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識活動《動物的冬眠》
1.動物冬眠的知識
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蝙蝠、刺蝟、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
冬眠,是變溫動物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冷冬天的一個「法寶」。
你看,冬天一到,刺蝟就縮進泥洞里,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鍾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燃斗一隻醒著的刺蝟浸在水裡2~3分鍾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痹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
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為此,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
夏天,科學家從人工條件下進行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亂跳的黃鼠靜脈里,結果,它像被麻醉一樣,很快進入昏睡的冬眠狀態。
看來,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種能誘發冬眠的物質。實驗還表明,冬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其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越強烈。
那麼,這種誘發冬眠物質是什麼呢?
據研究,這是一種存在於血清中的顆粒狀物質,有時這種物質也會粘附到紅細胞,因而使紅細胞也有了誘發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對外來物質總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動物例外。科學家皮源磨抽出冬眠旱獺的血清,注射到黃鼠的血液中,黃鼠不但不產生排斥反應,反而呼呼入睡,進入冬眠了。
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又帶來了新的信息,在動物的血液中,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冬眠物質相對抗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達到一定量時,就使冬眠的動物蘇醒過來。
這樣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物質,而且也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比例的變化。科學家判斷冬眠的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製造」誘發物質。抗誘發物質可能是在進入裂御冬眠後開始產生的,並且其產量是沿直線上升,直到春暖花開才逐漸減少。當抗誘發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控制誘發物質的時候,動物才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至今,人們仍然未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奧秘,探索還在進行,科學家認識到,研究動物冬眠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在航天與醫學上有重大實用價值。
野生的倉鼠、老鼠、松鼠、黃鼠和熊應該說都冬眠。
但不是和冷血動物一樣的深眠。
鼠類是在地下挖好幾米深的洞,在糧倉中貯藏好豐富的糧食,等大雪封山的時候,就躲在洞里,吃喝拉撒睡。睡的時間比活動的時間長,就是所謂的冬眠了。
山裡人有挖鼠窩子的傳統。即秋收完,入冬前的農閑時節,到山裡挖松鼠(山裡人叫「花狸棒子」)窩。
多的時候能挖出幾十公斤的玉米粒。離榛子林近的地方還可以挖到榛子,那才是最令人驚喜的收獲(一公斤榛子30多元)。玉米粒一般用來喂豬,人不敢吃,怕有毒。
熊類的冬眠也是貯存好大量的脂肪(熊掌部分)後,躲在樹洞子里睡大覺。但不是絕對不出來活動。
所以我覺得倉鼠的冬眠不過是比夏天愛睡覺罷了,它們總得出來吃食、撒尿,活動活動。因為我們不可能給它提供純粹的自然的環境,它也就無法真正冬眠。
2.關於動物的冬眠知識
一些恆溫動物在冬季長時間不活動、不攝食而進入睡眠狀態並伴隨著體溫和代謝速率降低的一種越冬對策。
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
冬眠的青蛙
種適應。蝙蝠、刺蝟、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冬眠是一些恆溫動物(哺乳類與鳥類)在寒冷冬季時其體溫可降低到接近環境溫度(幾乎到0℃),全身呈麻痹狀態,在環境溫度進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 *** 下,其體溫可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
