時間整理了1000餘件舉世罕見的書畫作品。在溥儀遜位前,溥儀便以「恩賜」名義,將內府所藏珍貴字畫賞賜給其弟溥傑、溥佳,讓他們利用每日下學出宮機會,用黃綾包袱將書畫帶出,《簪花仕女圖》就在其中。 盜運出宮的書畫起初存放在醇王府內。1925年,在日本人協助下,這批書畫被運抵天津,隨溥儀先後在日租界內的張園、靜園收藏。1934年,溥儀到長春做了偽滿洲國皇帝,這批書畫被運至當時的長春偽皇宮小白樓內。「小白樓」是一幢二層日式鋼筋水泥樓,是日本人為溥儀修的保存善本圖書及古玩字畫的庫房,記憶體藏品總數約1300件,對外名曰「圖書館」。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戰敗投降前,日本關東軍准備將偽滿洲國遷到通化。8月17日,溥儀乘飛機企圖逃往日本時,被蘇聯紅軍俘獲,其攜帶的一部分書畫和珠寶由蘇聯紅軍查扣,並轉交東北民主聯軍,幾經輾轉後,《簪花仕女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7年7月,遼寧省博物館舉辦《藝術·生活——遼寧省博物館研發文創作品展》,展出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
作者簡介
周昉,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字仲朗,一字景玄,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於仕宦之家,曾官越州長史、宣州長史別駕。好屬文,窮丹青之妙,擅畫肖像、尤工仕女,初學張萱而加以寫生變化,多寫貴族婦女,所作悠遊閑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用筆勁簡,色彩柔艷,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重,稱絕一時。
2. 唐朝仕女服飾,有哪些特色
引言:唐朝是我國古代一個非常繁盛的王朝,而且唐朝的文化也非常的中橋繁榮,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和溝通也比較的密切,在長城的侍女服飾中都有哪些特笑培巧色呢?
![](//www.photoshopnerds.com/images/loading.jpg)
三、衣長比較長
實際上跟清朝的服飾相比,唐朝仕女的衣服就是很長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要拖地的。不管地位怎麼樣還是說身份怎麼樣,他們女性所穿的衣服跟地面都是碰鍵有接觸的,就會感覺所有人都有一種仙氣飄飄的風范,也能夠讓女性的身材更加的修長。所以說在看那些唐朝仕女圖的時候,就會感覺裡面的人都非常的可愛而且美麗。
3. 唐朝仕女圖的相關介紹
全畫分四段,構思立意別出心裁,表現的是貴族婦女的閑游生活。每段中心人物並非同一個人,但又顯示了從戲犬、漫步到賞花、采蝶的連慣性場景變化,生動地傳達出了貴族仕女這種養尊處優、無所事事、游戲於花蝶鶴犬之間的心理狀態。
此圖用線古拙,流潤,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色彩的運用,大膽使用朱紅、粉白,完善地烘托出了美女的溫柔麗質。
周昉是唐代中期馳譽丹青的人物畫家之一,擅長描繪「綾羅人物」,即體態豐肥、姿態華麗的貴族婦女,世稱「周家祥」。
仕女圖 清 焦秉貞 絹本設色 30.2cm×2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落日西沉,夏荷盛開,湖光山色中,仕女們劃船悠遊。此畫設色濃艷,用線纖柔,脂粉尤濃,匠氣十足
4. 唐代經典仕女畫有哪些
如下:
1、《搗練圖》
這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在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
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2、《虢國夫人歷基游春圖》
此圖描繪的是天寶十一年(752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虢國夫人游春圖》重人物內心刻劃明迅,通過勁細的線描和色調的敷設,濃艷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滯。全畫構圖疏密有致,錯落自然。
人與馬的動勢舒緩從容,正應游春主題。畫家不著背景,只以濕筆點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瀠清新。圖中用線纖細,圓潤秀勁激爛此,在勁力中透著嫵媚。設色典雅富麗,具裝飾意味,格調活潑明快。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www.photoshopnerds.com/images/loading.jpg)
1、《搗練圖》創作背景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盛唐,長安是全國的絲織品生產中心,都城內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
5. 張大千仕女畫100幅
張大千仕女畫100幅有以下這些:
1.大千居士仕女圖,圖中美女端莊健康,充滿青春活力,不乏當代女性的氣息與風采。無論是觀音、山鬼、明妃、仕女這樣的古代傳統女性,還是新時代的摩登女郎,所有女性的臉部結構,特別是眼睛和嘴唇的構造,基本上耐激雹是一致的,是那種張大千所欣賞的理想美類型。
