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可愛圖片 > 捕蟬插畫圖片可愛

捕蟬插畫圖片可愛

發布時間:2022-10-04 08:15:35

⑴ 牧童捕蟬詩的全詩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1)捕蟬插畫圖片可愛擴展閱讀:

《所見》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牧童騎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

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全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用語活潑自由、淺顯明了。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

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全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此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

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⑵ 螳螂捕蟬的譯文

螳螂捕蟬
【翻譯】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蟬。蟬正振動著翅膀悲切地鳴叫,想要喝一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一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螳螂彎曲著脖子,想抓住蟬後把它吞掉。螳螂正要吃蟬,卻不知黃雀在它背後。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過螳螂吞掉他。黃雀正想吃螳螂,卻不知有一個孩子正在榆樹下面,他拉開彈弓,就要射向黃雀。孩子要拉開彈弓射殺黃雀,卻不知道腳下有個深坑後面還有樹墩子。
這些鳥蟲和這個孩子都在貪圖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及身後潛伏著禍患。
【寓意】不要只顧及眼前利益,而忘記日後的禍患。

⑶ 古文螳螂捕蟬翻譯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注釋
吳王:指吳王闔閭。 欲:想要。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
諫:直言勸阻。 三旦:三,多次 。天,古漢語里「旦」就是「天」的意思,三旦 即三天。 躡:停留。 作勢欲撲:彎起前肢,想要撲上去捕捉。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征討,討伐。 徒:枉。 舍人:國王的侍從。 荊,楚國。伐:進攻。 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舍人,宮廷侍從;少孺子,年輕人。 懷丸操彈:懷揣著子彈持著彈弓。 操:持、拿 子:你。 委身曲附:彎曲著身體,屈著前肢。「附」同「跗」,腳背骨。委:縮。 延頸:伸長頭頸。引:拉開;伸長 延,伸長; 傍:通「旁」。 務欲:一心想要。 前利:眼前的利益。 罷:停止。 則:就。
翻譯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想要規勸吳王可是不敢,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侍衛道:「後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後;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寓意
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 教導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通盤謀劃,近憂遠慮,居安思危,不能顧此失彼。

⑷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准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二、說學生: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麼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麼?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麼「虛」?其他諸候國乘什麼「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麼「不堪設想」的後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麼問題要提?

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麼?)

練讀第3節。

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分小組准備後(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少年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教材體系:《螳螂捕蟬》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與《最大的麥穗》、《爺爺的蘆笛》構成一組說理性的單元。《螳螂捕蟬》選自劉向的《說苑》,《說苑》一共20卷,這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曾經接觸過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濫竽充數》、《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他們對這類課文並不陌生。

2、教材內容:《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與以往所學的單純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准備出兵攻打楚國,並下了死命令不準別人來勸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會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智勸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它是歷史故事中包含著寓言故事,而故事裡又隱含著道理,少年巧用故事來勸戒吳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分「准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聯繫上下文或生活積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b、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c、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以說促讀,理解語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聰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能辯證地看待吳王這個人物。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展開想像,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5、教學安排:

根據這篇寓言故事的特點,以及高年級段學生的實際學情,本課打算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理解生字詞,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精讀感悟,以說促讀,明白道理。

6、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說苑》「正諫」中的'幾個小故事。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自主探究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根據這篇寓言故事在寫作上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特點,努力將人本與文本相結合,准備採用以下的教法與學法:

1、首尾段落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2、緊扣重點指導復述,情境朗讀明白道理。

3、補充閱讀材料,培養閱讀興趣。

三、說教學程序

以第二課時為例,整個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1、激發興趣,導入本課。

2、對比朗讀,探究生疑。

3、以說促讀,入境悟理

4、拓展閱讀,課外延伸。

第一個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本課。(本環節預設1分鍾時間)

我將這樣導入新課: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少年機智地用一個故事阻止了一場戰爭,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一個道理,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上節課我們已初步認識了這位少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言故事也是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體裁。設計這一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這節課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調。

第二個環節為對比朗讀,探究生疑。(本環節預設6分鍾左右的時間)

課件出示文章的首尾兩段話:

吳王准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話,再指名讀,引導思考:讀了這兩段話,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呢?

