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可愛圖片 > 壯族男孩女孩圖片

壯族男孩女孩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19 05:17:00

『壹』 壯族男人,有人了解嗎

壯族傳統婚嫁習俗,從覃季苦於找人說親、娶媳婦到發展為16大項過程。經歷了六百年的歷史,每一次儀式都與勞動生活中有著密切的,,是壯族通過勞動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產物,每一次習俗的產生,雖然都沒有文字記載,都是約定俗成的發展過程,但深受廣大眾的喜愛,形成了形成了較為完整、較系統的傳統習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項習俗的陸續出現和增加其經歷了如下發展階段:

明太祖洪武年間以前的幼年期

「血綠婚」是人類最原始最古老的婚姻形式,和其他許多民族一樣,壯族遠古社會確實經過「血綠婚」時代,與之有關的壯族神話傳說有密切的,經歷了「分宗開親」、「分宗分姓」「祖宗分家」以後,壯族社會由原先居於岩洞中各自孤立的原始血緣,或單一的個別氏族體開始向氏族部落聯合共同體發展,而形成了區域性的社會組織,即部落聯盟,再發展下去就是唐宋以後的「羈縻州峒」,到了這個時候,即使是同一姓氏的男女之間締結婚姻,與原先兄妹結緣的氏族內婚有根本的區別。龍王村壯族婚嫁習俗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國為龍王村始祖覃季在洪太祖年間,追隨逃將軍南下平蠻後,到該地安家落戶,其子在成婚時,為昭示同伴,便豐厚禮品請媒人說親,迎來了第一個兒媳。

二、洪武年間至明末清初的發展時間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到了清初時期龍王村的人口也大量地增加,但龍王村與其他壯族部落一樣,處於落後的奴隸酋長制的社會,特別是剛剛進入封建社會,又給土司統治了一千多年,因為以來遭受自然災害和惡勢力的。便壯族並沒有甘心屈服,他們滿懷著理想的希望,在勞動中創造了許多與天斗與神爭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於是出現了壯歡、壯師。人們便利用圩唱歡的形式表達愛情,以擇偶,便由於處二封建社會,人們雖然有戀愛,婚姻不能。青年男女通過對、戀愛定情後,經分別徵求雙方父母的意見,一般是先是男方父母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況,覺得滿意後,便託人去女方說親,於是便生產了中介人------媒人。媒人在壯族地區的婚姻起著無足輕重的作用,她不但傳遞著雙方父母的心願,而更重要的是雙方的「合命」和「封門定親」所有婚姻的前期的儀式都用媒人來牽線搭橋。故洪武年間至明末清初的年漫長的間的艱難發展是龍王壯族婚姻的習俗的雛形發展期。

三、清道光年清同治年的低潮時期。

這個時期的壯族地區匪患嚴重。人們白天到田間里勞動,晚上則到山洞裡居住。龍王村龍王村便到司煙山的一個小山頭上居住,故至今還有龍王山之說。在這段時間里的婚姻,只有偷偷地簡單地進行。因為北泗地區有凌氏大家族的統治,卜家地區愛黃氏大家族的管轄,人們結婚的頭夜權也被剝奪,特別是卜家地區,每逢有人結婚,頭這會夜權非黃氏頭人不可,否則全家全族人會遭殃。雖然龍王村自古以來民風較純,且有以武會支,以武建身防範之風,不愛外族侵略,但此時的村民也不敢大意,操辦喜宴只選在媒人的籌合下,偷偷地相親的成親。

四、光緒年宣統三年(年)復興時期

光緒年間,封建制度已病入膏肓,瀕臨滅亡。社會動盪不安。由於龍王村有武術防禦,其他部落的惡勢力不敢騷擾,婚嫁習俗活動得發復興。主要項目有:追媒說親、合八字、封門、定吉日、娶親等。

五、中華建立至年的鼎盛時期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下父母養育兒女萬般辛苦,盼的就是這一天。他們成婚之日就是父母開心之時。實在是可喜可賀。理就歡樂隆重。然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人類社會從原始母系社會發展至今的你父系社會,自然、本能、公平的男女婚配,變成了男娶女嫁,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使得女性變得可以的商品,婚後的女性成了男性家庭的奴隸,成了男性洩慾的工具,於是男女成婚後的歡樂喜慶原本應該是男方共享的,可到頭來只留給男性一方了,這一天變成了女性悲哀的日子,導致了一悲一喜的局面。

