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可愛圖片 > 可愛的圖片上面帶著譚字

可愛的圖片上面帶著譚字

發布時間:2023-02-24 11:34:31

Ⅰ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譚


==============


2張。


滿意請採納~

Ⅱ 草書譚字怎麼

譚字草書狂草的寫法如下圖:

相關組詞:

1.談吐[tán tǔ]

指談話時的措辭和態度:~不俗。

茅盾 《清明前後》第一幕:「從她的談吐中就看得出她是一個好勝心頗高而且也頗有決斷的人。」

2.談話[tán huà]

兩個人或許多人在一起說話:他們正在屋裡~。

徐銀齋 《胡琴的風波》:「 胡支書知道了這事,就來找我談話。」

3.交談[jiāo tán]

互相接觸談話:親切地~。他們用英語~起來。

茅盾 《子夜》十五:「在廠門右側,卻是那錢葆生和一個巡長模樣的人在那裡交談。」

4.攀談[pān tán]

拉扯閑談:兩人~起來很相投。

沈從文 《八駿圖》:「看房子的聽差,一面為來客收拾房子,整理被褥,一面就同來客攀談。」

5.侈談[chǐ tán]

誇大而不切實際地談論。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九章:「在工作失敗的時候,還在侈談個人的作用,只有掩蓋自己的缺點或錯誤的人,才這樣做。」

6.密談[mì tán]

秘密交談:附耳~。兩個人~了一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六章:「在武英殿西暖閣內,只有崇禎和陳新甲在低聲密談。」

Ⅲ 譚姓溯源之一: 「譚」字的由來

尋根問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探究譚姓(譚氏)來源的人越來越多,但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各持己見爭執的那叫熱鬧。究竟哪個才是真相?難!本人最後可能也得不出結論,但想努力做個嘗試,若最終對其他考究者、關注者能有所借鑒或啟發,也就可以了。

因實在是太過復雜,避難就易,本篇試先從「譚」字的由來進行分析。那麼,我們的姓——「譚」字是怎麼來的呢?

(一)「譚」由「譚」簡化而來

「譚」是「譚」的簡化字。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其中「言」旁變為「訁」是屬於用行書與草書的寫法取代楷書的寫法的一種漢字簡化方法。

其實簡化字早就以俗體字的形式在民間長期存在,只是1956年始國家進行了規范化,某些正體(繁體字)從此就被俗體(簡化字)正式取代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字的發展演變史就是漢字不斷簡化的過程。

(二)「譚」由「覃邑」隸變而來

「譚」是「覃邑」(一個篆書字,國名)隸書化後的字,譚誕生時為隸書,後有今之楷書。

世人皆知,「齊恆滅譚,譚子奔莒」,後人以國為姓,譚姓由此而來,但是此譚非彼譚,當時的譚國並不是寫作「譚」,而是寫作「覃邑」(一個篆體字)或「覃」。為什麼?理由:

1、《說文》:「覃邑(一個篆體字):國也,齊桓公之所滅。從邑覃聲。」可見「齊恆滅譚」之譚國的篆書是寫作「覃邑」。篆書早於隸書出現,換句話「覃邑」早於「譚」字出現。

2、《說文》沒有「譚」字的詞條。《說文》是為小篆及以前的古文作解說的著名字書,字頭是篆體字,釋文是用隸書寫的。《說文》里沒有「譚」為字頭的詞條,但在其他字頭的釋文有多次出現「譚」字(註:原文為「譚長說」),可見當時有隸書譚字而沒有古篆譚字,而且不會是許慎遺漏了,因為他知道有這個字的存在。

3、從漢字發展史看,漢字演變大致是「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這樣一個先後出現的過程,譚字是屬於隸書時代出現的字。(參本人另一篇《中國漢字演變時間表》)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古隸是戰國中期的,如:青川木牘、雲南睡虎地秦簡、大量楚簡等,也就是說最早的譚字在戰國時期出現是有可能的,古陶文的發現證實了這點。《古陶文匯編》有載一戰國陶文拓片有「譚」字,這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譚字了。至漢時譚字已非常普遍,存世真跡有西漢的上林銅鑒、居延漢簡、東漢的樊敏碑等。

4、漢孝成鼎的銘文里有小篆譚字,但這是漢代人根據小篆的造字規律從隸書譚反推造出來的篆體字,為把這種篆書跟以前的篆書區分,稱之為「今篆」,而把通行於春秋戰國及秦代的篆書稱為「古篆」,包括大篆、小篆。古篆里無「譚」字。

所以說,在譚國存續期間還沒有「譚」字,那時譚國是寫為「覃邑」或「覃」的(關於覃後文詳述)。那麼,「覃邑」為什麼就變成了「譚」呢?