學生可能會提出少年的「這番話」指的是哪番話?吳王為什麼會

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麼?大臣、少年都勸吳王,為什麼大臣勸後吳王仍是執迷不悟,而少年一勸吳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在學生充分質疑後,我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合,並提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古人又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根據文本進行質疑問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能激發他們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第三個環節:以說促讀,入境悟理。(本環節預設20分鍾左右的時間)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難點部分,我打算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找出少年講的故事,指導朗讀、復述;然後抓住重點句子,理解寓意;最後回顧全文,分角色朗讀,進行作業練習。

首先教學第一層:少年的「這番話」是指哪些話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找一找,讀一讀,再指名讀,齊讀,假如你們都是少年,我就是吳王,誰來勸勸我這位吳王呢?捧著書讀,能打動吳王嗎?恐怕不行,看看書,看看插圖,練一練,看能不能復述。再指名復述,學生評。

然後教學第二層:在你們說的話中有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吳王的心,是哪句呢?學生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引導學生明白「它們」、「眼前的利益」、「身後正隱伏著禍患」的雙關意思。教師相機板書。接著討論吳王因為想到了什麼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麼?理解「恍然大悟」並造句。這一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他們繼續探究的願望。學生可能會談到,吳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樣,楚國就是蟬,而諸侯國就是黃雀,吳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國,而身後的禍患是吳國很有可能被諸侯國所滅。

最後教學第三層:這么精彩的故事,你願意連起來讀一讀嗎?同桌兩人分角色讀課文的三到十一小節。讀完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為什麼大臣勸吳王,吳王不聽,而少年勸後,吳王就恍然大悟呢?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述這個故事呢?

通過小組討論,讓孩子們發表獨立見解,主動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回顧全文,整體把握,體會少年的勇敢、聰明,他的勸是「智勸」、「巧勸」,而大臣的勸是「直勸」、「力勸」。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應了文章開頭。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個啟發者、引導者,我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

回顧全文後再進行作業練習,填空:《螳螂捕蟬》一文,主要寫了少年巧用 ,從而,體現了少年的 ,同時還告訴我們 道理。

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由整體感知,到局部精讀,再回到整體感悟,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

第四個環節:拓展閱讀,課外延伸。(本環節預設13分鍾左右的時間)

劉向的《說苑》分「君道」、「臣術」、「建本」、「立節」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諫」中收集了秦始皇、楚莊王、齊景公等人的歷史故事十多個。課堂上我准備了四個小故事,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兩個,自由組合,共同閱讀,並討論:學了課文,又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麼收獲呢?學生各抒己見,個性得到了張揚。最後我鼓勵學生有興趣的話不妨讀讀《說苑》整本書。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樹立了大語文觀。《課程標准》中也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四、說效果預測

尊敬的評委,我在預設《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案前也閱讀、瀏覽了一些相關文章,如特級教師薛法根的教學。我在思考時,主要想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抓住文中對比明顯的兩段話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讀書,討論探究,從而獲取知識。預計學生在說的這一塊能生成課堂的亮點。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有些歷史知識較豐富的學生還能補充一些歷史小故事更深刻地來說明所學的道理。而在探討「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聯系時學生可能會有點難度,這時教師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加以啟發、引導。當然,在我今天的說課中還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專家能不吝賜教,謝謝!

板書設計:

23、螳螂捕蟬

螳螂

(吳國)

蟬(楚國) 黃雀(其他諸侯國)

少年智勸吳王(有勇有謀)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

全文分准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詩文精粹,要根據課文特點相機安排語言文字的訓練。

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3、理解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4、能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來體會寓言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復述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二、說學情

由於農村六年級的學生都認識螳螂、蟬、黃雀,也有些甚至玩過它們,對之覺得有趣,只要上課時出示有關圖片、課件,他們會有躍躍欲試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1、重組課文,落實重點。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像、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2、訓練語言,注重創造。

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復述、表演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准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3、訓練思維,凸現主體。

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動物?

2、板書並認讀生字螳螂蟬

3、指出他們屬於左形右聲字,便於識記。

(這三步設計從具體的圖象到抽象的文字,並且點出了螳螂二字的構成特點,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課題中就讓學生輕松識記了本課的兩個生字。)

4、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里教師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

(1)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並做上記號。

2、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為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知道各自然段寫什麼,課文按幾部分內容寫,各寫什麼?

(四)學習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齊讀。

2、吳王准備出兵攻打楚國,為何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勾畫有關語句。

3、對此,你有何看法?