冬眠,是變溫動物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冷冬天的一個「法寶」。你看,冬天一到,刺蝟就縮進泥洞里,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鍾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隻醒著的刺蝟浸在水裡2~3分鍾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痹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冬眠的動物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哺乳動物中的單孔目、有袋目、食蟲目、翼手目、嚙齒目及靈長目中的個別種類,鳥類中的褐雨燕及蜂鳥等都有冬眠行為,稱之為冬眠型動物。這類動物體型較小而代謝率較高,比大型的恆溫動物,相對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維持恆定體溫。熊及臭鼬等動物在冬季呈麻痹狀態,但體溫不降低或降低少許,且易覺醒,有半冬眠動物之稱。變溫動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狀態,但它們的體溫是隨環境溫度被動地變化,在溫度降低到可耐受溫度以下時,不會被激醒,而是被凍死。這種行為與恆溫動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稱之為蟄眠。
冬眠型動物的年度周期可分為非冬眠季節(生殖季節)與冬眠季節。北京地區的刺蝟約於3月底出眠,並立即進行生殖活動,完成生殖後便轉入肥育期,一直到10月初,是非冬眠季節;10月-3月是冬眠季節。此時,動物蜷縮不動,不吃不喝,代謝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在這兩個季節里,動物的生理狀態迥然不同,但又互相依存。非冬眠季節後期的肥育為冬眠儲存能量,在冬眠季節後期,性腺開始發育,動物出眠後便可立即進行生殖活動。冬眠型動物在非冬眠季節中,其體溫是恆定的,而在冬眠季節體溫是可變的。故特稱為異溫動物。在非冬眠季節里其體溫也有2~5℃的波動,而與其親緣相近的非冬眠型動物的體溫波動僅0.5℃左右。此外,冬眠型動物對低溫的耐受能力也顯然地大。人的致死低體溫是29~26℃,大鼠是15~13℃,而冬眠型動物則可耐受接近0℃的低體溫,甚至超冷狀態,如蝙蝠超冷到-9℃仍可復甦,自動產熱使體溫上升到正常。這是異溫動物區別於恆溫動物或變溫動物的重要特徵。
3.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動物怎樣過冬》
冬天到了,人們有哪些變化,小朋友都能觀察到,可小動物有哪些變化呢?小朋友們很難表面看到,小朋友字自然角觀察小烏龜時發現了問題。於是為了增加孩子們的知識面,我選擇了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的興趣入手。為了豐富幼兒對各種動物過冬的知識,活動前先讓幼兒回家和家長一起收集資料,讓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基礎上,利用直觀、生動形象的圖片以故事的形式以及啟發性提問,通過游戲等情景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地了解和喜歡探索動物過冬的方式。
在本活動中,我還注重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幼兒的趣味性。當我問道:「黃鼠狼遇到危險是怎樣保護自己的?」時,周旭小朋友笑著說: 「它是放臭屁把動物臭的不行,然後它就跑了。」引得小朋友哈哈大笑。活動中給幼兒自由討論的時間,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分享彼此的快樂,在說中學,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豐富了知識,進一步拓展了幼兒的認知空間。從幼兒在學習過程的表現來看,幼兒確實表現得更積極主動。在活動中,我出示一些其它的小動物,請孩子們分組,為它們找好朋友,並把圖片放到和剛才過冬方式的小動物一起,並請他們講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幼兒敢想敢說,不受拘束,盡情展示自我,品味成功。
通過上《動物怎樣過冬》這一科學活動,讓我深深感到科學活動真是一個結合孩子的實踐活動,能夠使孩子學得快樂,增長知識培養興趣的科目。本次活動也存在了很多不足,教師對動物過冬的知識面不夠豐富,本活動如果採取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幼兒,讓幼兒通過動畫來接受知識,獲得知識,幼兒會掌握得更扎實、更好。
4.幼兒園科學教案《動物是怎麼過冬》
《動物怎樣過冬》是幼兒喜愛的科學活動,我們常說:一次
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
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
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動物怎樣過冬這一課題引起了幼兒極
大的興趣,特別是活動中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最易引起幼兒
的注意,大班幼兒能夠主動照顧動植物,並具備了一定的分
析及歸類能力,活動中通過對動物過冬方式的了解,激發了
孩子的探究慾望.
在活動中,我還注重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幼兒的趣味性.當我問道:「梅花鹿是怎樣過冬的?」時,傑聖小朋友笑著說:「它是把兩個耳朵藏起來,然後躲起來的.」引得小朋友哈哈大笑.活動中給幼兒自由討論的時間,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分享彼此的快樂,在說中學,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豐富了知識,進一步拓展了幼兒的認知空間.從幼兒在學習過程的表現來看,幼兒表現得很主動.因為在課前我就讓孩子們回家去和爸爸媽媽一起找資料,找一找小動物過冬的一些辦法.這樣一來,孩子們在課外也參與學習與探討,這種課堂外的自由學習會使得他們的興趣徒增.在課堂上孩子們通過看圖片,非常主動的來動腦筋,舉手發言也很踴躍,充滿了活躍的氣氛.特別是讓幼兒自己說說還有哪些動物過冬的方法時,由於事前都找到了很多,所以孩子們幾乎將動物過冬的幾種方法都說出來了,比如說燕子飛到南方去過冬的;蛇、狗熊是靠冬眠來過冬的;松鼠、田鼠、老鼠是靠儲存糧食來過冬的等. 本次活動也存在了很多不足,如我對其它動物過冬的知識面不夠豐富;活動結束時教師語言不夠精練,動物卡片運用不夠充分等.
