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可愛圖片 > 國潮女孩子盪鞦韆圖片

國潮女孩子盪鞦韆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05 01:23:20

『壹』 請問一般國潮古風照片的文案怎麼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女孩子都是非常喜歡古風的。在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的影響中,有一些人對於古代的文化非常的喜歡,並且對於古代的裝飾也特別的熱愛。有些人也開始在街邊穿著漢服,認為這也是一種東方美。有很多女孩子在與小姐妹逛街的時候,也會拍上一組美美的古風照片。但是如果把這些照片發朋友圈的時候,一般國潮古風照片的文案應該怎麼寫呢?

三、鞋子的搭配

很多人穿完漢服之後還在腳底下穿一個運動鞋,這也會感覺非常的違和。大家既然選擇漢服的話,就一定要買漢服鞋,這樣才會讓整個衣服看起來更加的高級,並且也體現了一種東方美。而且大家也要注意頭飾的搭配,如果是跟小姐妹外出逛街的話,盡量不要搭配一些比較重的頭飾,搭配幾個發簪就已經非常好看了。

『貳』 國潮女孩是什麼意思

即國內本土潮流品牌。國潮是國與潮的結合、傳統和現代的結合。伴隨著國潮的崛起,舒適感和自在感也已經成了當下設計內核,利用這些元素創造的潮流服飾也不例外。

「國潮」在 2018 年開啟元年,在 2019 年迅速高漲。「國潮」包含的內涵越來越多元, 既是新興消費趨勢,又是前沿文化潮流。

同時,「國潮」也承載著越來越多的期待,人們不僅希望這股潮水帶來國貨的升級與創新,還寄予它能夠將中國民族品牌的影響力推向更廣闊的遠方。

與前些年由外部湧入的「日潮」「韓潮」相比,2018年掀起的「國潮」不再是僅僅局限於部分消費階層的特定文化,而是在國內各個消費領域和消費者中掀起了持續強烈的大范圍熱潮。

2019年9月「網路國潮季」聯合人民網研究院共同發布的《國潮驕傲大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9年, 中國品牌的關注度從38%提升至70%。

(2)國潮女孩子盪鞦韆圖片擴展閱讀:

「國潮」一詞出現之前,「國風」「復古」的說法較為常見。「國潮」開啟者最典型的有兩家: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李寧公司,故宮打破時間的刻板印象,以再造自我形象的文創產品,讓年輕一代人愛上了一個個出自皇宮的「新寵」。

李寧打破的是空間的刻板印象。李寧公司在紐約時裝周上「悟道」,將「中國李寧」四個字印在具有潮牌氣質的服裝胸口,點燃了中國人的潮流自信。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不一樣的國潮,不一樣的Oversize