(五)指導書寫。

螳、螂的結構和筆畫筆順。

(六)作業。

1、抄寫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系。

3、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為後面地復述課文埋下伏筆。)

4、學生對照屏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5、齊讀五組詞語。

(二)學習第二、三段。

1、投影出示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標)

2、自由朗讀第二段(211節)、第三段(第12節)內容。

3、從轉來轉去、毫不介意、一連轉了等詞句中,體會到什麼?(讓學生體會出少年的決心、勇氣和智慧。)

4、指名朗讀。(了解學生是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生練講故事。

(這個設計面向全體學生,是在上面聽寫五組詞語作為鋪墊和根據掛圖進行練說,這是一個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

6、指名復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學生在上面第5點已有練講的技能,在此便在輕松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復述。)

7、同桌互講互評。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訓練學生說、評的能力。)

教師總結。(略)

8、同學們說說蟬、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關系。

(出示圖片5。讓學生演示螳螂等事物的動作,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

9、默讀全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哪些角色之間存在著類似螳螂捕蟬的關系?

(訓練學生發現能力,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是什麼?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這樣,學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幹,訓練了評析文章的能力。)

(三)品析人物。

1、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2、小組討論之後,集中交流。

3、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恍然大悟)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在這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學生表達肯定個性鮮明,但這一切都要依賴於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做到有理有據。)

4、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里又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一個平台,讓學生再去回歸課文認真讀書從而對吳王有個准確的評價,學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吳王的專制蠻橫,當然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可愛之處。)

(四)表演深化。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里,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並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1、激趣。

我可以這樣說: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用上這樣的導語學生的表演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2、組織。

尋找合作對象,練台詞。(這兒的台詞主要是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設計。

在練台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4、演練。

5、表演。

在表演過程中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6、評價。

(五)鏈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中國古代寓言》

(有人說過:下課是新一輪讀書的開始。在這里我借本課的文章特點因勢向學生推薦一些關於寓言的讀物,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向課外延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遇見或聽說過類似寓言中的故事嗎?請舉例談你的看法。

(七)總結全文。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八)布置作業。

回去寫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

五、說板書

10、螳螂捕蟬

捕 啄食 打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

攻打 乘虛而入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

不能只想著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眼前的禍患。

好的板書設計,既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質疑解難,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這一板書設計就吻合了這些方面,並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⑸ 螳螂捕蟬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螳螂捕蟬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螳螂捕蟬讀後感1

這個星期四,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做《螳螂捕蟬》。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吧,這篇課文就是講了少年用蟬,螳螂,黃雀只在乎眼前的好處,而不顧及背後的危險的故事巧妙地勸說了吳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讀了這篇課文以後,我深有感觸,吳王攻打楚國就是自取滅亡,他非常固執,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好處,而不顧其他諸侯國趁這時來攻打我國的危險。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蟬,螳螂,黃雀這樣的人:在街上行騙,卻沒想到她的一舉一動都被監控射了下來;有人捕捉野生動物,使它們沒來家園;人們亂砍樹木,導致了山體滑坡,殃及了不少無辜的人;還有的人隨手亂扔垃圾,導致空氣中充滿了病毒,讓人經常生病。

記得有一次,表妹真聚精會神地做著作業,好像就是天塌下來也不關她的事似的。我心中立刻產生了一個念頭:去嚇嚇她!我踮起腳尖,輕輕地走了過去,正要行動時,「啊」一聲大叫震得我耳朵都快聾了似的!我一咬牙,把頭慢慢的轉了過去,切,原來是表哥啊,幸災樂禍的他,現在正捂著肚子在地上邊打滾邊笑呢!

這件事讓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表妹就像蟬,我就像螳螂,而表哥就像黃雀,我們一心只想著算計別人,卻沒想到有一雙眼睛正在背後看著我們呢!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在生活中,我們難道要重蹈吳王的覆轍嗎?

螳螂捕蟬讀後感2

今天,我們學了《螳螂捕蟬》一課,我們知道了,不可以只顧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自己身後的的禍患,一定要顧全大局,不可貪圖小利就心毀人亡。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吳王想去攻打楚國,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固執的吳王下了一道命令,誰再敢勸阻我,我就處死他!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就用機智的腦子給吳王講了一個小故事,吳王頓時茅塞頓開,決定暫時保留實力,等時機成熟再一舉攻下楚國。

我最喜歡的段落是,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腳,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那隻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那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

在這個故事裡,蟬就相當於楚國,國泰民安,其它諸侯國就是黃雀,自己的國家就是螳螂,如果去消滅楚國,那麼其它諸侯就會乘虛而入,到那時,其它諸侯國的兵力是人強馬壯,吳國的兵力不是殘兵敗將,就是元氣大傷,毫無戰鬥力,那麼,其他諸侯國消滅吳國就易如反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常常比喻目光短淺,只顧著算計別人,而沒有想到,別人正在背後算計他。