5.幼兒園小班冬天教案《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了解一些小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對動物過冬產生興趣。(重點)
2、知道關心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准備:
2、物質准備:背景圖一張,動物卡片(燕子、青蛙、小蜜蜂等各種小動物圖卡),小動物聲音,塑料筐4個。
3、故事《動物怎樣過冬》。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談話活動,引發幼兒對故事產生興趣。
1、師:"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啊?"幼:"冬天。"師:"天氣怎麼樣呢?"幼:"很冷。"師:"我們應該怎樣度過這個冬天呢?"
教師提示:(幼兒)有穿棉衣、安裝取暖設備、喝熱水、加強體育鍛煉等。
2、今天啊,老師還請來了三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誰?(燕子,青蛙,小蜜蜂),同時出示聲音、圖卡。
3、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樣過冬的吧?
二、教師講述故事,引導幼兒說說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講述故事《小動物過冬》
提問:故事裡的小動物是怎麼過冬的?(能激發幼兒說出故事裡的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如,小燕子飛到南方去了、青蛙冬天睡大覺、小蜜蜂儲備糧食。)這一環節中,講述故事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而且生動形象地讓幼兒感知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提出問題討論:
1、故事中小燕子是飛到南方去過冬,那還有哪些小動物是和小燕子一樣呢?
2、小青蛙在冬天靠冬眠來過冬,那你們知道還有哪些動物也是靠冬眠來過冬的呢?如,蛇、青蛙、烏龜等。
3、還有哪些動物和蜜蜂一樣儲存糧食來過冬呢?如,松鼠、螞蟻等。
延伸:哪些動物在冬天需要要加上後皮毛或羽毛來過冬呢?
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大膽的想像、思考,這些開放性的問題,是幼兒的發散性思維的已擴展,在交流中總結出動物們不同的過冬方式。
三、引導幼兒將自己手中的動物送到相應的過冬方式的筐里,鼓勵幼兒互相檢查,小動物被送到的過冬方式是否正確。
我們這里還有一些小動物,你覺得他們是怎麼過冬的就將他送回相應的地方去過冬?
這一環節幼兒自己動手送小動物回家,不僅鞏固了幼兒所學的知識,了解了不同動物的過冬方式,而且有激發了幼兒愛護小動物、探索研究動物的興趣。
四、活動延伸:回家跟爸爸媽媽討論其他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6.幼兒園大班教案 《動物是怎樣過冬》
3、對探索動物世界奧秘感興趣,並具有較細致的觀察能力。
活動准備: &uot;動物過冬&uot;的錄像帶、錄像機、電視機、各類動物的磁鐵教具、動物胸飾、錄音機、磁帶等。 活動過程: ⑴幼兒根據日常觀察進行回答,教師不予評論。
⑵幼兒觀看錄像一遍: 幼兒根據錄像內容進行回答,教師根據幼兒回答內容,出示相應的磁鐵教具。 ⑶幼兒再次觀看錄像,並出規定格畫面,進行動行過冬形式的歸類。
(根據定格畫面,並運用磁鐵教具幫助功兒進行歸類)躲藏--蜜蜂、螞蟻(老鼠)等;(幼兒用動作表示&uot;躲藏&uot;)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蝟、蝸牛、蚯蚓)等;(解釋: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動的意思)遷徙--燕子、大雁、丹頂鶴等;(解釋:遷徙就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意思。)反復練習新詞&uot;遷徙&uot;。
換毛--獅子、狐狸、狗、羊(雞、鴨、兔)等。 ⑷鞏固動物過冬的四種主要開式:躲藏、冬眠、遷徙、換毛。
⑸教師總結:小動物們很聰明,想出好辦法來度過寒冷的冬天,它們有的躲藏,有的冬眠,有的遷徙,還有的換毛。它們真是能乾的小動物。
7.幼師教案活動二十 動物怎樣過冬
動物怎樣過冬
主題名稱:冬天的故事 次主題名稱:冬趣 活動名稱:動物怎樣過冬 主要教學領域:科學領域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冬天到了,人們有哪些變化,小朋友都能觀察到,可小動物有哪些變化呢?小朋友們很難表面看到,小朋友字自然角觀察小烏龜時發現了問題。於是為了增加孩子們的知識面,我選擇了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的興趣入手。為了豐富幼兒對各種動物過冬的知識,活動前先讓幼兒回家和家長一起收集資料,讓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基礎上,利用直觀、生動形象的圖片以故事的形式以及啟發性提問,通過游戲等情景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地了解和喜歡探索動物過冬的方式。 活動目標:
1、能清楚地講述幾種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懂得關心愛護小動物。
2、掌握動物常見的過冬的方式。 重難點分析: 活動准備:
1、教師製作「動物過冬」的課件、各種小動物的圖片。
2、請家長協助幼兒搜集有關小動物過冬的資料。 活動過程:
1、幼兒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向同伴介紹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採用自由談話的形式,幼兒可以利用搜集的圖片、圖書、磁帶等資料向大家來展示,活動過程中盡量讓孩子多說。 2、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1)教師生動地講述《動物過冬》的故事。
(2)聽完故事,請小朋友們說一說故事中的幾種小動物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的。提問:青蛙怎樣過冬?還有誰也採用這種冬眠的方法過冬?小燕子怎樣過冬?兔子呢?松鼠呢?螳螂呢?蚊子蒼蠅呢?還有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和它們一樣?