逐步形成了請媒婆提親、合八字、封門定親、報吉日、十姐妹敘事對、哭嫁、眾姐妹攻媒婆、眾姐妹刁難轎夫、過橋送親隊伍與迎親隊伍對、進村儀式、新娘關傘下轎走門儀式、拜堂堂敬茶儀式、鬧洞儀式、夫妻對拜對儀式、回門等十五個大項的龍王壯族婚嫁習俗。這種不成文的禮儀,標示著龍王傳統婚嫁習俗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

六、年到70年代末的衰落時期

這個時期的習俗,雖然有保留傳統的禮儀活動,但由於受到解放戰爭,以及解放初期清匪反霸和歷次運動的影響,傳統的婚嫁習俗活動活動被納入破除四舊項目,為封建活動人們的婚嫁活動,只是保留簡單的追媒人認親、定吉日娶親,哭嫁及抬轎子等傳統的項目再也不敢出現了,故這個時期為衰落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得到了繼承的發展,傳統的婚嫁習俗活動得到了恢復的發揚,特別是近三年來,合山連續在龍王村了三屆龍王壯族文化藝術節,故傳統的婚嫁習俗,作為一項傳統的展示項目,恢復得較快,作為一項具有獨得鮮明的傳統文化項目,它對於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具階段,由於關繫到家族的延續,婚姻的幸福和人類的發展繁衍,因此壯族婚嫁禮儀歷來受到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人們一旦成婚便要一定的儀式,以此來確定事實,昭示同伴,隆重慶祝,其婚俗的演變形式最為完備,場面氣氛最為隆重,文化內涵最為豐富,也最能體現壯族傳統婚嫁習俗的鮮明特點,如果你有幸到龍王參加壯族婚嫁典禮,你將飽覽壯族傳統婚姻習俗文化的千姿百態。一般來說,壯族青年男女從對戀愛到定情結婚都需要以對的形式來體現,青年男女社交依靠擇配婚嫁儀式中也處處以相伴隨。成婚前,婚禮時,男女雙方親友要唱《求親》《訂婚》,還有《討八字》;男女婚事定局後,男方拿禮物前往女方家拜見老人,離別前女方父母送布匹給女婿,女兒送布鞋給好友伴,在接收這些禮物時,要唱《謝衣鞋》和《答謝衣鞋》;辦嫁妝期間,同村姐妹來縫新被時要唱《縫新被》;姑娘出嫁前,同村姐妹女友來到新娘家,通宵達旦唱《伴女送友》;更有那如訴如泣千詠萬嘆的《哭嫁》;婚嫁當天,姑娘出門前,有《囑女謠》、《賀婚》《梳頭》《囑姐》;出門時唱《撐傘》;男方接親隊伍來到時則唱《叫門》《接親》新娘到男家後唱《攔門》《敬茶敬酒》《迎新娘》;新郎新娘拜堂時有《 拜堂》 ;婚嫁筵席上有 《筷子》《賀新婚》《十賀》《敬喜酒》《囑婆》《誇媳婦》《敬飯》新人進洞時唱《喜堂對》《鬧洞》送親隊伍將要離開男家時還要唱《敬茶》《送新衣鞋》等等都須要經過如下程序:

一、遣媒說親

傳說壯族婚姻特點是戀愛,婚姻不得自主.壯族青年男女無論是從圩上對認識私定終身,或者是通過勞動中相互認識,戀愛定情後,經徵求雙方父母的意見。一 般先是男方父母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況,覺得滿意後,便托媒人找女方父母說親.