螳螂捕蟬讀後感3

在戰國時期,吳王准備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勝算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卻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文章中的那位侍衛官真聰明,他匠心獨運,適當地借用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勸免吳王。他這樣說非常巧妙,用了一種「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動准確地用《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來比喻吳王。這樣一來,他既避免了與吳王正面發生沖突,又不引來殺身之禍,還有更重要的是他這樣說起了勸免的作用。

讀了這篇文章,我從螳螂、蟬、黃雀的身上學到了一個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蟬」那樣。一天,我在小區的院子里玩兒,看見了一個男孩正在嚇唬在不遠處的另一個男孩,而在嚇唬別人的那個人的身後又有一個男孩在嚇唬他呢!這真如俗話說:「只想到的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及到自己身後的禍患!」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使我明白了:不要一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到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冷靜才能解決事情,不要學吳王聽不進大臣們的建議。

螳螂捕蟬讀後感4

在一個美麗的花園中,有許多五彩繽紛的小花朵兒,引來了一群群可愛的小蝴蝶。在花園的北邊,有許多枝繁葉茂的柳樹,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

在眾多柳樹的中間,有一棵樹上停著一隻悠然自得的蟬,它正在津津有味地吮吸著新鮮的露水卻渾然不知危險正悄然來臨——一隻螳螂正虎視耽耽地望著它。只見螳螂彎曲著身體,屈著前肢,輕手輕腳地來到了正在歡聲高唱地蟬身後,可它全然不知身後有一隻黃雀正盯著它。就在這時,就在這時,一隻黃雀正躡手躡腳地來到了螳螂的身後,而螳螂只顧享受眼前那隻可憐的蟬,渾然不知黃雀在旁邊。黃雀滿以為那隻螳螂會成為自己的階下囚,正得意洋洋地暗笑呢!

那隻自高自大的黃雀最終也沒有得到好結果——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正拿著彈弓瞄準了羽毛豐翼的黃雀。「啪」地一聲,無情的彈丸飛上了樹梢打中了黃雀,黃雀毫無防備,從高高地樹梢上摔了下來,腦漿直流,一個可愛的小生命就在這一瞬間,離開了這個美好的人世間。

這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瞻前顧後,全面權衡,千萬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卻忘了身後的禍害。

螳螂捕蟬讀後感5

今天上課,我們學習了《螳螂捕蟬》這一課。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糊塗的吳王一心只想眼前的利益,沒顧到身後的危機,並且很固執,誰勸就處死誰的事,有一個聰明的少年,利用了打鳥一事,引出這個故事,不僅保住了性命,還巧妙的勸說吳王出兵。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有感觸:一個小小的侍奉少年,就這樣「勸」了吳王,他的聰明讓我敬佩的同時,我也被他所說的那番話深深打動。是啊那番話確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努力學習,只顧眼前的無憂無慮,只知道吃喝玩樂,那不好的還在後面哩!長大後,沒有過硬的本領,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填報肚子,這和螳螂捕蟬不是一個道理嗎?

細細想想,其實我有時也不願努力。有一回課外輔導班考試數學,我考砸了,媽媽很生氣,一回家就把我給關屋子裡,說:好好想想,一個小時候她來檢查,復習的好這事就過去了,不好好復習。哼!咱們走著瞧。可我實在是無心復習,於是就裝模作樣的坐在那裡,把一本《青鳥》壓在數學書的下面,看著表。快一個小時時,我把課外書收起來,把數學書打開,為讓人信服,我還邊抄邊讀了幾條。正巧,媽媽進來,看我這樣『用功』,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事後,我也有點後悔,由其學了這一課,懂了一個道理。我發誓,以後一定要虛是虛、實時實。不當螳螂不做蟬,讓知識造福自己。

螳螂捕蟬讀後感6

這個星期四,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做《螳螂捕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吧,這篇課文就是講了少年用蟬,螳螂,黃雀只在乎眼前的好處,而不顧及背後的危險的故事巧妙地勸說了吳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讀了這篇課文以後,我深有感觸,吳王攻打楚國就是自取滅亡,他非常固執,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好處,而不顧其他諸侯國趁這時來攻打我國的危險。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蟬,螳螂,黃雀這樣的人:在街上行騙,卻沒想到她的一舉一動都被監控射了下來;有人捕捉野生動物,使它們沒來家園;人們亂砍樹木,導致了山體滑坡,殃及了不少無辜的人;還有的人隨手亂扔垃圾,導致空氣中充滿了病毒,讓人經常生病。。。記得有一次,表妹真聚精會神地做著作業,好像就是天塌下來也不關她的事似的。我心中立刻產生了一個念頭:去嚇嚇她!我踮起腳尖,輕輕地走了過去,正要行動時,「啊」一聲大叫震得我耳朵都快聾了似的!我一咬牙,把頭慢慢的轉了過去,切,原來是表哥啊,幸災樂禍的他,現在正捂著肚子在地上邊打滾邊笑呢!這件事讓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表妹就像蟬,我就像螳螂,而表哥就像黃雀,我們一心只想著算計別人,卻沒想到有一雙眼睛正在背後看著我們呢!