3、了解多種動物的過冬方式,萌發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教師演示不同動物過冬方式的課件: (1)冬眠:蛇、青蛙、烏龜等。 (2)遷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等。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麻雀、烏鴉等。
(4)儲存食物:松鼠、蜜蜂、螞蟻等。
(5)讓卵過冬:螳螂、蝗蟲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蚊子和蒼蠅等。 4、講述自己喜歡的動物過冬的方式。
幼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圖片,互相說一說它是怎樣過冬的。教師巡迴聆聽幼兒的講述,並適當給與鼓勵。
5、開闊視野,豐富幼兒有關動物過冬的趣聞。 教師講述,拓展幼兒的知識面,如:海豹冰上鑽孔、蛇凍成冰棍、兔子撞肚皮等。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1-2種動物過冬的方式畫下來,教師將全班幼兒的作品幫助製作成連環畫,放在區域角中供幼兒欣賞講述,繼續豐富有關知識經驗。 活動反思:
通過上《動物怎樣過冬》這一科學活動,讓我深深感到科學活動真是一個結合孩子的實踐活動,能夠使孩子學得快樂,增長知識培養興趣的科目。本次活動也存在了很多不足,教師對動物過冬的知識面不夠豐富,本活動如果採取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幼兒,讓幼兒通過動畫來接受知識,獲得知識,幼兒會掌握得更扎實、更好。
8.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幼兒園教案:動物怎樣過冬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喜愛小動物和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培養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2、初步了解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動物和季節的關系。 [活動准備] 1、帶領幼兒搜集小動物過冬的圖片資料 2、小動物過冬課件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興趣,談話導入課題。
「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感覺怎樣?」(冬天,天氣寒冷) 「看一看,冬天人們是怎樣過冬的?」(穿棉衣、安裝取暖設備、常在室內活動、加強鍛煉等) 2、引發課題「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談話導入:人們有這么多的好辦法過冬,那麼你們知道小動物在這樣冷的天氣里是怎樣過冬的呢? ⑴幼兒根據日常觀察進行自由回答,教師不予評論。 師: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動物過冬的辦法,那麼究竟小動物們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呢?老師有一些小動物過冬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⑵幼兒看圖片: 提問討論: A:圖片上有哪些小動物; B:這些小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教師重點講解,小動物過冬的方法有幾種:冬眠過冬、換上厚厚的毛過冬、貯食過冬,冬眠過冬的有蛇、烏龜、青蛙、刺蝟;換上了厚厚的毛過冬的有兔子、松鼠;貯食過冬的有螞蟻 C:「你還知道其它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狗熊是冬眠過冬,大雁和候鳥是南飛過冬的等 3、鞏固、豐富幼兒對動物過冬的認識 觀看動物過冬課件,提問:冬眠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換上厚厚毛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貯食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4、了解動物與季節的關系,知道動物有各種方法過冬,這是保護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動物們為什麼會有各自不同的過冬方法?」(保護自己生存,適應季節的變化) 「假如這些動物不想法過冬,那將會怎樣?」(凍死、餓死) 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為動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9.幼兒園科學探索教案:《動物怎樣過冬》
設計意圖:
冬天到了,動物的蹤跡越來越少,螞蟻鑽進洞里,小燕子飛走了等,這些現象無不引起幼兒注意。戶外活動時,他們會不約而同產生疑問:為什麼螞蟻不出來搬食啦?小燕子怎麼不見啦?呱呱叫的青蛙哪裡去了?動物們生活習性的變化讓幼兒產生好奇。為了順應幼兒的興趣需要、發展需要,設計本活動讓幼兒了解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以激發幼兒探究動物的興趣和愛護照顧動物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初步了解動物對環境的依存關系和適應特點。
3、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和關心愛護動物的情感。
活動重點:
能說出幾種常見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活動難點:
知道動物過冬的幾種不同方式。
活動准備:
課件、動物頭飾、4種過冬場景。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導入主題。
提問:現在是什麼季節?(冬天)你感覺怎麼樣(天氣寒冷)?冬天人們是怎樣過冬的?(穿棉衣、生火爐、戴手套、多跑步……)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看看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
【評析】這一環節中,通過談話活動,引發幼兒對動物怎樣過冬產生興趣。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人們是如何過冬的,由人們怎樣過冬自然的過渡到動物怎樣過冬。幼兒大膽運用已有經驗進行講述,和同伴分享交流的快樂,在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二、基本部分:
(一)播放課件(邊播放邊講述故事)。
提問:
1、剛才屏幕里出現了哪些小動物?