二、合八字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媒人便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回來,請師公「合命」,把男八字和女八字放在一起推算,如果兩人的八字中沒有相剋和相沖的現象,為「命合」。媒人既帶男方的禮物到女方家,通知女方父母,然後男女雙方初步確定婚嫁關系。

三、封門定親儀式

在媒人的帶領下,男方邀請陪伴人拿酒、肉、糖等禮品到女方家,女方家則請族兄弟來認親。女方宴請賓客,先以肉酒祭女方祖先。飯後,女方把姑娘的八字用紅紙包裹,裝入一個布袋裡,置於桌上,男方派來一小孩在媒人的示意下,悄悄把口袋背走,女兒從此花兒有主了。如果男方來入贅時,男女雙方必須請雙方的族長來見證,並相互交底,女方族人不得歧視入贅人,如果以後生活有意見,則由雙方族長來協調解決。

四、成親典禮

一般在「定命禮」之後的半年進行,多為每年的秋後。

1、擇吉日

由媒人牽頭,男女雙方命相合者,在請人算好吉時時,男方要請媒人和戚到對方家擇吉日,並由雙方代表討價還價,商定婚嫁彩禮。

2、十姐妹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下父母養育兒女萬般辛苦,盼的就是這一天,因此,壯族男女青年結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又是雙方父母的一個心願,因此極為隆重。屆時,女方舉辦喜酒的一天,男方辦兩天,大宴親朋。婚禮之日,男方備好酒肉和花轎,敲鑼打鼓、吹嗩吶、放禮炮,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人,浩浩盪盪地向女方家進發,而女方父母為了出嫁女兒,也早就置如衣服、被子、箱櫃等嫁妝。出閣的頭一天晚上遠近的親戚朋友就穿著盛裝,絡繹不絕地來吃喜酒,從小一起長大的眾姐妹都來唱《十姐妹》、所唱的內容一般有敘述姐妹童年之情。二是為媳婦後要相夫孝子孝順老人。三是盼望姐妹常回娘家走走、互訴姐妹情。

2、出嫁《哭嫁》

新娘就要出嫁了,就要過上新生活,都有相思父母養育之恩。所以在當他晚上新娘常有通宵達旦地跪下唱「哭嫁」《也有伴娘陪唱》其調似哭非哭,似非。哭唱的主要內容是訴說父母養育之恩。以及自己如何留戀父母,但又不得不離開的心情。而出閣之時,新娘唱得更加悲悲切切,特別是已葬失父母的故娘出嫁時,場面較為生動。催人淚下。

3、眾姐妹與媒婆對。

壯族男女青年婚姻主要依靠媒婆的介紹,但是也正因為有了媒婆姑娘才相互離去。因此,姑娘出嫁時,眾姐妹都利用壯歡來刁難媒婆一番。只他阿訇姐妹認為滿意了,才放行出嫁隊伍,場面較為熱烈。

4、眾姐妹與轎夫對。

姑娘出嫁時頭上罩著一塊紅布或花布,遮蓋臉面,由她的兄第《或堂兄第》背她出門、上花轎,另由一個婦女替她打著傘,不能讓她見天或淋雨,以求吉利。而從娘家到夫家路段、無論是遠近、新人雙腳不能著地。如果是同村同時有兩個新人出嫁時、都競爭著出嫁的頭彩《抓緊時間、誰最先走出村門、誰最為吉利》更不能同時都一條路線。如果不辛在路上遇到別村的送親隊伍、新人則相互交換紅布以圖吉利。因此當日的送親隊伍最重要的是轎夫。因為轎夫是夫嫁請來抬新娘的專職人員。隨時都做好眾姐妹刁難的准備,特別是姑娘出嫁上轎時,姐妹們所交待的注意事項,走過的線路,停轎的地點,抬轎的輕重,走路以連途都用歡來表達。只有轎夫們答對如流,姐妹們滿意了,轎夫們才的愉快的完成任務。否則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是在所難免。轎夫被刁難的場面十分隨意。

5.迎親隊伍與送親隊伍對.

新人出門時在跪哭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隨後還要創一番儀式,首先是祭拜祖上靈堂,告知祖上新人要踏上成家之路,要背對靈堂灑三把米。象徵著女兒在這個家吃飯講今舊了。以後只好交哥嫂兄弟了。除背新人上轎和撐傘外,新人出門時,一定換上夫家准備好的新鞋。而鞋裡必經墊有3.6元以上的新錢。這項儀式有兩種意思,一是告知祖上及眾親人,新人已換下舊鞋。從今以後不是這個家的人了,從此後不能回這個家長住,故有「打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的話。二是36里吉利數象徵著成年人成熟期,因為壯族人有36歲以上去逝後才能拾金骨進金潭上祖靈位的風俗。