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在生活中,我們難道要重蹈吳王的覆轍嗎?

螳螂捕蟬讀後感7

我讀了一篇課文,名字叫《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通過了一個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很有價值的道理。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吳王准備出兵攻打楚國,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諸侯國趁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的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服侍在吳王身邊的少年知道了這個事情,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第二天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就這樣,他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直到第三個早晨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少年給吳王講了一個他這幾天發現的一件事,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它的身後有一隻螳螂,那螳螂想要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而那黃雀只想要抓螳螂,但是並不知道我正那這彈弓瞄準它呢。「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個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都只想著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的.禍患。

我通過這個故事明白了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的禍患。作文

螳螂捕蟬讀後感8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我讀過許多書,可最使我愛不釋手的書就要數《螳螂捕蟬》了。

《螳螂捕蟬》這本書講一位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認為,雖然攻打楚國獲勝的希望很大,不過其他國乘虛而入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吳王卻固執的說:「誰在來勸說我,我就殺死他!」

而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決心用自己用智慧勸說吳王,但怎麼勸說呢?等到第二天早上,少年為了引起吳王注意,一連轉了3個早上,水打濕了他的衣服,也毫不介意。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少年給吳王講了個故事:從前有為年輕的少年,他對每一件事物都非常細心對待。一天,他見到樹上有一隻蟬,蟬自由自在的歌唱,卻不知道身後有一隻螳螂正要捕蟬,而螳螂身後有一隻黃雀在身後正要啄食捕蟬的螳螂呢。它們一心為了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及到自己身後的隱伏的禍患呢!吳王聽完故事恍然大悟,終於打消了出兵攻打楚國的念頭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使我明白了:不要一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到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冷靜才能解決事情,不要學吳王聽不進大臣們的建議。

螳螂捕蟬讀後感9

花園里有一顆高大的橘樹,樹上有一隻知了。慵懶的知了趴在樹上准備吸食一些露水,而它的身後有一隻強健的螳螂,正准備要吃那隻知了。而螳螂卻不知身後有一隻虎視眈眈准備吃掉它的黃雀。不可思議的是,就在黃雀的身後有一個孩子正拿著彈弓准備射它。

環環相扣,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環保問題:我們人類要保護環境,如果亂扔垃圾就會導致一系列更加惡劣的後果。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後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果。

螳螂捕蟬讀後感10

《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講了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固執己見地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任何人勸阻。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我覺得少年很聰明機智。他的旁敲側擊,表面上是在給吳王講故事,實質卻是在勸說吳王,不要只顧貪圖眼前利益一心只想著攻打楚國,還要顧及身後的隱患,其他諸侯國可能會乘虛而入。吳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們做事不要一味地只顧得到眼前的利益,還要顧及身後隱伏的禍患。

讀了這篇文章,我從螳螂、蟬、黃雀的身上學到了一個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蟬」那樣。現代社會中有的人為了生活好,能掙到大錢,就千方百計地想出了許許多多對人們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騙,有的亂捉亂捕野生動物,有的甚至不顧一切地亂砍亂伐樹木,它們就只顧著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亂捕亂捉,亂砍亂伐……最後,社會變得混亂,壞人無處不在,環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壞,到時候的人類,也只能生存在一個社會混亂,環境污染的黑暗世界裡,再也看不到『光明』了。

讀了《螳螂捕蟬》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顧眼前的利益,而且還要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樂,活出自我!