1、隸變。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小篆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故在民間出現了一種俗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隸變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因為隸書來源於篆書的草率寫法,所以兩種書體以正體與俗體的形式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共存期,從戰國到西漢中後期,隸書才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

2、現今有很多姓氏都源於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滅亡後以國為姓,這些姓氏的寫法是有規律的。

(1)以國名的隸變字為姓。根據隸變規律,表國名、地名的邑部篆體字的隸書寫法是把「邑」部變為右耳旁「阝」,字典把這樣變化後的兩個字釋為古今字。如「登邑」變為鄭、「奠邑」變為鄧、「赤邑」變為郝、「番邑」變為鄱、「芻邑」變為「鄒」等。

(2)以國名加「邑」前的本字為姓。如丘、朱、成、余等。有兩種情況,邱、邾、郕今天仍存在與丘、朱、成並存,而「余阝」則已消失。

所以,「以國為姓」一種情況是用「覃邑」的隸變字「覃阝」,但是今天這個字已沒有在使用了,也就是說先祖未採用該字為姓。另一種情況是用「覃邑」的本字「覃」,現實情況又證明了不是,因為古覃只有一個讀音tán,今「覃」字作姓有兩種讀音:一是少數民族用該字為漢姓讀qín,二是有一支覃氏自稱是譚氏避難「去言為覃tán」。可見這兩種情況都不是,事實上是選用了「譚」這個字形。自古至今,也只有譚氏認「覃邑」國為源,歷代史料與字書也把「覃邑」(覃阝)國寫作譚(譚)國。《說文·邑部》『覃阝,國也,齊桓公之所滅』段玉裁注。」成書於南朝梁的我國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玉篇殘卷)則如是說:「譚,猶著也;漢書大;倉頡篇亦人姓亦人名,譚公維私是聲專譚詫也;字書譚誕。」《康熙字典》:「覃阝,又通作譚。」《故訓匯纂》:「覃阝、譚古今字也。」

(三)「覃邑」是因「覃」國而造之字

古人造字最初是一些簡單的獨體字,後來隨著認知的需要,得造出更多的字,合體字就出場了,比如「獨體字加偏旁部首組成合體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造字方式。史料表明,在西周或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大批漢字被加上「邑」部來專指國名、地名,如邦、刑、邶、邾、郮、郯、郳、鄧、鄭、鄲、鄫等。覃國的「覃」也被加上「邑」部變為「覃邑」(覃阝)。

因此,覃、覃邑、覃阝、譚、譚在用於指「齊桓滅譚」之譚國時是通用的,歷代史料與字書已證實了這點。這里講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事件叫「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會議的起因是今古文經學之爭。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幾乎盡毀,僅有一些埋藏起來的後來得以現世。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今、古文經的字,難免會有所不同,比如《詩經》里的「譚公維私」的「譚」字,今文經就有多個版本。在這次以「討論五經異同」為主題的白虎觀會議上,由漢章帝親自裁定了:以毛詩譚公維私為正本(隸書),覃公維私為古本(小篆)。「覃公維私」里的覃公即為覃國國君。

(四)「覃」與「鹽(鹽)」同源分化而來

目前最早的覃字可追溯至商朝,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編號370)有「覃」字,商青銅器亞覃父丁爵、覃父己爵、亞共覃父乙𣪕、亞覃尊、亞覃父乙卣以及西周青銅器晉姜鼎等有金文「覃」字。《說文》有記古文覃、篆文覃。《九經字樣》有雲隸作覃。《漢語大字典》、《字源》有附圖解說了覃字的演變,如下:

小篆覃字從鹵,今隸書從西。《說文》釋為:「長味也。從×、咸省聲。詩曰實覃實訏。徒含切。」《字源》分析說「會意兼形聲字。商代文字像壇中盛鹽之形,西周文字從鹵,其中的點像鹽粒形。」當代學者通過考究金文、楚簡提出了「覃」字新解:「覃」與「鹽(鹽)」同源分化而來,古「覃」的早期字形下部為容器形,晚起字形下部為皿,作名詞用即同「鹽」,作形容詞用即為「長味也」(感興趣者請參讀原文:季旭升《談覃鹽》)。據以上資料繪出覃鹽分化圖如下:

總體來說,譚字的由來是「覃-覃邑-譚-譚」這么個過程,最早可追溯至商朝的甲骨文、金文,然後發展到篆書再到隸書,最後到現在的楷書。

閱讀全文

與可愛的圖片上面帶著譚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長學生發型圖片 瀏覽:303
籃球動漫男生圖片 瀏覽:601
版畫圖片簡單畫法 瀏覽:755
腳脖英文字母紋身圖片 瀏覽:311
報表中找不到圖片工具怎麼辦 瀏覽:886
中法建交圖片高清 瀏覽:274
湯溝酒價格及圖片 瀏覽:962
動漫女孩禮服圖片 瀏覽:28
word高級圖片排版 瀏覽:516
怎麼備份微信圖片在哪 瀏覽:991
印度窮女孩圖片 瀏覽:220
動漫盛開的煙花圖片高清壁紙 瀏覽:418
圖片偏動漫 瀏覽:534
男生長毛圖片欣賞 瀏覽:246
二次元少女圖片大全 瀏覽:915
動漫美型男圖片 瀏覽:319
奧特曼的衣服圖片 瀏覽:964
電動快餐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238
重塑文字的力量圖片 瀏覽:472
秒錶如何看圖片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