送親隊伍一般由叔伯、伯母、姑嫂等長輩帶隊,由眾姐妹組成。男方家必須在頭天晚上派媒婆以及兩位12——16歲的年輕妹仔擔任接親人,並有一1對雄雞為新娘的拌腳雞。壯族先民認為雞是他們民族的吉祥物。萬物由雞來板曉,雞是他們四季的板時鍾,是他們的忠誠伴侶,只有雞板曉,提醒他們一天的耕作,才能換來五穀豐登,興旺發財。所以新娘的伴腳雞是與新人一起來進夫家,象徵著生活興旺火紅。

迎親隊伍里由親家母《家婆》與姑嬸婆帶隊,敲著鑼鼓,吹著嗩吶進村邊第一座橋頭接隊伍。而從新娘家出門,每逢過橋時去家都送給新人過橋錢,新娘也必須丟下幾文硬幣。象徵著過橋不要忘記修橋人,新人多少修點陰功,福願新人一路順風。當送親隊伍進村口最後一座橋時要過橋儀式。首先是送親隊伍和迎親隊伍男女對,大多唱愛情。如:女方唱我妹今天美如花,誰有本事來要她。若是有意發來,今天把妹嫁給他。對一般持續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後,媒婆即到新人鞠躬禮,眾姐妹再用歡來打打鬧鬧,最後媒婆和親家母再給過橋錢,並親自接新人過橋。

6、送親隊伍進村之前。

姑娘進了村,象徵著就是這個村的一員了,今生今世就要在這里生活一輩子了。因此、送親隊伍並沒有急於進村,而是請男方的親人,父母特別是新郎要親自來接新娘,以表達對新人的誠意。眾姐妹們往往是用聲來刁難夫嫁,而男方家族也用聲表示對新人及眾姐妹的歡迎。儀式教授結束後往往是炮竹聲此起比伏,接親隊伍的男青年們都描准送親隊伍中的心上人丟竹炮,丟得越多炮竹,甩得越准越狠。就越得女方的愛幕。

7、新娘關傘進夫家、

迎親隊伍和送親隊伍把新娘接送到夫家門口時,新郎要親自接新娘下轎。這時候新娘的小妹妹上前為新人撐傘,親家母要為小妹妹發紅包。新人一旦踏入了夫家門坎。就是夫家人了,告別了年輕妹仔的生活,是人生一大轉折點,過上了相夫孝子、孝順公婆的日子。姑眾姐妹們再次用聲考驗夫家的誠意,親家母或族人要親自答對、請眾姐妹親人進家。

8、拜堂儀式

進門後新郎新娘在堂屋裡儀式、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拜父母及親友、夫妻對拜。

9、敬茶儀式

拜過高堂新人要給親人們敬茶。一般是由伴郎和伴娘您女青年端茶盤茶杯,由新人一一敬茶。先敬族長、族人長輩、後敬父母、哥嫂族人們都分別給紅包。

10.鬧洞、

文化民間傳說《伏羲兄妹》的倆兄妹結婚時,走向岩洞,把岩洞當做自己的新。故壯族一直進新叫做入洞。所以壯族鬧洞時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先族人德高望重的男長輩鋪床、按蚊帳,而新床的四周和中間必須分別放5個紅雞蛋,象徵著這對新人早生貴子。並撒上幾把米和喜糖。整理完畢後,隨著擁族新人入洞。

二是搖紅蛋鬧洞。隨著主持人的一喊叫,親人們便爭先恐後地湧向洞,爭搶禮品,搶到紅蛋的人還要一一地向新人祝福。

三是夫妻對拜。所有的婚禮結束後,新郎方能揭開新娘的頭巾。如果是從圩對或勞動生產中認識的,事先也就相互認識如果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介紹來的,那麼是第一次見面,因此夫妻對對的內容各不西嶼,但更多的是夫妻雙方恩愛。

五、回門成家婚禮之後第三天,新娘新郎回娘家,也叫三朝。新郎須在二位伴郎的陪同下,挑著三擔穀子,穀子上要放著雞、肉、酒等禮品,跟隨新娘回女方家拜祖認親。回門之後,男方須派一到二個女孩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才回到男家住一二天,然後又回娘家長住,此後每逢農忙、節日、婚嫁等才回男家住幾天,這種短住夫家,長住娘家,來來去去的生活就叫不落夫家,一直等到新娘懷孕後,才到夫家長住。生育第一胎時,經過隆重的「三朝酒」才稱得上「成家」。婚姻程序才算完成。