螳螂捕蟬讀後感11

合上書本,細細品味著《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心不由微微一顫:螳螂捕蟬,只顧眼前的利益,但沒有看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可我們人類不也是這只螳螂嗎?我們人類中有些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破壞大自然的規律。亂砍樹木當木材、破壞植被建廠房、廢水污氣肆意排放、亂獵亂捕珍禽異獸做皮料、大量開采地下資源……

這不由讓我想起家鄉的河。昔日,小河清澈見底,河裡條條小魚悠哉悠哉的遨遊,偶爾微風拂過,河面漾起一圈圈的圓暈。河旁的楊柳隨風擺動。如今,有些為了方便和金錢,把工廠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內,下水道也直通小河。現在的小河已經遍體鱗傷,面目全非。在小河邊不遠處便可以聞到一股臭氣沖天的惡臭,讓人避而遠之。這惡臭不是別處散發出來的而是往日清清小河發出來的。這也難怪,小河上浮著各種垃圾,河水一片黑還浮著一層油,更別說小魚小蝦了。河旁的楊柳棵棵垂頭喪氣,個個不是缺「胳膊」「少腿」的。

這個情況都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造成的,他們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現在,他們得到的是金錢利益,以後便是大自然的懲罰,最後便是自己的眼淚。

人們請醒醒吧!不在做螳螂,一起高喊:「還我們碧水藍天!」

螳螂捕蟬讀後感12

聽了這個案例,使自己感觸頗多。一堂好課,必須作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而如何落實教學目標,實現輕松扎實的落實這個目標,一直是我們探究的主題。薛老師的課就作到了這一點,整堂課在給人以行雲流水般的舒暢感之後,是他課堂教學目標的突出感。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理解課文並復述課文,通過對課文的復述展開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習得與訓練。從一開始詞語的讀寫到運用這些詞語來講故事再到配寫旁白和演一演,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緊緊圍繞著這一個目標。這樣的設計給聽課者以清晰明了之感,想來學生在教師這樣的教學思路引領下也是學習目標明確,並且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達到教師預設的學習目標。學生在「講故事、演故事」這樣一個讓人輕松的學習目標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語文素養並因此有了進步,有了提高。這樣的課堂氣氛上怎能不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怎能不高呢!

喜歡薛老師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輕而易舉的就落實了語文目標,整堂課通過大量的留白訓練對學生進行生動有趣的教學。這就是我從這個案例中學到的。

螳螂捕蟬讀後感13

在生活中,不要做一隻目光短淺,被眼前利益所迷惑的螳螂。

——題記

上周,我們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它主要講了一位侍奉吳玉的少年通過《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玉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螳螂為了捕蟬,而忘了身後的禍患,它告訴我們,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身後隱伏的禍患。所以,我們不要做生活中的螳螂。

學後,我若有所思。有這樣一個漫畫:最左邊是一條小魚,它代表著人類眼前的利益;而最右邊是一條大魚,它張開血盆大口,露出了猙獰的牙齒,身上還寫著「工業污染」四個大字。是啊!要是人類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壞環境的話,那總有一天,工業污染會打敗我們人類。

這不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不要做生活中的螳螂,也是為了讓我們人類要保護環境,要愛護環境。

不僅在漫畫中,在生活也有這樣的例子。一天放學,一位四年級的小朋友在走廊上四處觀望,確定沒人後就在牆壁上塗鴉。殊不知,他的一舉一動已經被攝像頭清清楚楚地拍下來了。

生活中還有很多例子,比如吃冰淇淋吃多了拉肚子了,趁父母不在家玩游戲被發現了,在超市偷東西被攝像頭拍下來了……這些都能證明不要做生活中的螳螂。請不要再做生活中的螳螂了,它沒有一點好處。

螳螂捕蟬讀後感14

今天,老師給我們上了《螳螂捕蟬》一文,過後,我深受感慨。《螳螂捕蟬》是一個成語,這個成語與「黃雀在後」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一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在文中,吳王也是只顧眼前利益,他曾想派兵攻打楚國,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可他一意孤行,執迷不悟堅持要攻打楚國,他就是只顧眼前利益,沒有想到在他攻打楚國的同時,還有別的國家趁虛而入,來攻打他,這豈不是自取滅亡?

在生活中,這些只顧眼前利益而從不想後果的人比比皆是。

在教室里,有些同學只顧隨手扔垃圾,而破壞環境,根本沒有想到這樣做正在危害著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樣,早上才掃的地,下午就讓人看不下去了。到處是紙屑,到處是透明膠帶,到處是鉛筆末……同學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樣的破壞環境,正是在破壞自己啊!

隨手扔垃圾是很方便,可是地上太臟了,隨便活動一下就灰塵漫天,我們在這樣的教師里學習,吸收了灰塵,很容易的各中疾病,這不是重踏吳王的覆轍嗎?但是,吳王從執迷中醒來了,他考慮到藏在身後的危險。難道我們不能明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真正含義嗎?