![](//www.photoshopnerds.com/images/loading.jpg)
3.紅荷仕女圖。這幅仕女圖頭飾簡素,唯有額頭,鼻尖,下頜上的妝容值得注意。
4.1935年的《天女散花》則以韓國情人池春紅為原型。1938年的《執扇仕女》、1941年的《柳蔭仕女》則分別描繪了情人李懷玉和三夫人楊宛君的情景。
6. 唐朝侍女圖
![](//www.photoshopnerds.com/images/loading.jpg)
首推《簪花仕女圖》啊!相傳為唐代周昉所繪,粗絹本設色畫, 現藏於遼寧省博。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游園, 畫作不設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 全圖六個人物的主次、遠近安排巧妙,景物襯托少而精。兩只小狗、一隻白鶴、一株辛黃花使原本顯得孤立的人物產生了左右呼應、前後聯系的關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而用筆和線條卻細勁有神,流動多姿。濃麗的設色,頭發的鉤染、而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較好地表現了貴族婦女的細膩柔嫩的肌膚和絲織物的紋飾。
《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范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這種仕女畫風格在當時畫壇上頗為流行,極大地影響了唐末乃至以後各朝代的仕女畫壇和佛教藝術 。該作展現了極為濃郁的時代特色和民族氣息,是中國傳統繪畫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7. 有關仕女圖的資料和簡介(並介紹一下搗練圖)謝謝啦!!!!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eshandafo&_dir=%2F1657485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johnnyzx80&_dir=%2F16352710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johnnyzx80&_dir=%2F16167059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yiliwang1&_dir=%2F16026504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ice-cream1225&_dir=%2F1583504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inyanni&_dir=%2F15708463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021peng&_dir=%2F15377695
仕女圖是唐代仕女畫的又一高峰。從畫面上作比較,在人物穿插之後,多了一些也許是並不起眼但卻十分重要的背景。有仙鶴、小獸、湖石、花草。雖不象顧愷之《洛神賦圖》那晌拆樣描繪一個可行可游的實際環境,似乎只限於園林盆景那樣的情調,但在現存唐代人物畫中卻是極難得的處理。仙鶴與小犬的描繪,毛發渲染與梳理十分周到。仙鶴通體皆白,僅頸上間以一絲黑墨,鶴翅排列從虛到實,由內向外,顯出畫家運用線條的手法既簡單又准確。考慮到中晚唐花鳥畫已經萌起,象薛稷、邊鸞等人的鳥類畫在畫壇上已頗有盛名,則周昉對仙鶴、走獸描繪得如此絲絲入扣,似乎有個花鳥畫興盛伊始的時代背景在起作用。
仕女圖更大的成功還在於它對人物服宴並棗飾的描繪。在張萱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物形象,而在周昉的畫作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工筆畫的特殊技巧,如仕女發髻很高,烏黑光亮。對黑發的渲染肯定是件不太容易做好的事,工筆畫的要求是黑而不躁,深而且厚。周昉的渲染正恰到好處地體現出這一魅力。此外對於仕女披紗的透明效果,服飾的花紋裝點,還有深色紗袖中沿邊線而勾勒的白線,都是以前工筆畫中極少見的特殊技法,即使是一麈蔽肢拂尾、一柄團扇,也無不精心刻劃,精緻周密,堪稱是件一絲不苟的珍品。至於圖上主要人物與侍女形象大小的安排,似乎也是基於突出主要角色的繪畫目的。
8. 《唐宮仕女圖》分別是哪幾幅
《唐宮仕女圖》包含部分如下:
《唐宮仕女圖》是一組五幅中國畫,包括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佚名《宮樂圖》。
![](//www.photoshopnerds.com/images/loading.jpg)
自古以來,女性就被要求「三從四德」。但對唐代女性而言,她們生活的時代是唯陵一個思想束縛相對較弱的時代,幾乎可以說,唐代女性生活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幸福的一個時期。
她們不僅能騎馬縱橫馳騁,還可以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國家的政治生活……女性社會地位之高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