『貳』 廣西壯族女人長相特點

長相清秀,皮膚超好,畢竟清純,質朴。純天然的美女。生活環境和空氣都是比較好的,吃的食物都是自給自足,沒有任何污染,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農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比較規律,而且還非常懂事。勤勞可愛,實在,心地善良。有山有水,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叄』 壯族男女雙方有哪些定情信物(除了綉球還有什麼啊)

除了綉球,鑽戒、金銀首飾也接受的,現在已經不是過去的年代了,壯族男女在價值觀上也會隨著世界的潮流,請相信,壯族的生活也跟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謝謝!

『肆』 壯族是少數民族,但為何基本都用漢族的姓氏和漢族有什麼關系

壯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現大部分已沒有單一的血統了,在我們來賓這里發現好多的壯族祖先都是漢人或者是古代越族演變而來,清明掃墓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好多壯族的壯族人都是從賓陽,橫縣一帶繁延而來,而現在那邊都是漢族的,而來賓這邊又是壯族人,其實在廣西壯族和漢族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說的語言不一而己,現在的壯族也有好多漢族的融入,漢族當中也有好多壯族人的融入,所以廣西的壯族,漢族在廣西來說就是一個民族,任何人是分割不了的。

所以說姓氏有這么重要嗎?個個都想生兒子,跟自己姓,都說韓信是廣西韋姓的祖宗,也不見哪個韋姓人家,立韓信的排位拜他,再說壯族怎麼樣?漢族又怎麼樣,都是中華民族一員,不管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他們很多人都很不情願承認自己是少數民族的,都說自己的祖先是當年逃難過來北方漢人,的確他們各方面都跟南方漢族完全沒有區別。

廣西其實大部分壯族人祖籍都是漢族人的,在清朝中後期為躲避戰亂從中原和山東一帶遷移到廣西的,以前是漢族的,現在歸化壯族,但生活習俗和漢族人沒有任何區別,壯漢壯漢是不分的,我們也無所謂身份證上寫的是壯族還是漢族,總之都是華夏子孫中華兒女!

『伍』 請問,壯族人有什麼特點,請介紹包括姓氏,五官等的特點。

廣西土著姓氏是:黃、韋、覃、陸、羅、農、莫、龐、梁、藍、雷等。

廣西地域大姓:黃姓,漢族、壯族、苗族等多民族姓氏,也有客家人閩南人等。是南方一個大姓,跨地域,在廣西廣東是一個大姓。在廣西主要集中在白色地區。

五官就是中國人的特點,膚色淺黃-棕黃色,頭發較黑而發形較直,眼色多呈深褐,鼻子中等寬,鼻樑中等高或偏扁平;顴骨很突出,面部相當扁平;整個嘴部不向前突,嘴唇不厚不薄,也不前鼓;身上體毛稀少。

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多見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愛長發,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辮盤上頭頂固定。

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綉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扎調節松緊。

古代壯族曾流行過文身、鑿齒等習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壯族古稱之一)盡是文身人。宋代史書《太平寰宇記》也記載說今貴港市一帶的婦女出嫁時要鑿去一顆牙齒,古稱「鑿齒」。這些風俗只在偏遠的局部地區有零星流傳。

(5)壯族男孩女孩圖片擴展閱讀:

禁忌內容——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陸』 壯族民間傳說最會唱歌的女人是誰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在中國廣東、廣西乃至湖南、雲南、貴州等地均有同類故事流傳,所以劉三姐傳說對研究中國南方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頗具參考價值。

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3。 經國家考證研究決定:宜州區作為劉三姐故鄉。

身世

關於劉三姐(又名劉三妹)的傳說,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戲得道。嘗往來兩粵溪峒間,諸蠻種類最繁,所過之處,咸解其言語。

遇某種人,即依某種聲音作歌。與之唱和,某種人奉之為式。嘗與白鶴鄉一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傜、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十百層,咸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

土人因祀之於陽春錦石岩。岩高三十丈許,林木叢蔚,老樟千章蔽其半,岩石有石磴,苔花綉蝕若鳥跡書,一石狀如曲幾,可容卧一人,黑潤有光,三妹之遺跡也。

月夕輒聞笙鶴之音。歲豐熟,則彷彿有人登岩頂而歌。三妹今稱歌仙。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俍、瑤、僮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兵後,今盪然矣。」