是的,現在社會上是大多數人都想使自己得到利益,可是,天上是不會掉下「餡餅」的,我們應該考慮到自己身後的危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所以,我們不要只想到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危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要再重踏覆轍!

螳螂捕蟬讀後感15

這次我們學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我的感受很深。

有一個盲人,在大街上乞討。他伸出枯柴一般的手,向路邊的人乞討。旁邊有一個木牌,上面寫著一行字:我什麼也看不見。路過盲人旁的貴夫人,和一些有錢人。沒有人對盲人產生憐憫之心,直到中午。一個詩人路過這里,問:「你乞討到錢了嗎?」盲人說:「哎,一分錢都沒討到。」這時詩人在木牌上有寫了一行字:春天的景色很美,可是我看不見。詩人走路,盲人依然在乞討。嘴裡說:「求求你們,給我一點錢吧。」他和早上一樣伸出手,下午詩人又經過這里。他又問盲人:「你收獲了多少。」盲人說:「這次好心人多了,我收獲了不少。」詩人摸著鬍子笑了笑走了,這位詩人巧妙的運用的語言,使盲人乞討到錢。

有一次,美國人問周恩來:「你們中國人走路怎麼朝下看,而我們美國人走路朝上看?」周恩來說:「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十分的吃力,而你們每個人走到是下坡路不費力。」這暗含了我們中國在一天天變強,你們美國慢慢衰弱。美國人本來想貶低我們,這樣說到是在說他們。周總理用語言的魅力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從這我知道了語言的魅力,我們應該巧妙的運用語言,語言的魅力和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⑹ 《螳螂捕蟬》這篇文言文的意思即注釋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注釋
吳王:指吳王闔閭。 欲:想要。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
諫:直言勸阻。 三旦:三,多次 。天,古漢語里「旦」就是「天」的意思,三旦 即三天。 躡:停留。 作勢欲撲:彎起前肢,想要撲上去捕捉。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征討,討伐。 徒:枉。 舍人:國王的侍從。 荊,楚國。伐:進攻。 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舍人,宮廷侍從;少孺子,年輕人。 懷丸操彈:懷揣著子彈持著彈弓。 操:持、拿 子:你。 委身曲附:彎曲著身體,屈著前肢。「附」同「跗」,腳背骨。委:縮。 延頸:伸長頭頸。引:拉開;伸長 延,伸長; 傍:通「旁」。 務欲:一心想要。 前利:眼前的利益。 罷:停止。 則:就。

翻譯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想要規勸吳王可是不敢,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侍衛道:「後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後;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寓意
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 教導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通盤謀劃,近憂遠慮,居安思危,不能顧此失彼。

⑺ <<螳螂捕蟬>>的出處和寓意

螳螂捕蟬: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典故出處
《莊子·山木》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說苑·正諫》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解釋
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輕的國王的待從,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後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後。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傍。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禍患啊!」吳王說:「您說得好啊!」於是停止用兵。
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而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注釋
吳王:指吳王闔閭。 欲:想要。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
諫:直言勸阻。 三: 三天。 躡:停留。 作勢欲撲:彎起前肢,想要撲上去捕捉。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征討,討伐。 徒:枉。 舍人:國王的侍從。
翻譯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勸阻肯定沒有用,還會白白地斷送性命,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侍衛道:「後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後;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告訴我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
編輯本段寓意
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 我們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通盤謀劃,不能顧此失彼。 我們為人處事時要近憂遠慮,居安思危。

⑻ 關於蟬的兒童詩句

1.關於「兒童捕蟬」的詩句有哪些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才能升木杪,便解入雲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美陰如可托,後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

多少衷腸猶未說。珠簾夜夜朦朧月。

2.含有溪水 兒童 蟬的古詩詞,謝謝

含有溪水和蟬的古詩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里,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空烏雲密布,星星閃爍,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3.關於「兒童捕蟬」的詩句有哪些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

才能升木杪,便解入雲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

美陰如可托,後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

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

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

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

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 多少衷腸猶未說。

珠簾夜夜朦朧月。

4.含有溪水 兒童 蟬的古詩詞,謝謝

含有溪水和蟬的古詩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代: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譯文: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

在稻花的香氣里,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天空烏雲密布,星星閃爍,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注釋: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5.寫出孩童捕蟬時專注的詩句有什麼

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6.關於寫蟬的一些詩詞

唐代三首詠蟬詩 一 虞世南的《蟬》,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

全詩共四句: 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詩。自古以來就為後人所傳誦。

前兩句寫實,首句寫出蟬的形狀與食性。「垂」,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次句寫蟬聲之遠傳。