『叄』 源正同城幹嘛的怎麼樣

揭陽風俗民情 1.歲時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民俗稱為「過年」。潮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當天一大早,人們便走親訪友,稱為「拜年」。拜年時一般都應帶「大吉」(即柑,大於桔,故稱「大吉」),被訪主人也應以「大吉」回贈,以示共同吉利,並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發財」等以表吉祥之願。大年初一,按揭陽傳統例俗,多數人家早餐吃齋,以示對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誠心。春節期間,城鄉都組織舞獅、猜謎、游標旗、潮州大鑼鼓等文娛活動。此外,成人還要給老人、小孩送「壓歲錢」。 人勝節 正月初七為人日,亦即人勝節。出自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七日為人」之說。是日,民間以七樣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謂食七樣菜,可得財運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節 也稱「上元節」,為農歷正月十五。揭陽民間舊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鄉村,還有做「丁酒」習俗(注,當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設酒席宴請鄉鄰。)縣城通常皆有賽花燈,燃放煙花,舞獅等習俗。普寧等地鄉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習俗。 清明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為四月五日)。清明節前後,是人們掃墓祭拜祖先,緬懷先烈的時間。 端午節 俗稱五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是日,各家各戶大多吃粽子。揭陽尚有「挑龍須水」、「洗龍須浴」之俗,據說端午時節,江河之水為「龍須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還舉辦「賽龍舟」活動。 出花園 揭陽潮語區,凡滿15歲的男女一般於當年農歷七月七日舉行「出花園」儀式,以示長大成人。類似現代的「成人節」。出花園時,外祖家給外孫辦「出花園禮」。通常有紅公雞、紅屐、酵?@等。親鄰多備布料或肉、蛋為賀。喜家則置辦祭禮「拜公婆母」。當日,孩子要吃甜丸紅雞蛋和甜豬肝,意謂圓滿長進。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也叫「鬼節」。潮屬各處普遍有祭祖活動。節前節後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廟也有「施孤」放賑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戶團聚吃月餅,品水果賞月。本區民間中秋節品,必有月餅、芋頭、柚三種。相傳元初,統治者強迫漢人每家養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滿其壓迫,乃借月餅傳書,約定各家中秋夜某時殺死所養「元番」,是夜一舉成功。當時漢人稱元兵為「韃鬼」,故中秋節食芋剝皮謂之「剝鬼皮」,剝柚食肉謂「吃鬼肉」。民俗中還有「拜月娘」,盪鞦韆,燒瓦塔等活動,海外僑胞亦喜擇中秋回鄉探親,與家人團聚。 重陽節 九為陽數,故農歷九月九日稱「重陽」,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臨黃岐山、紫陌山游樂。地都一帶有食魚粥,有些地方則有食雜燴粥習俗。此日,兒童多放紙鳶,民謠有「九月九,風禽(箏)仔,滿天走」之說。 冬節 農歷冬至日為冬節,俗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圓,以示大團圓。民間有「食過冬節圓,就多一歲」之說。也有用糯米圓粘於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豐收的習俗。 2、婚嫁 揭陽舊時婚俗,要經問名、納吉、納彩、請期、納征、迎親等六道程序,謂之「六禮」;有些地方有女兒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傳此俗源自昔年一後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遺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後發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們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兒出嫁當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禮品同往男家,稱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歡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種儀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戲劇中賓相一樣的老婦女,唱四句「祝頌語」來主持,四句有約定俗成的,亦有現場自編的,大都押韻,詼諧。揭邑另有一俗,為其他地區少見,即將要結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喪(一般指長輩),則必在百日內成婚,否則要三年後方可行嫁娶之禮。 這些舊俗一些地方尚有留傳,而大多數地區已是婚事新辦,簡辦,就連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時尚也漸成風氣。 3、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揭陽素稱水鄉,溪澗交錯環繞,榕江南北二河、練江、龍江水深流長,河面寬闊,波平浪靜,是劃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活動,歷代不衰。 揭陽龍舟,規格較為統一,在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舟長32米、寬1.5米,共設槳25對,舵一支。揭陽龍舟,造型美、氣魄大,龍頸修長,龍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節前,龍舟落水時要舉行儀式,然後進行訓練,稱「試槳」。 龍舟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勝負賽,錦標賽。清末曾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發起主持、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龍舟隊在榕江南河進行比賽,結果,揭陽棉樹紅色舟奪魁,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1980年「龍舟賽」被國家體委定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揭陽龍舟賽更為活躍。 4、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爐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相傳英歌舞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隊分前棚後棚,前棚一般由36個人組成,大型的由108人組成,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一步一呼,隊列變化或「長蛇挺進」,或「雙龍出海」,「四虎並驅」,或「二龍相鬥」,翻騰穿插18套式。