從屈大均的記載,可知劉三姐是漢族民間傳說人物,而其歌曲不但在漢族地區流傳,且影響了周邊的少數民族,故少數民族中流傳的劉三姐故事,來自漢族。

電影《劉三姐》劇照

(6)壯族男孩女孩圖片擴展閱讀:

相關藝術表演

進入現代,劉三姐的故事被排演成歌舞劇、電影等形式,其中電影《劉三姐》深受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喜愛。2004年張藝謀又導演出《印象·劉三姐》的大型實景音樂劇,由於投資過億,引起的關注已超過了藝術本身。

『柒』 歡歡喜喜穿的是什麼民族衣服

吉祥物「歡歡」和「喜喜」是以身穿壯族服飾的男孩、女孩為創作原型的動漫形象。他們張開雙手,熱情洋溢地歡迎各地來賓歡聚廣西,歡慶佳節。

本次發布的系列文創產品包括布偶、文具、水杯、服飾、電子產品、商務套裝等,還利用「廣西傳統文化+創新」的趣味性,將廣西壯錦的經典紋飾通過放大、變形、重疊等手法,配以簡潔明快的色彩,開發設計了壯錦元素的書簽、陶瓷杯墊等。

(7)壯族男孩女孩圖片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吉祥物取名為「歡歡」和「喜喜」,寓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的喜慶與歡樂,以身穿壯族服飾的男、女孩為創作原型,運用現代卡通的表現手法,塑造出一對可愛的動漫形象。

簡潔的線條和亮麗的色彩,凸顯出吉祥物動感的姿態和歡快的表情。他們張開雙手,大步向您歡呼而來,不僅彰顯出熱情與好客的形象特徵,更是在期待和迎接來賓歡聚廣西,歡慶佳節,既想與賓朋好友分享喜悅與夢想,又想讓大家感觸廣西的魅力

『捌』 每年的 「三月三」,廣西人都是怎麼過的

壯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而“三月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節日。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放假,廣西人在“三月三”都會做什麼呢?

“三月三”是壯族的主要節日之一,是傳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統稱為“三月三”歌會。目前,廣西壯族鄉南寧市武鳴縣已舉辦六屆“三三”歌會和武鳴珞月文化旅遊節。各圩旁,攤販雲集,人貿活躍。附近的人們為前來抓格威的人提供庇護和食物,不管他們是否認識,都會受到熱情的接待。

“三月三”的來源

相傳古代有個老婆婆,沒有孩子,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蛇。小蛇受傷後不肯離開,於是老婆婆對小蛇說:“人和動物是有區別的。我們沒有尾巴。如果你想和我在一起,你必須拋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婆婆把小蛇的尾巴剪掉了,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專掘”,壯語中的意思是男,壯語中的“掘”就是尾巴短。人們稱老婆婆為“儺掘”,而“儺”是壯語之母,從此,專掘被養大為子。現在壯族還有一個相關的習俗,就是從新買來的小雞尾巴上拔幾根毛,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太太一樣,脫去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大家庭的一員。事實上,這個習俗和傳說反映了家養動物從野生到家養的古老記憶。尾巴的缺失也反映了人類從原始人到文明人的進化。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壯族“三月三”內容的分享了。