2、它們是怎麼過冬的?
【評析】這一環節中,通過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以故事的形式讓幼兒感知動物是如何過冬的。如,燕子南飛、青蛙冬天睡大覺、小松鼠儲備糧食、小兔換厚的皮毛。當幼兒說到青蛙睡大覺的時候,隨即豐富詞彙:冬眠。本環節幼兒了解了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
(二) 引導幼兒總結動物過冬的幾種不同方式,提出問題討論:
1、小燕子是怎麼過冬的?為什麼要飛到南方去過冬?還有哪些小動物和燕子一樣也是南飛過冬的?(大雁、天鵝、丹頂鶴等)
『貳』 竇楚子是什麼動物
問題一:逗楚子是北方的一種動物 逗楚子應該為豆鼠子。東北有句老話;「黃鼠狼下豆鼠子,一輩不如一輩」。
長尾黃鼠學名:Citellus unlates Pallas 別名:豆鼠子、大眼賊
分布:在我國分布於東北部及新疆。是松鼠科黃鼠種中尾最長的一種。體長約300毫米以上,體亂改重達500克,尾長大於體長的1/3。外耳殼不發達,成嵴狀。前掌裸,後掌被毛,爪黑而長。
長尾黃鼠喜棲息於山地草原、森林草原和亞高山草甸植被類型的山前丘陵及嘩哪判林緣、河谷地帶。在耕田埂楞和耕地中亦有棲息,但數量不多。
長尾黃鼠白天活動,一般在日出後及黃昏時最為活躍,中午活動較少;陰天下雨及大風天氣活動減弱。活動時警惕性較高,時常身體直立觀察四周動靜,一旦有敵情,迅速地鑽入洞中或藏匿於草叢中。
長尾黃鼠的洞穴,有居住洞和臨時洞之分。洞穴一般建築於較高的坡地上,居緩斗住洞有主洞道、支洞道、盲洞道和窩巢。一般多為一個洞口,個別有兩個洞口,洞口直徑80-130毫米。窩巢橢圓形,巢材為雜草等。臨時洞穴較簡單,洞道淺短,亦沒有窩巢,是遇敵避難及玩耍的場所。夏季居住洞,淺而短,冬季的深而長。長尾黃鼠冬眠。
問題二:東北話里的 竇楚子長啥樣? 「豆杵子」是指東北特產食品「大醬」製作過程中使用的用來攪拌、攪走雜物而使用的木質、方頭的物體。其形狀大概為頭方,連接一個圓桿;方頭長寬厚大約為5cm×4cm×2cm。圓桿直徑約為3cm,桿長約為1.4米左右。具體數值以各家製作為准。沒有找到這個物體的圖片。只有老人拿著這個物雞的圖片,僅供參考:
問題三:聽說東北有一種動物叫瞎豆楚子,生活在地下,好像是鼠類,請問真有這種動物嗎,給個圖片看看 就是鼴鼠
『叄』 為什麼做實驗都用小白鼠,而不是小黑/灰/黃鼠
這個其實很簡單的,因為白色的顏色,容易看出實驗作用後的效果,如果選用其他的顏色的話,這種效果很有可能被他的身上的顏色大升所覆蓋的,也就是很容易正常的肉眼看不出來,就很容易被忽視,容易影響對實驗結果的判定,所以為了觀察的便利性和以及盡量先排除實驗鼠自身的顏色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而選用白色的。
而且還有一個正常的因數,就是白色會相對比較好看,我們見過很多人養小老鼠做寵物,基本上都是選擇白色,其他顏色的基本上就沒有,就拿黑色或者黃色的,說實話,看著就有點不舒服,甚至有些人可能還會有比較害怕的情緒在裡面的,尤其是女生,做起實驗來的話,那麼這種情扒搜緒的波動,肯定多少也是會影響做實驗的效果的,所以選用小老鼠的選擇上肯定是會傾向於現的比較可愛的白色了。