後棚人數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過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陽英歌舞已有300多年歷史,流行於普寧、揭東等地,以普寧的英歌舞最為聞名,被譽為「英歌舞之鄉」。1956年,普寧英歌代表隊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表演大會」,1991年6月普寧燎原鎮泥溝英歌隊應邀參加深圳荔枝節表演,9月又應邀到廣州為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賽抽簽儀式的文藝晚會演出。 5、潮劇 潮劇,是潮汕地方劇種,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間,揭陽潮劇已有本地特有劇目《荔鏡記》、《蘇六娘》等。 潮劇流布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以及台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潮人聚居地區。唱腔是曲牌聯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的融合,保留著一唱眾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幫唱的形式。樂調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線,伴奏音樂吸收民間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等;樂器有嗩吶、笛、二弦、胡弦、揚琴等,鑼鼓有大鑼、小鑼、蘇鑼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貼、末、凈等七角,至當代發展為十種丑、七種旦、五種生、三種凈,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陽不少潮劇班,行當齊全,陣容嚴整,演藝高超,蜚聲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縣棉湖橋園的「老玉堂春」、揭東縣曲溪寨內的「老玉春香」、漁湖江夏的「老源正」等。現在潮劇界演藝名流,不少是揭籍藝人。 新中國成立後,潮劇藝術及演出活動發展神速,揭陽潮劇團《丁日昌》等劇目曾上京參加匯演並獲獎,市境內許多潮劇團也先後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既加強了僑胞思鄉凝聚力,又促進了海內外文化交流。 6、紙影戲 紙影戲,俗稱皮猴戲,是用皮革或紙板平面雕刻成各種人物形狀,透過燈光在棚窗紙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至清未,改影現為形現,將原皮革或紙版平面雕形改為木偶立體造型,木偶背部和兩手各穿一根鐵線,以供操縱表演。低影改為木偶,但潮人習慣仍稱為紙影戲。 紙影戲也屬地方劇種,有正音戲、潮音戲、晚清以後,揭陽紙影戲十分盛行和普及,紙影戲班多達幾百家。 紙影戲表演時,台內僅有五、七個人,包攬了生、旦、凈、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和鼓樂,故潮俗有「手打鼓、腳打鑼、口唱歌、頭殼撞深波」之謠諺。 7、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歷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發端於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鑒賞,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選茶,潮人最喜烏龍茶等。選水,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絞只條」炭,此炭無煙,具有炭香氣味,以此炭燒水,火勢均勻。茶具則有茶壺、茶杯、茶鍋、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選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稱為「熱罐、熱杯」,裝茶葉時,講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頂部。還有「高沖」、「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飲茶縱橫談》一書中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於潮汕工夫茶。」 8、廣場文化 游神賽會 揭陽地區游神,以游城隍神和關帝神最為隆重。舊俗均在每年正月間,時城中紳士和各館頭先擇定吉日游神。游神方式多種多樣,大型的配有高燈彩旗、花燈、扮景、醒獅隊、大朋標、大鑼鼓、笛套音樂、英歌舞等。鄉間游神,各村時間不同,方式大同小異。 游神時,必伴演大戲,稱為「神戲」,據說專為神演出,故戲台均搭在神廟正面。 舊俗賽會多在每年九月進行,但也有於本村社慶日進行的。賽會時,各村供奉村信仰之神,備齊「三牲」、「五牲」、「發?@」及用食品精製成的各種藝術品,如用糯米粉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奇花異卉等,擺列於神座前,既是拜神,又是比賽看誰手藝高。 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破除迷信,賽會中一些內容健康的傳統文化活動,如游標旗、游大鑼鼓、扮景演戲等,一直在民間流行,並被注入了新的內容。如標旗兩邊寫上「愛國愛鄉」,「情系桑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新祝詞。 燒龍 揭陽燒龍,始於明代磐溪都之古喬,即今磐東之喬西,喬東,喬南。現已沿革為揭陽最隆重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按其傳統習俗,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起,開始游龍迎春,至初十晚燒龍。彩龍身上裝滿煙火,由一群青壯男子托舉,點火燒龍時,伴隨鑼鼓聲,爆竹聲,彩龍騰躍飛舞,口吐火球,身噴煙火,五彩奪目,極為壯觀。另外,燒龍時天氣尚寒,而舞龍者僅身著短褲,身塗植物油(火星掉在身上易滑落),煙火映照之下,全身紅光發亮,成燒龍時又一奇景。 相傳燒龍活動是祈禱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行彩橋 行彩橋是揭陽民間一種祈福民俗,歷史悠久,流行於今揭陽市區和揭東縣一帶。活動時間一般均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日之間。在十一日之前是籌備階段,好各處橋梁由附近群眾用榕葉、綵帶、彩燈裝扮。十一日稱為「行頭橋」,十五日正日稱為「行二橋」,場面比行頭橋較為隆重,十六日稱為「行尾橋」,是這個系列活動中的最高潮。舊俗稱:凡參加行彩橋的人,都暗祈神賜福,並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行僑肚,明年娶雅么」等。 「行彩橋」習俗歷代相傳,至「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為「四舊」一度中斷,近年,城鄉之間又興起。 觀花燈 觀花燈是揭陽民間一種游藝風俗,時間一般都在每年元宵節前後。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是中國一個傳統節日,元宵觀燈其歷史淵源也早。據清《揭陽縣志?歲時》載:「上元張樹燈,放煙花,扮人景,舞獅子,猜燈謎;婦女渡橋,謂渡厄,或采青拾瓶嘴回歸,取義生男;鄉村架鞦韆為戲,斗畲歌,唱得佳音獲勝。是晚歡飲徹夜」。 元宵觀花燈,揭陽城鄉甚為盛行。節日前後,花燈鼓樂,滿城如醉。各式各樣花燈,比比皆是,有屏燈、紗燈、花燈等。