『玖』 我是個壯族女孩我想知道我們名族有什麼樣的風俗習慣,特別是在交男朋友的方面的習俗

【民族概況】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銅鼓族人口數為16178811。現在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大多居住在廣西。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廣東的連山、貴州的從江和湖南江華也分布有壯族。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廣西最常見的自稱和他稱主要有「布壯」「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儂」等20多種,雲南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中國學者將之歸類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部分外國學者根據壯語同源詞的情況,將壯語劃入澳泰語系。壯語與同語支的泰國語、寮國語、傣語相似程度相當高。壯語有自己的文字,從中國的唐代(7世紀)就開始在民間使用,漢人稱為古壯字,壯族人自稱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為這種字是用漢字部首組合而成的。但是這種壯字由於使用面不廣,沒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0年代,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專家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並於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但這種文字沒有能在壯族地區推廣,但是壯族地區的官員卻昧著良心說這種文字得到了推廣,嚴重違背了黨的實事求是精神,損害了黨的民族政策。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現代民族學、歷史界一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烏滸,宋以後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任用壯族有名望之人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視及土司的橫征暴斂給壯族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使壯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黃洞蠻」起事,宋朝儂智高起義,明朝的俯江農民起義,清朝數百年不間斷的起義直到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於這片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壯族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岩洞和地下河。這種地形構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勝景色。沿海盛產各種名貴海產,尤以南珠聞名。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壯族主要居於嶺南。嶺南地區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先秦時代,壯族就屬於百越的駱越、西甌等,遠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柳江縣的「柳江人」和,「甘前人」,來賓市的「麒麟山人」,荔浦縣的「荔浦人」。都安縣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蓮洞人」和「都樂人」桂林市的「寶積岩人」,田東縣的「定模洞人」,靈山縣的「靈山人」等等。這些古人類所在的區域,恰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地域,也是今天壯族的聚居地區。據此部分專家推測不排除壯族為這些古人類的後代。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
壯族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系,它們存在了一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 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一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今南寧市范圍,發掘出了駱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處貝丘遺址,從中出土了一萬年前原始石磨盤、石杵、石磨棒等稻穀的脫殼工具,其中南寧市亭子圩遺址出土的這類工具,經C14測定為11000年。年代僅次於湖南道縣。壯族蒼梧部祖先留下的 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萬年縣的一萬年稻穀遺址早1000年。到了駱田時代,駱越人對境內的田疇整治已經卓有成效,已經會根據潮水的漲縮選擇田塊。今天,整個華南無論哪個民族,都以大米為貴,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飯,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飯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湯圓系列、米糕系列、米餅系列、米花系列、飲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腸系列等12個系列,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副食的豬雞鴨鵝,也是大米的轉化物。從旱地農業地區移居嶺南的漢族等民族,也都放棄了麥類的種植,和壯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壯族祖先創造的稻作文化。駱越人的這一大貢獻,與日月齊光。
衣著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不管這植物纖維編織紋是如何地簡陋粗糙和幼稚,它卻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見到的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是全世界紡織工業的萌芽。
飲食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遺址中,發現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盡管它還只具備了人工馴化的一些痕跡,它卻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見到的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個農作物品種,是全世界耕作農業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現,又是人類告別「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進入「熟食烹飪」的文明時代的第一個標志。
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區的臨澧竹馬村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18000年)中,發現了帶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築」,它不僅是中國「高台式宮殿建築」的源頭,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築」。
壯族先民邁出劃時代的第一步,使中國率先邁進了農耕社會,引發了人類最偉大的一場綠色革命,使人類從飢飽無定的採集生活中,闖出了一條馴化動物、創造農耕、邁向溫飽生活的綠色革命之路,使人類邁進了農耕社會輝煌的農業時代。
壯族先民發明的陶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乾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發明,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j紀元。
駱越人的青銅技藝有很高的水平,他們所製造的靈山型、冷水沖型、晉寧型銅鼓,是銅鼓鼎盛期的產物,是八型銅鼓中的頂級產品,代表了銅鼓技藝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設計奇巧,工藝精湛,花紋繁縟。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勢,脊樑與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獅,身上飾以稻穗文,這一畫龍點睛之筆,正是駱越人對稻作文化貢獻的特別標記。鼓面上的太陽紋告訴我們,駱越人有自己的歐幾里得,公元前他們就能夠在鼓面上表現出分割圓法。分割圓法被認為是兩千多年前一個民族最高科學水平的標志,從記載上看當時世界上只有漢族和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能分割圓,人們沒有想到壯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罷了。駱越人製造的鐓、圓形器、牛首提梁卣、鍾、靴形鉞等青銅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設計精巧,卣紐和卣腹上四頭圜眼圓睜的水牛頭,堪稱一絕。
駱越人的生產工具別具一格,其早期的帶肩石斧和有段石錛,是典型的越人產品。所鑄造的銅鉞類包括靴形鉞、扇面鉞、風字形鉞、鏟形鉞、圓頭形鉞等,形狀多變、精巧實用,表現了駱越人的聰明才智。其所製造的大石鏟為國內一絕,長舌形,束腰,邊沿加工精細圓潤,束把處有邊牙,以便綁牢。最大的長60多厘米,寬 20多厘米。既是生產工具,也是一種藝術品,祭祀稻作神靈時又是神器。其設計獨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戰國銅棺,合浦鴨首流銅魁、鳳凰形銅燈、人足形銅盤等,都閃耀者駱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駱越人創造的世界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於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綿延200多公里,另有5處分布於左江流域的憑祥市、天等縣等處。共有84 個地點,183處,287畫組。主體形象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紅色,平塗成投影式(鬼影),皆兩臂彎肘上舉,半下蹲成騎馬式,猶如蛙泳之狀,整個畫面呈歡歌狂舞之態,震動人心。花山崖畫是駱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按照駱越人敬祀蛙神的場面描繪的。除了蛙神形象,還有奔犬、鹿、鳥、銅鼓、銅鑼、星星、太陽等形象。其產生年代上限在戰國,下限在西漢,長達700多年。少量為後世仿製。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寧明縣的花山崖畫,壯話叫做岜萊(Byaraiz),岜意為山,萊意為花紋。因其規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個左江崖畫。花山崖畫和世界各地岩畫相比,有顯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態不僅整齊劃一,而且綿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較罕見。寧明花山畫面高40多米,寬長達170多米,就一個「地點」(世界岩畫規則,畫面邊沿外500米內無畫為一個「地點」)的面積來說,堪為世界之最。此畫面尚可辨認的人物形象達1300多個,所有的大小圖象加起來達4萬多個,世界少有。花山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這樣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珍品,堪稱一絕。花山崖畫不是靜態古老文化,而是活態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駱越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一帶,還保留有「蛙婆節」,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節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頭套,跳躍之狀酷似花山崖畫上的動作,其他地方民間流傳的一種師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們把花山人物形態稱為蛙形舞姿。
「僮」這個民族名稱,是南宋時出現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進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瑤、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廣西各地。1949年後,經過深入調查和進行民族識別,人民政府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一稱為僮族。後因「僮」字的含義不夠清楚,又容易讀錯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來總理的倡議,把「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
壯族名稱雖隨代而異,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甌一甌駱一西甌駱一西甌駱越一烏滸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儂一壯,為一脈相承。(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編輯本段]【飲食習慣】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卻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編輯本段]【建築風格】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廣西龍脊的壯族山寨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開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禾、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干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編輯本段]【服飾風格】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男裝與女裝