還有就是從市場上的角度考慮,應該是白色的小老鼠居多的,所以實驗室的采購上,采購員也是盡量會選擇用白色的,而且因為選購的人基本上都選用小白鼠,所以也促進了產生繁殖的廠家會優先生產白色的,所以導致白色的小老鼠反而便宜,要是要其他顏色的在市場上反而很難買到,甚至可能要提前和生成廠家預定,所以為了經費或者時間的節約的考慮,也會小白鼠優先。這個也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吧,導致很少人滾此老會去選擇其他顏色的實驗鼠了。
『肆』 在東北有一種鼠類可以站起來 在荒野地里打洞專吃豆子的叫什麼名字
你說的應該是<黃鼠>(可不是黃鼠狼)。別名達烏宴鄭指爾黃鼠、蒙古黃鼠、晌配草原黃鼠、大眼賊、豆鼠子。請看圖叢仿片
『伍』 老鼠、家鼠、野鼠、田鼠、黃鼠(狼)、白鼠有什麼區別
老鼠(rat)是一種嚙齒動物,體形有大有小。種類多,有450多種。數量大(有幾百億只)。繁殖速度很快,生命力很強,幾乎什麼都吃,在什麼地方都能住。會打洞、上樹,會爬山、涉水,而且糟蹋糧食、傳播疾病,對人類危害極大。除了天敵捕鼠鼠外,人們還利用器械(老鼠夾子、老鼠籠子、電子捕鼠器等)、葯物方法滅鼠。
世界約有1700多種鼠類…在我國,有鼠類約170多種,我國南方主要鼠種有32種,老鼠有家棲和野棲兩類。廣東地區常見的家棲鼠主要有褐家鼠、桐陸鏈黃胸鼠和小家鼠三種;野鼠主要是黃毛鼠,又稱羅賽鼠、田局孫鼠。
1、大家鼠(褐家鼠):毛色灰,喜歡在牆根、牆角打洞,一般體重300g左右,大的有900g重。
2、小家鼠(小耗子):毛色灰,個體較小,除牆根做窩外,經常與人作伴,重大約20—30g。
3、還有屋頂鼠、大倉鼠、黃毛鼠等。
4、黃胸鼠:體形比褐家鼠小,—般體重100-250克,尾長耳大,尾長超過體長。
此外,還有—種食蟲小獸,叫臭鼩鼱,俗稱臭鼠。它不屬鼠類,對人類危害很少,需與鼠類區別。還有一種叫地鼠
【老鼠的食物】
老鼠的食性很雜,愛吃的東西很多,幾乎人們吃的東西它都吃,酸、甜、苦、辣全不怕,但最愛吃的是糧食、瓜子、花生和油榨食品。 一隻老鼠一年大約可吃掉9kg糧食。
家鼠
house rats;mice
嚙齒目鼠科大家鼠屬和小家鼠屬中的一些種類的通稱 。
因這些種類主要棲居在城鎮、鄉村,與人關系密切,故名家鼠。大家鼠屬種類體長8~30 厘米;尾通常略長於體長,其上覆以稀疏毛,鱗環可見;體毛悉者柔軟,個別種類毛較硬;背部為黑灰色、灰色、暗褐色、灰黃色或紅褐色;腹部一般為灰色、灰白色或硫磺色;後足相對較長,善游泳的種類趾間有皺形蹼。小家鼠屬種類的體型較小,一般為6~9.5厘米 ;上門齒內側有缺刻。大家鼠屬約有 100種,大多分布在亞洲東部和非洲的亞熱帶、熱帶。中國有16種。小家鼠屬全世界約有36種,中國有2~3種。
家鼠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棲息於各種環境之中。在住房、倉庫、船車等能隱蔽的地方均可生存下去。夜間活動。以動、植物為食。幾乎全年均可繁殖。大家鼠屬各種的妊娠期約21~30天,年產3~10胎,每胎產2~16仔。小家鼠屬各種的妊娠期18~21天,年產5胎,每胎產3~16仔。
家鼠是世界性的害鼠,不僅盜食糧食,還咬壞傢具、用品,甚至咬壞電線造成停電和火災。褐家鼠常咬死家禽和家畜的幼仔,咬傷咬死嬰兒。家鼠是鼠疫、兔熱病、斑疹傷寒、狂犬病等病原體的攜帶者。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白色變種為實驗動物。