『肆』 請問揭陽那邊有什麼禮節的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民俗稱為「過年」。潮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當天一大早,人們便走親訪友,稱為「拜年」。拜年時一般都應帶「大吉」(即柑,大於桔,故稱「大吉」),被訪主人也應以「大吉」回贈,以示共同吉利,並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發財」等以表吉祥之願。大年初一,按揭陽傳統例俗,多數人家早餐吃齋,以示對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誠心。春節期間,城鄉都組織舞獅、猜謎、游標旗、潮州大鑼鼓等文娛活動。此外,成人還要給老人、小孩送「壓歲錢」。
人勝節
正月初七為人日,亦即人勝節。出自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七日為人」之說。是日,民間以七樣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謂食七樣菜,可得財運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節
也稱「上元節」,為農歷正月十五。揭陽民間舊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鄉村,還有做「丁酒」習俗(注,當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設酒席宴請鄉鄰。)縣城通常皆有賽花燈,燃放煙花,舞獅等習俗。普寧等地鄉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習俗。
清明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為四月五日)。清明節前後,是人們掃墓祭拜祖先,緬懷先烈的時間。
端午節
俗稱五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是日,各家各戶大多吃粽子。揭陽尚有「挑龍須水」、「洗龍須浴」之俗,據說端午時節,江河之水為「龍須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還舉辦「賽龍舟」活動。
出花園
揭陽潮語區,凡滿15歲的男女一般於當年農歷七月七日舉行「出花園」儀式,以示長大成人。類似現代的「成人節」。出花園時,外祖家給外孫辦「出花園禮」。通常有紅公雞、紅屐、酵粿等。親鄰多備布料或肉、蛋為賀。喜家則置辦祭禮「拜公婆母」。當日,孩子要吃甜丸紅雞蛋和甜豬肝,意謂圓滿長進。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也叫「鬼節」。潮屬各處普遍有祭祖活動。節前節後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廟也有「施孤」放賑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戶團聚吃月餅,品水果賞月。本區民間中秋節品,必有月餅、芋頭、柚三種。相傳元初,統治者強迫漢人每家養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滿其壓迫,乃借月餅傳書,約定各家中秋夜某時殺死所養「元番」,是夜一舉成功。當時漢人稱元兵為「韃鬼」,故中秋節食芋剝皮謂之「剝鬼皮」,剝柚食肉謂「吃鬼肉」。民俗中還有「拜月娘」,盪鞦韆,燒瓦塔等活動,海外僑胞亦喜擇中秋回鄉探親,與家人團聚。
重陽節
九為陽數,故農歷九月九日稱「重陽」,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臨黃岐山、紫陌山游樂。地都一帶有食魚粥,有些地方則有食雜燴粥習俗。此日,兒童多放紙鳶,民謠有「九月九,風禽(箏)仔,滿天走」之說。
冬節
農歷冬至日為冬節,俗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圓,以示大團圓。民間有「食過冬節圓,就多一歲」之說。也有用糯米圓粘於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豐收的習俗。