壯族婦女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右襟衫反膊無領,衣紐從右腋下開至腰部又轉向正中,再開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鑲嵌一寸多寬的色布邊,用銅扣紐,再束上長腰帶;對襟開胸,長僅及臍的緊身衫,這是在勞作時穿著的。而女裝為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寬大近尺,長至膝蓋,鑲嵌緄邊,邊條有寬細,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內貼布反襯在外,起縫三線,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出「沙啦吵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後來改戴禮帽。到了現代,壯族的穿著衣式已基本現代化,但老一輩人,仍普遍以穿藍、黑兩色為主。
奇特的頭飾

未婚女子喜愛長發,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現在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綉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扎調節松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綉花布條縫製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背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綉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綉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背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身刺綉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圖案。
男女都穿布鞋,
[編輯本段]【禮儀介紹】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編輯本段]【禁忌內容】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閱讀全文

與壯族男孩女孩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劉德華年發型圖片 瀏覽:639
武俠男生頭像圖片 瀏覽:73
簡單帥氣的男生漫畫圖片 瀏覽:978
word里怎麼把圖片背景變亮 瀏覽:549
word圖片插入課件 瀏覽:934
寧字書法圖片大全 瀏覽:550
靴衣服圖片 瀏覽:739
越野車新款圖片和價格 瀏覽:157
動漫人物圖片名字 瀏覽:822
夏季初中女生內衣圖片 瀏覽:167
掛衣服標志圖片 瀏覽:867
牙根化膿了怎麼辦圖片 瀏覽:319
可愛女孩笑著流淚的卡通圖片 瀏覽:719
動漫全身高清圖片 瀏覽:988
光影魔術手修改圖片文字 瀏覽:608
動漫h福利圖片 瀏覽:429
帥的情頭動漫圖片 瀏覽:225
假貨衣服圖片 瀏覽:278
圖片配文字是文字在上還是在下 瀏覽:852
交友不慎文字圖片 瀏覽:19