田鼠:嚙齒目倉鼠科田鼠亞科的通稱。田鼠體型粗笨,多數為小型鼠類,個別達中等,如麝鼠,體長約30厘米,體重約1800克;四肢短,眼小,耳殼略顯露於毛外;尾短,一般不超過體長之半,旅鼠、兔尾鼠、鼴形田鼠則甚短,不及後足長,麝鼠的尾因適應游泳,側扁如舵;毛色差別很大,呈灰黃、沙黃、棕褐、棕灰等色;臼齒齒冠平坦,由許多左右交錯的三角形齒環組成。共18屬110種,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和美洲。中國有11屬40餘種。
棲息環境從寒冷的凍土帶直至亞熱帶。有棲息於草原、農田的田鼠和兔尾鼠;也有棲息於森林的林鼠和林旅鼠;還有棲息於高山的高山鼠;以及適於半水棲的水鼠和麝鼠。某些種類因適應特殊的環境,形態上產生了某些相應的特化。如以地下生活為主的鼴形田鼠,四肢短粗有力,爪發達,門齒粗壯,適於挖掘復雜的洞道,而眼、耳殼則很小;適於水棲的種類,後足趾間具半蹼,尾側扁,利於游泳。田鼠多為地棲種類,它們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樹根、岩石下的縫隙中做窩。有的白天活動,有的夜間活動,也有的晝夜活動。多數以植物性食物為食,有些種類則吃動物性食物。喜群居。不冬眠。田鼠中的一些種類數量變動很大。旅鼠在數量高時還有遷徙的習性。每年繁殖2~4次,每胎產仔5~14隻,壽命約2年。
田鼠除個別種類的毛皮可以利用外,絕大多數對農、牧、林業有害,特別是一些群棲性強、數量變動大的種類。另外,田鼠為蜱傳斑疹傷寒、兔熱病、腦炎等傳染病病原的天然攜帶者,與流行病學很有關系。
黃鼠:學名: Citellus dauricus (Brandt)
分類:屬嚙齒目,松鼠科,黃鼠屬。
別名:達烏爾黃鼠、蒙古黃鼠、草原黃鼠、大眼賊、豆鼠子、禾鼠等。
分布:在東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河南等省區。
寄主: 穀子、沙蒿、沙蔥、牧草及一些植物的漿果、種子,有時也食鞘翅目昆蟲的幼蟲。
為害特點: 喜食植物的多汁液幼嫩部分,常使作物的管心被成片抽掉;秋季食灌漿乳熟期的種子,使禾苗大量枯死。
達烏爾黃鼠是我國北部乾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類,喜散居。對生境有選擇性,較喜濕,最適生境為草原和山地草原,通常多在植被覆蓋率25%左右,植株高15—20cm處活動。該鼠除繁殖季節以外,多單沿獨居,洞穴多築於荒地、地頭、墳地、荒草坡、路旁及多年生草地處,分常住洞和臨時f同,臨時洞內無窩巢,且多達幾至十幾個。常住洞通常只有一個洞口,洞口光滑完整,直徑7—8cm,洞口前有土丘和足跡,周圍無糞便,洞道長2.9—4.3m,洞深1.1—1.4m,無倉庫,不貯糧。雄巢球狀,雌巢盆狀。
白鼠:鼴鼠的俗稱。
『陸』 老鼠和黃鼠有什麼區別
老鼠(rat)是一種嚙齒動物,體形有大有小。種類多,有450多種。數量大(有幾百億只)。繁殖速度很快,生命力很強,幾乎什麼都吃,在什麼地方都能住。會打洞、上樹,會爬山、涉水,而且糟蹋糧食、傳播疾病,對人類危害極大。除了天敵捕鼠鼠外,人們還利用器械(老鼠夾子、老鼠籠子、電子捕鼠器等)、葯物方法滅鼠。
老鼠的食性很雜,愛吃的東西很多,幾乎人們吃的東西它都吃,酸、甜、苦、辣全不怕,但最愛吃的是糧食、瓜子、花生和油榨食品。 一隻老鼠一年大約可吃掉9kg糧食。