二、婚嫁
揭陽舊時婚俗,要經問名、納吉、納彩、請期、納征、迎親等六道程序,謂之「六禮」;有些地方有女兒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傳此俗源自昔年一後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遺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後發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們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兒出嫁當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禮品同往男家,稱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歡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種儀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戲劇中賓相一樣的老婦女,唱四句「祝頌語」來主持,四句有約定俗成的,亦有現場自編的,大都押韻,詼諧。揭邑另有一俗,為其他地區少見,即將要結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喪(一般指長輩),則必在百日內成婚,否則要三年後方可行嫁娶之禮。
這些舊俗一些地方尚有留傳,而大多數地區已是婚事新辦,簡辦,就連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時尚也漸成風氣。

三、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揭陽素稱水鄉,溪澗交錯環繞,榕江南北二河、練江、龍江水深流長,河面寬闊,波平浪靜,是劃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活動,歷代不衰。
揭陽龍舟,規格較為統一,在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舟長32米、寬1.5米,共設槳25對,舵一支。揭陽龍舟,造型美、氣魄大,龍頸修長,龍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節前,龍舟落水時要舉行儀式,然後進行訓練,稱「試槳」。
龍舟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勝負賽,錦標賽。清末曾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發起主持、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龍舟隊在榕江南河進行比賽,結果,揭陽棉樹紅色舟奪魁,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1980年「龍舟賽」被國家體委定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揭陽龍舟賽更為活躍。
四、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爐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相傳英歌舞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隊分前棚後棚,前棚一般由36個人組成,大型的由108人組成,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一步一呼,隊列變化或「長蛇挺進」,或「雙龍出海」,「四虎並驅」,或「二龍相鬥」,翻騰穿插18套式。後棚人數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過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陽英歌舞已有300多年歷史,流行於普寧、揭東等地,以普寧的英歌舞最為聞名,被譽為「英歌舞之鄉」。1956年,普寧英歌代表隊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表演大會」,1991年6月普寧燎原鎮泥溝英歌隊應邀參加深圳荔枝節表演,9月又應邀到廣州為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賽抽簽儀式的文藝晚會演出。
五、潮劇
潮劇,是潮汕地方劇種,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間,揭陽潮劇已有本地特有劇目《荔鏡記》、《蘇六娘》等。
潮劇流布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以及台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潮人聚居地區。唱腔是曲牌聯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的融合,保留著一唱眾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幫唱的形式。樂調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線,伴奏音樂吸收民間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等;樂器有嗩吶、笛、二弦、胡弦、揚琴等,鑼鼓有大鑼、小鑼、蘇鑼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貼、末、凈等七角,至當代發展為十種丑、七種旦、五種生、三種凈,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陽不少潮劇班,行當齊全,陣容嚴整,演藝高超,蜚聲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縣棉湖橋園的「老玉堂春」、揭東縣曲溪寨內的「老玉春香」、漁湖江夏的「老源正」等。現在潮劇界演藝名流,不少是揭籍藝人。
新中國成立後,潮劇藝術及演出活動發展神速,揭陽潮劇團《丁日昌》等劇目曾上京參加匯演並獲獎,市境內許多潮劇團也先後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既加強了僑胞思鄉凝聚力,又促進了海內外文化交流。
六、紙影戲
紙影戲,俗稱皮猴戲,是用皮革或紙板平面雕刻成各種人物形狀,透過燈光在棚窗紙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至清未,改影現為形現,將原皮革或紙版平面雕形改為木偶立體造型,木偶背部和兩手各穿一根鐵線,以供操縱表演。低影改為木偶,但潮人習慣仍稱為紙影戲。
紙影戲也屬地方劇種,有正音戲、潮音戲、晚清以後,揭陽紙影戲十分盛行和普及,紙影戲班多達幾百家。
紙影戲表演時,台內僅有五、七個人,包攬了生、旦、凈、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念和鼓樂,故潮俗有「手打鼓、腳打鑼、口唱歌、頭殼撞深波」之謠諺。
七、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歷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發端於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鑒賞,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選茶,潮人最喜烏龍茶等。選水,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絞只條」炭,此炭無煙,具有炭香氣味,以此炭燒水,火勢均勻。茶具則有茶壺、茶杯、茶鍋、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選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稱為「熱罐、熱杯」,裝茶葉時,講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頂部。還有「高沖」、「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飲茶縱橫談》一書中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於潮汕工夫茶。」

與國潮女孩子盪鞦韆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騎鳳圖片大全 瀏覽:702
幼兒在衣服上畫地球圖片 瀏覽:657
word插入的表格裡面的圖片 瀏覽:300
美發店價格單圖片大全 瀏覽:944
帶翅膀壁紙高清圖片大全 瀏覽:895
梨花村酒圖片及價格 瀏覽:715
動漫圖片大聲喊 瀏覽:856
女生漫畫頭像圖片呆萌藍 瀏覽:545
word插入圖片怎麼直接排版 瀏覽:661
文字加圖片超清 瀏覽:249
美人魚發型圖片 瀏覽:228
中國十大美女排名圖片 瀏覽:582
古典舞蹈發型圖片 瀏覽:673
下雨天的可愛天氣圖片 瀏覽:572
易企秀如何製作海報生成的是圖片 瀏覽:37
可愛動漫美少女圖片 瀏覽:859
動漫女生圖片清新背影 瀏覽:463
插畫女生卡通圖片大全 瀏覽:927
銀錠圖片及價格 瀏覽:520
怎麼上傳自己的圖片 瀏覽: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