著一「疏」字,把枝幹挺拔的梧桐寫出,「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後兩句是全詩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

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詩中比擬既形象又傳神,達到虛與實、情與理的完美統一。 這里,使我想起兒童時代,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上面綁著用牛尾做的圈套,痴獃獃地站在樹下,望著停息在高高的樹梢上的蟬,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著它得意地鳴叫的境界。

至今我仍能想像到它震動耳鼓的鳴聲。 兒時只知道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這樣一番道理:蟬的鳴叫傳出去很遠很遠,不是由於藉助秋風的力量,而是因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潔拔的樹上的緣故。

一個人的聲名遠播,要憑自己的品德和才學,不是靠權勢地位所能達到的。 這個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潔,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會為揚名去巴結權勢,結果他們聲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種勢力,也不會名聲高遠。

歷史上不乏昏庸無能之輩,僅憑關系憑繼承憑鑽營,就享受到塵世的榮華富貴,但他們永遠得不到崇高的聲名。 幾千年的文明進化,幾千年的美好憧憬,促進人類智慧發展到能上天攬月下洋捉鱉的水準,多少次劃時代的進步,使許多古老的東西漸漸絕跡,作戰時再看不到血跡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塊和青銅。

然而有一個現象卻發人深思,就是人類的精神領域里,不些東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醜陋的行徑,依然司空見慣,憑借秋風以揚名,攀附權貴以出頭的,歷來不斷,所以古人的詩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鳴。

人們常用「文如其人」來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樣,時人稱贊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詩人筆下的「蟬」,就是他自我意識的表露。 二 同是唐代詩人,同樣作詠蟬詩的,還有初唐文壇四傑之一的駱賓王。

他的《詠蟬》詩是: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政見不合,觸怒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莫須有的貪贓罪名下獄。

這首詩是他在獄中聽蟬鳴有感而作。全詩雖寫蟬聲,卻處處浸透著一種低沉、壓抑的情緒。

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

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 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

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

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雲,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運用比興的方法,把這份凄側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

「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第七句仍用比體。

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自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哪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全詩從客觀到主觀,層層深入地狀物抒情,情緒由靜靜的沉思而發展到不可抑制的吶喊。痛而不悲,失望而不消極,在古人寫自己不如意的詩作中,屬上乘之作。

我國封建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專制,帝王的思想方法籠罩著主觀的陰雲,只聽朗朗頌詞,不聽逆耳忠言。就是士人的想法與說法和帝王君主不一致,也可以給其定罪。

所以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文字獄、言論獄,觸目驚心,屢見不鮮。落魄自持,秉性高潔,敢於直言的駱賓王,遭此劫難實屬必然。

我彷彿看。

⑼ 螳螂捕蟬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期

《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螳螂捕蟬相關圖片
《說宛·正諫》:「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故事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5 上文翻譯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吳王想要攻打楚國,告訴身邊的大臣:「誰再敢勸阻我,我就處死誰!」有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想要勸吳王,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他便每天拿著彈弓、彈丸在御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打濕了他的衣鞋,接連三個早上都像這樣。吳王發現了他,覺得奇怪:「你早上在花園干什麼?露水打濕了你的衣鞋。」那少年對吳王回答道:「回稟大王,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自己的身後;螳螂彎曲著身體貼在樹上,想撲上去捉住它,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自己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傢伙,都力求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了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的太有道理了」於是隨後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主意。

閱讀全文

與捕蟬插畫圖片可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兒童發型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795
搞笑情侶動態圖片文字 瀏覽:816
客廳燈具圖片及價格 瀏覽:681
幼兒園手工卡紙作品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434
簡單大方的佛教圖片 瀏覽:992
女性短發型圖片 瀏覽:943
冷酷帶帽子圖片男生 瀏覽:234
短寸頭發型圖片 瀏覽:738
動漫圖片封面男生 瀏覽:941
新娘美女旗袍圖片 瀏覽:833
胖胖的可愛男生頭像圖片 瀏覽:666
ps設計出來的圖片如何導入cdr 瀏覽:960
可愛襯衫男生圖片 瀏覽:812
簡單的紐扣畫圖片大全 瀏覽:948
適合雙魚座女生頭像圖片 瀏覽:969
簡單圖片手繪諷刺 瀏覽:222
手機qq圖片怎麼加文字 瀏覽:292
動漫閻王的圖片 瀏覽:316
劉亦菲圖片高清壁紙全屏 瀏覽:821
卡通可愛大眼女孩圖片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