黃鼠狼的學名叫黃鼬,是食肉目鼬科鼬屬中的一種。鼬是食肉目中最小的種類,頸長,體長而四肢短,能鑽入鼠洞內捕殺老鼠。體細長;頭小而扁平;頸長而柔韌;四肢短,每足5趾,趾上有尖銳彎曲的爪。其中最小的是伶鼬,體長10~15厘米,尾長3~4厘米,體重30~70克。體型較大的是黃鼬和艾鼬,體長30~50厘米,體重0.5~1公斤。鼬性活躍,膽大,嗜血,貪食,具掠食性。鼬在夜間單獨捕食,主要獵物為嚙齒動物、魚、蛙和鳥卵,有利於控制嚙齒動物的繁殖。是一種益獸。全世界共有鼬類17種。分布於除大洋洲外的各大洲。其中比較重要的種迅岩類有北美水貂,經人工馴化後,已為世界各地飼養。白鼬和伶搜亮鼬分布在北半球寒帶地區,其冬毛和夏毛完全不同。夏毛棕黃色,冬季換成純白色,是適於雪地景觀的保護色。中國有鼬類8種:黃鼬、香鼬、紋鼬、黃腹鼬、艾鼬、小艾鼬、伶鼬和白鼬。其中黃鼬遍布全國,數量最多,經濟價值最大。黃鼬生活力強,棲息於寒帶針葉林、草原以至熱帶叢林,無論山區、平原或沼澤地以至村落居民點和城市,均能見其蹤跡。黃鼬具有肛腺,可放臭世昌寬氣以自衛。穴居在岩石下、樹洞或柴堆下。夜晚活動、行動迅速、詭秘,能上樹或下水,憑借靈敏的嗅覺和聽覺搜尋食物。主要以鼠類為食,能追循鼠跡出入鼠洞,捕殺整窩老鼠。亦吃小鳥和鳥卵,或沿河堤、小溪活動捕食蛙類、昆蟲和魚,有時也盜食家禽。繁殖快,每年冬末、春初發情交配,懷孕兩個月後,夏初產下1~4隻幼仔。哺乳期1個月,10個月後即性成熟。每年換毛兩次。黃鼬毛色鮮艷,呈棕黃、杏黃或金黃色,針毛細密,底絨豐厚。中國用其尾毛製做毛筆,稱為狼毫
『柒』 怎樣養殖刺蝟
作為寵物的迷你刺蝟是由普通刺蝟和非洲的「四趾刺蝟」雜交培養的,不冬眠,個頭較小,不耐寒。這些小傢伙肯定會讓你愛不釋手的,它們蹣跚前行的樣子以及將鼻子 到處亂刺的舉動都顯得可愛極了。那麼迷你刺蝟該怎麼養呢?下面就跟隨波奇網的小編一起來看下吧。
迷你刺蝟
刺蝟是夜行性動物,日間是睡覺,晚上才活動。他們通常到晚上七至十時才是最活躍。所以飼主要給刺蝟日間好好休息,晚上才和刺蝟玩。任意改變夜行性動物的習慣容易會引起短壽宴州答。因為他們躲在黑暗處是他們的本能,他們認為黑暗才有安全感。
飼養刺蝟籠子底部鋪上麥秸、乾草、鋸末或細報紙條等。餵食盆可用陶制的,最好重一些。可以提供一些樹枝供啃咬用,防止牙齒長得過長。巢箱可以用木頭或紙等 製作或者購買成品兔子/龍貓籠。然後放入一個適合刺蝟大小木屋或者有頂的盒子作為刺蝟休息睡覺的家。刺蝟是獨居動物,如果混養會互相晌慧造成傷害。
飲水可用給水器,安裝在容易飲用的高度上,往器皿型的水罐里加水。刺蝟有在固定的地方便溺的習慣,在它經常使溺的地方放上便盆,在裡面放上貓沙,它就會把這里當成廁所來使用。如果不用廁所的話也不要強迫它,只要注意經常清潔籠子就行了。
刺蝟是雜食偏肉食性動物,可以給它喂一些狗糧、貓糧、麵包蟲、蟋蟀等,這些我們基本都跡謹能在波奇商城買到。刺蝟嗅覺敏銳,給刺蝟洗澡以及換洗籠子不能使用有香味的沐浴乳和清潔用品,要使用無味的寵物用清潔劑。另外刺蝟很容易發胖,可以買個滾輪讓其多多運動。
炎熱的夏季水槽內溫度容易升高,夏季,最好移到籠子中飼養。要把籠子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注意不要讓陽光直射。冬季不要忘記經常檢查巢箱,防止刺蝟因溫度 過低而死亡。非洲刺蝟適宜的生存溫度為15-25度。
『捌』 生氣之後看到黃鼠狠有什麼徵兆
生氣之後看到黃鼠狼沒有任何的徵兆,屬於偶然,生氣之後要自我調節轎廳心態,不要鑽牛角尖,那樣受傷的沒液只會是閉察隱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